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 文
登三山诗 文
近代西曲歌 襄阳乐 文
群鹤咏 文翻译赏
八风儛遥翮,九野弄清音。
一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
八风儛遥翮,九野弄清音。
迎着八面来风张开巨大的羽翼,在九天之上自由自在鸣叫飞翔的鹤。
一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
因为失去羽翼不能再翱翔九天,只能成为帝王园囿中的玩物。
参考资料: 1、 《古代帝王诗词解读》.岳麓书社,1997年6月版,第9-11页
八风儛遥翮,九野弄清音。
迎着八面来风张开巨大的羽翼,在九天之上自由自在鸣叫飞翔的鹤。
八风:八面之风。
《左传》有“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之说。
儛:通“舞”,这里指飞舞。
翮(hé):本义为羽毛的根部,这里代称鸟翅。
九野:九州地域。
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清音:清亮的声音。
一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
因为失去羽翼不能再翱翔九天,只能成为帝王园囿中的玩物。
摧:摧折。
志:意愿,这里指诗人的远大抱负。
苑:园囿。
禽:玩物。
参考资料: 1、 《古代帝王诗词解读》.岳麓书社,1997年6月版,第9-11页
八风儛遥翮,九野弄清音。
一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
全诗四句,前后各为一个层次。
第一层描写失去自由之前的鹤,比喻诗人自己远离朝廷羁绊之时的自由之身,当时纵横沙场,东征西讨,意气昂扬,正好比那高天之上的云鹤,搏击八方来风,展翅翱翔。
在茫茫九州之上,在朵朵彩云之间,奋翮高飞,无拘无束尽情地发出舒心的鸣叫。
对飞鹤戾天的描写,正是含蓄地展现了诗人的鸿鹄之志与旷世奇才,也反映了他希望挣脱朝廷束缚的强烈愿望。
从本诗开头两句可以看出,诗人虽身为人臣,却有包举宇内、气吞九州的帝王气概。
第二层写失去自由之后的鹤,比喻诗人自己受人节制,郁郁不乐。
自由翱翔的云鹤,一旦被捕入苑中,成为帝王苑囿中的玩赏之物,飞向云天的志向便被摧折而很难实现了。
这正是诗人被召回朝廷之后当时处境的形象比喻,受制于人而不能一逞英雄之志。
通过前后两层鲜明形象的对比,诗人因一时受限制而内心苦闷不平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这是一首比体诗,通篇写鹤,而作者之情志则因之而表露,深得含蓄不尽之致。
比兴是中国诗歌最古老的传统。
《文心雕龙·比兴篇》云:“观夫兴之讬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且何谓为比?
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从作者见群鹤而生感慨来说,这是兴。
从作者以鹤的形象自比来说,这是比。
故而能因小见大,婉而多讽。
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迎着八面来风,展开硕大的羽翼,在九天之上翱翔鸣叫的鹤。
鹤的高飞戾天展现出作者的雄心抱负与宏才大略,也反映出他远离朝廷羁束的自在心情。
诗的后半描写鹤因羽翮摧折而不能高翔云天,只能成为帝王园囿中的观赏之物。
这无疑是作者对一旦被召回后处境的想象。
通过前后意象的鲜明对比,作者内心的苦闷不平获得了生动的展现,诗意在转折跌宕中有波澜起伏之势。
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确如刘勰所云“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这种五言四句的小诗,在当时是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齐梁时代已称作“绝句”,它是唐绝的滥觞。
这种短诗要求尺幅千里、馀韵悠远,故比兴一体最为诗家着意。
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五绝只二十字,最为难工,必语短意长而声不促,方为佳唱。
”刘熙载《艺概》云:“以鸟鸣春,以虫鸣秋,此造物之借端讬寓也。
绝句之小中见大似之。
”此诗的托物寄兴之妙,也完全符合上述诗家对五绝的要求。
描述鹤鸣九皋的壮观是为了叙述远大的志向,咏叹蹒跚帝苑的困窘是为了抒发满胸的愤懑。
《南史·齐本纪》称萧道成“喜怒不形于色,深沉静默,常有四海之心”,《群鹤咏》正为佐证。
诗人自比高洁美善的白鹤,艺术上是成功的,但实际上萧道成是一只凶猛的鹰隼,深藏韬晦,骁勇强悍。
借镇压诸王之乱而钳制朝廷,一旦时机成熟,便毫不犹豫地夺取帝位。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周五声调曲 征调曲 四 文
三光以记物成形。
四时以裁成正位。
雷风大山岳之响。
寒暑通阴阳之气。
武功则六合攸同。
文教则二仪经纬。
有道则咸浴其德。
好生则各繁其类。
白日经天中则移。
明月横汉满而亏。
能亏能缺既无为。
虽盈虽满则不危。
开信义以为苑囿。
立道德以为城池。
周监乎二代所损益。
郁郁乎文其可知。
庖牺之亲临佃渔。
神农之躬耕稼。
汤则救旱而忧勤。
禹则正冠无暇。
草上之风无不偃。
君子之甿知可化。
将欲比德于三皇。
未始追踪于五霸。
拟咏怀诗 十三 文
