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皇太子三月十九日召晏荣观堂,颁赐金杯襭

作者: 杨万里 朝代: 宋代

春草池塘太液旁,水精宫殿牡丹香。

惭非绮里攀鸿翼,也侍承华宴凤庄。

玉唾银钩看落笔,绣袍金碗拜盈箱。

迎门儿女牵衣袖,搜得随侯与夜光。

鸣雁行

作者: 陆龟蒙 朝代: 唐代

朔风动地来,吹起沙上声。

闺中有边思,玉箸此时横。

莫怕儿女恨,主人烹不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作者: 王勃 朝代: 唐代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

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

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66 2、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北京:龙门书局出版社,2012:155 3、 戴燕.历代诗词曲选注.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80-81 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9:100

城阙(què)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城阙(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huàn)游人。

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同:一作“俱”。

宦游:出外做官。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在歧(qí)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无须、不必。

歧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66 2、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北京:龙门书局出版社,2012:155 3、 戴燕.历代诗词曲选注.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80-81 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9:100

城阙(què)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

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城阙(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huàn)游人。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同:一作“俱”。

宦游:出外做官。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

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在歧(qí)路,儿女共沾巾。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无为:无须、不必。

歧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66 2、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北京:龙门书局出版社,2012:155 3、 戴燕.历代诗词曲选注.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80-81 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9:100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

“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

“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

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

“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

“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

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

“风烟望五津”。

“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

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

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

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

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无法看到。

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

该诗运用夸张手法,开头就展开壮阔的境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不相同。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

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

其中真有无限凄恻。

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

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

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

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

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

拿乐曲做比方;

乐曲的结尾,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2-24 2、 吴友智. 丈夫非无泪 不洒别离间——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J]. 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 ,2002,Z4 3、 张仁祥.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J]. 教学与进修,1979,04 4、 张家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简析[J]. 中学语文,1982,09

三月晦日偶题

作者: 秦观 朝代: 宋代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节令风物不断递换,变化常新;

痴心儿女,你们为什么要苦苦地挽留春天?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那五彩缤纷的花朵凋谢又有什么可恨?

夏天的树木,浓密葱绿,不也一样使你合意欢心!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139-140页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晦日: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

节物: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

儿女:这里泛指男女。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芳菲:香花芳草。

何须:何必,何用。

可人:称人心意。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139-140页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节令风物不断递换,变化常新;

痴心儿女,你们为什么要苦苦地挽留春天?

晦日: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

节物: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

儿女:这里泛指男女。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那五彩缤纷的花朵凋谢又有什么可恨?

夏天的树木,浓密葱绿,不也一样使你合意欢心!

芳菲:香花芳草。

何须:何必,何用。

可人:称人心意。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139-140页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文人伤春,似乎是永恒的主题,春风春雨,落花垂柳,引起过多少诗人感叹。

三月晦日,是春天的最后一天,更难免激起诗人无计留春住的愁思。

唐诗人贾岛有首著名的《三月晦日赠刘评事》诗云:“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

”表现的就是浓重的惜春情绪。

秦观这首绝句,与贾岛诗一样,也是通过议论,表达春将逝去时的感想。

但秦诗一反旧例,没有悲伤的情调,却是顺其自然,豁达通变。

  诗富有哲理,蕴含“理趣”。

“三月晦日”,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

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

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

但这首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

“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

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

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欲让春归去。

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

为诗的后两句翻出新意,做了充分的铺垫。

后两句,反振一笔,如异峰突起,醒人耳目。

繁华似锦(“芳菲”)的春天归去,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

那“阴阴”的“夏木”同样“可人”,诗人的乐观、豪放、豁达,跃然纸上!

  诗是说理,指出了对春天的逝去的两种不同看法,强调应该顺其自然。

推而广之,诗人也是在阐述自己的处世观:人生是处在不断地转换之中,好的可以变坏,祸福相倚。

因此,当你失去了什么时,不要过分抱憾,要正视现实,知足常乐。

春天有春天令人留恋的地方,夏天也有夏天使人 合意的所在;

顺境有顺境的快乐,逆境何尝不可磨炼人,使人步入顺境。

通过这诗,我们充分理解到诗人宽广的胸怀,并从中得到勉励。

宋人的说理诗,虽然常常有陈腐惹人生厌的地方,但也不乏像这首诗一样有积极意义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139-140页

