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雪颔霜髯不自惊 文翻注译
喜雨亭记 文翻注译赏
西江月·梅花 文翻注译赏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
倒挂绿毛么凤。
(么 同:幺)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
倒挂绿毛么凤。
(么 同:幺)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
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
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
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参考资料: 1、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7 2、 何杰远.苏轼诗词鉴赏:江苏文化出版社,2006年:200-201
玉骨那愁瘴(zhàng)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qiǎn)探芳丛。
倒挂绿毛么凤。
(么 同:幺)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
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袁丰居宅后,有六株梅……(丰)叹曰:‘烟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
’即使妓秋蟾出比之。
”瘴雾:犹瘴气。
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冰姿:淡雅的姿态。
仙风:神仙的风致。
芳丛:丛生的繁花。
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素面翻嫌粉涴(wò),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
涴:沾污,弄脏。
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
“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 参考资料: 1、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7 2、 何杰远.苏轼诗词鉴赏:江苏文化出版社,2006年:200-201
玉骨那愁瘴(zhàng)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qiǎn)探芳丛。
倒挂绿毛么凤。
(么 同:幺)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
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
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袁丰居宅后,有六株梅……(丰)叹曰:‘烟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
’即使妓秋蟾出比之。
”瘴雾:犹瘴气。
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冰姿:淡雅的姿态。
仙风:神仙的风致。
芳丛:丛生的繁花。
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素面翻嫌粉涴(wò),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
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
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涴:沾污,弄脏。
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
“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 参考资料: 1、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7 2、 何杰远.苏轼诗词鉴赏:江苏文化出版社,2006年:200-201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
倒挂绿毛么凤。
(么 同:幺)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
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
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
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
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
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
“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
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
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
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
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
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一首悼亡词是借咏梅来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的,写的是梅花,而且是惠州特产的梅花,却能很自然地绾合到朝云身上来。
上阕的前两句,赞赏惠州梅花的不畏瘴雾,实质上则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
下阕的前两句,结合苏轼《殢人娇·赠朝云》一词看,明显也是写朝云。
再结合末两句来看,哀悼朝云的用意,更加明朗。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
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
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
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
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
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
”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艺术技巧的精湛。
参考资料: 1、 李廷先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30-633 2、 刘长贺.宋代诗词典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368
行香子·述怀 文翻注译赏
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
值此良辰美景,把酒对月,须尽情享受。
名利都如浮云变幻无常,徒然劳神费力。
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虽有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无所施展。
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
何时能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操劳,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
参考资料: 1、 刘石 评注 .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284-285 .
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zhēn)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xì)中驹(jū),石中火,梦中身。
尘:尘滓,细小的尘灰渣滓。
十分:古代盛酒器。
形如船,内藏风帆十幅。
酒满一分则一帆举,十分为全满。
虚苦:徒劳,无意义的劳苦。
叹隙中驹:感叹人生短促, 如快马驰过隙缝。
隙中驹:语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石中火,梦中身:比喻生命短促,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
石中火,语出北齐刘昼《新论·惜时》:“人之短生,犹如石火,炯然而过。
”梦中身,语出《关尹子·四符》:“知此身如梦中身。
”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
开口谁亲:有话对谁说,谁是知音呢?
陶陶:无忧无虑,单纯快乐的样子。
“且陶陶、乐尽天真”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
《诗经·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其乐只且!
” 参考资料: 1、 刘石 评注 .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284-285 .
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zhēn)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xì)中驹(jū),石中火,梦中身。
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
值此良辰美景,把酒对月,须尽情享受。
名利都如浮云变幻无常,徒然劳神费力。
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
尘:尘滓,细小的尘灰渣滓。
十分:古代盛酒器。
形如船,内藏风帆十幅。
酒满一分则一帆举,十分为全满。
虚苦:徒劳,无意义的劳苦。
叹隙中驹:感叹人生短促, 如快马驰过隙缝。
隙中驹:语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石中火,梦中身:比喻生命短促,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
石中火,语出北齐刘昼《新论·惜时》:“人之短生,犹如石火,炯然而过。
”梦中身,语出《关尹子·四符》:“知此身如梦中身。
”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虽有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无所施展。
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
何时能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操劳,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
开口谁亲:有话对谁说,谁是知音呢?
陶陶:无忧无虑,单纯快乐的样子。
“且陶陶、乐尽天真”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
《诗经·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其乐只且!
