春日 文翻注译赏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文翻注译赏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带着一丝寒意,独自登上小楼,清晨的阴凉,令人厌烦,仿佛已是深秋。
回望画屏,淡淡烟雾,潺潺流水,意境幽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窗外,花儿自由自在地轻轻飞舞,恰似梦境,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漫无边际地飘洒着,就像愁绪飞扬。
再看那缀着珠宝的帘子正随意悬挂在小小银钩之上。
参考资料: 1、 杨立群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第2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455-457 2、 刘松来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中: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356 3、 王国维.《人间词话》:南京:译林出版社;
台北:台湾中华书局,2010;
1970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lài)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漠漠:像清寒一样的冷漠。
轻寒:薄寒,有别于严寒和料峭春寒。
晓阴:早晨天阴着。
无赖:词人厌恶之语。
穷秋:秋天走到了尽头。
淡烟流水: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
幽:意境悠远。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丝雨:细雨。
宝帘:缀着珠宝的帘子,指华丽的帘幕。
闲挂:很随意地挂着。
参考资料: 1、 杨立群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第2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455-457 2、 刘松来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中: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356 3、 王国维.《人间词话》:南京:译林出版社;
台北:台湾中华书局,2010;
1970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lài)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带着一丝寒意,独自登上小楼,清晨的阴凉,令人厌烦,仿佛已是深秋。
回望画屏,淡淡烟雾,潺潺流水,意境幽幽。
漠漠:像清寒一样的冷漠。
轻寒:薄寒,有别于严寒和料峭春寒。
晓阴:早晨天阴着。
无赖:词人厌恶之语。
穷秋:秋天走到了尽头。
淡烟流水: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
幽:意境悠远。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窗外,花儿自由自在地轻轻飞舞,恰似梦境,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漫无边际地飘洒着,就像愁绪飞扬。
再看那缀着珠宝的帘子正随意悬挂在小小银钩之上。
丝雨:细雨。
宝帘:缀着珠宝的帘子,指华丽的帘幕。
闲挂:很随意地挂着。
参考资料: 1、 杨立群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第2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455-457 2、 刘松来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中: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356 3、 王国维.《人间词话》:南京:译林出版社;
台北:台湾中华书局,2010;
1970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首词以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描绘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清晨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和轻轻寂寞。
全词意境怅静悠闲,含蓄有味。
每一次春来,就是一次伤春的体验。
词人之心,很早就发出了“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的愁怨。
然而他们的命运也往往是一年年地品尝春愁。
此词抒写的是淡淡的春愁。
它以轻淡的色笔、白描的手法,十分熨贴地写出了环境氛围,即把那一腔淡淡的哀怨变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渗透出来,表情深婉、幽缈。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
索漠轻寒中袅袅而升的是主人公那轻轻的寂寞和百无聊赖的闲愁。
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词作的境界。
上片写晨起之感和室内之景,语言幽婉而含意深邃。
词的起调很轻,很淡,而于轻淡中带着作者极为纤细锐敏的一种心灵上的感受。
漠漠轻寒,似雾如烟,以“漠漠”二字状漫弥而上小楼的轻寒,一下子给春寒萧索的清晨带来寥廓冷落的气氛。
与“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意蕴相似,而情调之婉妙幽微过之。
不说人愁,但云“漠漠轻寒上小楼”。
回味“上”字,那淡淡愁思,不是正随这薄薄春寒无声无息地在人的心头轻轻漾起?