辟阳城

作者: 高适 朝代: 唐代

荒城在高岸,凌眺俯清淇。

传道汉天子,而封审食其。

奸淫且不戮,茅土孰云宜。

何得英雄主,返令儿女欺。

母仪良已失,臣节岂如斯。

太息一朝事,乃令人所嗤。

喜迁莺(甲辰冬至寓越,儿辈尚留瓜泾萧寺)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冬分人别。

渡倦客晚潮,伤头俱雪。

雁影秋空,蝶情春荡,几处路穷车绝。

把酒共温寒夜,倚绣添慵时节。

又底事,对愁云江国,离心还折。

吴越。

重会面,点检旧吟,同看灯花结。

儿女相思,年华轻送,邻户断箫声噎。

待移杖藜雪后,犹怯蓬莱寒阔。

最起晚,任鸦林催晓,梅窗沈月。

清明日送邓芮还乡(一作戴叔伦诗)

作者: 方干 朝代: 唐代

钟鼓喧离室,车徒促夜装。

晓榆新变火,轻柳暗飞霜。

转镜看华发,传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送范德孺知庆州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

敌人开户玩处女,掩耳不及惊雷霆。

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

阿兄两持庆州节,十年骐驎地上行。

潭潭大度如卧虎,边头耕桑长儿女。

折冲千里虽有余,论道经邦正要渠。

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

春风旍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

智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箠笞羌胡。

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

你父亲懂得治理国事有如懂用兵,边塞上连草木都知道成名。

敌人开户玩处女,掩耳不及惊雷霆。

他使敌人打开门户以我为处女,又使敌人掩耳不及畏我如雷篷。

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

平生确有救国的大计,百分之一也不曾试行便葬身九京。

阿兄两持庆州节,十年骐驎地上行。

你哥哥两次持着庆州节,十年中像骐骣地上行。

潭潭大度如卧虎,边头耕桑长儿女。

深沉大度好似卧虎,使边民耕田种桑生儿育女。

折冲千里虽有余,论道经邦政要渠。

运筹帷幄虽有馀裕,论大道治邦国正需要渠。

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

你青春年少外任补官在父兄之处,自然是才力能应时势所需。

春风旍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

春风吹动旌旗拥有万夫,幕下将领们盼望塞外草枯。

智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箠笞羌胡。

个人的智勇功名都不在你的眼里,你要用折断的马鞭捶打羌胡。

参考资料: 1、 朱安群,杜华平,叶树发译注.黄庭坚诗文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10月:87

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yuán)草木识威名。

乃翁:你父亲,指范仲淹。

塞垣草木识威名:范仲淹曾仼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

曾攻取横山,恢复灵武,迫使西夏请和,不敢来犯。

当时民谣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心胆战。

” 敌人开户玩处女,掩耳不及惊雷霆(tíng)。

开户:战争开始时表现安静柔弱,象少女一样,麻痹敌人,使使敌方不作戒备,像打开门户一样。

玩:玩忽。

掩耳不及惊雷霆:变用“迅雷不及掩耳”语,比喻军事行动像雷突降,敌方来不及防备和抗拒。

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mái)九京。

端:真的、实在。

活国:救活国家。

谓范仲淹有治好国家的能力。

百不一试:百分才能没有施展一分。

薶:同“埋”。

九京:九原,九泉之下。

阿兄两持庆州节,十年骐(qí)驎(lín)地上行。

阿兄:指范纯仁,熙宁七年(1074年)及元丰八年(1085年)两度为庆州知州。

节:符节,符节是用于军事指挥的。

骐驎:良马,日行千里,常用以比喻有大志、有能力的人オ。

潭(tán)潭大度如卧虎,边头耕(gēng)桑长儿女。

潭潭:幽深之状,喻深沉大度。

耕桑:表示安居乐业。

长:养育。

折冲千里虽有余,论道经邦政要渠(qú)。

折冲:这里称赞范纯仁“运筹帷幄,决胜干里”。

政:同“正”。

要:须要,需要。

渠:他。

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

应时须:适应时势需要。

春风旍(jīng)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

思草枯:昐望着塞外草枯。

凉秋九月,塞外草枯,便于进兵征讨。

智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箠(chuí)笞(chī)羌(qiāng)胡。

不入眼:不放在心上,指不追求个人功名。

箠:鞭子。

本用于打马,这里却说折鞭可以鞭打敌人,喻取胜甚易。

笞:用鞭子打人,转为打击。

羌胡: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

这里代指与宋对峙的西北边西夏政权。

参考资料: 1、 朱安群,杜华平,叶树发译注.黄庭坚诗文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10月:87

