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至

作者: 李冶 朝代: 唐代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最近也是最远的是东与西,最深也是最浅的是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最高也是最明的是日和月,最亲也是最疏的是夫妻。

参考资料: 1、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 .古代汉语字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733 .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最。

八至:此以诗中有八个“至”字为题。

东西:指东、西两个方向。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疏:生疏,关系远,不亲近。

参考资料: 1、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 .古代汉语字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733 .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最近也是最远的是东与西,最深也是最浅的是清溪。

至:最。

八至:此以诗中有八个“至”字为题。

东西:指东、西两个方向。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最高也是最明的是日和月,最亲也是最疏的是夫妻。

疏:生疏,关系远,不亲近。

参考资料: 1、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 .古代汉语字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733 .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这首诗很有哲理意味。

由于首字“至”字在诗中反复出现八次,故题名“八至”,这在文人诗中很别致。

  此诗由远近东西至深浅清溪,再至高明日月,又至亲疏夫妻,诉尽人生无奈颓靡之态。

全诗二十四个字, 却是一程生命由盛及衰的花开花落,道破了人生的真相。

首句“至近至远东西”,写的是一个浅显而至真的道理。

东、西是两个相对的方位,地球上除南北极,任何地点都具有这两个方向。

两个物体如果不是南北走向就必然有东西区别。

所以“东西”说近就近,可以间隔为零,“至近”之谓也。

如果东西向的两个物体方向相反,甚至无穷远,仍不外乎一东一西,可见“东西”说远也远,乃至“至远”。

这“至近至远”统一于“东西”,是常识,却具有深刻的辩证法。

  “至深至浅清溪”,清溪不比江河湖海,一目了然能看到水底,“浅”是实情,是其所以为溪的特征之一。

然而,它又有“深”的假象,特别是水流缓慢近于清池的溪流,可以倒映云鸟、涵泳星月,形成上下天光,令人莫测浅深,因此也可以说是深的。

如果说前一句讲的是事物的远近相对性道理,这一句所说的就是现象与本质的矛盾统一,属于辩证法的不同范畴。

同时这一句在道理上更容易使人联想到世态人情。

总此两句对全诗结穴的末句都具有兴的意味。

  “至高至明日月”,因为旁观者清,站得高望得自然就远看得自然明朗。

日月高不可测;

遥不可及,这个道理很浅显。

这第三句,也许是最肤浅的。

“高”是取决于天体与地球的相对距离,而太阳与月亮本不一样。

“明”指天体发光的强度,月亮借太阳的光,二者更不一样。

但是日月同光是人们的感觉,日月并举是向有的惯例,以此入诗,也无可挑剔。

这个随口吟出的句子,在全诗的结构上还有其妙处。

警句太多容易使读者因理解而费劲,不见得就好。

而警句之间穿插一个平凡的句子,恰有松弛心力,以便再度使之集中的调节功能,能为全诗生色。

诗人作此句,应当是意在引出下句。

  前三句虽属三个范畴,而它们偏于物理的辩证法,唯有末句专指人情言之,是全诗结穴所在——“至亲至疏夫妻”。

因为夫妻是没有血缘的亲人,在一起就是一个人,分开则形同陌路,甚至老死不相往来有之。

当代某些学者试图以人的空间需求来划分亲疏关系。

而“夫妻关系”是属于“密切空间”的,特别是谈情说爱之际。

从肉体和利益关系看,夫妻是世界上相互距离最近的,因此的确是“至亲”莫若夫妻。

然而世间的事情往往是复杂的,伉俪情深固然有之,貌合神离而同床异梦者也大有人在。

夫妻间也有隐私,也有冲突,也有反目成仇的案例,正所谓“爱有多深,恨有多深”,不相爱的夫妻的心理距离又是最难以弥合的,因此为“至疏”。

在封建社会中由于夫为妻纲,男女不平等的地位造成了夫妻不和谐的关系;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造成了没有爱情的婚姻,而女子的命运往往悲苦。