仅词的首句,就为全词烘托出一个色调凄清的景。
紧接着加上“晓阴无赖似穷秋”,在凄清的背景上涂抹一层暗淡的色彩。
无赖,令人讨厌,无可奈何的憎语。
时届暮春,却感到竟像深秋那样的寒冷,原来这是一个春阴的早晨。
春阴寒薄,不能不使人感到抑闷无聊。
然而词人不说心情之无聊,却咒晓阴之无赖,进一层渲染了气氛之寂寞凄寒。
主人公也许刚刚从梦中醒来,睡眼惺忪,室内画屏闲展:淡淡的烟霭,轻轻的流水。
在周围阴氛的罩笼下,幽迷淡远。
凝神恍惚中,他仿佛消失在清迷幽幽的画景之中,又仿佛还依回于渺茫、流动的梦境之中。
这种主观幻觉,正是由于幽迷宁静的氛围与主人公此时此刻心境的浑然一体所致。
是情与景融、意与境浑的佳句。
下片写倚窗所见,转入对春愁的正面描写。
不期然而然中,他的视线移向了窗外:飞花袅袅,飘忽不定,迷离惝恍;
细雨如丝,迷迷蒙蒙,迷漫无际。
见飞花之飘缈,不禁忆起残梦之无凭,心中顿时悠起的是细雨蒙蒙般茫无边际的愁绪。
本写春梦之无凭与愁绪之无际,却透过窗户摄景着笔于远处的飞花细雨,将情感距离故意推远,越发感生出一种飘缈朦胧、不即不离之美。
亦景亦情而柔婉曲折,是“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人玉屑》卷二十一引晁无咎语)的佳例。
词人将“梦”与“愁”这种抽象的情感编织在“飞花”、“丝雨”交织的自然画面之中。
这种现象,约翰·鲁斯金称为“感情误置”,而这在中国诗词中则为司空见惯。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诗人们心中存有一种感情,移情入景,便往往设想自然也带着这份感情。
“以我观物,而物皆著我之色彩”。
“自在飞花”,无情无思,格外惹人恼恨,而反衬梦之有情有思。
最后,词以“宝帘闲挂小银钩”作结,尤觉摇曳多姿。
细推词脉,此句应为过片之倒装句。
沉迷于一时之幻境,不经意中瞥向已经挂起的窗帘外面,飞花丝雨映入眼帘,这便引出“自在”二句之文。
而在结构艺术上,词人作如是倒装,使得词之上、下片对称工整,显得精巧别致,极富回环变化的结构之美。
同时,也进一步唤醒全篇,使帘外的种种愁境,帘内的愁人更为分明,不言愁而愁自现。
《续编草堂诗余》曰:“后叠精研,夺南唐席。
”正是对此章法技巧的高度评赞。
句中“闲”字,本是形容物态,而读者返观全篇,知此正是全词感情基调──百无聊赖的情感意绪。
作为红线贯串打通全词,一气运转,跌宕昭彰。
张炎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
”(《词源》卷下)试观此作,正是如此。
此词以柔婉曲折之笔,写一种淡淡的闲愁。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一份闲愁。
不知何时何处,它即从你心底无端地升起,说不清也拂不去,令人寂寞难耐。
词人们又总是能更敏锐地感受到它,捕捉住它,并流诸笔底。
而此时,又必然会渗透进他们对时世人生的独特感受。
冯延巳的《鹊踏枝》写出了人人心中皆有的这般闲情,却也包蕴着一种由时代氛围所酿成的说不清、排不开的愁绪。
“古之伤心人也”的秦观,年少丧父,仕途抑塞,于新旧党迭为消长之际,一再受到排抑,满腹满腔人生的遭际感慨,泛化为一种凄怨感伤的心境意绪而弥漫于词作之中,呈现出含蓄蕴藉、窈深幽约之美。
此词曲折传情而凄清婉美,《词则大雅集》卷二称“宛转幽怨,温韦嫡派”。
作为婉约派词人,他正是远祖温韦,近承晏柳,融各家所长为一体,成其细腻含蓄而又凄怨感伤之风格,吟唱出较“花间”、“尊前”更为绸缪凄婉的角声,别具一番魅力。
就思想内容来说,秦观的词多写艳情,与晏几道、柳永相似,但却能以语言的翻新、情致的幽趣历来受人激赏。
这首词写的是春愁,一种细微幽渺的、不容易捉摸的感情,但作者以他非凡的功力,借具体的景物描写和形象的比喻,将它表现了出来。
最具代表性的是它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它将细微的景物与幽渺的感情极为巧妙而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使难以捕捉的抽象的梦与愁成为可以接触的具体形象。
沈祖棻《宋词赏析》分析这两句时,说:“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
第一,‘飞花’和‘梦’, ‘丝雨’和‘愁’,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
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细’这两个共同点,就将四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两组,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
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譬难以捉摸的事物。
但词人在这里却是反其道而行之。
他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而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也同样很新奇。
”这两句用语奇绝,特别具有一种音乐美、诗意美和画境美。
在文学大家的笔下,对情、意表达的处理常见“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两种方式。
它们都会有理想的表达效果,但秦观在这里的幽情轻吐却有如此的效果,依赖于其善于渲染、语言精美、比喻神奇,但更关键的是内中的那种情致。
冯煦称赞说:“他人之词,词才也;
少游,词心也。
得之于内,不可以传。
”(《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秦观的个人气质与文体特征已经融而为一。
这首词没有一处用重笔,没有痛苦的呐喊,没有深情的倾诉,没有放纵自我的豪兴,没有沉湎往事的不堪。
只有对自然界“漠漠轻寒”的细微感受,对“晓阴无赖”的敏锐体察,对“淡烟流水”之画屏的无限感触。
这春愁,既没有涉及政治,又没有涉及爱情、友谊,或者其他什么。
它其实只是写了一种生活的空虚之感。
在一个敏感文人的心里,这种空虚寂寞伴随生命的全程,它和愿望、和理想、和对生命的珍视成正比,无边无际,无计可除。
参考资料: 1、 杨立群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第2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455-457 2、 王国维.《人间词话》:南京:译林出版社;
