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参星横北斗转已经快到三更时分,雨绵绵风不停老天爷也应该放睛。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长空净沧海色本来就是澄澈清明。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虽乘船渡大海空怀孔子救世之志,仿佛听到了黄帝成池优美的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吾不悔恨,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

参考资料: 1、 赵彩娟,郁慧娟,温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补选: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05:第196页

参(shēn)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参横斗转: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说明时值夜深。

参,斗,两星宿名,皆属二十八星宿。

横,转,指星座位置的移动。

苦雨终风: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天容”句: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

比喻自己本来清白,政乱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终会消散。

空余鲁叟乘桴(fú)意,粗识轩辕(yuán)奏乐声。

鲁叟:指孔子。

乘桴():乘船。

桴,小筏子。

据《论语·公冶长》载,孔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奏乐声:这里形容涛声。

也隐指老庄玄理。

《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

轩辕,即黄帝。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南荒:僻远荒凉的南方。

恨:悔恨。

兹游:这次海南游历,实指贬谪海南。

参考资料: 1、 赵彩娟,郁慧娟,温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补选: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05:第196页

参(shēn)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参星横北斗转已经快到三更时分,雨绵绵风不停老天爷也应该放睛。

参横斗转: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说明时值夜深。

参,斗,两星宿名,皆属二十八星宿。

横,转,指星座位置的移动。

苦雨终风: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长空净沧海色本来就是澄澈清明。

“天容”句: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

比喻自己本来清白,政乱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终会消散。

空余鲁叟乘桴(fú)意,粗识轩辕(yuán)奏乐声。

虽乘船渡大海空怀孔子救世之志,仿佛听到了黄帝成池优美的乐声。

鲁叟:指孔子。

乘桴():乘船。

桴,小筏子。

据《论语·公冶长》载,孔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奏乐声:这里形容涛声。

也隐指老庄玄理。

《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

轩辕,即黄帝。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吾不悔恨,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

南荒:僻远荒凉的南方。

恨:悔恨。

兹游:这次海南游历,实指贬谪海南。

参考资料: 1、 赵彩娟,郁慧娟,温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补选: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05:第196页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纪昀评此诗说:“前半纯是比体。

如此措辞,自无痕迹。

”“比”,即“以彼物比此物”;

而“以彼物比此物”,就很难不露痕迹。

但这四句诗,却是不露“比”的痕迹的。

  “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

“欲三更”,则是据此所作的判断。

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这说明“参横斗转”,在中原是指天快黎明之时的景象。

而在海南,则与此不同,王文诰指出:“六月二十日海外之二、三鼓时,则参已早见矣。

”这句诗写了景,更写了人。

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一大半;

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

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

而在此之前,还是“苦雨终风”,一片漆黑。

连绵不断的雨叫“苦雨”,大风叫“终风”。

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

诗人在“苦雨终风”的黑夜里不时仰首看天,终于看见了“参横斗转”,于是不胜惊喜地说:“苦雨终风也解晴。

”   三、四两句,就“晴”字作进一步抒写。

“云散月明”,“天容”是“澄清”的;

风恬雨霁,星月交辉,“海色”也是“澄清”的。

这两句,以“天容海色”对“云散月明”,仰观俯察,形象生动,连贯而下,灵动流走。

而且还用了句内对:前句以“月明”对“云散”,后句以“海色”对“天容”。

这四句诗,在结构方面又有共同点:短句分两节,先以四个字写客观景物,后以三个字表主观抒情或评论。

唐人佳句,多浑然天成,情景交融。

宋人造句,则力求洗练与深折。

从这四句诗,既可看出苏轼诗的特点,也可看出宋代诗的特点。

  三、四两句看似写景,而诗人意在抒情,抒情中又含议论。

就客观景物说,雨止风息,云散月明,写景如绘。

就主观情怀说,始而说“欲三更”,继而说“也解晴”;

然后又发一问:“云散月明”,还有“谁点缀”呢?

又意味深长地说:“天容海色”,本来是“澄清”的。

而这些抒情或评论,都紧扣客观景物,贴切而自然。

仅就这一点说,已经是很有艺术魅力的好诗了。

  然而上乘之作,还应有言外之意。

三、四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语言明净,不会让读者直接觉得得用了典故。

但仔细寻味,又“字字有来历”。

《晋书·谢重传》载:谢重陪会稽王司马道子夜坐,“于时月夜明净,道子叹以为佳。

重率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

’道子戏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耶?