这些都是所谓“至疏”的社会根源。

如果说诗的前两句妙在饶有哲理和兴义,则末句之妙,专在针砭世情,极为冷峻。

  这首诗和一般讲究起承转合的诗不同,这诗语言淡致,和唐代诗僧王梵志的诗一样平白如话,但平中见奇绝。

诗的前三句是个过场,其存在是为了衬托最后一句。

层云叠嶂,前三句过后,才显出最后一句峰峦。

“至亲至疏夫妻”这话满是饱经人事的感觉,比一般的情诗情词要深刻得多,可算是情爱中的至理名言。

夫妻间可以誓同生死,也可以不共戴天。

这当中爱恨微妙,感慨良多,寻常年轻小姑娘想说也说不出来,必得要曾经沧海,才能指点归帆。

或许正是看透了这些,李冶才宁愿放纵情怀。

因此,即使隔了千年,也依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 :233-234 .

新秋月夜寄故人

作者: 权德舆 朝代: 唐代

客心宜静夜,月色澹新秋。

影落三湘水,诗传八咏楼。

何穷对酒望,几处卷帘愁。

若问相思意,随君万里游。

乱中偷路入故乡

作者: 裴说 朝代: 唐代

愁看贼火起诸烽,偷得馀程怅望中。

一国半为亡国烬,数城俱作古城空。

杂曲歌辞。古离别

作者: 常理 朝代: 唐代

君御狐白裘,妾居缃绮帱。

粟钿金夹膝,花错玉搔头。

离别生庭草,征行断戍楼。

蟏蛸网清曙,菡萏落红秋。

小胆空房怯,长眉满镜愁。

为传儿女意,不用远封侯。

望庐山瀑布水二首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从西面登上香炉峰,向南望见瀑布高挂在山前。

水流直下达三百丈,沿着山谷奔涌前行几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速度快如风驰电掣,隐约之中宛如有白虹腾空。

乍以为是银河从天上落下,弥漫飘洒在半空中。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仰观瀑布那气势真雄奇啊,这是神灵造化之功!

再大的海风也吹不断,江上月光却能直透其中。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水流在空中任意飞溅,冲刷着两侧青色的石壁。

飞腾的水珠散发彩色霞光,水沫在巨石上沸腾。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我本来就最爱游赏名山,面对此景心胸更宽广。

不必像服琼浆一样成仙,此水已足以荡涤尘俗。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遁世归隐本是我夙愿,只想久居此地永辞人间。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hè)数十里。

香炉峰:庐山北部名峰。

水气郁结峰顶,云雾弥漫如香烟缭绕,故名。

南见:一作“南望”。

三百丈:一作“三千匹”。

壑:坑谷。

“喷壑”句:意谓瀑布喷射山谷,一泻数十里。

欻(xū)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歘:歘忽,火光一闪的样子。

飞电:空中闪电,一作“飞练”。

隐若:一作“宛若”。

白虹:一种出现在雾上的淡白色的虹。

“欻如”二句:意谓快如闪电而来,隐似白虹而起。

河汉:银河,又称天河。

一作“银河”。

“半洒”句:一作“半泻金潭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造化:大自然。

江月:一作“山月”。

“江月”句:意谓瀑布在江月的映照下,显得更加清澈。

空中乱潈(zōng)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qióng)石。

潈:众水汇在一起。

“空中”二句:意谓瀑布在奔流过程中所激起的水花,四处飞溅,冲刷着左右青色的山壁。

穹石:高大的石头。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shù)琼液,还得洗尘颜。

乐:爱好。

乐名山:一作“游名山”。

益:更加。

闲:宽广的意思。

无论:不必说。

漱:漱洗。

琼液:传说中仙人的饮料。

此指山中清泉。

还得:但得。

一作“且得”。

尘颜:沾满风尘的脸。

洗尘颜:喻指洗除在尘世中所沾染的污垢。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谐:谐和。

宿:旧。

宿所好:素来的爱好。

“且谐”二句:一作“集谱宿所好,永不归人间”,又一作“爱此肠欲断,不能归人间”。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香炉:指香炉峰。

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

”“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从远处看。

挂:悬挂。

前川:一作“长川”。

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直:笔直。

三千尺:形容山高。

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疑:怀疑。

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一作“半天”。

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

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两首诗体裁不一,一首五古,一首七绝,内容也有部分重复。

第二首诗流传很广,曾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题作“望庐山瀑布”。

  第一首诗是五言古诗。

此诗共换四次韵,前八句为一韵;