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yuán)草木识威名。

你父亲懂得治理国事有如懂用兵,边塞上连草木都知道成名。

乃翁:你父亲,指范仲淹。

塞垣草木识威名:范仲淹曾仼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

曾攻取横山,恢复灵武,迫使西夏请和,不敢来犯。

当时民谣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心胆战。

” 敌人开户玩处女,掩耳不及惊雷霆(tíng)。

他使敌人打开门户以我为处女,又使敌人掩耳不及畏我如雷篷。

开户:战争开始时表现安静柔弱,象少女一样,麻痹敌人,使使敌方不作戒备,像打开门户一样。

玩:玩忽。

掩耳不及惊雷霆:变用“迅雷不及掩耳”语,比喻军事行动像雷突降,敌方来不及防备和抗拒。

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mái)九京。

平生确有救国的大计,百分之一也不曾试行便葬身九京。

端:真的、实在。

活国:救活国家。

谓范仲淹有治好国家的能力。

百不一试:百分才能没有施展一分。

薶:同“埋”。

九京:九原,九泉之下。

阿兄两持庆州节,十年骐(qí)驎(lín)地上行。

你哥哥两次持着庆州节,十年中像骐骣地上行。

阿兄:指范纯仁,熙宁七年(1074年)及元丰八年(1085年)两度为庆州知州。

节:符节,符节是用于军事指挥的。

骐驎:良马,日行千里,常用以比喻有大志、有能力的人オ。

潭(tán)潭大度如卧虎,边头耕(gēng)桑长儿女。

深沉大度好似卧虎,使边民耕田种桑生儿育女。

潭潭:幽深之状,喻深沉大度。

耕桑:表示安居乐业。

长:养育。

折冲千里虽有余,论道经邦政要渠(qú)。

运筹帷幄虽有馀裕,论大道治邦国正需要渠。

折冲:这里称赞范纯仁“运筹帷幄,决胜干里”。

政:同“正”。

要:须要,需要。

渠:他。

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

你青春年少外任补官在父兄之处,自然是才力能应时势所需。

应时须:适应时势需要。

春风旍(jīng)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

春风吹动旌旗拥有万夫,幕下将领们盼望塞外草枯。

思草枯:昐望着塞外草枯。

凉秋九月,塞外草枯,便于进兵征讨。

智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箠(chuí)笞(chī)羌(qiāng)胡。

个人的智勇功名都不在你的眼里,你要用折断的马鞭捶打羌胡。

不入眼:不放在心上,指不追求个人功名。

箠:鞭子。

本用于打马,这里却说折鞭可以鞭打敌人,喻取胜甚易。

笞:用鞭子打人,转为打击。

羌胡: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

这里代指与宋对峙的西北边西夏政权。

参考资料: 1、 朱安群,杜华平,叶树发译注.黄庭坚诗文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10月:87

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

敌人开户玩处女,掩耳不及惊雷霆。

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

阿兄两持庆州节,十年骐驎地上行。

潭潭大度如卧虎,边头耕桑长儿女。

折冲千里虽有余,论道经邦政要渠。

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

春风旍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

智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箠笞羌胡。

  全诗共十八句,每段六句,章法井然。

  诗一开始就以纵论军国大事的雄健笔调,写出了其父范仲淹的才能、业绩和威名,有高屋建瓴的气势。

“塞垣草木识威名”,用翻进一层的写法,极写范仲淹的名震边睡。

草木为无情之物,原本谈不上识与不识,此时草木都能识,足见其声威之盛。

草木尚能如此,人则更不待言。

所以透过草木,实是写人。

这一句是对范仲淹功业威名的高度概括。

接着写其杰出的军事才能。

“敌人开户玩处女”一句用《孙子·九地》语:“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以此形容宋军镇静自着,不露声色。

“掩耳不及惊雷霆”,则写迅捷的军事行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这里用“惊雷”代替“脱兔”的比喻,表现出黄庭坚对典故的改造与化用。

《晋书·石勒载记》有“迅雷不及掩耳”之说,《旧唐书·李靖传》也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

”“惊雷”对“处女”,不仅有动静的对比,而且更加有声有色,形象的反衬更为鲜明。

这两句诗是范仲淹用兵如神的真实写照。

如他率兵筑大顺城,“一旦引兵出,诸将不知所向。

军至柔远,始号令告其地处,使往筑城。

至于版筑之用,大小毕具,而军中初不知。

贼以骑三万来争,公戒诸将,战而贼走,追勿过河。

已而贼果走,追者不渡,而河外果有伏。

贼失计,乃引去。

于是诸将皆服公为不可及。

”接下二句又是一转:范仲淹不仅是杰出的统帅,更是治国的能臣。

“平生端有活国计”就是赞扬他的经邦治国的才能,“百不一试”,即还未来得及全面施展,就溘然长逝,沉埋九泉了。

这两句也是写实。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入为枢密副使,旋为参知政事,推行了一系列刷新朝政的措施,史称“庆历新政”,但只一年多即遭挫折而失败。

