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美见题郊居十首,因次韵酬之以伸荣谢

作者: 陆龟蒙 朝代: 唐代

近来唯乐静,移傍故城居。

闲打修琴料,时封谢药书。

夜停江上鸟,晴晒箧中鱼。

出亦图何事,无劳置栈车。

倩人医病树,看仆补衡茅。

散发还同阮,无心敢慕巢。

简便书露竹,尊待破霜匏。

日好林间坐,烟萝近欲交。

倭僧留海纸,山匠制云床。

懒外应无敌,贫中直是王。

池平鸥思喜,花尽蝶情忙。

欲问新秋计,菱丝一亩强。

故山空自掷,当路竟谁知。

只有经时策,全无养拙资。

病深怜灸客,炊晚信樵儿。

谩欲陈风俗,......更多

袭美先辈以龟蒙所献五百言既蒙见和复示荣唱

作者: 陆龟蒙 朝代: 唐代

洪范分九畴,转成天下规。

河图孕八卦,焕作玄中奇。

先开否臧源,次筑经纬基。

粤若鲁圣出,正当周德衰。

越疆必载质,历国将扶危。

诸侯恣崛强,王室方陵迟。

歌凤时不偶,获麟心益悲。

始嗟吾道穷,竟使空言垂。

首赞五十易,又删三百诗。

遂令篇籍光,可并日月姿。

向非笔削功,未必无瑕疵。

迨至夫子没,微言散如枝。

所宗既不同,所得亦异宜。

名法在深刻,虚玄至希夷。

自从战伐来,一派纵横驰。

寒谷生艳木,沸潭结流澌。

惊奔失壮士,好恶......更多

旅次甬西见儿童以竹枪纸旗戏为阵列…余因感

作者: 韦庄 朝代: 唐代

已闻三世没军营,又见儿孙学战争。

见尔此言堪恸哭,遣予何日望时平。

春宫怨

作者: 杜荀鹤 朝代: 唐代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早年我被容貌美丽所误,落入宫中;

我懒得对镜梳妆打扮,是没有受宠。

蒙恩受幸,其实不在于俏丽的容颜;

到底为取悦谁,叫我梳妆修饰仪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鸟儿啼声繁碎,是为有和暖的春风;

太阳到了正午,花影才会显得浓重。

我真想念,年年在越溪浣纱的女伴;

欢歌笑语,自由自在地采撷着芙蓉。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婵娟:形容形态美好。

若为容:又叫我怎样饰容取宠呢?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越溪女:指西施浣纱时的女伴。

碎:鸟鸣声细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早年我被容貌美丽所误,落入宫中;

我懒得对镜梳妆打扮,是没有受宠。

蒙恩受幸,其实不在于俏丽的容颜;

到底为取悦谁,叫我梳妆修饰仪容。

婵娟:形容形态美好。

若为容:又叫我怎样饰容取宠呢?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鸟儿啼声繁碎,是为有和暖的春风;

太阳到了正午,花影才会显得浓重。

我真想念,年年在越溪浣纱的女伴;

欢歌笑语,自由自在地采撷着芙蓉。

越溪女:指西施浣纱时的女伴。

碎:鸟鸣声细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历来写宫怨的诗大多不着“春”字,即使是写春宫之怨的,也没有一首能像杜荀鹤这首那样传神地把“春”与“宫怨”密合无间地表现出来。

  前两句是发端。

“婵娟”,是说容貌美好。

宫女之被选入宫,就因为长得好看,入宫以后,伴着她的却只是孤苦寂寞,因而拈出一个“误”字,慨叹“今日在长门,从来不如丑”(于濆《宫怨》)。

此刻,她正对着铜镜,顾影自怜,本想梳妆打扮一番,但一想到美貌误人,又不免迟疑起来,懒得动手了。

上句一个“早”字,仿佛是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深长的叹息,说明自己被误之久;

次句用欲妆又罢的举动展示怨情也很细腻。

这两句在平淡之中自有自然、深婉的情致。

  三、四句用的是流水对,上下句文意相续,如流水直泻,一气贯注,进一步写出了欲妆又罢的思想活动。

“若为容”是“怎样打扮”的意思,这里实际上是说打扮没有用。

宫女说:“既然被皇上看中并不在于容貌的美好,那么,我再打扮又有什么用呢?