中间八句每四句各一韵;

末六句为一韵。

诗意也可按韵分为四层。

前三层基本上是摹写瀑布的壮观奇姿,属景语;

只有末一层言志抒怀,属情语。

前三层也各有重点:第一层从正面描写瀑布的主体实景;

第二层从虚处更深更细地描绘瀑布;

第三层,从上下四旁来烘托瀑布之动态。

最后一层先擒后纵,收束得自然平易。

首二句交待“望庐山瀑布水”的立足点和所“望”的方向。

接着十四句用各种形象从不同角度形容瀑布的壮伟气势和诗人的赞叹。

所谓“挂流三百丈”,“初惊河汉落”,亦即第二首的“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意,但不如后者的简练和生动。

末六句抒写诗人的志趣和愿望。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李白思想中孤傲遁世的一面。

  五言古诗讲究兴寄,直抒胸臆,质朴真切,气象浑成。

诗人的感情起伏与诗的节奏同步,由此形成感染人的力量。

李白善于乐府和歌行,常以他横空出世,骏马绝尘的非凡才力,将乐府、歌行作为表达他飞腾的想象,纵横的才思,不羁的思想,奔放的情感之最合适的艺术形式,这些诗写得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

这首五古正是如此。

李白把庐山瀑布写得壮美阔大。

诗人寄情于山水,从“西登香炉峰”到“流沫沸穹石”都是写景,而最后三句是抒情之句。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江空”中的“空”字更说明诗人寻求的是一种“闲”情,也体现李白的飘逸之风。

在庐山美景之下,诗人借景直抒胸臆,语言质朴真切,但仍能感染读者。

第一首虽是古诗,其中却有不少对仗。

古今读者多谓此首不如第二首绝句写得好,但也有不少人指出此诗自有妙句。

如《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然余谓太白前篇古诗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磊落清壮,语简而意尽,优于绝句多矣。

”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二:“以余观之,银河一派,犹涉比类,未若白前篇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凿空道出,为可喜也。

”韦居安《梅硐诗话》亦谓此二句“语简意足,优于绝句,真古今绝唱”,并认为“非历览此景,不足以见诗之妙”。

  第二首诗是七言绝句。

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

此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

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

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

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

“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

“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

“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第一首诗说,“壮哉造化功!

”正是这“造化”才能将这巨物“挂”起来,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

“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

“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

“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

“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

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

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

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

……所谓响者,致力处也。

”(《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

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

“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

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

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

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

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五言古诗因篇幅无限制,所以诗人任意挥洒,写“海风”,写“江月”,写“穹石”,写得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转折如意,挥洒自如,一气呵成。

七言绝句因篇幅较小,诗人用夸张的比喻把景物升腾到更高的境界,达到写瀑布的极致,极为夸张,但又清新自然,浅显生动,同时具有动荡开阔的气势,飞动流走的章法,跳跃腾挪,纵横捭阖,亦有歌行的气势和特点。

  两首诗都是李白之作,同是写庐山瀑布之景,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庐山秀丽的山水之中,更显诗人标名之灵气。

其想象丰富,奇思纵横,气势恢宏,感情奔放,似江河奔腾,又自然清新,似云卷风清,其诗歌的审美特征是自然美、率真美和无拘无束的自由美。

这两首诗歌都具有这样的审美特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皇甫郎中亲家翁赴任绛州宴送出城赠别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慕贤入室交先定,结援通家好复成。

新妇不嫌贫活计,娇孙同慰老心情。

洛桥歌酒今朝散,绛路风烟几日行?