三峡 文翻注译赏
咏雪 / 咏雪联句 文翻注译赏
行路难·洞庭水上一 文
游赤石进帆海 文翻注译赏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
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
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
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
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
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
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
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天伐。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初夏仍然清爽暖和,小草也没有停止生长,仍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
水上的舟船将晨暮连成一体分不清早晚,阴云和彩霞多次变换,时而阴云密布,时而彩霞满天。
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
遍观海边岸上的景物已觉得厌倦,何况是漂游游览。
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
波神使河流安静的流淌,水伯也不掀起波涛。
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
张帆行舟去采石华,扬帆起航去捡海月。
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
大海无边无际,没有载物的空船超然漂行。
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
鲁仲连轻视齐国的封赏,公子牟留恋王室的高官厚禄。
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
崇尚功是有愧于道的,适己所安,物欲是可以摆脱的。
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天伐。
将听从任公之言,弃功名利禄以全吾生。
参考资料: 1、 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08月第1版,第54页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初夏。
犹:仍然。
清和:清爽和暖。
张平子《归田赋》有“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句,即本此而作。
亦未歇:也没有停止生长,仍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
水宿(sù):生活在水中,即住宿舟船之上。
淹晨暮:将晨暮连成一体,分不清早晚。
阴霞:阴云和彩霞。
屡兴没:多次变换,即或雨或晴,时而阴云密布,时而彩霞满天。
《河图》:“昆仑山有五色水,赤水之气,上蒸为霞,阴而赫然。
” 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
周览:遍观,即全都游览过了。
倦瀛蠕(yíng rú):对海边岸上的景物已觉得厌倦。
传说九州之外有大瀛海包围,故东海也可泛称为瀛。
况乃:何况是。
陵:凌驾,漂游。
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
川后:波神。
曹植《洛神赋》:“川后静波。
”天吴:水伯。
《山海经》:“朝阳之谷神日天吴,是水伯也。
”不发:不动作,不激荡,不掀起波涛。
《楚辞·九歌·湘君》:“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 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
扬帆、挂席:都是张帆行舟的意思。
石华、海月:两种可食用的海味水产。
《临海水土物志》:“石华附石,肉可啖。
”又:“海月大如镜,白色正圆。
” 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
溟(míng)涨:泛指海洋。
《庄子》有“北溟”“南溟”之称,李弘范注曰:“广大窕冥,故以溟为名。
”谢承后《汉书》注曰:“陈茂常度涨海。
”是涨亦可指海。
无端倪(ní):无头无尾,无边无际。
虚舟:没有载物的空船。
超越:超然漂行。
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
仲连轻齐组:鲁仲连轻视齐国的封赏。
《史记·鲁仲连传》载:齐田单攻燕聊城不下,鲁仲连乃用计迫使燕将自杀,于是聊城被破。
齐君想封赏鲁仲连,而他不要封赏,逃隐于海上。
组,系冠帽或印章的丝带,借指官爵。
子牟眷(juàn)魏阙(quē):公子牟留恋王室的高官厚禄。
《吕氏春秋》载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日:“身在江海之上,心居魏阙之下,奈何?