台北:台湾中华书局,2010;
1970
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文翻注译赏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远隔天涯旧恨绵绵,凄凄凉凉孤独度日无人问讯。
要想知道我是如何愁肠百结,就像金炉中燃尽的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长眉总是紧锁,任凭春风劲吹也不舒展。
困倦地倚靠高楼栏杆,看那高飞的雁行,字字都是愁。
参考资料: 1、 梁海明等(原作者为清代上疆村民) .宋词三百首 .上海 :远山出版社 ,2009(第二版) :44-45 . 2、 上疆村民 等 .宋词三百首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2 :111-112 . 3、 李安泰 等 .宋词鉴赏辞典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12 :114 .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篆(zhuàn)香:比喻盘香和缭绕的香烟。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黛蛾:指眉毛。
参考资料: 1、 梁海明等(原作者为清代上疆村民) .宋词三百首 .上海 :远山出版社 ,2009(第二版) :44-45 . 2、 上疆村民 等 .宋词三百首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2 :111-112 . 3、 李安泰 等 .宋词鉴赏辞典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12 :114 .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远隔天涯旧恨绵绵,凄凄凉凉孤独度日无人问讯。
要想知道我是如何愁肠百结,就像金炉中燃尽的篆香。
篆(zhuàn)香:比喻盘香和缭绕的香烟。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长眉总是紧锁,任凭春风劲吹也不舒展。
困倦地倚靠高楼栏杆,看那高飞的雁行,字字都是愁。
黛蛾:指眉毛。
参考资料: 1、 梁海明等(原作者为清代上疆村民) .宋词三百首 .上海 :远山出版社 ,2009(第二版) :44-45 . 2、 上疆村民 等 .宋词三百首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2 :111-112 . 3、 李安泰 等 .宋词鉴赏辞典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12 :114 .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这是写一个独处女子,在困人的春天思念远方情人的离愁别恨至深的词。
词的上片“天涯”二句,首句“天涯”就距离写游子之远、彼此分离天各一方,“旧恨”就时间写分手之后,别愁离恨之长。
次句,“人不问”,写无人对语,独居高楼,本够凄凉,有谁关心慰问,即连同情的人都没有,故“独自凄凉”,即分外感觉到凄凉难堪了。
这里“人不问”之人,当指为其朝思暮想远在“天涯”之人。
其人“不问”,可知音信不通,相思难寄,这就必然加重了她对远方情人的思念更加迫切,相见的欲望更加强烈。
“欲见”两句,写女子在百无聊赖愁苦之极,只好用燃香数刻来耗费时间。
“欲见”写怀情人之切,“回肠”写内心之痛,用形状回环如篆的盘香,形容恰如人的回肠百转。
“断尽”,指炷一根根断尽。
这里用以突出女子柔肠寸断,即“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强烈感受。
香断烟消,也是形容时间流逝、愁闷未散,女子的愿望终于烟雾一样虚幻。
总之,这两句极写其相思怀人的愁苦。
过片从一年四季写愁。
“黛蛾”两句写这位女子从冬到春愁眉难展的情状。
由于别恨难消,故存于心头而现于眉梢,以致常是愁眉紧锁,尽管春天来临,“东风”劲吹,具有神奇伟大的东风,吹绿了大地江岸,吹开了百花吐艳。
但无论怎样吹拂,也吹不展她的一双愁眉,这就深刻地揭示出在“长敛”、“不展”背后其愁恨的深重。
此句构思特妙,它和辛词《鹧鸪天》“春风不染白发须”同一机杼,都可说是文艺美学上无理而妙的写法。
即通过这种似乎无理的描写,却更深刻地表达了人的情思,给人以无穷的韵味。
歇拍“困倚”二句,写她从夏到秋守傍高楼,默默无语地目视一群群大雁消失在遥远的天边,渴望着有远人锦书的到来,但她凭着自己有多少次失望的经验,明知那毕竟是缥缈无凭的幻想,即使倚遍危楼,也依然是天涯离恨。
因此在她眼里,那远去飞鸿组成的“人”字飞翔,实际上都可说是一个个“愁”字而已。
这就是俗话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
因为她思念情人,见雁字倍增愁思,“人”字也就变成了“愁”字。
因为人在激情强烈情况下,客观景物在人的眼里会改变情调色彩的。
所以,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这话是言之有理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沁园春·宿霭迷空 文翻译赏
满庭芳·碧水惊秋 文翻注译
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
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
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
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伤怀。
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
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
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