欲识离群相恋意,为君扶病出都城。

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十二篇皆因新境追忆旧事,不能一一曲叙,但随而和之,唯予与元知之耳

禁中九日对菊花酒忆元九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赐酒盈杯谁共持,宫花满把独相思。

相思只傍花边立,尽日吟君咏菊诗。

青石-激忠烈也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青石出自蓝田山,兼车运载来长安。

工人磨琢欲何用, 石不能言我代言。

不愿作人家墓前神道碣, 坟土未干名已灭。

不愿作官家道旁德政碑, 不镌实录镌虚辞。

愿为颜氏段氏碑,雕镂太尉与太师。

刻此两片坚贞质,状彼二人忠烈姿。

义心如石屹不转, 死节如石确不移。

如观奋击朱泚日,似见叱诃希烈时。

各于其上题名谥,一置高山一沉水。

陵谷虽迁碑独存, 骨化为尘名不死。

长使不忠不烈臣,观碑改节慕为人。

慕为人,劝事君。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邻里为我色惆怅。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东飞鴐鹅后鹙鶬,安得送我置汝旁。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 有妹......更多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有个游子字子美,满头蓬乱的头发盖过了耳朵。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终日跟在猿猴后面捡些橡树籽充饥,还是大冷天,山谷里太阳也下山了。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中原还是音信不通不能回去,我手脚都冻开裂了,皮肉坏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啊,我唱起第一首歌来已是悲伤不已,凄凉的风又为我从天上刮来。 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长铲长铲有白木头做的杆啊,我就靠你活命。 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山上大雪找不到黄精的幼苗,我的衣服怎么拉扯也盖不住小腿骨。 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我和你一块空手回来,屋里男女饿的直哼哼,再没有别的声音。 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邻里为我色惆怅。啊,我刚唱起第二首歌来,邻居也为我惆怅不堪。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有三个弟弟在远方,想来三人都很消瘦没有哪个好一点。 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生离死别辗转不相见,胡天尘土黑暗道路遥远。 东飞鴐鹅后鹙鶬,安得送我置汝旁。东飞的鴐鹅后面跟着鹙鸧,怎么才能够送我到你们身旁! 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啊,我刚唱起第三首歌来,你回到什么地方收取兄长我的骨头? 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我有个妹妹在钟离,她丈夫早早去世留下幼稚的儿女。 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淮河浪高如蛟龙发怒,兄妹不见十年了,什么时候能相见? 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想乘船前往相见因战乱难以成行,南国遥远旌旗众多。 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啊,我唱起了第四首歌,树林中猿猴白日里也为我悲啼! 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四面山里多风溪水水流湍急,冬天寒雨飒飒枯树被淋湿。 黄蒿古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立。这座黄蒿古城上空云雾晦冥化不开,因人烟稀少白狐黄狐到处欢腾跳跃。 我生何为在穷谷,中夜起坐万感集。我为什么会生长在穷乡僻壤?半夜未眠坐起百感交集! 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魂招不来归故乡。啊,我唱起第五首歌,声音悠长,魂早归故乡去了,故招之不来。 南有龙兮在山湫,古木巃嵸枝相樛。同谷南边有龙生在万丈潭,古树的枝桠弯曲下垂。 木叶黄落龙正蛰,蝮蛇东来水上游。树叶枯黄飘落龙正伏藏,东来的蝮蛇竟敢在龙湫上游泳。 我行怪此安敢出,拔剑欲斩且复休。我对此感到非常奇怪,哪里还敢出来?我想拨剑斩掉这怪物却犹豫不决。 呜呼六歌兮歌思迟,溪壑为我回春姿。啊,我从容地唱起第六首歌,溪谷为我也好像带有春意。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男子汉如果不成名很快就会老去,三年来忍饥挨饿走在荒山野岭。 