” 参考资料: 1、 刘石 评注 .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284-285 .
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作者首先描述了抒情环境: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
此种夜的恬美,只有月明人静之后才能感到,与日间尘世的喧嚣判若两个世界。
把酒对月常是诗人的一种雅兴:美酒盈樽,独自一人,仰望长空,遐想无穷。
唐代诗人李白月下独斟时浮想翩翩,抒写了狂放的浪漫主义激情。
苏轼正为政治纷争所困扰,心情苦闷,因而他这时没有“把酒问青天”也没有“起舞弄清影”,而是严肃地思索人生的意义。
月夜的空阔神秘,阒寂无人,正好冷静地来思索人生,以求解脱。
苏轼以博学雄辩著称,在诗词里经常发表议论。
此词在描述了抒情环境之后便进入玄学思辩了。
作者曾在作品中多次表达过“人生如梦”的主题思想,但在这首词里却表达得更明白、更集中。
他想说明:人们追求名利是徒然劳神费力的,万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只不过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样地须臾即逝。
作者为说明人生的虚无,从古代典籍里找出了三个习用的比喻。
《庄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意为人生短暂得像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
《文选》潘岳《河阳县作》李善《注》引古乐府诗“凿石见火能几时”和白居易《对酒》的“石火光中寄此身”,亦谓人生如燧石之火。
《庄子·齐物论》言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
唐人李群玉《自遣》之“浮生暂寄梦中身”即表述庄子之意。
苏轼才华横溢,在这首词上片结句里令人惊佩地集中使用三个表示人生虚无的词语,构成博喻,而且都有出处。
将古人关于人生虚无之语密集一处,说明作者对这一问题是经过长期认真思索过的。
上片的议论虽然不可能具体展开,却概括集中,已达到很深的程度。
下片开头,以感叹的语气补足关于人生虚无的认识。
下片开头,以感叹的语气补足关于人生虚无的认识。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
苏轼在元祐时虽受朝廷恩遇,而实际上却无所作为,“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加以群小攻击,故有是感。
他在心情苦闷之时,寻求著自我解脱的方法。
善于从困扰、纷争、痛苦中自我解脱,豪放达观,这正是苏轼人生态度的特点。
他解脱的办法是追求现实享乐,待有机会则乞身退隐。
“且陶陶、乐尽天真”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
只有经常在“陶陶”之中才似乎恢复与获得了人的本性,忘掉了人生的种种烦恼。
但最好的解脱方法膜过于远离官场,归隐田园。
看来苏轼还不打算立即退隐,“几时归去”很难逆料,而田园生活却令人十分向往。
弹琴,饮酒、赏玩山水,吟风弄月,闲情逸致,这是我国文人理想的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
他们恬淡寡欲,并无奢望,只需要大自然赏赐一点便能满足,“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就足够了。
这非常清高而富有诗意。
苏轼是一位思想复杂和个性鲜明的作家。
他在作品中既表现建功立业的积极思想,也经常流露人生虚无的消极思想。
如果仅从某一作品来评价这位作家,都可能会是片面的。
这首《行香子》的确表现了苏轼思想消极的方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活中的苦闷情绪,因其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在封建社会是难以实现的。
苏轼从青年时代进入仕途之日起就有退隐的愿望。
其实他并不厌弃人生,他的退隐是有条件的,须得像古代范蠡、张良、谢安等杰出人物那样,实现了政治抱负之后功成身退。
因而“几时归去,作个闲人”,这就要根据政治条件而定了。
事实上,他在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并未功成名遂,也就没有实现退隐的愿望,临到晚年竟还被远谪海南。
全词在抒情中插入议论。
人生很短暂,能做得不多,回首一看,一切都是虚无,就像偶尔掠过墙缝的阳光、又像燧石取火闪过的火花,或者是黄粱一梦中一段不切实际的经历,都是稍纵即逝、无法真正拥有的。
与其浪费生命去追求名利浮云,不如放下一切做个闲人,对一张琴、倒一壶酒、听溪水潺潺、看白云飘飘,享受当下的美好自在。
这是作者从生活中悟出人生认识,很有哲理意义,读者读后不致感到其说得枯燥。
此词是东坡词中风格旷达的作品。
行香子词音节流美,堪称词林中之佳调。
上下片领格字用去声,领下三言三句。
下片第一、二句,一般和上片平仄相同并押韵,然亦有并以仄收不押韵。
东坡此词可为定格之典范。
在韵律上此词虽不如《行香子·过七里濑》优美,但也很不错,尤其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两段排比,很有韵律美。
人生苦短,怀才不遇,建功无望,入仕之时亦生退隐之心,这是古代文人普遍的矛盾。
于是有花间的沉沦,有避世的归隐,而苏轼是豪放达观之人,“且陶陶、乐尽天真”,似乎忘掉了人生的烦恼。
此词虽在一定程度上流露了作者的苦闷、消极情绪,但“且陶陶、乐尽天真”的主题,基调却是开朗明快的。
而词中语言的畅达、音韵的和谐,正好与这一基调一致,形式与内容完美地融合起来。
据宋人洪迈《容斋四笔》所记,南宋绍兴初年就有人略改动苏轼此词,以讽刺朝廷削减给官员的额外赏赐名目,致使当局停止讨论施行。
可见它在宋代文人中甚为流传,能引起一些不满现实的士大夫的情感共鸣。
参考资料: 1、 谢桃坊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707-708 .
