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白花 文
铜鱼使赴都寄亲友 文
酬徐二中丞普宁郡内池馆即事见寄 文
奉平淮夷雅表。皇武命丞相度董师集大功也 文
皇耆其武,于溵于淮。
既巾乃车,环蔡具来。
狡众昏嚚,甚毒于酲。
狂奔叫呶,以干大刑。
皇咨于度,惟汝一德。
旷诛四纪,其徯汝克。
锡汝斧钺,其往视师。
师是蔡人,以宥以釐。
度拜稽首,庙于元龟。
既祃既类,于社是宜。
金节煌煌,锡质雕戈。
犀甲熊旂,威命是荷。
度拜稽首,出次于东。
天子饯之,罍斝是崇。
鼎臑俎胾,五献百笾。
凡百卿士,班以周旋。
既涉于浐,乃翼乃前。
孰图厥犹,其佐多贤。
宛宛......更多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文翻注译赏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海边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怎能让此身化作千千万万,撒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0 2、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1-52 3、 胡光舟,周满江. 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4).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87
海畔(pàn)尖山似剑铓(máng),秋来处处割愁肠。
海畔:畔,边。
柳州在南方,距海较近,故称海畔。
剑铓: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
《玉篇》卷十八:“鋩,刃端。
”秋:秋季。
割:断。
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若:假若。
化得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又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作者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
千亿:极言其多。
《诗经·大雅·假乐》:“千禄百福,子孙千亿。
”散上:飘向。
一作“散作”。
峰头:山峰的顶端。
望:遥望。
故乡:这里指长安,而作者的家乡在河东。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0 2、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1-52 3、 胡光舟,周满江. 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4).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87
海畔(pàn)尖山似剑铓(máng),秋来处处割愁肠。
海边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
海畔:畔,边。
柳州在南方,距海较近,故称海畔。
剑铓: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
《玉篇》卷十八:“鋩,刃端。
”秋:秋季。
割:断。
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怎能让此身化作千千万万,撒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
若:假若。
化得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又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作者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
千亿:极言其多。
《诗经·大雅·假乐》:“千禄百福,子孙千亿。
”散上:飘向。
一作“散作”。
峰头:山峰的顶端。
望:遥望。
故乡:这里指长安,而作者的家乡在河东。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0 2、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1-52 3、 胡光舟,周满江. 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4).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87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这首诗,通过奇异的想象,独特的艺术构思,把埋藏在心底的郁抑之情,不可遏止地尽量倾吐了出来;
它的抒情方式,是属于严羽《沧浪诗话》里所说的“沈著痛快”一类。
诗题标明“寄京华亲故”。
“望故乡”而“寄京华亲故”,意在诉说自己惨苦的心情、迫切的归思,希望在朝旧交能够一为援手,使他得以孤死首丘,不至葬身瘴疠之地。
诗的第一句是写登览所见的景色,广西独特的风光之一是奇特突兀的山峰。
苏轼说:“仆自东武适文登,并行数日。
道旁诸峰,真如剑铓。
诵子厚诗,知海山多奇峰也。
”(《东坡题跋·书柳子厚诗》)可见“海畔尖山似剑芒”,首先是写实,是贴切的形容。
不仅仅是形容,同时又是引起下句奇特的联想的巧妙的设喻。
剑芒似的尖山,这一惊心动魄的形象,对荒远之地的逐客,真有刺人心肠的感觉。
自永贞革新失败,“二王八司马事件”接踵而来,革新运动的骨干均被贬在边远之地。
十年后,这批人有的已死贬所。
除一人先行起用,余下四人与柳宗元被例召回京,又被复出为边远地区刺史。
残酷的政治迫害,边地环境的荒远险恶,使他有“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别舍弟宗一》)的感喟。
虽然回不到京国,不由他不想念它和那里的亲友。
他曾写过“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的诗句,这与此诗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都是触景生情,因景托喻,有异曲同工之妙。
“割愁肠”一语,是根据“似剑芒”的比喻而来,由山形产生的联想。
三、四句则由“尖山”进一步生出一个离奇的想象。
前面已谈到,广西的山水别具风格,多山峰;
山峰又多拔地而起,不相联属。
韩愈诗云“山如碧玉簪”即由山形设喻。
登高远望时,无数山峰就像无数巨大的石人,伫立凝望远方。
由于主观感情的强烈作用,在诗人眼中,这每一个山峰都是他自己的化身(“散向”一作“散作”亦通)。
又使他感到自己只有一双眼睛眺望京国与故乡,是不能表达内心渴望于万一,而这成千的山峰,山山都可远望故乡,于是他突生奇想,希望得到一个分身法,将一身化作万万千千身,每个峰头站上一个,庶几可以表达出强烈的心愿。
这个想象非常奇妙,它不但准确传达了诗人的眷念故乡亲友的真挚感情,而且不落窠臼。
它虽然离奇,却又是从实感中产生,有真实生活基础,不是凭空构想,所以读来感人。