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长安卿相都是少年人,富贵应该要趁早。 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山中的读书人都是旧相识,只与他们谈起那些令人很不愉快的往事。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啊,我唱起第七首歌,终止了吟唱,搁笔望天,只见白日在飞速地奔跑。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36-140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有客:《诗经·周颂》:“有客有客,亦白其马。”杜甫是寓居,故自称有客。子美,杜甫的字。杜甫和李白一样,都喜欢在诗中用自己的姓名或字号。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岁拾:“岁”指岁暮,因下句有“天寒日暮”之文,故可从省,兼以避重。旧诗因受字数限制,往往使用从上文或从下文而省的手法,必须合看,不能孤立作解。如杜甫《昔游》诗:“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观下文“寒芜”、“寒霜”诸句,知所谓“晚”,实指岁晚,亦因为字数所限而略去岁字。施鸿保《读杜诗说》疑“岁拾”当作“饥拾”亦非。橡:是一种落叶乔木,种类很多,名称也不一,南京叫栎树,浙江和东北都叫橡树,四川叫青杠树,是一种有食用价值的野生植物。橡栗,即橡子,江南人尝用来做成豆腐。狙(jū):猕猴。狙公,养狙之人。《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芧,音序,亦即橡子。随狙公,可能是事实,因第四首提到林猿,可见这里是有猴子的。王维诗“行随拾栗猿”。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皴(cūn):皮肤因受冻而坼裂。皮肉死,失了感觉。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悲风”句:仿佛风也为我而悲恸。这是作者主观的感情作用。 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镵(chán):锄类。子:是称呼长镵。李因笃说:“说长镵宛如良友。”杨伦说:“叫得亲切。”其实,这种感情乃是从惨痛的生活体验中产生的。没有锄头,便掘不到黄独,性命交关,所以说“托子以为命”。 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黄独:是一种野生的土芋,可以充饥。戴叔伦诗“地瘦无黄独”。因雪大,所以无苗,难于寻找。胫:膝以下。衣短,故不及胫。 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子:仍指长镜。因雪盛无苗可寻,故只好荷镵空归。“男呻”句:是说空室之中,除单调的呻吟声外,别无所有,别无所闻。愈呻吟,就愈觉得静悄悄的。 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邻里为我色惆怅。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有弟”二句:杜甫有四弟:颖、观、丰、占。这时只有占跟着杜甫。强,强健。何人强,是说没有一个强健的。 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展转:到处流转。“胡尘”句:申明不相见之故。 东飞鴐鹅后鹙鶬,安得送我置汝旁。 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鴐(jiā)鹅:似雁而大。鹙鸧(qiū cāng),即秃鹙。弟在东方,故见鸟东飞而生“送我”之想。“汝归”句:又翻进一层,莫说各自漂流,你纵得归故乡,而我究不知何住,你又到哪儿去收我的骨头呢? 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钟离:今安徽凤阳县。良人:丈夫。痴:幼稚。 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长淮”句:钟离在淮水南。浪高蛟龙怒,形容水路的艰险。 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南国:犹南方,指江汉一带,箭满眼,多旌旗,极言兵乱。二句补写不见之由。 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林猿”句:猿多夜啼,今乃白昼啼,足见我之悲哀,竟使物类感动。同谷多猿,故有此事。林猿旧作竹林,云是鸟名,非。 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 黄蒿古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立。“黄蒿”句:蔡梦弼说:“同谷,汉属武都郡,唐天宝元年更名同谷,其城皆生黄蒿,故云古城。”云不开,云雾晦冥。跳梁:犹跳跃。人少,故狐狸活跃。 我生何为在穷谷,中夜起坐万感集。穷谷:即上面四句所写的。中夜:半夜。阮籍《咏怀诗》。