’”(参看《世说新语·言语》)“云散月明谁点缀”一句中的“点缀”一词,即来自谢重的议论和道子的戏语,而“天容海色本澄清”则与“月夜明净,道子叹以为佳”契合。

这两句诗,境界开阔,意蕴深远,已经能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和哲理的启迪;

再和这个故事联系起来,就更能让人多一层联想。

王文诰就说:上句,“问章惇也”;

下句,“公自谓也”。

“问章惇”,意思是:你们那些“居心不净”的小人掌权,“滓秽太清”,弄得“苦雨终风”,天下怨愤。

如今“云散明月”,还有谁“点缀”呢?

“公自谓”,意思是:章惇之流“点缀”太空的“微云”既已散尽,天下终于“澄清”,强加于他的诬蔑之词也一扫而空。

冤案一经昭雪,他这个被陷害的好人就又恢复了“澄清”的本来面目。

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用典贴切就可以丰富诗的内涵,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五、六两句,转入写“海”。

三、四句上下交错,合用一个典故;

这两句则显得有变化。

“鲁叟”指孔子。

孔子是鲁国人,所以陶渊明《饮酒诗》有“汲汲鲁中叟”之句,称他为鲁国的老头儿。

孔子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意思是:我的道在海内无法实行,坐上木筏子飘洋过海,也许能够实行吧!

苏轼也提出过改革弊政的方案,但屡受打击,最终被流放到海南岛。

在海南岛,“饮食不具,药石无有”,尽管和黎族人民交朋友,做了些传播文化的工作;

但作为“罪人”,是不可能谈得上“行道”的。

此时渡海北归,回想多年来的苦难历程,就发出了“空余鲁叟乘桴意”的感慨。

这句诗,用典相当灵活。

它包含的意思是:在内地,他和孔子同样是“道不行”。

孔子想到海外去行道,却没去成;

他虽然去了,并且在那里呆了好几年,可是当他离开那儿渡海北归的时候,却并没有什么“行道”的实绩值得他自慰,只不过空有孔子乘桴行道的想法还留在胸中罢了。

这句诗,由于巧妙地用了人所共知的典故,因而寥寥数字,就概括了曲折的事,抒发了复杂的情;

而“乘桴”一词,又准确地表现了正在“渡海”的情景。

“轩辕”即黄帝,黄帝奏乐,见《庄子·天运》:“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

荡荡默默,乃不自得。

’”苏轼用这个典,以黄帝奏咸池之乐形容大海波涛之声,与“乘桴”渡海的情境很合拍。

但不说“如听轩辕奏乐声”,却说“粗识轩辕奏乐声”,就又使人联想到苏轼的种种遭遇及其由此引起的心理活动。

就是说:那“轩辕奏乐声”,他是领教过的;

那“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他是亲身经历、领会很深的。

“粗识”的“粗”,不过是一种诙谐的说法,口里说“粗识”,其实是“熟识”。

  尾联推开一步,收束全诗。

“兹游”,直译为现代汉语,就是“这次出游”或“这番游历”,这首先是照应诗题,指代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但又不仅指这次渡海,还推而广之,指自惠州贬儋县的全过程。

1094年(绍圣元年),苏轼抵惠州贬所,不得签书公事。

他从1097年(绍圣四年)六月十一日与苏辙诀别、登舟渡海,到1100年(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渡海北归,在海南岛渡过了三个年头的流放生涯。

这就是所谓“兹游”。

下句的“兹游”与上句的“九死南荒”并不是互不相承的两个概念,那“九死南荒”,即包含于“兹游”之中。

不过“兹游”的内容更大一些,它还包含此诗前六句所写的一切。

  弄清了“兹游”的内容及其与“九死南荒”的关系,就可品出尾联的韵味。

“九死”,多次死去的意思。

“九死南荒”而“吾不恨”,是由于“兹游奇绝冠平生”,看到了海内看不到的“奇绝”景色。

然而“九死南荒”,全出于政敌的迫害;

他固然达观,但也不可能毫无恨意。

因此,“吾不恨”毕竟是诗的语言,不宜呆看。

这句既含蓄,又幽默,对政敌的调侃之意,也见于言外。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465-467页

