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题二首 文
齐州送祖三 / 河上送赵仙舟 / 淇上别赵仙舟 文翻译赏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才相逢刚刚以一笑相对,又相送变成了阵阵啜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祖帐里我已经感伤离别,荒城中我更加发愁独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天寒季节远山一片明净,日暮时分大河格外迅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解开缆绳你就迅速远去,遥望着你我还久久伫立。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86 . 2、 邓安生 等 .王维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35-36 .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才相逢刚刚以一笑相对,又相送变成了阵阵啜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祖帐里我已经感伤离别,荒城中我更加发愁独入。
祖帐:为出行者饯行所设的帐幕。
古人出行,上路前要祭路神,称“祖”,后来引申为饯行。
此句一作“祖帐已伤离”。
荒城:即边城的意思。
指齐州。
一说指济州。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天寒季节远山一片明净,日暮时分大河格外迅急。
长河:指济水,齐州在济水南。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解开缆绳你就迅速远去,遥望着你我还久久伫立。
缆:系船的绳索。
伫立:久立。
此句一作“望君空伫立”。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86 . 2、 邓安生 等 .王维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35-36 .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此诗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为送别友人祖咏而写的作品。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起句平易如话,写两人才相逢又相别了,刚高兴了一会,此时又悲伤了起来。
这两句语言朴实平易但蕴含的情感又很丰富。
“相逢”、“相送”、“方”、“还”传达出来去匆匆的遗憾。
“还成泣”一方面表明友情是多么真挚、深厚;
另一方面短暂的“笑”对“泣”又起了反衬、加强的作用。
这两句真是天生的好言语。
下两句亦是叙别。
济州位于黄河下游,作者在《被出济州》中谓之“井邑海云深”,谪居于此,自然更生遥远之感了。
他的愁入荒城,也含有不甘于这种境遇的意思。
那首也是作于济州的《赠祖三咏》写道:“贫病子(指祖)既深,契阔(离散、劳苦)余不浅。
”可见二人皆是天涯沦落人,因此友情就显得分外深厚了。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这两句写到环境,仿佛一路絮谈,周围环境都未顾及,此时友人解缆离去,才注意到伫望中的这些景象。
这两句使人产生时间感,“祖帐”进行了多长时间啊。
这景象引起作者特别注意,自是迎合了他此时的情绪,表现出友人离去造成自己的空虚感、落寞感,而“日暮长河急”更加重了心绪的撩乱。
沈德潜称“着此二语,下‘望君’句愈觉黯然。
”(《唐诗别裁》)诗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望着友人离去,真是“黯然销魂”至极了。
“解缆君已遥”,写船快,实则怨船快;
“望君犹伫立”,一个“犹”可见他是何等执着。
这类的诗句很多,只是王维这两句用两个“君”分明是谈话口吻,仿佛此时他在心里默默地与友人在交谈。
这首诗叙别情,在王维同类诗歌中,显得特别浓挚深至,而语言表达又很自然素朴,“天寒”二句的描写也似是不经意间的点染,王文濡评曰:“不设色而意自远,是画中之白描高手。
”(《历代诗评注读本》)这真是“淡者屡深”(司空图语)了。
参考资料: 1、 汤华泉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 :102-103 .