“中夜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在旧社会,一个有良心的诗人是没有出路的。 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魂招不来归故乡。“魂招”句:是倒句。魂早归故乡去了,故招之不来。古人招魂育两种:一招死者的魂,一招活人的魂。 南有龙兮在山湫,古木巃嵸枝相樛。“南有”句:同谷万丈潭有龙,杜甫有万丈潭诗。湫(qiū),龙潭。巄嵷(lóng zōng):楂桠貌。樛(jiū):枝曲下垂貌。 木叶黄落龙正蛰,蝮蛇东来水上游。蛰(zhé),伏藏。蝮蛇:一种毒蛇。 我行怪此安敢出,拔剑欲斩且复休。“我行”句:是说蝮蛇竟敢出游于龙湫,未免可怪。杨伦释“怪”作“畏”,以为杜甫怕蝮蛇而不敢出。“拨剑”句:为什么欲斩且复休?前人有两说:一谓“权不在己”、“力不能殄”,一谓“不足污吾刃”。按杜甫自言“疾恶如仇”,这里面确有文章。 呜呼六歌兮歌思迟,溪壑为我回春姿。“溪壑”句:心有犹疑,故歌思亦迟,迟则从容不迫,故觉得溪壑也好像带有春意。第六首诗中的龙和蛇,大概是有所指的,但到底指什么人,也很难说。浦起龙注谓龙指皇帝:蝮蛇指安禄山、史思明。但如果真指安史,为什么又欲斩复休呢?沈德潜说:“言外有君子潜伏,小人横行之意。”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男儿”句:杜甫这年才四十八岁,过多的苦难,已使他变得衰老了。三年:从至德二载(年)至乾元二年(年)为三年。 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长安”二句:是愤激、嘲笑的话。并不是杜甫真的羡慕富贵,真的劝人争取富贵。 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宿昔:曩昔,即昔日。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仰视”句:杜甫是一个入世主义者,又有他的政治抱负,而今年老无成,故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36-140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有个游子字子美,满头蓬乱的头发盖过了耳朵。有客:《诗经·周颂》:“有客有客,亦白其马。”杜甫是寓居,故自称有客。子美,杜甫的字。杜甫和李白一样,都喜欢在诗中用自己的姓名或字号。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终日跟在猿猴后面捡些橡树籽充饥,还是大冷天,山谷里太阳也下山了。岁拾:“岁”指岁暮,因下句有“天寒日暮”之文,故可从省,兼以避重。旧诗因受字数限制,往往使用从上文或从下文而省的手法,必须合看,不能孤立作解。如杜甫《昔游》诗:“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观下文“寒芜”、“寒霜”诸句,知所谓“晚”,实指岁晚,亦因为字数所限而略去岁字。施鸿保《读杜诗说》疑“岁拾”当作“饥拾”亦非。橡:是一种落叶乔木,种类很多,名称也不一,南京叫栎树,浙江和东北都叫橡树,四川叫青杠树,是一种有食用价值的野生植物。橡栗,即橡子,江南人尝用来做成豆腐。狙(jū):猕猴。狙公,养狙之人。《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芧,音序,亦即橡子。随狙公,可能是事实,因第四首提到林猿,可见这里是有猴子的。王维诗“行随拾栗猿”。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中原还是音信不通不能回去,我手脚都冻开裂了,皮肉坏死。皴(cūn):皮肤因受冻而坼裂。皮肉死,失了感觉。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啊,我唱起第一首歌来已是悲伤不已,凄凉的风又为我从天上刮来。“悲风”句:仿佛风也为我而悲恸。这是作者主观的感情作用。 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长铲长铲有白木头做的杆啊,我就靠你活命。镵(chán):锄类。子:是称呼长镵。李因笃说:“说长镵宛如良友。”杨伦说:“叫得亲切。”其实,这种感情乃是从惨痛的生活体验中产生的。没有锄头,便掘不到黄独,性命交关,所以说“托子以为命”。 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山上大雪找不到黄精的幼苗,我的衣服怎么拉扯也盖不住小腿骨。黄独:是一种野生的土芋,可以充饥。戴叔伦诗“地瘦无黄独”。因雪大,所以无苗,难于寻找。胫:膝以下。衣短,故不及胫。 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我和你一块空手回来,屋里男女饿的直哼哼,再没有别的声音。子:仍指长镜。因雪盛无苗可寻,故只好荷镵空归。“男呻”句:是说空室之中,除单调的呻吟声外,别无所有,别无所闻。愈呻吟,就愈觉得静悄悄的。 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邻里为我色惆怅。啊,我刚唱起第二首歌来,邻居也为我惆怅不堪。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有三个弟弟在远方,想来三人都很消瘦没有哪个好一点。