方山子传 文翻注译赏
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 文翻注译
前瞻马耳九仙山。
碧连天。
晚云间。
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
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
去翩翩。
点轻烟。
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
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前瞻马耳九仙山。
碧连天。
晚云间。
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
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极目远眺,马耳山跟九仙山巍峨雄壮、连绵起伏。
脚下河流碧波荡漾仿佛与长天连成一线,高山耸立直入云间。
站在长城高台眺望,顿觉心旷神怡,犹已超然物外。
大雨忽至又很快停歇,清风拂来,不多时已是明月高照。
小溪鸥鹭静联拳。
去翩翩。
点轻烟。
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
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小溪中的鸥鹭安静的聚在一起。
离去时身姿翩翩,仿似升起的缕缕轻烟。
仕途多坎坷磨难,回首往事仿佛已隔千年。
再难忘记这让人流连忘返的山水美景,杨柳依依,槐树葱郁,让人生怜。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前瞻(zhān)马耳九仙山。
碧连天。
晚云间。
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
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马耳:山名,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南六十里。
后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六“潍水”条:“马耳山,山高百丈,上有二石并举,望其马耳,故世取名焉。
” 九仙山:在诸城市南九十里。
《苏轼诗集》卷一四《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之一:“二华行看雄陕右,九仙今已压京东。
”作者自注:“九仙在东武,奇秀不减雁荡也。
” 超然:即超然台,旧称北台。
宋·张淏《云谷杂记》卷三:“按北台在密州之北,因城为台,马耳与常山在其南。
东坡为守,葺而新之,子由因请名之曰超然台。
” 小溪鸥鹭(lù)静联拳。
去翩(piān)翩。
点轻烟。
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
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联拳:群聚的样子。
小溪中的鸥鹭安静的聚在一起。
他年:往年;
以前。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前瞻(zhān)马耳九仙山。
碧连天。
晚云间。
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
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极目远眺,马耳山跟九仙山巍峨雄壮、连绵起伏。
脚下河流碧波荡漾仿佛与长天连成一线,高山耸立直入云间。
站在长城高台眺望,顿觉心旷神怡,犹已超然物外。
大雨忽至又很快停歇,清风拂来,不多时已是明月高照。
马耳:山名,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南六十里。
后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六“潍水”条:“马耳山,山高百丈,上有二石并举,望其马耳,故世取名焉。
” 九仙山:在诸城市南九十里。
《苏轼诗集》卷一四《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之一:“二华行看雄陕右,九仙今已压京东。
”作者自注:“九仙在东武,奇秀不减雁荡也。
” 超然:即超然台,旧称北台。
宋·张淏《云谷杂记》卷三:“按北台在密州之北,因城为台,马耳与常山在其南。
东坡为守,葺而新之,子由因请名之曰超然台。
” 小溪鸥鹭(lù)静联拳。
去翩(piān)翩。
点轻烟。
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
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小溪中的鸥鹭安静的聚在一起。
离去时身姿翩翩,仿似升起的缕缕轻烟。
仕途多坎坷磨难,回首往事仿佛已隔千年。
再难忘记这让人流连忘返的山水美景,杨柳依依,槐树葱郁,让人生怜。
联拳:群聚的样子。
小溪中的鸥鹭安静的聚在一起。
他年:往年;
以前。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文翻注译
雨霰疏疏经泼火。
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
杏子梢头香蕾破。
淡红褪白胭脂涴。
苦被多情相折挫。
病绪厌厌,浑似年时个。
绕遍回廊还独坐。
月笼云暗重门锁。
雨霰疏疏经泼火。
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
杏子梢头香蕾破。
