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剧·江州司马青衫泪 文
作者: 马致远 朝代: 元代
第一折(冲末扮白乐天同外扮贾浪仙、孟浩然上)(白诗云)宴游饮食渐无味,杯酒管弦徒绕身。
宾客欢从童仆喜,始知官职为他人。
小生姓白名居易,字乐天。
太原人氏。
现任吏部侍郎。
这二位老兄,一位是贾浪仙,一位是孟浩然。
他都是翰林院编修。
方今大唐天下,宪宗即位。
时遇春三月,在公廨中闷倦,待往街市上私行一遭。
更了衣衫,只作白衣秀士。
听的人说,这教坊司有个裴妈妈家一个女儿,小字兴奴。
好生聪明,尤善琵琶是这京师出名的......更多
杂剧·邯郸道省悟黄粱梦 文
作者: 马致远 朝代: 元代
第一折(冲末扮东华帝君上,诗云)阆苑仙人白锦袍,海山银阙宴蟠桃。三峰月下鸾声远,万里风头鹤背高。贫道东华帝君是也。掌管群仙籍录。因赴天斋回来,见下方一道青气,上彻九霄。原来河南府有一人,乃是吕岩,有神仙之分。可差正阳子点化此人,早归正道。这一去使寒暑不侵其体,日月不老其颜。神垆仙鼎,把玄霜绛雪烧成;玉户金关,使姹女婴儿配定。身登紫府,朝三清位列真君;名记丹书,免九族不为下鬼。阎王簿上除生死,仙吏班......更多
织妇女 文
倾杯乐(散水调) 文
作者: 柳永 朝代: 宋代
楼锁轻烟,水横斜照,遥山半隐愁碧。
片帆岸远,行客路杳,簇一天寒色。
楚梅映雪数枝艳,报青春消息。
年华梦促,音信断、声远飞鸿南北。
算伊别来无绪,翠消红减,双带长抛掷。
但泪眼沈迷,看朱成碧。
惹闲愁堆积。
雨意云情,酒心花态,孤负高阳客。
梦难极。
和梦也、多时间隔。
盱眙军东山飞步亭和大守霍和卿韵 文
夏至雨霁与陈履常暮行溪上二首 文
杂剧·董秀英花月东墙记 文
作者: 白朴 朝代: 元代
楔子(冲末扮马生上,云)小生姓马名彬,字文辅,祖贯临阳人氏。
先父拜三原县令,不幸身亡。
小生年长二十五岁,雪案萤窗,苦攻经史,博古通今,名誉文章,自不可掩。
俺父亲在日之时,曾与松江府府尹董蓥为友。
尝记得董府尹酒席之间,问俺父亲:"咱既为通家,凡事皆当商量。
"先父说:"别无甚事,止有小儿马彬年少,颇肯向学,未遂功名。
"府尹见说聪明,便道:"某有一女,小字秀英,愿与你令嗣为妻。
"后来先父下世,路途遥远,......更多
落日怅望 文翻注译赏
作者: 马戴 朝代: 唐代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片片孤云和那归林鸟儿,顷刻间已是飞驰千余里。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想起了我长久离开家园,滞留在异乡只能空叹息。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斜阳余辉洒落高大树木,秋山上的落日好似火烧。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临水却不敢看我的倒影,是因为害怕容颜已变改。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112-113 .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片:片刻,片字是“时”字的修饰语。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念:想。何:多么。滞:滞留,淹留。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微阳:斜阳。微,指日光微弱。乔木:树千高大、主干与分枝有明显区别的木本植物,如松、柏、杨、白桦等树皆是。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惊:因面容改变而吃惊。平昔:平素,往昔。颜:面色,容颜。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112-113 .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片片孤云和那归林鸟儿,顷刻间已是飞驰千余里。片:片刻,片字是“时”字的修饰语。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想起了我长久离开家园,滞留在异乡只能空叹息。念:想。何:多么。滞:滞留,淹留。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斜阳余辉洒落高大树木,秋山上的落日好似火烧。微阳:斜阳。微,指日光微弱。乔木:树千高大、主干与分枝有明显区别的木本植物,如松、柏、杨、白桦等树皆是。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临水却不敢看我的倒影,是因为害怕容颜已变改。惊:因面容改变而吃惊。平昔:平素,往昔。颜:面色,容颜。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112-113 .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而不显得衰飒;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这种写法,对于这首诗来说,有特殊的艺术效果。细细玩味,可以发现此诗是颇见匠心的。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但显得稍平,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好处。而“宿鸟归飞急”引起归心似箭,紧接“辞家久未还”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所以是“起得超脱,接得浑劲”(见《瀛奎律髓》纪批)。如改成前半景后半情格局(如上述),则又失去这层好处。
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指出:“诗有情有景,且以律诗浅言之,四句两联,必须情景互换,方不复沓。”他所说的“情景互换”,就是“情景分写”。当然,这种分写绝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共同构成诗的永不凋敝的美。马戴这一首望乡之曲就是这样,它的乐音越过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遥遥传来,至今仍然能挑响读者心中的弦索。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54-1255页
千秋岁 文
作者: 晁补之 朝代: 宋代
玉京仙侣,同受琅函结。
风雨隔,尘埃绝。
霞觞翻手破,阆苑花前别。
鹏翼敛,人间泛梗无由歇。
岂忆山中酒,还共溪边月。
愁闷火,时间灭。
何妨心似水,莫遣头如雪。
春近也,江南雁识归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