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灵岩寺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马疲盘道峻,投宿入招提。

雨急山溪涨,云迷岭树低。

凉风来殿角,赤日下天西。

偃腹虚檐外,林空鸟恣啼。

别友人(一作汝南逢董校书,又作别董校书)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扰扰倦行役,相逢陈蔡间。

如何百年内,不见一人闲。

对酒惜馀景,问程愁乱山。

秋风万里道,又出穆陵关。

过故人陈羽山居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向来携酒共追攀,此日看云独未还。

不见山中人半载, 依然松下屋三间。

峰攒仙境丹霞上,水绕渔矶绿玉湾。

却望夏洋怀二妙,满崖霜树晓斑斑。

南宾送蔡侍御游蜀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巴江秋欲尽,远别更凄然。

月照高唐峡,人随贾客船。

积云藏嶮路,流水促行年。

不料相逢日,空悲尊酒前。

送万户曹之任扬州便归旧隐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拟归云壑去,聊寄宦名中。

俸禄资生事,文章实国风。

听潮回楚浪,看月照隋宫。

傥有登楼望,还应伴庾公。

送谢夷甫宰馀姚县(馀姚,一作鄮县)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君去方为宰,干戈尚未销。

邑中残老小,乱后少官僚。

廨宇经兵火,公田没海潮。

到时应变俗,新政满馀姚。

崇德道中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暖日菜心稠,晴烟麦穗抽。

客心双去翼,归梦一扁舟。

废塔巢双鹤,长波漾白鸥。

关山明月到,怆恻十年游。

冬日有怀李贺长吉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岁晚斋居寂,情人动我思。

每因一尊酒,重和百篇诗。

月冷猿啼惨,天高雁去迟。

夜郎流落久,何日是归期。

除夜宿石头驿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在这寂寞的旅店中有谁来看望慰问,只有一盏冷清的孤灯与人相伴相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今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还在万里之外作客飘零未能回转家门。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回首前尘竟是一事无成,令人感到悲凉伤心;孤独的我只有苦笑与酸辛。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愁苦使我容颜变老,白发爬满双鬓,在一片叹息声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86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4-255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此二句脱胎于梁武帝萧衍《冬歌》:“一年漏将尽,万里人未归。君志固有在,妾躯乃无依。”王维《送丘为落第归江东》也有相似诗句:“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寥(liáo)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寥落:稀少,冷落。此处有孤独、寂寞之意。支离:即分散。《全唐诗》校:“一作羁离”。 愁颜与衰鬓(bìn),明日又逢春。愁颜与衰鬓:《全唐诗》校:“一作衰颜与愁鬓”。又:《全唐诗》校:“一作去”。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86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4-255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在这寂寞的旅店中有谁来看望慰问,只有一盏冷清的孤灯与人相伴相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今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还在万里之外作客飘零未能回转家门。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此二句脱胎于梁武帝萧衍《冬歌》:“一年漏将尽,万里人未归。君志固有在,妾躯乃无依。”王维《送丘为落第归江东》也有相似诗句:“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寥(liáo)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回首前尘竟是一事无成,令人感到悲凉伤心;孤独的我只有苦笑与酸辛。寥落:稀少,冷落。此处有孤独、寂寞之意。支离:即分散。《全唐诗》校:“一作羁离”。 愁颜与衰鬓(bìn),明日又逢春。愁苦使我容颜变老,白发爬满双鬓,在一片叹息声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愁颜与衰鬓:《全唐诗》校:“一作衰颜与愁鬓”。又:《全唐诗》校:“一作去”。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86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4-255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诗人作诗,如果是思想感情的自然发泄,总是先有诗,然后有题目,题目是全诗内容的概括。这首诗的题目是“除夜宿石头驿”,可知诗的内容主要是“除夜”和“夜宿”。夜宿的地点是“石头驿”,可知是在旅途中夜宿。   第一联“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就写明了一个孤独的旅客夜宿在旅馆中。接着用第二联“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补充说明这个“夜”是“除夜”,这个“人”是离家很远的人。   第三联转写这个“人”大年夜独宿在旅馆中的思想感情。“寥落悲前事”是说过去的一切事情,也就是种种生话遭遇,都是非常寂寞,非常失意,只会引起悲感。“支离笑此身”是说现在这个漂泊天涯的躯体,又如此之支离可笑。上句回想过去,没有得意事可供现在愉快地回忆;下句是自怜,现在已没有壮健的躯体能忍受流浪的生活。   第四句紧紧地承接上句。“愁颜与衰鬓”就是“此身”的“支离”形状。这样一个既忧愁,又衰老的旅客,独宿在旅馆里,明日又将逢到春天,真不知今后的命运如何。“明日又逢春”这一句,有两个意义:第一,它的作用是点明题目,结束全诗。今晚是除夕,明天是新年初一,春季的第一天。写的是明日,意义却在今夕。第二,作者用了一个“又”字,其思想基础是对于“逢春”并没有多大乐观的希望。年年逢春,年年仍然在漂泊中,而到了明天,又是一年的春天了。这一句底下,作者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这就是所谓“馀味”。   宋人姜夔在他的《白石道人诗说》中曾谈到诗语以有含蓄为贵,他说:“诗贵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山谷尤谨于此,清庙之瑟,一唱三叹,远矣哉。后之学诗者,可不务乎?若句中无馀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善之善者也。”   可知最好的诗,必须做到句有馀味,编有馀意,总起来说,就是不可把话说尽,要留有让读者思考的馀地。作诗者固然要达到这样一种艺术高度,读诗者也需要具备一种探索馀味、馀意的高度欣赏力。   这首诗,一向被认为是唐人五律中的著名作品。其所以著名,完全是由于颔联“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历代以来,到年三十还住宿在旅馆里的人,总会感伤地朗诵这两句,以为诗人已代他形象地说出了寥落支离的情绪。因此,这两句诗成为唐诗中的名句。虽然这两句诗并不是戴叔伦的创作成果,而是化用了梁武帝《冬歌》“一年漏将尽,万里人未归”诗句,但是他换了两句的结构,强调了“夜”和“人”,放在他这首诗中,有了创新,就成为警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兰溪棹歌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