淡红褪白胭脂涴。
经历了一场桃花雨之后,又下了疏稀的雨夹雪。
清明节还未到,街坊中的秋千荡起来了。
杏子梢头的一花蓄开放,淡红色的花脱掉而成白色的花,像被胭脂水粉浸染似的。
苦被多情相折挫。
病绪厌厌,浑似年时个。
绕遍回廊还独坐。
月笼云暗重门锁。
被对方多情带来的痛苦的折磨,精神不振,简直像度过一年时光似的。
夫妻二人跑遍长廊,还各自独坐回廊,已是“月笼云暗重门锁”的深夜。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苏轼词新释辑评 上.北京:中国书店,2007.01:82-83 2、 苏轼.东坡词注.长沙:岳麓书社, 2005.01 :108 3、 孟庆祥,沈薇薇,孟繁翠.声律启蒙 外二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01:608 4、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 汇编汇评汇校.武汉:崇文书局 , 2011.12 :160-161
雨霰(xiàn)疏疏经泼火。
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
杏子梢(shāo)头香蕾破。
淡红褪白胭脂涴(wò)。
雨霰:细雨和雪珠。
苏轼《蝶恋花·徽雪有人送》词:帘外东风交雨霰,帘里佳人,笑语如莺燕。
经:曾经,已经。
泼火:指寒食节,寒食节时下雨称为泼火雨。
《遁斋闲览》:“河朔谓清明桃花雨曰泼火雨。
”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
”唐彦谦《上巳》:“微微泼火雨,草草踏青人。
”巷陌:街坊。
香蕾破:芳香的花苞绽开了。
胭脂涴:胭脂浸染。
韩愈《合江亭》:“愿书岩上石,勿使泥尘涴。
” 苦被(bèi)多情相折挫。
病绪厌厌,浑似年时个。
绕遍回廊还(hái)独坐。
月笼云暗重门锁。
被:表被动。
折挫:折磨。
厌厌:精神萎糜貌。
陶潜《和郭主簿》之二:“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浑似:简直像。
年时:一年时光。
史浩《千秋岁》:“把盏对横枝,尚忆年时个。
”个:语助词,相当于“的”。
还:依然,仍然。
月笼:月色笼罩。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云暗:云层密布。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苏轼词新释辑评 上.北京:中国书店,2007.01:82-83 2、 苏轼.东坡词注.长沙:岳麓书社, 2005.01 :108 3、 孟庆祥,沈薇薇,孟繁翠.声律启蒙 外二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01:608 4、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 汇编汇评汇校.武汉:崇文书局 , 2011.12 :160-161
雨霰(xiàn)疏疏经泼火。
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
杏子梢(shāo)头香蕾破。
淡红褪白胭脂涴(wò)。
经历了一场桃花雨之后,又下了疏稀的雨夹雪。
清明节还未到,街坊中的秋千荡起来了。
杏子梢头的一花蓄开放,淡红色的花脱掉而成白色的花,像被胭脂水粉浸染似的。
雨霰:细雨和雪珠。
苏轼《蝶恋花·徽雪有人送》词:帘外东风交雨霰,帘里佳人,笑语如莺燕。
经:曾经,已经。
泼火:指寒食节,寒食节时下雨称为泼火雨。
《遁斋闲览》:“河朔谓清明桃花雨曰泼火雨。
”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
”唐彦谦《上巳》:“微微泼火雨,草草踏青人。
”巷陌:街坊。
香蕾破:芳香的花苞绽开了。
胭脂涴:胭脂浸染。
韩愈《合江亭》:“愿书岩上石,勿使泥尘涴。
” 苦被(bèi)多情相折挫。
病绪厌厌,浑似年时个。
绕遍回廊还(hái)独坐。
月笼云暗重门锁。
被对方多情带来的痛苦的折磨,精神不振,简直像度过一年时光似的。
夫妻二人跑遍长廊,还各自独坐回廊,已是“月笼云暗重门锁”的深夜。
被:表被动。
折挫:折磨。
厌厌:精神萎糜貌。
陶潜《和郭主簿》之二:“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浑似:简直像。
年时:一年时光。
史浩《千秋岁》:“把盏对横枝,尚忆年时个。
”个:语助词,相当于“的”。
还:依然,仍然。
月笼:月色笼罩。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云暗:云层密布。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苏轼词新释辑评 上.北京:中国书店,2007.01:82-83 2、 苏轼.东坡词注.长沙:岳麓书社, 2005.01 :108 3、 孟庆祥,沈薇薇,孟繁翠.声律启蒙 外二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01:608 4、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 汇编汇评汇校.武汉:崇文书局 , 2011.12 :160-161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文翻注译赏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正暮 一作:正春)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有情风从万里之外卷潮扑来,无情时又送潮返回。
请问在钱塘江上或西兴渡口,我俩共赏过几次夕阳斜晖?