赋得秋日悬清光 文翻注译赏
寥廓凉天静,晶明白日秋。
圆光含万象,碎影入闲流。
迥与青冥合,遥同江甸浮。
昼阴殊众木,斜影下危楼。
宋玉登高怨,张衡望远愁。
馀辉如可托,云路岂悠悠。
寥廓凉天静,晶明白日秋。
天空寥廓环境清凉幽静,秋天的太阳特别明亮。
圆光含万象,碎影入闲流。
太阳光包罗万象,光影倒映在安静的河中。
迥与青冥合,遥同江甸浮。
秋光原阔与青天相合,远远望去同江湖同沉浮。
昼阴殊众木,斜影下危楼。
白昼里阴气远离众树木,夕阳的斜影投向高楼。
宋玉登高怨,张衡望远愁。
宋玉登高埋怨秋气,张衡望远产生秋愁。
馀辉如可托,云路岂悠悠。
太阳余辉如果可寄托,仕宦之云路怎会遥远?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10-11
寥廓凉天静,晶明白日秋。
寥(liáo)廓(kuò):空旷深远。
《楚辞·远游》:“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
”晶明:明亮耀眼的样子。
圆光含万象,碎影入闲流。
圆光:指日光。
万象:宇宙间一切事物或景象。
碎影:细碎的光影。
闲:静。
迥与青冥合,遥同江甸浮。
迥(jiǒng):远。
青冥:形容青苍幽远。
指青天。
《楚辞·九章·悲回风》:“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倏忽而扪天。
”江甸:指遥远的江边。
甸,通“淀”。
昼阴殊众木,斜影下危楼。
阴:指阴气。
殊:绝,离。
危楼:高楼。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沮水》:“危楼倾崖,恒有落势。
” 宋玉登高怨,张衡望远愁。
“宋玉”句: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栗(凄凉)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坎廪(坎坷)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孤独)兮羁旅而无友生(知心朋友)。
”“张衡”句:张衡《四愁诗》中有“侧身东望涕沾翰”、“侧身南望涕沾襟”等句。
《四愁诗》序曰:“(衡)出为河间相……时天下渐弊,郁郁不得志,为《四愁诗》。
” 馀辉如可托,云路岂悠悠。
馀辉:即余晖,比喻天子的恩泽。
云路:上天之路,升仙之路。
喻仕宦显达。
悠悠:形容遥远。
《诗经·王风·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10-11
寥廓凉天静,晶明白日秋。
天空寥廓环境清凉幽静,秋天的太阳特别明亮。
寥(liáo)廓(kuò):空旷深远。
《楚辞·远游》:“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
”晶明:明亮耀眼的样子。
圆光含万象,碎影入闲流。
太阳光包罗万象,光影倒映在安静的河中。
圆光:指日光。
万象:宇宙间一切事物或景象。
碎影:细碎的光影。
闲:静。
迥与青冥合,遥同江甸浮。
秋光原阔与青天相合,远远望去同江湖同沉浮。
迥(jiǒng):远。
青冥:形容青苍幽远。
指青天。
《楚辞·九章·悲回风》:“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倏忽而扪天。
”江甸:指遥远的江边。
甸,通“淀”。
昼阴殊众木,斜影下危楼。
白昼里阴气远离众树木,夕阳的斜影投向高楼。
阴:指阴气。
殊:绝,离。
危楼:高楼。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沮水》:“危楼倾崖,恒有落势。
” 宋玉登高怨,张衡望远愁。
宋玉登高埋怨秋气,张衡望远产生秋愁。
“宋玉”句: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栗(凄凉)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坎廪(坎坷)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孤独)兮羁旅而无友生(知心朋友)。
”“张衡”句:张衡《四愁诗》中有“侧身东望涕沾翰”、“侧身南望涕沾襟”等句。
《四愁诗》序曰:“(衡)出为河间相……时天下渐弊,郁郁不得志,为《四愁诗》。
” 馀辉如可托,云路岂悠悠。
太阳余辉如果可寄托,仕宦之云路怎会遥远?