“有弟”二句:杜甫有四弟:颖、观、丰、占。这时只有占跟着杜甫。强,强健。何人强,是说没有一个强健的。 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生离死别辗转不相见,胡天尘土黑暗道路遥远。展转:到处流转。“胡尘”句:申明不相见之故。 东飞鴐鹅后鹙鶬,安得送我置汝旁。东飞的鴐鹅后面跟着鹙鸧,怎么才能够送我到你们身旁! 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啊,我刚唱起第三首歌来,你回到什么地方收取兄长我的骨头?鴐(jiā)鹅:似雁而大。鹙鸧(qiū cāng),即秃鹙。弟在东方,故见鸟东飞而生“送我”之想。“汝归”句:又翻进一层,莫说各自漂流,你纵得归故乡,而我究不知何住,你又到哪儿去收我的骨头呢? 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我有个妹妹在钟离,她丈夫早早去世留下幼稚的儿女。钟离:今安徽凤阳县。良人:丈夫。痴:幼稚。 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淮河浪高如蛟龙发怒,兄妹不见十年了,什么时候能相见?“长淮”句:钟离在淮水南。浪高蛟龙怒,形容水路的艰险。 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想乘船前往相见因战乱难以成行,南国遥远旌旗众多。南国:犹南方,指江汉一带,箭满眼,多旌旗,极言兵乱。二句补写不见之由。 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啊,我唱起了第四首歌,树林中猿猴白日里也为我悲啼!“林猿”句:猿多夜啼,今乃白昼啼,足见我之悲哀,竟使物类感动。同谷多猿,故有此事。林猿旧作竹林,云是鸟名,非。 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四面山里多风溪水水流湍急,冬天寒雨飒飒枯树被淋湿。 黄蒿古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立。这座黄蒿古城上空云雾晦冥化不开,因人烟稀少白狐黄狐到处欢腾跳跃。“黄蒿”句:蔡梦弼说:“同谷,汉属武都郡,唐天宝元年更名同谷,其城皆生黄蒿,故云古城。”云不开,云雾晦冥。跳梁:犹跳跃。人少,故狐狸活跃。 我生何为在穷谷,中夜起坐万感集。我为什么会生长在穷乡僻壤?半夜未眠坐起百感交集!穷谷:即上面四句所写的。中夜:半夜。阮籍《咏怀诗》。“中夜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在旧社会,一个有良心的诗人是没有出路的。 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魂招不来归故乡。啊,我唱起第五首歌,声音悠长,魂早归故乡去了,故招之不来。“魂招”句:是倒句。魂早归故乡去了,故招之不来。古人招魂育两种:一招死者的魂,一招活人的魂。 南有龙兮在山湫,古木巃嵸枝相樛。同谷南边有龙生在万丈潭,古树的枝桠弯曲下垂。“南有”句:同谷万丈潭有龙,杜甫有万丈潭诗。湫(qiū),龙潭。巄嵷(lóng zōng):楂桠貌。樛(jiū):枝曲下垂貌。 木叶黄落龙正蛰,蝮蛇东来水上游。树叶枯黄飘落龙正伏藏,东来的蝮蛇竟敢在龙湫上游泳。蛰(zhé),伏藏。蝮蛇:一种毒蛇。 我行怪此安敢出,拔剑欲斩且复休。我对此感到非常奇怪,哪里还敢出来?我想拨剑斩掉这怪物却犹豫不决。“我行”句:是说蝮蛇竟敢出游于龙湫,未免可怪。杨伦释“怪”作“畏”,以为杜甫怕蝮蛇而不敢出。“拨剑”句:为什么欲斩且复休?前人有两说:一谓“权不在己”、“力不能殄”,一谓“不足污吾刃”。按杜甫自言“疾恶如仇”,这里面确有文章。 呜呼六歌兮歌思迟,溪壑为我回春姿。啊,我从容地唱起第六首歌,溪谷为我也好像带有春意。“溪壑”句:心有犹疑,故歌思亦迟,迟则从容不迫,故觉得溪壑也好像带有春意。第六首诗中的龙和蛇,大概是有所指的,但到底指什么人,也很难说。浦起龙注谓龙指皇帝:蝮蛇指安禄山、史思明。但如果真指安史,为什么又欲斩复休呢?沈德潜说:“言外有君子潜伏,小人横行之意。”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男子汉如果不成名很快就会老去,三年来忍饥挨饿走在荒山野岭。“男儿”句:杜甫这年才四十八岁,过多的苦难,已使他变得衰老了。三年:从至德二载(年)至乾元二年(年)为三年。 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长安卿相都是少年人,富贵应该要趁早。“长安”二句:是愤激、嘲笑的话。并不是杜甫真的羡慕富贵,真的劝人争取富贵。 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山中的读书人都是旧相识,只与他们谈起那些令人很不愉快的往事。宿昔:曩昔,即昔日。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啊,我唱起第七首歌,终止了吟唱,搁笔望天,只见白日在飞速地奔跑。“仰视”句:杜甫是一个入世主义者,又有他的政治抱负,而今年老无成,故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36-140
2122232425 共3632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