用不着仔细思量古今的变迁,一俯一仰的工夫,早已物是人非。
谁像我东坡苏老。
白首之年,淡忘了仕进的机会。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正暮 一作:正春) 记住西湖的西岸,春日最美的山隈,就是那空明的翠微,如烟的云霏。
算起来诗人中相处得宜。
如我与您这样的友情,确实稀微,弥足珍贵。
约定日后,像东晋宰相谢安那样,沿着直通大海的长江航道,向东引退、回归。
别让这一高雅志向与未来事实彼此违背。
不应在西州路上回首恸哭,为了我而沾湿衣襟,洒落泪水。
参考资料: 1、 徐晓莉主编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文赋选讲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6年1月 :341-342 . 2、 陶文鹏编著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卷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3年09月 :286 . 3、 薛玉峰著 .苏东坡词今译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2.09 :141-142 .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huī)。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钱塘江:浙江最大河流,注入杭州湾,江口呈喇叭状,以潮水壮观著名。
西兴:即西陵,在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萧山县治之西。
几度斜晖:意谓度过多少个伴随着斜阳西下的夜晚。
忘机:忘却世俗的机诈之心。
记取西湖西畔(pàn),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fēi)。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正暮 一作:正春) 相得:相交,相知。
雅志:很早立下的志愿。
西州,古建业城门名。
晋宋间建业(今江苏南京)为扬州刺史治所,以治所在城西,故称西州。
参考资料: 1、 徐晓莉主编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文赋选讲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6年1月 :341-342 . 2、 陶文鹏编著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卷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3年09月 :286 . 3、 薛玉峰著 .苏东坡词今译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2.09 :141-142 .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huī)。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有情风从万里之外卷潮扑来,无情时又送潮返回。
请问在钱塘江上或西兴渡口,我俩共赏过几次夕阳斜晖?
用不着仔细思量古今的变迁,一俯一仰的工夫,早已物是人非。
谁像我东坡苏老。
白首之年,淡忘了仕进的机会。
钱塘江:浙江最大河流,注入杭州湾,江口呈喇叭状,以潮水壮观著名。
西兴:即西陵,在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萧山县治之西。
几度斜晖:意谓度过多少个伴随着斜阳西下的夜晚。
忘机:忘却世俗的机诈之心。
记取西湖西畔(pàn),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fēi)。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正暮 一作:正春) 记住西湖的西岸,春日最美的山隈,就是那空明的翠微,如烟的云霏。
算起来诗人中相处得宜。
如我与您这样的友情,确实稀微,弥足珍贵。
约定日后,像东晋宰相谢安那样,沿着直通大海的长江航道,向东引退、回归。
别让这一高雅志向与未来事实彼此违背。
不应在西州路上回首恸哭,为了我而沾湿衣襟,洒落泪水。
相得:相交,相知。
雅志:很早立下的志愿。
西州,古建业城门名。
晋宋间建业(今江苏南京)为扬州刺史治所,以治所在城西,故称西州。
参考资料: 1、 徐晓莉主编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文赋选讲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6年1月 :341-342 . 2、 陶文鹏编著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卷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3年09月 :286 . 3、 薛玉峰著 .苏东坡词今译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2.09 :141-142 .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正暮 一作:正春) 词作起势不凡,以钱塘江潮喻人世的聚散分合,充分地表现了词人的豪情。
首二句写江潮“有情”而来,却终“无情”而归,似有情而实无情。
“几度斜晖”的发问,又写出天上阳光的无情。
地上潮水无情而归,天上夕阳无情而下,则是天地无情,万物无情。
“俯仰昔人非”写人世转瞬万变,如同梦幻,这又是社会人生的无情。