  第二段写范纯仁。

“两持庆州节”,指熙宁七年(1074年)及元丰八年(1085年)两度为庆州知州。

“骐驎地上行”袭用杜甫的诗句“肯使骐驎地上行”。

驰骋广野的千里马正用以比喻范纯仁。

“潭潭”二句写他戍边卫国的雄姿。

“潭潭”,深沉宽广,形容他的统帅气度,如卧虎镇边,敌人望而生畏,不敢轻举妄动。

“边头”一句则写他的惠政:劝民耕桑,抚循百姓,使他们生儿育女,安居乐业。

同上段的中间二句一样,这两句也是一个对比:对敌人有卧虎之威,对人民则具长者之仁。

“折冲”一句承上经略边事之意而来,是活用成语。

《晏子春秋》:“夫不出尊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

”原指在杯酒言谈之间就能御敌致胜于千里之外,此处用以指范纯仁在边陲远地折冲御侮,应付裕如。

但下句一个转折,又把意思落到了经邦治国之上:范纯仁虽富有军事韬略,但治理国家正少不了他。

  第三段归结为送别范纯粹,临别赠言,寄以厚望。

“妙年”一句承接上面的“父兄”而来,衔接极为紧密。

“春风”二句描写仪仗之盛、军容之壮,幕下诸将士气高昂,期待着秋日草枯,好展露锋芒。

王维《观猎》:“风劲充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所谓“射猎”有时常用以指代作战,如高适《燕歌行》:“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照理,顺着此层意思应是希望战绩辉煌,扬威异域。

但是诗意又一转折:不要追求智名勇功,只需对“羌胡”略施教训即可。

孙子曾经说过:“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

”“折箠”,即折下策马之杖,语出《后汉书·邓禹传》:“赤眉来东,吾折箠笞之。

”诗至最后,宛转地揭出了诗人的期望:不要轻启战端,擅开边衅,守边之道不在于战功的多少,重要的是能安边定国。

  至此,就表现出这首诗的立意与匠心了。

诗中写韬略,写武功,只是陪衬,安邦治国才是其主旨。

所以第一句就极可玩味,“知国如知兵”,“知国”为主,“知兵”为宾,造语精切,绝不可前后颠倒。

“知国”是提挈全诗的一个纲。

因而一、二段写法相同:先写军事才能,然后一转,落到治国之才。

诗入突出父兄的这一共同点,正是希望范德孺继承其业绩,因而最后一段在写法上也承接上面的诗意:由诸将的思军功转为期望安边靖国,但这一期望在最后却表达得很委婉曲折。

尽管如此,联系上面的笔意可知,如果直白说出,反嫌重复浅露,缺乏蕴藉之致。

  这首送人之作,不写依依借别之情,不作儿女临路之叹,而是发为论道经邦的雄阔慷慨之调,送别意即寓于期望之中。

诗人如同在写诗体的史传论赞,雄深雅健,气度不凡。

这正表现出黄庭坚以文为诗的特色。

这种特色还体现于独特的语言风格方面。

他以散文语言入诗,多用虚词斡旋,大量运用典故成语,力盘硬语,造语独特,使诗产生散文一样的气势,好像韩愈写的赠序,浑灏流转。

如“敌人”一联,点化成语,别具一种格调,是未经人道之语。

“平生”、“折冲”二联都是十足的散文句式,古雅朴茂,“百不一试”连用四个仄声字,奇崛顿挫,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的用韵也别具一格。

它一反常用的以换韵标志段落的写法,第一段用“名、霆、惊”韵,第三段用“须、枯、胡”韵,中间一段却三换其韵,首联、尾联分别与第一段及第三段押同一韵,中间一联则押仄声的“虎”、“女”。

全诗三段,句子安排匀称,而韵律却参差有变。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撰写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 :第506-508页

和答莘老见赠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往岁在辛丑,从师海濒州。

外家有行役,拜公古邗沟。

儿曹被鉴赏,许以综九流。

仍许归息女,采蘋助春秋。

斯文开津梁,盛德见虚舟。

离合略十年,每见仰清修。

久次不进迁,天禄勤校雠。

文武修衮职,谏垣始登收。

身趋邺公城,逐臣既南浮。

娈彼丞中馈,家庭供百羞。

堂堂来问寝,忽为云雾休。

遗玩犹在箧,汝水遶坟丘。

南箕与北斗,日月行置邮。

相逢辇毂下,存没可言愁。

当年小儿女,生子欲胜裘。

瓯越委琴瑟,江湖拱松楸。

持节转七郡,治功......更多

次韵正仲三丈自衡山返命舍驿过外舅师厚赠答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昏昏市井气,呫呫儿女语。

禽喧声百种,春作事万绪。

人间鸡黍期,天上德星聚。

乖离略十年,发白齿龃龉。

太史祷衡丘,佐王用貔虎。

子云免大夫,草玄空自苦。

人生只尔是,付与瓮头醑。

1617181920 共64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