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
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
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
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碧清的水面放出冷冷的秋光使人心惊,黄云在暮色中凝聚,台阶上到处是零乱破败的落叶。
室内悄无人声,月光斜斜地照进来,照着他独自徘徊。
又一个重阳节临近了,到处是催人的砧杵声。
西窗下,开门风动竹,疑是故人来。
伤怀。
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
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
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
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宦海的风波,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变得非常脆弱;
而仕途上的是非往往是无事生非,谁又能说得清楚。
问问篱边的黄菊,不知是为谁而开?
不要随便说什么愁总是跟酒在一起,酒能留住愁;
其实,酒还没有醒,愁就已经先回来了。
凭栏沉思了很久,月亮渐渐西沉,苍苔上已生出点点白露。
参考资料: 1、 刘尊明编选,秦观集,凤凰出版社,2007.10,第208页 2、 罗漫主编,宋词新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6,第485页
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
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
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
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洞房:深邃的内室。
砧杵(zhēn chǔ):古代捣衣工具。
砧为捣衣石,杆为捣衣棒。
南朝宋谢惠连《捣衣》诗:“搁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
”《子夜四时歌·秋歌》:“佳人理寒服,万结砧杵劳。
”西窗三句:西窗,唐代诗人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疑是故人来,唐代诗人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诗:“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 伤怀。
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
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
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
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问篱边二句:思念故乡。
语本晋陶渊明《饮酒》诗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唐杜甫《秋兴八首》:“丛菊两开他日泪,扁舟一系故园心。
”殢酒(tì):病酒,为酒所困。
此为以酒浇愁之意。
作者《梦扬州》词云:“滞酒困花,十载因谁淹留。
”金波二句:金波,月光。
《汉书·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 参考资料: 1、 刘尊明编选,秦观集,凤凰出版社,2007.10,第208页 2、 罗漫主编,宋词新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6,第485页
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
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
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
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碧清的水面放出冷冷的秋光使人心惊,黄云在暮色中凝聚,台阶上到处是零乱破败的落叶。
室内悄无人声,月光斜斜地照进来,照着他独自徘徊。
又一个重阳节临近了,到处是催人的砧杵声。
西窗下,开门风动竹,疑是故人来。
洞房:深邃的内室。
砧杵(zhēn chǔ):古代捣衣工具。
砧为捣衣石,杆为捣衣棒。
南朝宋谢惠连《捣衣》诗:“搁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
”《子夜四时歌·秋歌》:“佳人理寒服,万结砧杵劳。
”西窗三句:西窗,唐代诗人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疑是故人来,唐代诗人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诗:“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 伤怀。
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
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
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
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宦海的风波,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变得非常脆弱;
而仕途上的是非往往是无事生非,谁又能说得清楚。
问问篱边的黄菊,不知是为谁而开?