馀辉:即余晖,比喻天子的恩泽。
云路:上天之路,升仙之路。
喻仕宦显达。
悠悠:形容遥远。
《诗经·王风·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10-11
寥廓凉天静,晶明白日秋。
圆光含万象,碎影入闲流。
迥与青冥合,遥同江甸浮。
昼阴殊众木,斜影下危楼。
宋玉登高怨,张衡望远愁。
馀辉如可托,云路岂悠悠。
此诗为命题写景之作。
首联上句“寥廓”、“凉天”皆点出物候变化,暗指试题中的“秋”。
下句更是明点“白日”、“秋”,直接破题。
二联上句正面写日光,下句以水中之倒影暗指日光,且一“碎”字形容出水波摇动,更显动感。
三联从远处落笔,更分“青冥”、“江甸”上、下两个层次来写秋光。
且“合”字可见上句为静态之描写,下句“浮”字为动态之描写。
四联从近处落笔,以“昼阴”、“斜影”衬写日光,“殊”、“斜”二字又写出季节变化,点出诗题之“秋”字。
五联用典,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古人以悲秋为传统,故此联亦有点题之意。
然末联突起,一反上联之悲凉情调,代之以对仕宦之向往,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10-11
辋川集。欹湖 文
观别者 文翻注译赏
青青杨柳陌,陌上别离人。
爱子游燕赵,高堂有老亲。
不行无可养,行去百忧新。
切切委兄弟,依依向四邻。
都门帐饮毕,从此谢亲宾。
挥涕逐前侣,含凄动征轮。
车徒望不见,时见起行尘。
吾亦辞家久,看之泪满巾。
青青杨柳陌,陌上别离人。
排列在青青杨柳的路上,正在送别远去的亲人。
爱子游燕赵,高堂有老亲。
是爱子宦游要去燕赵,高堂上还有他年迈的双亲。
不行无可养,行去百忧新。
不离家无法把双亲奉养,离家去又新忧殷殷。
切切委兄弟,依依向四邻。
情意恳切地把兄弟嘱咐,恋恋不舍地面对相送的乡邻。
都门帐饮毕,从此谢亲宾。
都门祖帐中饮过了饯行酒,从此就告别了亲属和友人。
挥涕逐前侣,含凄动征轮。
洒泪去追赶前面的同伴,怀着悲伤启动远行的车轮。
车徒望不见,时见起行尘。
车马人从渐渐不能望见,车马后面不时扬起灰尘。
吾亦辞家久,看之泪满巾。
我离开家乡日子也已很久,见到这情景不禁泪水满巾。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9-41
青青杨柳陌,陌上别离人。
杨柳陌:路旁栽杨柳的道路。
多用指分别之处。
唐卢照邻《首春贻京邑文士》诗:“寒辞杨柳陌,春满凤皇城。
”陌,田间小路。
爱子游燕赵,高堂有老亲。
燕赵:燕赵都是古国名,地点都在河北。
这里泛指河北诸郡。
高堂:在古代的家庭里,父母的居室一般被称为堂屋,是处于一家正中的位置,而堂屋的地面和屋顶相对比其它房间要高一些,所以古代的子辈为尊重父母,在外人面前不直说父母而叫“高堂”。
故用高堂指父母居处,或代称父母。
李白《将进酒》诗:“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不行无可养,行去百忧新。
不行:不行进;
不前进。
《楚辞·九歌·湘君》:“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
”百忧:种种忧虑。
《诗经·王风·兔爰》:“我生之初尚无造,我生之后逢此百忧。
” 切切委兄弟,依依向四邻。
切切:恳挚、深切之意。
《后汉书·窦武传》:“而诏书切切,犹以舅氏田宅为言。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唐刘商《胡笳十八拍》诗:“泪痕满面对残阳,终日依依向南北。
” 都门帐饮毕,从此谢亲宾。
都门:都,都城。
门,城门。
都门,这里指都城。
帐饮:谓在郊野张设帷帐,宴饮送别。
唐杨炯《送徐录事》诗序:“临御沟而帐饮,就离亭而出宿。
” 挥涕逐前侣,含凄动征轮。
前侣:前面的同伴。
征轮:远行人乘的车。
宋韩缜《芳草》词:“绣帏人念远,暗垂珠露,泣送征轮。
” 车徒望不见,时见起行尘。
车徒:车马和仆从。
指游子及其仆人。
《文选·李康〈运命论〉》:“故遂絜其衣服,矜其车徒,冒其货贿,淫其声色,脉脉然自以为得矣。
”徒:一作“从”。
吾亦辞家久,看之泪满巾。
吾:一作“余”。
久:一作“者”。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9-41
青青杨柳陌,陌上别离人。
排列在青青杨柳的路上,正在送别远去的亲人。