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5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凉月:新月。

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今浙江省中部。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

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三日:三天。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5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

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

凉月:新月。

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今浙江省中部。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

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三日:三天。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5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

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

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

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

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黑暗,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

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

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

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

  “越中山色镜中看”,此句转写水色山影。

浙江一带古为越国之地,故称“越中”。

“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

句内“中”字复迭,既增添了民歌的咏叹风味啊,又传递出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一边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船继续前行,不觉意间已从平缓如镜的水面驶到滩头。

听到滩声哗哗,诗人才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滩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骤了。

在滩声中,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诗人又不禁想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在奔滩而上了。

南方二三月间桃花开时,每有绵绵春雨。

这种持续不断的细雨,能使江水上涨,却不会使水色变浑,所以次句有水清如镜的描写,如果是北方的桃花汛,则自无“山色镜中看”的清澈之景。

由此可见诗人观察事物描写景物的真切。

因是夜中行舟,夜色本来比较黯淡朦胧,这里特意选用“桃花雨”的字面,感觉印象中便增添了黑暗的冬天色彩;

夜间本来比较宁静,这里特意写到鲤鱼上滩的声响,遂使静夜增添了活泼的生命跃动气息。

实际上,这里所写的“三月桃花雨”与“鲤鱼来上滩”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滩声喧哗而有此联想,后者因游鱼泼刺而有此猜测。

两者都是诗人的想象之景。

正因为多了这一层想像的因素,诗情便显得更为浓郁。

  通观全诗,可以发现,这首船歌虽然以兰溪之夜作为背景,但它着重表现的并非夜的静谧朦胧,而是兰溪夜景的清新澄澈,生趣盎然。

而这,正体现出这首诗独特的民歌气韵,渔家的欢乐之情。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76-677

12345 共25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