不要随便说什么愁总是跟酒在一起,酒能留住愁;
其实,酒还没有醒,愁就已经先回来了。
凭栏沉思了很久,月亮渐渐西沉,苍苔上已生出点点白露。
问篱边二句:思念故乡。
语本晋陶渊明《饮酒》诗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唐杜甫《秋兴八首》:“丛菊两开他日泪,扁舟一系故园心。
”殢酒(tì):病酒,为酒所困。
此为以酒浇愁之意。
作者《梦扬州》词云:“滞酒困花,十载因谁淹留。
”金波二句:金波,月光。
《汉书·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 参考资料: 1、 刘尊明编选,秦观集,凤凰出版社,2007.10,第208页 2、 罗漫主编,宋词新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6,第485页
风流子·东风吹碧草 文
东风吹碧草,年华换、行客老沧洲。
见梅吐旧英,柳摇新绿,恼人春色,还上枝头,寸心乱,北随云黯黯,东逐水悠悠。
斜日半山,暝烟两岸,数声横笛,一叶扁舟。
青门同携手,前欢记、浑似梦里扬州。
谁念断肠南陌,回首西楼。
算天长地久,有时有尽,奈何绵绵,此恨难休。
拟待倩人说与,生怕人愁。
桃源忆故人·玉楼深锁薄情种 文翻注译
玉楼深锁薄情种,清夜悠悠谁共?
羞见枕衾鸳凤,闷则和衣拥。
无端画角严城动,惊破一番新梦。
窗外月华霜重,听彻《梅花弄》。
玉楼深锁薄情种,清夜悠悠谁共?
羞见枕衾鸳凤,闷则和衣拥。
那华丽的高楼上深锁着一个多情之人,清冷的漫漫冬夜却无人和她共度。
独守空闺之时,更怕看见枕头、被子上绣着的成双成对的鸳凤,烦闷的她无心解衣,拥被而眠。
无端画角严城动,惊破一番新梦。
窗外月华霜重,听彻《梅花弄》。
没来由地,忽然画角声起,惊动了警卫森严的整个城池,也打破了她的新梦。
望窗外月光铺地,映着严霜,听《梅花三弄》的乐曲幽幽响起,一曲终了,犹自辗转难眠。
这万般凄冷,如何消磨?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纲编著.秦观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222-225 2、 綦维整理.宋诗画谱: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70-71
玉楼深锁薄情种,清夜悠悠谁共?
羞见枕衾鸳凤,闷则和衣拥。
玉楼:汲古阁本误作“秦楼”。
旧题东方朔《十洲记》:昆仑山“城上安全台五所,玉楼十二所”,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之二:“玉楼巢翡翌,珠殿锁鸳鸯。
”羞见:怕见。
《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羞,犹‘怕’也;
亦犹云‘怕见’也。
”又云: “苏轼《题织锦图上回文》诗: ‘羞看一首回文锦,锦似文君别恨深。
’羞看,怕看也。
” 无端画角严城动,惊破一番新梦。
窗外月华霜重,听彻《梅花弄》。
无端句:无端,没来由,无缘无故。
严城,防守严密之城。
《文选》李善注《抱朴子》:“鲍生日:人君恐奸衅之不虞,故严城以备之。
”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寒草未衰,严城于焉早闭。
”又何逊《临行公车》诗: “禁门俨犹闭,严城方警夜。
”皆城门早闭迟开,实行宵禁,并鼓角警戒。
月华;
月光。
梁元帝《乌栖曲》:“复值西施新浣纱,共向江干眺月华。
”宋范仲淹《御街行》:“年年今年,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听彻句:谓听完《梅花三弄》一曲,听彻,听毕。
曲终,谓之“彻”。
唐王武陵《王将军宅夜听歌》: “一曲听初彻,几年愁暂开。
”《梅花弄》,汉《横吹曲》名,相传据晋桓伊笛曲《三调》改编;
后为琴曲,凡三叠,故称《梅花三弄》。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纲编著.秦观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222-225 2、 綦维整理.宋诗画谱: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70-71
玉楼深锁薄情种,清夜悠悠谁共?