菩萨蛮·回文秋闺怨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井桐双照新妆冷,冷妆新照双桐井。

羞对井花愁,愁花井对羞。

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

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

井桐双照新妆冷,冷妆新照双桐井。

羞对井花愁,愁花井对羞。

井栏边两裸梧桐树,望着我的冷色的新妆。

我穿淡淡的新妆,初次望着两棵梧桐树立在井栏旁。

我低垂地望着井栏边的花在凋落愁叹,发愁的花在井栏边望着我失色低头。

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

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

形影孤单,悲叹我度失眠难熬的长夜。

长长的秋夜,可怜我这孤单的身影。

楼上不适应这肃杀的秋色,萧瑟的秋色,我不应该上楼去眺望。

参考资料: 1、 苏轼著,丁永淮编注.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年8月:163

井桐双照新妆冷,冷妆新照双桐井。

羞(xiū)对井花愁,愁花井对羞。

井栏边两裸梧桐树,望着我的冷色的新妆。

我穿淡淡的新妆,初次望着两棵梧桐树立在井栏旁。

我低垂地望着井栏边的花在凋落愁叹,发愁的花在井栏边望着我失色低头。

照:看,望。

新妆:女子新颖别致的打扮。

冷:淡淡色。

新:初次。

对:望。

羞:低垂。

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

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

形影孤单,悲叹我度失眠难熬的长夜。

长长的秋夜,可怜我这孤单的身影。

楼上不适应这肃杀的秋色,萧瑟的秋色,我不应该上楼去眺望。

不宜:不适应,意谓楼上也有凉意了。

参考资料: 1、 苏轼著,丁永淮编注.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年8月:163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花落声簌簌却不是被风所吹,而是悠悠然自己坠落在地。寂寞的园林里,花木荣枯。似乎有情的落日照耀着客座,高耸的青山仿佛刺破了横云。 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送者在岸上已走到“路尽”;行者在舟中却见舵已转。今夜泊于冷落的渔村中宵不寐,独对孤灯,唯有暗月相伴。我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我思念你的时候你也在思念着我吧。 参考资料: 1、 林力 肖剑主编,, .宋词鉴赏大典(上、中、下卷) .北京 :长征出版社 ,1999年11月第1版 :第346页 . 2、 苏轼 .苏东坡全集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9年12月 :126页 .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簌簌:花落的声音,堕:悠然落下的样子。 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系缆:代指停泊某地凭仗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此处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参考资料: 1、 林力 肖剑主编,, .宋词鉴赏大典(上、中、下卷) .北京 :长征出版社 ,1999年11月第1版 :第346页 . 2、 苏轼 .苏东坡全集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9年12月 :126页 .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花落声簌簌却不是被风所吹,而是悠悠然自己坠落在地。寂寞的园林里,花木荣枯。似乎有情的落日照耀着客座,高耸的青山仿佛刺破了横云。簌簌:花落的声音,堕:悠然落下的样子。 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送者在岸上已走到“路尽”;行者在舟中却见舵已转。今夜泊于冷落的渔村中宵不寐,独对孤灯,唯有暗月相伴。我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我思念你的时候你也在思念着我吧。系缆:代指停泊某地凭仗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此处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参考资料: 1、 林力 肖剑主编,, .宋词鉴赏大典(上、中、下卷) .北京 :长征出版社 ,1999年11月第1版 :第346页 . 2、 苏轼 .苏东坡全集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9年12月 :126页 .

蝶恋花(佳人)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一颗樱桃樊素口。

不爱黄金,只爱人长久。

学画鸦儿犹未就。

眉尖已作伤春皱。

扑蝶西园随伴走。

花落花开,渐解相思瘦。

破镜重圆人在否。

章台折尽青青柳。

西江月·咏梅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

渡波清彻映妍华。

倒绿枝寒凤挂。

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

渡斜烟淡月笼沙。

远路微香趁马。

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

渡波清彻映妍华。

倒绿枝寒凤挂。

马追赶,香微吹,路遥远,沙笼罩,月淡照,炊烟斜。

渡水清彻映照着美艳的梅花。

倒垂着的绿枝,深寒的凤栖在上头。

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

渡斜烟淡月笼沙。

远路微香趁马。

凤栖在寒枝上与绿树相映。

鲜艳梅花映照着透彻的清波。

渡口斜烟,蒙着淡月,托着笼沙。

远远的道上,微微的香气,追赶着马儿。

参考资料: 1、 (宋)苏轼著 吕观仁注,东坡词注,岳麓书社,2005年01月第1版,第38页 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215-1217页