杨柳陌:路旁栽杨柳的道路。
多用指分别之处。
唐卢照邻《首春贻京邑文士》诗:“寒辞杨柳陌,春满凤皇城。
”陌,田间小路。
爱子游燕赵,高堂有老亲。
是爱子宦游要去燕赵,高堂上还有他年迈的双亲。
燕赵:燕赵都是古国名,地点都在河北。
这里泛指河北诸郡。
高堂:在古代的家庭里,父母的居室一般被称为堂屋,是处于一家正中的位置,而堂屋的地面和屋顶相对比其它房间要高一些,所以古代的子辈为尊重父母,在外人面前不直说父母而叫“高堂”。
故用高堂指父母居处,或代称父母。
李白《将进酒》诗:“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不行无可养,行去百忧新。
不离家无法把双亲奉养,离家去又新忧殷殷。
不行:不行进;
不前进。
《楚辞·九歌·湘君》:“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
”百忧:种种忧虑。
《诗经·王风·兔爰》:“我生之初尚无造,我生之后逢此百忧。
” 切切委兄弟,依依向四邻。
情意恳切地把兄弟嘱咐,恋恋不舍地面对相送的乡邻。
切切:恳挚、深切之意。
《后汉书·窦武传》:“而诏书切切,犹以舅氏田宅为言。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唐刘商《胡笳十八拍》诗:“泪痕满面对残阳,终日依依向南北。
” 都门帐饮毕,从此谢亲宾。
都门祖帐中饮过了饯行酒,从此就告别了亲属和友人。
都门:都,都城。
门,城门。
都门,这里指都城。
帐饮:谓在郊野张设帷帐,宴饮送别。
唐杨炯《送徐录事》诗序:“临御沟而帐饮,就离亭而出宿。
” 挥涕逐前侣,含凄动征轮。
洒泪去追赶前面的同伴,怀着悲伤启动远行的车轮。
前侣:前面的同伴。
征轮:远行人乘的车。
宋韩缜《芳草》词:“绣帏人念远,暗垂珠露,泣送征轮。
” 车徒望不见,时见起行尘。
车马人从渐渐不能望见,车马后面不时扬起灰尘。
车徒:车马和仆从。
指游子及其仆人。
《文选·李康〈运命论〉》:“故遂絜其衣服,矜其车徒,冒其货贿,淫其声色,脉脉然自以为得矣。
”徒:一作“从”。
吾亦辞家久,看之泪满巾。
我离开家乡日子也已很久,见到这情景不禁泪水满巾。
吾:一作“余”。
久:一作“者”。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9-41
青青杨柳陌,陌上别离人。
爱子游燕赵,高堂有老亲。
不行无可养,行去百忧新。
切切委兄弟,依依向四邻。
都门帐饮毕,从此谢亲宾。
挥涕逐前侣,含凄动征轮。
车徒望不见,时见起行尘。
吾亦辞家久,看之泪满巾。
王维有诗《别弟缙后登青龙寺望蓝田山》:“陌上新离别,苍茫四郊晦。
登高不见君,故山复云外。
远树蔽行人,长天隐秋塞。
心悲宦游子,何处飞征盖。
”与这首《观别者》诗同一机杼。
只是这首《观别者》写法上很别致。
它借陌上人的惜别,来表现自己的宦游之悲。
青青河畔,杨柳陌上,依依别离。
似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之风,又宛若“杨柳依依”之韵,离别之境,自然而现。
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爱子”一游,或为生计,或为功名。
尚有高堂,已是老亲,又怎舍得弃高堂于不顾呢。
一“爱”字,一“老”字,各种情境,只有画中人懂得。
心念老亲,然生计所迫,远游原是那般无奈;
此行远去,尚不知明天深浅,自然又有新的忧愁升起。
此番远游,归期难料,然心中那个“孝”字,又该如何书写。
切切转向兄弟,满腔的心思,托付于手足之上;
依依而望,对父母的牵肠挂肚,都诉诸四邻。
都门帐饮,饮毕做辞,心底仍是万千不舍,一一惜别那熟悉的脸庞。
同伴早已动身,飞奔而去,再停留怕是要追赶不上,只得挥泪阔别,迈向前方,而那转身的瞬间,早已是两行滚烫的泪花。
转眼间,已然望不见“车徒”,唯留下滚滚的行尘,淹没了远去的身影,那远眺的双眸,目送着远方消逝的身影,早已是老泪纵痕。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吾亦辞家久,看之泪满巾。
”一句拉回现实,原来诗人只是一旁观者,大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内心的触动,亦随着飘扬的尘土,沾湿了衣襟。
诗中画面,在古代并不少见,诗词之中亦不乏这样的诗篇,然右丞笔下的画面,却是那般情深。
至亲别离,肝肠寸断,然生活所迫,又无可奈何。