羞见枕衾鸳凤,闷则和衣拥。
那华丽的高楼上深锁着一个多情之人,清冷的漫漫冬夜却无人和她共度。
独守空闺之时,更怕看见枕头、被子上绣着的成双成对的鸳凤,烦闷的她无心解衣,拥被而眠。
玉楼:汲古阁本误作“秦楼”。
旧题东方朔《十洲记》:昆仑山“城上安全台五所,玉楼十二所”,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之二:“玉楼巢翡翌,珠殿锁鸳鸯。
”羞见:怕见。
《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羞,犹‘怕’也;
亦犹云‘怕见’也。
”又云: “苏轼《题织锦图上回文》诗: ‘羞看一首回文锦,锦似文君别恨深。
’羞看,怕看也。
” 无端画角严城动,惊破一番新梦。
窗外月华霜重,听彻《梅花弄》。
没来由地,忽然画角声起,惊动了警卫森严的整个城池,也打破了她的新梦。
望窗外月光铺地,映着严霜,听《梅花三弄》的乐曲幽幽响起,一曲终了,犹自辗转难眠。
这万般凄冷,如何消磨?
无端句:无端,没来由,无缘无故。
严城,防守严密之城。
《文选》李善注《抱朴子》:“鲍生日:人君恐奸衅之不虞,故严城以备之。
”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寒草未衰,严城于焉早闭。
”又何逊《临行公车》诗: “禁门俨犹闭,严城方警夜。
”皆城门早闭迟开,实行宵禁,并鼓角警戒。
月华;
月光。
梁元帝《乌栖曲》:“复值西施新浣纱,共向江干眺月华。
”宋范仲淹《御街行》:“年年今年,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听彻句:谓听完《梅花三弄》一曲,听彻,听毕。
曲终,谓之“彻”。
唐王武陵《王将军宅夜听歌》: “一曲听初彻,几年愁暂开。
”《梅花弄》,汉《横吹曲》名,相传据晋桓伊笛曲《三调》改编;
后为琴曲,凡三叠,故称《梅花三弄》。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纲编著.秦观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222-225 2、 綦维整理.宋诗画谱: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70-71
钗头凤(别武昌) 文
木兰花·秋容老尽芙蓉院 文翻
秋容老尽芙蓉院。
草上霜花匀似翦。
西楼促坐酒杯深,风压绣帘香不卷。
玉纤慵整银筝雁。
红袖时笼金鸭暖。
岁华一任委西风,独有春红留醉脸。
秋容老尽芙蓉院。
草上霜花匀似翦。
西楼促坐酒杯深,风压绣帘香不卷。
因为是严秋时节,院里的荚蓉树已开始凋零了,院落里的花草上也匀匀地洒上了一层白霜。
华美的楼阁上,我们靠近而坐。
主人频频斟酒,不让杯子有空的时候。
外面秋风呼呼,吹得绣帘吱吱作响,可满屋子仍然散发着惬意的香味。
玉纤慵整银筝雁。
红袖时笼金鸭暖。
岁华一任委西风,独有春红留醉脸。
她用纤长的手指,慢慢弹着饰有白银的古筝,弹累了,手冷了,就在手炉上稍稍取暖休息。
尽管岁月已到了秋季,万物凋零了,可她的脸上似乎还留着春天的颜色,红艳艳的,其实那是酒后红晕啊!
参考资料: 1、 (宋)秦观著 王醒解评.秦观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01月:183 2、 徐培均 罗立纲编著 .秦观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 ,2003年01月 :124-127 3、 刘拥军选注.李清照秦观词选:巴蜀书社,2000-0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