对此无情的人生,词人的态度却很乐观,“不用思量今古”,不必替古人伤心,也不必为现实忧虑,因而他能超脱时俗,“自首忘机”。
这种达观的思想,在苏轼词中表现得极为普遍,而在这首词中则更明显,词人俯仰天地,纵览古今,得出的结论“一切无情”。
因此,他的“忘机”,就带有深刻的了悟性。
下阕写词人与参寥的友情。
词人看穿了古今万物,无意去名利场上角逐,但他并没有完全忘世,更没有忘情,他对生活的爱是执著强烈的,他对友情是非常珍视的。
回想起在西湖与参寥子和诗饮酒、饱览春山美景、谈禅说理、流连忘返的日日夜夜,词人不禁从内心深处对这位友人以知己许之——“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以“诗人”称参寥,正反映出二人志趣的投合。
苏轼才高学富,一般是不轻易许人的,但对参寥的诗,曾不止一次地赞赏。
如参寥的诗句“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风薄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等,都是为苏轼所激赏的。
在诗歌创作上的共同兴趣,是二人友谊的一个重要基础。
“约他年、东还海道”以下五句,表现了词人归隐之志的坚定,进一步写二人的友情。
据《晋书·谢安传》记载,谢安东山再起后,时时不忘归隐,但终究还是病死于西州门,未能实现其归隐的“雅志”。
羊昙素为谢安所重,谢安死后,他有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觉而大哭而去。
词人当时被召还,且被委以显官,但他“自首忘机”,志在归隐,因此,安慰友人,说“我一定不会像谢安一样雅志相违,使老朋友恸哭于西州门下”。
说“愿”,说“不应”,全从自我的感情落笔,正表现了两人情谊的深切。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平淡的文字抒写深厚的情意,而气势雄放,意境浑然。
“从至情中流出”道出了这首词的特色。
由于词人与参寥有着共同的志趣,由于参寥品德的高尚,他们的友谊是十分真挚的。
词人所抒之情发自内心,这种真挚的感情并不因文字的平淡而失去其深沉、雄厚之力。
这是“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的一种艺术境界,它看似容易,实际上只有少数作家才能达到。
元好问说苏轼词“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元好问《新轩乐府引》)。
此外,词中抒写出世的高想,表现人生空漠之感,却以豪迈的气势出之,使人惟觉其气象峥嵘,而毫无颓唐、消极之感。
词人强调达观和“忘机”,使人感到的却是他对友情的无比珍重。
苏轼达观中充满豪气,向往出世又执著于友情的个性,于此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刘怀荣主编,刘怀荣,陈殿生,王海燕,张晓明,高志国著 .唐宋元诗词曲名篇解读 :济南出版社 ,2003年06月 :175-177 .
西江月·平山堂 文翻注译赏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我第三次经过平山堂,前半生在弹指声中过去了。
整十年没见老仙翁了,只有墙上他的墨迹,仍是那样气势雄浑,犹如龙飞蛇舞。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我在平山堂前“欧公柳”的下面,写下这首词悼念文坛英杰,故扬州太守欧阳修。
别说人死后万事皆空,即使活在世上,也不过是一场大梦呀! 参考资料: 1、 陈明源 .常用词牌详介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87年10月 :150 . 2、 刘石评注 .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年11月 :201-203 . 3、 《读点经典》编委会 .豪放词圣苏东坡·辛弃疾名词名句 :凤凰出版社 ,2012年6月 :20 .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wēng),壁(bì)上龙蛇飞动。
平山堂:在扬州大明寺侧,欧阳修所建。
《舆地纪胜》:“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故名。
”弹指:佛教名词,比喻时间短暂。
《翻译名义集》卷五《时分》:“时极短者谓刹那也”,“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又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
”老仙翁:指欧阳修。
苏轼于熙宁四年于扬州谒见欧阳修,至此为九年,十年盖举成数。
龙蛇飞动:指欧阳修在平山堂壁留题之墨迹。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文章太守、杨柳春风: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是为“文章太守”、“杨柳春风”所本。
未转头时是梦:白居易《自咏》:“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
”此翻进一层,谓未转头时,已是梦幻。
参考资料: 1、 陈明源 .常用词牌详介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87年10月 :150 . 2、 刘石评注 .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年11月 :201-203 . 3、 《读点经典》编委会 .豪放词圣苏东坡·辛弃疾名词名句 :凤凰出版社 ,2012年6月 :20 .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wēng),壁(bì)上龙蛇飞动。
我第三次经过平山堂,前半生在弹指声中过去了。
