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州屏居蒙右省王拾遗车枉降访病中延候不得因成寄谢

作者: 韦庄 朝代: 唐代

三年流落卧漳滨,王粲思家拭泪频。

画角莫吹残月夜, 病心方忆故园春。

自为江上樵苏客,不识天边侍从臣。

怪得白鸥惊去尽,绿萝门外有朱轮。

杂剧·马丹阳三度任风子

作者: 马致远 朝代: 元代

第一折(冲末扮马丹阳上,诗云)雪瓮冰齑满箸黄,沙瓶豆粥隔篱香。

就中滋味无人识,傲杀羊羔乳酪浆。

贫道祖居宁海莱阳人也。

俗姓马,名从义,乃伏波将军马援之后。

钱财过万倍之余,田宅有半州之盛。

家传秘行,世积阴功。

初蒙祖师点化,不得正道,把我魂魄摄归阴府,受鞭笞之苦。

忽见祖师来救,化作天尊,令贫道似梦非梦,方觉死生之可惧也。

因此遂弃其金珠,抛其眷属,身挂一瓢,顶分三髻。

按天地人三才正道,正一髻受东华帝君指教......更多

离永州宿愚溪十里村

作者: 李曾伯 朝代: 宋代

冷落愚溪十进而,暂容车骑憩柴门。

松荒顿忆陶潜隐,梅落难招宋玉魂。

累日有风春自暖,今宵无月夜难昏。

勿令鼓角鸣行帐,田舍将疑有戍屯。

送郑司仓人蜀

作者: 卢照邻 朝代: 唐代

商人丹水北,游客锦城东。

别意还无已,寓忧自不穷。

优云朝结阵,江月夜临空。

关塞疲征马,霜氛落早鸿。

潘年三十外,蜀道五千中。

送君秋水曲,伽酒对清风。

【双调】大德歌(六首)

作者: 关汉卿 朝代: 元代
一粉墙低,景凄凄,正是那西厢月上时。会得琴中意,我是个香闺里钟子期。好教人暗想张君瑞,敢则是爱月夜眠迟。二绿杨堤,画船儿,正撞着一帆风赶上水。冯魁吃的醺醺醉,怎想着金山寺壁上诗。醒来不见多姝丽,冷清清空载月明归。三郑元和,受寂寞,道是你无钱怎奈何?哥哥家缘破,谁着你摇铜铃唱挽歌。因打亚仙门前过,恰便是司马泪痕多。四谢家村,赏芳春,疑怪他桃花冷笑人。着谁传芳信,强题诗也断魂。花阴下等待无人问,则听得......更多

【大石调】青杏子

作者: 关汉卿 朝代: 元代
离情残月下西楼,觉微寒轻透衾裯。华胥一枕足弯跧觉,蓝桥路远,玉峰烟涨,银汉云收。【幺】天付两风流,翻成南北悠悠,落花流水人何处?相思一点,离愁几许,撮上心头。【荼蘼香】记得初相守,偶尔间因循成就,美满效绸缪。花朝月夜同宴赏,佳节须酬,到今一旦休。常言道好事天悭,美姻缘他娘间阻,生拆散鸾交凤友。【幺】坐想行思,伤怀感旧,各辜负了星前月下深深咒。愿不损,愁不煞,神天还佑。他有日不测相逢,话别离情取一场......更多

杂剧·李太白贬夜郎

作者: 王伯成 朝代: 元代
第一折(驾上云了)(高力士云了)(太真云了)(禄山上了)(外末宣住了)(正末扮上开)小生姓李名白,字太白。曾梦跨白鹤上升,吾非个中人也。【仙吕】【点绛唇】鹤梦翱翔,坦然独向,蓬山上。引九曲沧浪,助我杯中况。【混江龙】忽地眼皮开放,似一竿风外酒旗忙。不向竹溪翠影,决恋着花市清香。我舞袖拂开三岛路,醉魂飞上五云乡。甘心致仕,自愿归休,欧阳浩气,浇灌吟怀,不求名,不求利,虽不一箪食一瓢饮,我比颜回隐迹只......更多

琵琶行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尽事。

轻拢慢拈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更多

幽居早秋闲咏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幽僻嚣尘外,清凉水木间。

卧风秋拂簟,步月夜开关。

且得身安泰,从他世险艰。

但休争要路,不必入深山。

轩鹤留何用,泉鱼放不还。

谁人知此味,临老十年闲。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 一作:月夜 环佩 一作:环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 一作:月夜 环佩 一作:环珮)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56-158 2、 萧涤非 选注 .杜甫诗选注.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52-256

群山万壑(hè)赴荆(jīng)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指王昭君。

一去紫台连朔(shuò)漠,独留青冢(zhǒng)向黄昏。

去:离开。

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 一作:月夜 环佩 一作:环珮)省识:略识。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56-158 2、 萧涤非 选注 .杜甫诗选注.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52-256

群山万壑(hè)赴荆(jīng)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指王昭君。

一去紫台连朔(shuò)漠,独留青冢(zhǒng)向黄昏。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去:离开。

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 一作:月夜 环佩 一作:环珮)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省识:略识。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56-158 2、 萧涤非 选注 .杜甫诗选注.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52-256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 一作:月夜 环佩 一作:环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

”也与这个意思相接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

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但是,仔细地对照,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

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说得很对。

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

读者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

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诗人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

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

这句诗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

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

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

省识,是略识之意。

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

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

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这里写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而不是长安的汉宫,特别动人。

月夜归来的昭君幽灵,经过提炼,化身成为芬芳缟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

据汉代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

”晋代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

其送明君亦必尔也。

”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前面提到,这首诗的开头两句,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只能用于“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适当,正是因为他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感情来理解昭君,没有体会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

吴瞻泰意识到杜甫要把昭君写得“惊天动地”,杨伦体会到杜甫下笔“郑重”的态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惊天动地”,何以值得“郑重”的道理说透。

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青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诗人就是要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她。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

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

后来诸家,总不能及。

”这个评语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577-578页

1617181920 共47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