此诗与《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样,都是寄怀之作,通过登临所见,触景伤情,抒发怀念友人和故乡之情,只是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所不同。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七律,诗中托景抒怀,曲折传情,意在言外。
这首诗是七绝,诗中熔情入景,用浅显的语言来描写内心中隐情,表现得鲜明突出。
二诗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这首诗中诗人跳动飞溅的情感波澜无法抑制,恰如“山洪陡发,瀑布奔流”,奔迸而出,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马茂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18-919 2、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12:1249
读书 文
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
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
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
瘴痾扰灵府,日与往昔殊。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
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
倦极便倒卧,熟寐乃一苏。
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
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
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
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
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
钴鉧潭西小丘记 文翻注译赏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文翻注译赏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蘋花 一作:苹花)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破额山前,美玉一般碧绿的江水向东而流;
诗人啊,你竟像在遥远的地方站立船头。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蘋花 一作:苹花)你的赠诗有如春风拂面,引起了我无限的深情思念;
我多想采束苹花相送于你,却因官事缠身不得自由。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926-927页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碧玉流:形容江水澄明深湛,如碧玉之色。
骚人:一般指文人墨客。
此指曹侍御。
木兰:木兰属落叶乔木,古人以之为美木,文人常在文学作品中以之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
这里称朋友所乘之船为木兰舟,是赞美之意。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蘋花 一作:苹花)潇湘:湖南境内二水名。
柳宗元《愚溪诗序》云:“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这句说:我在春风中感怀骚人,有无限潇湘之意。
“潇湘意”应该说既有怀友之意,也有迁谪之意。
采苹花:南朝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暮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清一统志湖南永州府》:“白苹洲,在零陵西潇水中,洲长数十丈,水横流如峡,旧产白苹最盛。
”此句言欲采苹花赠给曹侍御,但却无此自由。
这是在感慨自己谪居的处境险恶,连采花赠友的自由都没有。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926-927页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破额山前,美玉一般碧绿的江水向东而流;
诗人啊,你竟像在遥远的地方站立船头。
碧玉流:形容江水澄明深湛,如碧玉之色。
骚人:一般指文人墨客。
此指曹侍御。
木兰:木兰属落叶乔木,古人以之为美木,文人常在文学作品中以之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
这里称朋友所乘之船为木兰舟,是赞美之意。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蘋花 一作:苹花)你的赠诗有如春风拂面,引起了我无限的深情思念;
我多想采束苹花相送于你,却因官事缠身不得自由。
潇湘:湖南境内二水名。
柳宗元《愚溪诗序》云:“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这句说:我在春风中感怀骚人,有无限潇湘之意。
“潇湘意”应该说既有怀友之意,也有迁谪之意。
采苹花:南朝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暮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清一统志湖南永州府》:“白苹洲,在零陵西潇水中,洲长数十丈,水横流如峡,旧产白苹最盛。
”此句言欲采苹花赠给曹侍御,但却无此自由。
这是在感慨自己谪居的处境险恶,连采花赠友的自由都没有。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926-927页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蘋花 一作:苹花) 诗一、二两句,切“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经过象县的时候作诗寄给作者)”;
三、四两句,切“酬(作诗酬答)”。
“碧玉流”指流经柳州和象县的柳江。
作者称曹侍御为“骚人”,并且用“碧玉流”、“木兰舟”这样美好的环境来烘托他。
环境如此优美,如此清幽,“骚人”本可以一面赶他的路,一面看山看水,悦性怡情;
此时却“遥驻”木兰舟于“碧玉流”之上,怀念起“万死投荒”、贬谪柳州的友人来,“遥驻”而不能过访,望“碧玉流”而兴叹,只有作诗代柬,表达他的无限深情。
“春风无限潇湘意”一句,的确会使读者感到“无限意”,但究竟是什么“意”,却迷离朦胧,说不具体。
这正是一部分优美的小诗所常有的艺术特点,也正是“神韵”派诗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然而这也并不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如果细玩全诗,其主要之点,还是可以说清的。