”这里借用来讽刺假隐士。
魏阙,富门外悬法之处,代指政界官场。
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
矜名:崇尚空名。
道不足:不足道,不值得称道。
适己:顺从自己的本性。
物可忽:万事万物(所有的功名利禄)都可以忘记。
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天伐。
附:依附,遵从。
任公言:指任公教导孔子的一段话,见《庄子·山木》篇,大意是直木先遭伐,甘泉先被喝,人太聪明、太惹眼,也容易首先遭到不测。
孔子认为有理,就逃到大泽之中隐居起来。
终然:自然老死,全命而终。
谢:辞去,避免。
天伐:与“终然”相对,指人为因素或外力影响而致损毁夭折。
参考资料: 1、 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08月第1版,第54页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初夏仍然清爽暖和,小草也没有停止生长,仍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首夏:初夏。
犹:仍然。
清和:清爽和暖。
张平子《归田赋》有“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句,即本此而作。
亦未歇:也没有停止生长,仍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
水上的舟船将晨暮连成一体分不清早晚,阴云和彩霞多次变换,时而阴云密布,时而彩霞满天。
水宿(sù):生活在水中,即住宿舟船之上。
淹晨暮:将晨暮连成一体,分不清早晚。
阴霞:阴云和彩霞。
屡兴没:多次变换,即或雨或晴,时而阴云密布,时而彩霞满天。
《河图》:“昆仑山有五色水,赤水之气,上蒸为霞,阴而赫然。
” 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
遍观海边岸上的景物已觉得厌倦,何况是漂游游览。
周览:遍观,即全都游览过了。
倦瀛蠕(yíng rú):对海边岸上的景物已觉得厌倦。
传说九州之外有大瀛海包围,故东海也可泛称为瀛。
况乃:何况是。
陵:凌驾,漂游。
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
波神使河流安静的流淌,水伯也不掀起波涛。
川后:波神。
曹植《洛神赋》:“川后静波。
”天吴:水伯。
《山海经》:“朝阳之谷神日天吴,是水伯也。
”不发:不动作,不激荡,不掀起波涛。
《楚辞·九歌·湘君》:“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 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
张帆行舟去采石华,扬帆起航去捡海月。
扬帆、挂席:都是张帆行舟的意思。
石华、海月:两种可食用的海味水产。
《临海水土物志》:“石华附石,肉可啖。
”又:“海月大如镜,白色正圆。
” 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
大海无边无际,没有载物的空船超然漂行。
溟(míng)涨:泛指海洋。
《庄子》有“北溟”“南溟”之称,李弘范注曰:“广大窕冥,故以溟为名。
”谢承后《汉书》注曰:“陈茂常度涨海。
”是涨亦可指海。
无端倪(ní):无头无尾,无边无际。
虚舟:没有载物的空船。
超越:超然漂行。
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
鲁仲连轻视齐国的封赏,公子牟留恋王室的高官厚禄。
仲连轻齐组:鲁仲连轻视齐国的封赏。
《史记·鲁仲连传》载:齐田单攻燕聊城不下,鲁仲连乃用计迫使燕将自杀,于是聊城被破。
齐君想封赏鲁仲连,而他不要封赏,逃隐于海上。
组,系冠帽或印章的丝带,借指官爵。
子牟眷(juàn)魏阙(quē):公子牟留恋王室的高官厚禄。
《吕氏春秋》载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日:“身在江海之上,心居魏阙之下,奈何?