整十年没见老仙翁了,只有墙上他的墨迹,仍是那样气势雄浑,犹如龙飞蛇舞。
平山堂:在扬州大明寺侧,欧阳修所建。
《舆地纪胜》:“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故名。
”弹指:佛教名词,比喻时间短暂。
《翻译名义集》卷五《时分》:“时极短者谓刹那也”,“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又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
”老仙翁:指欧阳修。
苏轼于熙宁四年于扬州谒见欧阳修,至此为九年,十年盖举成数。
龙蛇飞动:指欧阳修在平山堂壁留题之墨迹。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我在平山堂前“欧公柳”的下面,写下这首词悼念文坛英杰,故扬州太守欧阳修。
别说人死后万事皆空,即使活在世上,也不过是一场大梦呀!文章太守、杨柳春风: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是为“文章太守”、“杨柳春风”所本。
未转头时是梦:白居易《自咏》:“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
”此翻进一层,谓未转头时,已是梦幻。
参考资料: 1、 陈明源 .常用词牌详介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87年10月 :150 . 2、 刘石评注 .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年11月 :201-203 . 3、 《读点经典》编委会 .豪放词圣苏东坡·辛弃疾名词名句 :凤凰出版社 ,2012年6月 :20 .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平山堂位于扬州西北的大明寺侧,乃欧阳修于公元1048年(庆历八年)知扬州时所建。
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四月,苏轼自徐州调知湖州,生平第三次经过平山堂。
这时距苏轼和其恩师欧阳修最后一次见面已达九年,而欧阳修也已逝世八年。
适逢自己政治处境艰难,苏轼为重游故地、缅怀恩师而作的这首词,自然会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
词的上片写瞻仰欧词手迹而生的感慨。
作者对他的恩师欧阳修怀有深挚的情谊,此刻置身于欧公所建的平山堂,自然思绪万千。
“三过平生堂下”,是说自己此番已是第三次登临此堂了。
此前,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离京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都曾途经杨州,来平山堂凭吊恩师。
“半生弹指声中”,是作者抚今追昔,感慨岁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梦。
“十年不见老翁”,是说十年前作者曾与欧阳公欢聚,不料此次聚会竟成永诀,次年恩师就仙逝了。
“壁上龙蛇飞动”,是说欧公虽早已仙去,但平山堂壁上仍刻有他亲书手迹,其中有他的词《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瞻仰壁间欧公遗草,只觉龙蛇飞动,令人发扬蹈厉。
此句以景衬情,睹物思人,令人为人生无常而感慨万千,低徊不已。
词的下片写听唱欧词而生感慨,道出缅怀之情。
“欲吊”、“仍歌”均用欧词原句,既重现当日欧公风流自赏之态,又有欧公手植杨柳、所题诗词仍留存世间,可堪告慰之意。
作者由过平山堂睹物思人,想及欧阳恩师的某些事迹,感念他的恩德;
又由自己的坎坷经历想到恩师的某些遭遇,因此,当他凭吊逝者,目睹平山堂前恩师手植的“欧公柳”,耳闻歌女演唱欧词,自然会生发万千感慨。
白居易说:“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
苏轼则比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在梦中,终归一切空无。
不要轻言东坡消极,或许正是心怀此念,他才得以坦然面对纷至沓来的政治打击:人生既然不过虚幻,政治失意与挫折,算得什么呢?
故而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云:“‘休言万事转头空。
未转头时皆梦’追进一层,唤醒痴愚不少。
” 苏轼受佛家思想影响颇深,习惯用佛家的色空观念看待事物。
白居易诗云“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苏轼则更进一步认识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其中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苏词中传达的这种独特的人生态度,是解读其作品的关键所在。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周汝昌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04 :635-636 .
临江仙·夜到扬州席上作 文翻注译赏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
珠帘十里卷香风。
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
语音犹自带吴侬。
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
珠帘十里卷香风。
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谁怀念李白而想和李白举洒论文呢?