”言外之意,起决定作用的是别的方面,例如勾心斗角、献媚邀宠等。

  五、六句忽然荡开,诗笔从镜前宫女一下子转到室外春景:春风骀荡,鸟声轻碎,丽日高照,花影层叠。

这两句写景,似乎与前面描写宫女的笔墨不相连属,事实上,仍然是围绕着宫女的所感(“风暖”)、所闻(“鸟声”)与所见(“花影”)来写的。

在欲妆又罢的一刻,透过帘栊,暖风送来了动听的鸟声,游目窗外,见到了“日高花影重”的景象。

临镜的宫女怨苦之极,无意中又发现了自然界的春天,更唤起了她心中无春的寂寞空虚之感。

景中之情与前面所抒写的感情是一脉相承的。

  “风暖”这一联设色浓艳,《诗人玉屑》(卷三)把它归入“绮丽”一格。

风是“暖”的;

鸟声是“碎”的──所谓“碎”,是说轻而多,唧喳不已,洋溢着生命力,刚好与死寂的境界相对立;

“日高”,见出阳光的明丽;

“花影重”,可以想见花开的繁茂。

绮丽而妙,既写出了盛春正午的典型景象,反衬了怨情,又承上启下,由此引出了新的联想。

  眼前声音、光亮、色彩交错融合的景象,使宫女想起了入宫以前每年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荷叶、罗裙,一色裁成,芙蓉似脸,脸似芙蓉,三人一队,五人一群,溪声潺潺,笑语连连。

“越溪”即若耶溪,在浙江绍兴,是当年西施浣纱的地方,这里借指宫女的家乡。

这两句以过去对比当下,以往日的欢乐反衬出此时的愁苦,使含而不露的怨情具有更为悠远的神韵。

诗的后四句虽是客观的写景与叙事,然而揭开字句的帷幕,却可以听到宫女隐微而又极其伤痛的啜泣之声。

  从诗的意境来看,《春宫怨》似不只是诗人在代宫女寄怨写恨,同时也是诗人的自况。

人臣之得宠主要不是凭仗才学,这与宫女“承恩不在貌”如出一辙;

宫禁斗争的复杂与仕途的凶险,又不免使人憧憬起民间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与宫女羡慕越溪女天真无邪的生活又并无二致。

它不仅是宫女之怨情,还隐喻当时黑暗政治对人才的戕杀。

  这首诗以“风暖”一联饮誉诗坛,就全篇而论,也是一首意境浑成的好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秋日山中寄李处士

作者: 杜荀鹤 朝代: 唐代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

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

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

我辈的大道怎么会走到尽头,就像寒山还在细雨中巍然耸立一样。

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孩子们都对读书有一种惰性,贪玩得把树上的果实都快摘完了。

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

我们的言论要牵涉到国计民生的世事,文章要能体现国风的标准。

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我辈的学识)在太平丰足之世还是有用的,不应该(因为乱世而)丢掉报国之心。

参考资料: 1、 叶森槐.杜荀鹤诗选:黄山书社,1988年:第41页 2、 萧枫.唐诗 8:现状书局,2005:第2425页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

我辈的大道怎么会走到尽头,就像寒山还在细雨中巍然耸立一样。

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孩子们都对读书有一种惰性,贪玩得把树上的果实都快摘完了。

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

我们的言论要牵涉到国计民生的世事,文章要能体现国风的标准。

关时务:牵涉到国计民生的世事。

关:牵连,涉及。

国风:《诗经》的组成部分。

包括“二南”(《周南》、《召南》)和《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称十五国风。

共一百六十篇。

大抵是周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对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作了广阔的反映,有些作品直接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

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我辈的学识)在太平丰足之世还是有用的,不应该(因为乱世而)丢掉报国之心。

升平:太平丰足之世。

废:废弃。

参考资料: 1、 叶森槐.杜荀鹤诗选:黄山书社,1988年:第41页 2、 萧枫.唐诗 8:现状书局,2005:第2425页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

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

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首联以“吾辈”开头,“吾辈”即是“我们”,开篇便点明诗作主体,先入为主,给予读者一种对诗歌的认同感。