“潇湘”一带,乃是屈子行吟之地。
作者就把曹侍御称为“骚人”。
把“潇湘”和“骚人”联系起来,那“无限意”就有了着落。
此其一。
更重要的是,结句中的“欲采苹花”,是汲取了南朝柳恽《江南曲》的诗意。
《江南曲》全文是这样的:“汀洲采白苹,日暖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
春花复应晚。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由此可见,“春风无限潇湘意”,主要就是怀念故人之意。
此其二。
而这两点,又是像水和乳那样融合一起的。
“春风无限潇湘意”作为绝句的第三句,又妙在似承似转,亦承亦转。
也就是说,它主要表现作者怀念“骚人”之情,但也包含“骚人”寄诗中所表达的怀念作者之意。
春风和暖,潇湘两岸,芳草丛生,苹花盛开,朋友们能够于此时相见,应是极好,然而却办不到。
无限相思而不能相见,就想到采苹花以赠故人。
然而,不要说相见没有自由,就是欲采苹花相赠,也没有自由。
这首诗语言简练,写景如画。
诗人用“碧玉”作“流”的定语,十分新颖,不仅准确地表现出柳江的色调和质感,而且连那微波不兴、一平似镜的江面也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和下面的“遥驻”、“春风”十分协调,自有一种艺术的和谐美。
从全篇看,特别是从结句看,其主要特点是比兴并用,虚实相生,能够唤起读者的许多联想。
但结合作者被贬谪的原因、经过和被贬以后继续遭受诽谤、打击,动辄得咎的处境,它有言外之意,则是不成问题的。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926-927页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文翻注译赏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官场上的失意和寄居他乡的忧思一起涌上心头,阳春二月的景象也好像到了寒秋一样,令人心意凄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山城的雨后,百花凋零。
榕树叶落满庭院,黄莺的啼叫也显得十分嘈杂。
参考资料: 1、 宁波市气象学会 .气候诗歌一百首 :气象出版社 ,1998年03月第1版 :34 . 2、 蔡启伦 .唐代绝句选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79年12月第1版 :99 . 3、 刘丽君 .唐诗三百首 :哈尔滨出版社 ,2007.12 :138 .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宦(huàn)情:做官的情怀。
羁思(sì):客居他乡的思绪。
凄凄:形容悲伤难过。
春半:春季二月。
迷:凄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山城:这里指柳州。
尽:凋零。
榕叶满庭莺乱啼:借景讽刺当时把持朝政的守旧派人物。
参考资料: 1、 宁波市气象学会 .气候诗歌一百首 :气象出版社 ,1998年03月第1版 :34 . 2、 蔡启伦 .唐代绝句选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79年12月第1版 :99 . 3、 刘丽君 .唐诗三百首 :哈尔滨出版社 ,2007.12 :138 .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官场上的失意和寄居他乡的忧思一起涌上心头,阳春二月的景象也好像到了寒秋一样,令人心意凄迷。
宦(huàn)情:做官的情怀。
羁思(sì):客居他乡的思绪。
凄凄:形容悲伤难过。
春半:春季二月。
迷:凄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山城的雨后,百花凋零。
榕树叶落满庭院,黄莺的啼叫也显得十分嘈杂。
山城:这里指柳州。
尽:凋零。
榕叶满庭莺乱啼:借景讽刺当时把持朝政的守旧派人物。
参考资料: 1、 宁波市气象学会 .气候诗歌一百首 :气象出版社 ,1998年03月第1版 :34 . 2、 蔡启伦 .唐代绝句选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79年12月第1版 :99 . 3、 刘丽君 .唐诗三百首 :哈尔滨出版社 ,2007.12 :138 .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这首诗写于柳州刺史任上。
时当二月,又处南方温热地带,柳州早已是百花盛开、春色满园了。
可是一场意外的暴风雨却洗劫了百花,送走了春色。
这在过着谪居生活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打击。
本来他还可以寄情景物,排遣内心忧怨的,而现实竟是这样冷酷无情!哀凉的心绪触发了他的诗思。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诗篇起句便直抒胸臆。
“宦情”与“羁思”,原本就有必然联系。
长年游宦在外,远离故土与亲人,旅途漂泊的艰辛,离亲别故的悲怨,有谁能不动心动情呢?屡遭贬窜,此种心情理当加倍沉重.“共凄凄”三字,真实地表现了作者这时候的特殊心态。
“宦情”之苦与“羁思”之深叠相撞击着诗人的心扉,他要寻求解脱,而又无可奈何,在这种心境的支配下,他只好走出书房,漫步庭院。
而当他目睹了已经过去大半的春光以后,这种情绪反而愈趋沉重了。
“春半如秋”,用语平淡而新鲜,写出一种常人不曾,也不会有的独特感受,的确是愁人眼中之景,心中之情相互感应的凝结品。
“意转迷”三字,则就“春半如秋”作承转,极言意绪的迷乱烦恼。
三、四两句,偏重叙事描写。
说“山城过雨”,人们似乎还难于体味这场雨的份量和内涵,故后面紧接着补写了“百花尽”三字。
此雨非早春润物之雨,它横掠山城,下得大,来得猛,涤荡万物。
此一句,遥扣题面,把第二句“春半如秋”四字亦落到实处,同时又引带出末尾一句。
“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州多檀椿树,冠大身屈,四枝旁出,以其不材,故能久而无伤。
但是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劫,那些百年老榕也叶落满庭了。
此等情景令诗人伤心,莺啼之声又格外增添了一重伤感情绪。
那一个“乱”字,分明是诗人心烦意乱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
这首诗写景肃杀萧条。
写情凝重深沉。
二月春光正浓之际反呈现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暮秋景象,反激起诗人一片宦情与羁思,其构思立意均不同常态,而其遣辞造语又极平淡。
苏轼《东坡题跋》曾就柳宗元的诗与陶渊明的诗作出评论说:“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内容丰富充实而字面却略显枯干淡泊的作品,其实正是诗人苦心锤炼的结果,是诗歌创作艺术的极高境界。
这样的作品往往“发纤秾于古简,寄至味于淡泊”,咀嚼久之,才能得其真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