是杜甫,他在成都的草堂遥指江东的李白。
夸说当时扬州的繁华富丽。
从早春又到晚春初夏,离恨之情千斤重。
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
语音犹自带吴侬。
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小船连夜渡江来到扬州,大家同时吃惊而又笑我经过旅途辛苦的疲困容颜。
说的话仍然带着江东口音。
夜深喝酒的地方,仍是像作梦一样。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著,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赏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08,第38-39页 2、 (宋)苏轼著;
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297页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
珠帘十里卷香风。
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草堂:杜甫在成都时的住所。
江东:杜甫在成都时李白正放浪江东,往来于金陵(今江苏南京)、采石(今属安徽)之间。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珠帘”句:杜牧《赠别二首》之一:“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 轻舸(gě)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
语音犹自带吴侬(nóng)。
夜阑(lán)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轻舸:小船。
“语音”句:言友人说话时吴地口音未改。
吴侬,吴地口音。
“夜阑”二句:化用杜甫《羌村三首》之一:“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著,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赏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08,第38-39页 2、 (宋)苏轼著;
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297页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
珠帘十里卷香风。
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谁怀念李白而想和李白举洒论文呢?
是杜甫,他在成都的草堂遥指江东的李白。
夸说当时扬州的繁华富丽。
从早春又到晚春初夏,离恨之情千斤重。
草堂:杜甫在成都时的住所。
江东:杜甫在成都时李白正放浪江东,往来于金陵(今江苏南京)、采石(今属安徽)之间。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珠帘”句:杜牧《赠别二首》之一:“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 轻舸(gě)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
语音犹自带吴侬(nóng)。
夜阑(lán)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小船连夜渡江来到扬州,大家同时吃惊而又笑我经过旅途辛苦的疲困容颜。
说的话仍然带着江东口音。
夜深喝酒的地方,仍是像作梦一样。
轻舸:小船。
“语音”句:言友人说话时吴地口音未改。
吴侬,吴地口音。
“夜阑”二句:化用杜甫《羌村三首》之一:“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著,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赏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08,第38-39页 2、 (宋)苏轼著;
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297页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
珠帘十里卷香风。
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
语音犹自带吴侬。
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上片写对友人怀念的深切。
“尊酒何人怀李白”两句,运用杜甫怀念李白的典故,抒写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何人”,当然是指杜甫,故作设问,不仅增加了句法的变化,也使语言显得含蓄有味。
杜甫、“草堂”都是词人自喻,“李白”、“江东”则是他喻,即比喻友人,亦即“扬州席上”的主人。
“珠帘十里卷香风”,用杜牧诗意写扬州,暗指东道主王存,与上文“怀李白”、“指江东”语意相承。
词人怀念之情虽深,可是“花开花谢,离恨几千重”。
“花开花谢”,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这里是说离别之久;
“离恨几千重”,是夸说离恨之深,而且使抽象的感情有了形体感,似乎成了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从而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有了上片的铺垫,下片写扬州席上意外相逢时的惊喜和迷惘,就显得十分真实可信了。
“轻舸渡江连夜到”,承上“珠帘”句,点出题目“夜到扬州”。
词人是从江南京口渡江而来的,所以才如此便捷。
“一时惊笑衰容”,紧承前句,写出了与友人意外相逢时惊喜参半的复杂感情。
词人当年已56岁,又久历宦海沉浮,天涯游宦,说是“衰容”,想来是极为吻合的。
彼此倾谈时,词人还发现,对方“语音犹自带吴依”。
结穴二句写“席上”的情事:“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这里化用杜甫写乱离中与亲人偶然重聚时深微感情的名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来表现这次重逢时的迷惘心态,从而深化了与老友间的交谊。
这首词真实地表露了词人当时“量移”后的心境。
“量移”,虽未能彻底平反昭雪,但已显现出宽赦之君恩。
所以,词人先以李白受谗自喻,后以杜甫乱中幸得生还相譬,其用事贴切,暗与自己实际遭遇相合。
故而在六十字的短短篇幅中,写了相忆、相聚、慰藉、话旧、伤离等广阔的内容,含蓄地倾诉了自身之不幸遭遇,使作品更富于感愤。
使人读之浮想联翩,为之凄然。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21-1122页 2、 熊朝东著,明月几时有:苏轼诗词文精品选析,四川文艺出版社,2001,第1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