”这里借用来讽刺假隐士。
魏阙,富门外悬法之处,代指政界官场。
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
崇尚功是有愧于道的,适己所安,物欲是可以摆脱的。
矜名:崇尚空名。
道不足:不足道,不值得称道。
适己:顺从自己的本性。
物可忽:万事万物(所有的功名利禄)都可以忘记。
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天伐。
将听从任公之言,弃功名利禄以全吾生。
附:依附,遵从。
任公言:指任公教导孔子的一段话,见《庄子·山木》篇,大意是直木先遭伐,甘泉先被喝,人太聪明、太惹眼,也容易首先遭到不测。
孔子认为有理,就逃到大泽之中隐居起来。
终然:自然老死,全命而终。
谢:辞去,避免。
天伐:与“终然”相对,指人为因素或外力影响而致损毁夭折。
参考资料: 1、 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08月第1版,第54页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
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
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
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
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
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
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
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天伐。
这首诗分三个层次,由起句到“况乃陵穷发”为第一层,写倦游赤石,进而起帆海之想。
由“川后”句至“虚舟”句为第二层次,正写帆海情状与心态变化。
“仲连”句以下,为第三层次,即游生想,结出顺天适己,安养天年之旨。
心情的变化则是贯串全诗的主线。
“首夏”二句遥应《游南亭》诗“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既点明此游节令,又显示了一种莫可如何而慰情聊胜无的复杂心情。
游南亭触景生情,由春夏迭代中,深哀盛年已去,衰疾在斯。
这里说,初夏了,天气总算还清爽煦和,芳草也未尝因骄阳的淫威而枯萎。
可见诗人似乎已从前诗的悲感中稍稍复苏。
尤可注意:“芳草犹未歇”,实反用《离骚》“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则又于自幸自慰中,见出谢客这位“逐臣”的傲兀性格来。
但是这种欣慰并不能维持多久,在出郡数十里南游赤石中,日复一日地水行水宿,未免单调,而阴晴的变化,云霞的出没,也因屡见而失去了新鲜之感。
这滨海的周游,已使人厌厌生“倦”,更何况面临的是极北不毛之地,穷发更北的溟海呢。
有人认为“况乃临穷发”是写诗人豪情勃发,顿起泛海之想,然而“况乃”二字分明承“倦瀛壖”来,见出帆海之前,诗人的心情并不甚佳。
然而当舟船沿港湾进入大海,奇景忽开,水面一平如镜,川后既令江水安流,八首八足八尾背青黄的朝阳谷神水伯天吴,虽然脾气暴虐,此时却也“静不发”,仿佛都在迎接诗人的来游。
于是他高张云帆,泛舟海上,随意掇取那形如龟足的石华,那其大如镜白色正圆的海月。
而当他抬头回望时,溟海无涯,心情也竟如坐下的轻舟而起凌虚凭空之想。
出涯涘而观大海,诗人之所感,必也与《庄子·秋水》中那位河伯一样,涵容无尽的海波,真使他心胸开张,一扫积日累月的烦酲。
于是他即游生想,远追往古,进而悟彻了人生的至理:海上曾有过形形色色的隐者,有助齐却燕,功成辞赏而退的鲁仲连;
也有“身在江海之上,心居魏阙之下”的公子年(见《庄子·让王》)。
形踪虽似,而其趣迥异。
后者只是矜伐虚名的假隐士,与庄子所说的“无以得殉名”(《秋水》)格格不入,有亏大道。
而似鲁仲连所说“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才深合漆园傲吏物我两忘,适己顺天,“返其真”的至理。
两者相较,诗人似乎对自己既往自负任气蹙蹙于一己得失的生活有所警省,他愿意铭记《庄子·山木》中太公任(任公)教训孔子的一段话:“直木先伐,甘泉先竭”。
露才扬己,必遭天伐,唯有“削迹损势”,澡雪精神,中充而外谦,才能养生全年——这正与渊深无底,广浩无涯,却一平如镜的大海一样。
诗至此,情景理完全契合无际。
方东树《昭昧詹言》曾指出,谢客博洽而尤熟于《庄》,此诗不仅取义于《庄子》,而且在构想上也有得于《秋水篇》。
诗以赤石为宾,帆海为主,以“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与“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两联作转折顿束,遂在层曲的写景抒情中表达了出涯涘而睹汪洋所引起的精神升华,情与理与典实均能合若符契,足见谢诗结构之精。
此诗的情理又都在自然精美的写景记游中自然地体现。
“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海产珍奇,而俯拾皆是,可见诗人扬帆于暖风静海中盈满心胸的恬适之感,于是下文请从任公适己顺天之想也就水到渠成了。
鲍照评谢诗云“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南史·颜延之传》),正是指的这种中充实而溢于外,风华流丽而不伤于巧的语言特色。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642-6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