历史画卷中,重复上演了多少幕。
不同的朝代,不同的主角,不变的却都是那份难以割舍的情致,亲情、友情、爱情,一幕幕,一出出,在时空的帷幕里掀起层层浪花。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9-41
送康太守 文注
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
郭门隐枫岸,侯吏趋芦洲。
何异临川郡,还劳康乐侯。
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
铙náo,古代军中用以止鼓退军的乐器。
青铜制,体短而阔,盛行于商代。
也指一种打击乐器。
形制与钹相似,唯中间隆起部分较小,其径约当全径的五分之一。
以两片为一副,相击发声。
大小相当的铙与钹,铙所发的音低于钹而余音较长。
铙吹:即铙歌。
军中乐歌。
为鼓吹乐的一部。
所用乐器有笛、觱篥、箫、笳、铙、鼓等。
使君:尊称州郡长官。
郭门隐枫岸,侯吏趋芦洲。
郭门:外城的门。
唐?韩愈《过南阳》诗:“南阳郭门外,桑下麦青青。
” 何异临川郡,还劳康乐侯。
临川:今属江西。
康乐侯:指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
《宋书·谢灵运传》:“(灵运)袭封康乐公,性奢豪,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世共宗之,咸称谢康乐也。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送张五归山 文翻译赏
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
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
送君归山我心已惆怅,再送人啊不知又是谁?
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一起相处才只几天,忽然你却辞官先归。
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
东山里还有我住过的茅屋,请替我扫一扫那陋室柴扉。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不久我也该辞官归去,哪能使自己心事乖违!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71-72
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
送君归山我心已惆怅,再送人啊不知又是谁?
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楚辞·九辩》:“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
惆怅兮,而私自怜。
” 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一起相处才只几天,忽然你却辞官先归。
携手:指携手一同归隐。
一朝:一时。
拂衣:振衣而去。
谓归隐。
晋殷仲文《解尚书表》:“进不能见危授命,忘身殉国;
退不能辞粟首阳,拂衣高谢。
”南朝宋谢灵运《述祖德》诗:“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里。
” 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
东山里还有我住过的茅屋,请替我扫一扫那陋室柴扉。
东山: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早年曾辞官隐居会稽之东山,经朝廷屡次征聘,方从东山复出,官至司徒要职,成为东晋重臣。
又,临安、金陵亦有东山,也曾是谢安的游憩之地。
后因以“东山”为典。
指隐居或游憩之地。
唐王维《戏赠张五弟諲》诗之一:“吾弟东山时,心尚一何远!
”荆扉:柴门。
晋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二:“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不久我也该辞官归去,哪能使自己心事乖违!