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

渡波清彻映妍华。

倒绿枝寒凤挂。

妍(yán)华:喻梅花美丽姿色。

唐·李峤《东飞伯劳歌》:庭前芳树朝夕改,空驻妍华欲谁待。

倒绿:即幺凤,亦名倒挂子。

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

渡斜烟淡月笼沙。

远路微香趁马。

华妍:同“妍华”。

参考资料: 1、 (宋)苏轼著 吕观仁注,东坡词注,岳麓书社,2005年01月第1版,第38页 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215-1217页

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

渡波清彻映妍华。

倒绿枝寒凤挂。

马追赶,香微吹,路遥远,沙笼罩,月淡照,炊烟斜。

渡水清彻映照着美艳的梅花。

倒垂着的绿枝,深寒的凤栖在上头。

妍(yán)华:喻梅花美丽姿色。

唐·李峤《东飞伯劳歌》:庭前芳树朝夕改,空驻妍华欲谁待。

倒绿:即幺凤,亦名倒挂子。

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

渡斜烟淡月笼沙。

远路微香趁马。

凤栖在寒枝上与绿树相映。

鲜艳梅花映照着透彻的清波。

渡口斜烟,蒙着淡月,托着笼沙。

远远的道上,微微的香气,追赶着马儿。

华妍:同“妍华”。

参考资料: 1、 (宋)苏轼著 吕观仁注,东坡词注,岳麓书社,2005年01月第1版,第38页 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215-1217页

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

渡波清彻映妍华。

倒绿枝寒凤挂。

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

渡斜烟淡月笼沙。

远路微香趁马。

  上片,写梅的生活环境,亦是写朝云的生活环境。

前三句,以七个景物叠印成一幅梅花盛开的背景图: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渡波等衬托着梅花开放,鲜艳迷人。

“倒绿枝寒凤桂”,描绘梅的形态,如幺凤般。

朝云自杭州来到惠州,成为一尘不染的词人的最宠爱的妻妾,词人对她的情感不言而喻。

  下片,写梅的凋谢,亦是悼念朝云的逝世。

开头二句,写梅花的盛开,幺风与梅枝同绿。

鲜艳的梅花又映照着透明的水波。

再一次渲染了梅、幺凤的青春丽色,即朝云的青春丽色。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环境变化,亦用六个景物来衬托着梅花凋谢、朝云英逝的凄凉气氛:渡口边呈现着的景象是“斜烟,淡月,笼沙”,还有那“远路,微香,趁马”。

“微香”二字,特别醒目地告知读者:梅已谢了,只剩下“微香”,暗示着王朝云也已远走了,正在“趁马”进入到另一世界。

眷恋之情,尽在不言中。

  这首词是以“梅”格喻朝云。

全词,采用上片尾句字倒行的回文形式,构成了下片的另一情境。

词人没有直接写朝云,而是从梅—凤—人的互喻象征意蕴,渲染了梅的红叶,风的红喙,以此衬托出朝云的红颜。

这种文体写作起来,难度较大,但词人非常自然地构成了新的意境,塑造了新的形象。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215-1217页

南乡子·送述古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回首乱山横。

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

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

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

秋雨晴时泪不晴。

回首乱山横。

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

迎客西来送客行。

回头看横亘的远山,已看不见城中的人影,只隐隐看见一座城。

谁像那临平山上的高塔,亭亭伫立,迎送往来的客人。

归路晚风清。

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

秋雨晴时泪不晴。

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枕上初寒,难以入眠。

今夜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秋雨虽停但泪还未尽。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04:656 2、 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09:85

回首乱山横。

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

迎客西来送客行。

不见居人只见城:取自唐·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中的“驱马觉渐远,回头长路尘。

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谓城、人皆不可见。

此谓见城不见人(指述古),稍作变化。

临平山:在杭州东北。

苏轼《次韵杭人裴惟甫诗》“余杭门外叶飞秋,尚记居人挽去舟。

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临平塔时为送别的标志。

亭亭,直立的样子。

归路晚风清。

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

秋雨晴时泪不晴。

归路,回家的路上。

荧荧,既指“残灯斜照”,又指泪光,比喻贴切新颖。

这里指残灯照射泪珠的闪光。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04:656 2、 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09:85