接下来所书的“道何穷”便体现了“吾辈”的现状,若说这一句只是平平无奇,那么接下来第二句的“寒山细雨”则是将第一句中朴实的语言一下子升华,“吾辈”之道正是如处“寒山细雨”之中,凄冷悲凉,却又屹立不倒,诗人用客观景象来对“道”的形势作出一种生动的描述。

  颔联则是列举了几个常见的意象,如“儿童”,“果栗树”,但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意象,却最富有代表性。

“儿童”是国家未来之希望,却从小将大道放之一旁,不以读书为业,反而去玩耍嬉戏,荒废时间,就连“果栗树”也即将被他们摘空。

诗人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这些意象列举出来,而是通过这种写实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大道深深地担忧。

  颈联则是以教育式的语气来为读者提出要求。

两句工整相对,“言论”对“篇章”,“时务”对“国风”,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期望。

杜荀鹤正是在这两句诗中明确向读者宣告了自己创作诗歌的根本目的,表明了他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鲜明态度。

杜荀鹤将自己的诗集名为《唐风集》,其用意,即以“唐风”继“国风”,用他那“主箴刺”之文,来讽谕和裨补社会的弊废阙失。

  尾联则是对颈联内容的一种补充,颈联提出了具体要求,尾联则是为达到这个要求坚定信心。

“犹”,是“还,仍然”的意思,在这里,这个字用的恰到好处,世人都以为学识毫无作用,可诗人诗风在这个“犹”字上一转,立刻体现出一种警示的语气,他要提醒世人,他们的想法是荒谬的。

体现了诗人对自己想法的肯定,对实现目标充满信心,用呼告的语气告诫人们不要荒废学问,因为学问在这个太平年代是有很大用武之地的。

“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道理”。

古之人,不言文学则罢,言文学则必要把“道”摆在首位,体现出强烈的政治功利观和用世精神。

这种心态,也可说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已凝冻在诗歌里,难以剔除,成为表达上必有的一种“程式”。

反之,缺失了倒觉得极不舒服,便是所谓“离经叛道”吧。

故哪怕是言不由衷,心不在焉,用来作点缀,装饰,也是不可或缺的。

这首诗便体现出这样一种“教化加牢骚”的程式。

参考资料: 1、 肖占鹏.隋唐五代文艺理论汇编评注(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56页 2、 萧枫.唐诗 8:现状书局,2005:第2425页

赠友人罢举赴辟命

作者: 杜荀鹤 朝代: 唐代

连天一水浸吴东,十幅帆飞二月风。

好景采抛诗句里, 别愁驱入酒杯中。

渔依岸柳眠圆影,鸟傍岩花戏暖红。

不是桂枝终不得,自缘年少好从戎。

洞庭玩月

作者: 韩偓 朝代: 唐代

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

玉碗深沈潭底白, 金杯细碎浪头光。

寒惊乌鹊离巢噪,冷射蛟螭换窟藏。

更忆瑶台逢此夜,水晶宫殿挹琼浆。

湖南绝少含桃偶有人以新摘者见惠感事伤怀因成四韵

作者: 韩偓 朝代: 唐代

时节虽同气候殊,不积堪荐寝园无。

合充凤食留三岛, 谁许莺偷过五湖。

苦笋恐难同象匕,酪浆无复莹玭珠。

金銮岁岁长宣赐,忍泪看天忆帝都。

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作者: 张九龄 朝代: 唐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40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华文出版社 ,2009 :99-100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

一说指亲人。

遥夜:长夜。

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

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灭烛(zhú)怜光满,披衣觉露滋(zī)。

怜:爱。

滋:湿润。

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

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

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

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

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不堪盈(yíng)手赠,还寝梦佳期。

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40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华文出版社 ,2009 :99-100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

一说指亲人。

遥夜:长夜。

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

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灭烛(zhú)怜光满,披衣觉露滋(zī)。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怜:爱。

滋:湿润。

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

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

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

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

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不堪盈(yíng)手赠,还寝梦佳期。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40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华文出版社 ,2009 :99-100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

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

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

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

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

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

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

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

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

“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

诗人说:“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

还是睡罢!

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

”“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

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

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参考资料: 1、 沈熙乾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70 .

和黄门卢侍御咏竹

作者: 张九龄 朝代: 唐代

清切紫庭垂,葳蕤防露枝。

色无玄月变,声有惠风吹。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凤凰佳可食,一去一来仪。

2122232425 共3632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