谢官:辞官。
清刘銮《五石瓠·福藩止有一世子》:“张懋德,青阳人,崇祯甲戌年为福府长史,丁丑谢官归。
”心事:志向,志趣。
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徐干〉序》:“少无宦情,有箕颍之心事,故仕世多素辞。
”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71-72
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
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人送客,送的却尽是惆怅,一“尽”字极为妙用,送别之时的满腔惆怅,因了这一“尽”字而多了几许沉甸。
”几日同携手“,今朝友人却要“先拂衣”了。
诗人应该是带着一份嫉妒与歆羡的心情写下此句的。
东山的茅屋,那是诗人向往的地儿,身处污浊不堪的名利官场,然而他的心却时刻惦念着那片澄澈宁静的世界,怎奈污秽的现实,复杂的心境,让他如何也做不了抉择。
“幸”不过是于迷途中的自我一份希望罢了,心存着那一片净空,预留着那一寸土地,于自己总该是一剂灵魂的安神剂了。
末句表明诗人的心迹与志向,直白了当,然一“岂”字又平添了几许回味。
徘徊,是诗人此阶段的主题。
又是眼看着好友明确地奔向自己的人生道路,而自己依旧还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踟蹰,无限惆怅。
与好友相知相交的日子极为短暂,原还是自己在这昏暗时节难得的安慰。
而此时好友利索地抛却一切烦恼,即将奔赴想往已久的生活,只留一份潇洒在诗人心头煎熬。
诗人恨的是自己无能,无力摆脱世俗的物质羁绊;
愁的是时光匆匆,难以实现心中的夙愿;
难排遣的,还有往日同窗共进的生活不复返的愁绪。
东山茅屋,或许是友人归隐所在。
一个“幸”字,淡了些诗人内心迷茫的雾霭,可喜可庆的是,友人还的茅草屋还为诗人敞开着,让他得以有机会清除内心的尘埃。
荆扉,即实指的柴门,虚指的心门。
人生一大乐事,就是与知己倾心畅谈,诗人期盼着,也努力着。
然而,或是命运不济,晚年的他,在孤独中沉寂着,写出一篇篇看似清淡实则惆怅的诗歌。
好友的离去,永远是他心灵上的创伤。
诗人或许可以和西方的拉奥孔比拟,同样遭受着生命难以承受之重,同样在无声地反抗着,表情却一直是让人难企及的平静。
然而这“幸”,似乎给了诗人一份希望,坚定了诗人追求自我生活的决心:“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诗人“尽惆怅”的不仅仅是那份依依惜别的情谊,更是那份“心事违”的无奈与复杂的心境。
身陷官场,污浊黑暗的现实,早已肃杀了那颗宁静的心,然个中的丝丝缕缕,又岂是简单的一个退字亦或是一个进字能够道清楚说明白的?
罢了罢了,即便是那百般的歆羡,即若是那内心的疾呼,现实,终究只能是如此这般徘徊无尽。
全诗文字朴实自然,用笔委婉曲折,写出了诗人无限的惆怅,无限的失落。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71-72
辋川集。漆园 文
送韦评事 文翻译赏
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
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
将要追随将军去攻取右贤,战场上纵马飞驰奔向居延。
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悬想汉家使者在萧关之外,定愁见孤城独立落日旁边。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36-237
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
将要追随将军去攻取右贤,战场上纵马飞驰奔向居延。
逐:追随。
取:俘获。
右贤:即右贤王,汉时匈奴族对其贵族的封号。
匈奴贵族有左贤王、右贤王之号,右贤王亦省称为“右贤”。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遣贰师将军李广利以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指祁连山)。
沙场:平沙旷野。
后多指战场。
唐祖咏《望蓟门》诗:“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走马:骑马疾走;
驰逐。
唐杜甫《去秋行》:“去秋涪江木落时,臂枪走马谁家儿?
”居延:古边塞名。
汉初,居延为匈奴南下凉州的要道。
太初三年(前102年),派遣路博德于此筑塞,以防匈奴入侵,故名遮卤(虏)障。
遗址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
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悬想汉家使者在萧关之外,定愁见孤城独立落日旁边。
遥知:谓在远处知晓情况。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汉使:此指韦评事。
萧关:古关名。
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为自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
《汉书·武帝纪》:“(元封四年冬十月)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
”孤城:边远的孤立城寨或城镇。
唐王昌龄《从军行》之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36-237
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
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此诗前两句“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热情鼓励友人从军,杀敌立功,写得很有气势,表现了昂扬向上的情调。
这些豪迈激昂、慷慨雄壮的诗句,极具浪漫色彩,颇为震撼人心,既是对边塞将士的高度赞颂,也是诗人进取精神的生动体现。
后两句“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则把笔锋一转,写塞外萧索悲凉的景象所引起的思乡愁情。
其中“孤城”“落日”两个意象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一片雄阔的景象,同时也描绘出边地的荒凉。
其意境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甚为相似,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全诗这种突转笔锋的写法看似突兀,但作者把从军者立功边塞和思乡怀归这两种特有的心理统一在这首小诗里,用笔凝练,因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给人以一种悲壮的美感。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