回首乱山横。

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

迎客西来送客行。

回头看横亘的远山,已看不见城中的人影,只隐隐看见一座城。

谁像那临平山上的高塔,亭亭伫立,迎送往来的客人。

不见居人只见城:取自唐·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中的“驱马觉渐远,回头长路尘。

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谓城、人皆不可见。

此谓见城不见人(指述古),稍作变化。

临平山:在杭州东北。

苏轼《次韵杭人裴惟甫诗》“余杭门外叶飞秋,尚记居人挽去舟。

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临平塔时为送别的标志。

亭亭,直立的样子。

归路晚风清。

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

秋雨晴时泪不晴。

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枕上初寒,难以入眠。

今夜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秋雨虽停但泪还未尽。

归路,回家的路上。

荧荧,既指“残灯斜照”,又指泪光,比喻贴切新颖。

这里指残灯照射泪珠的闪光。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04:656 2、 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09:85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

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

人前深意难轻诉。

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

纱窗几度春光暮。

记得当初画屏前相遇。

夜间好梦,忽儿在幽会,恋情绵绵,难忘高唐路。

燕子双双,飞来又飞去,碧绿纱窗,几度春光已逝去。

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

人前深意难轻诉。

在那天,绣帘相见处,低头假意走过,笑弄鬓发如云缕一般。

紧锁着秀眉,娇羞不开口,陌生人前,深情难以倾诉。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2-44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1

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

纱窗几度春光暮。

记得当初画屏前相遇。

夜间好梦,忽儿在幽会,恋情绵绵,难忘高唐路。

燕子双双,飞来又飞去,碧绿纱窗,几度春光已逝去。

画屏:有画饰的屏风。

惊回:惊醒。

高唐:战国时楚国台馆名,在云梦泽中,楚王游猎之所,一说在江汉平原。

宋玉《高唐赋》:“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

其上独有云气,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

王因幸之。

去而辞曰;

‘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

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旦暮视之如言。

故为立庙,号曰朝云。

”纱窗:蒙纱的窗户。

这里喻指男女幽会的房间。

春光:原指春天的风光,这里代指青春、岁月。

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

人前深意难轻诉。

在那天,绣帘相见处,低头假意走过,笑弄鬓发如云缕一般。

紧锁着秀眉,娇羞不开口,陌生人前,深情难以倾诉。

佯行:假装走。

香云缕:对妇女头发的美称。

敛尽:紧收,收敛。

春山:喻指妇女妓好的眉毛。

轻诉:轻快地倾吐。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2-44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1

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

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

人前深意难轻诉。

  苏轼的词具有多种风格,有的雄奇奔放,由此而创豪放一派;

有的婉转多情,并不亚于柳、秦诸家。

这首《蝶恋花》就是一首柔情似水的纯爱情词。

它毫无掩饰地写出了一个男子的单相思。

  上片回忆了恋爱的全过程:初遇——破灭——思念。

“记得画屏初会遇”,写出这爱情的开端是美妙的,令人难忘的,与心爱的人在画屏之间的初次会遇,至今记得清清楚楚。

可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情缘突然被割断了,这无异于一场美梦的破灭,一切幸福的向往都化为泡影,所以紧接着就说“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这里借高唐之典比喻再也不能与情人相会了。

“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进一步写出男主人公的一片痴情。

虽然是“高唐梦断”,情丝却还紧紧相连:梁间的双飞燕春来又秋去,美丽的春光几度从窗前悄悄走过,而对她的思念却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弱半分。

其特别标举燕子是双飞,春光是从纱窗前走过,是因为这些物象最惹人相思,意在表明自己这几年是在极度的思念中度过的,是在没有希望的等待中度过的。

  下片回过头来集中描述他们之间最甜蜜的一次会遇。

“那日绣帘相见处”,点明相会的时间与地点。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活画出女方的娇羞之态:低眉垂眼,假意要走开,却微笑着用手整理自己的鬓发。

一个“佯”字,见出她的忸怩之态,一个“笑”字,传出钟情于他的心底秘密。

当人理鬓自也是一种保持最佳容姿以取悦于人的亲昵表示。

“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进一步写出女方的内心活动:敛起眉头不说话,不是对他无情,实在出于害羞。

一个姑娘家当然不好在人前轻率地倾吐自己的爱情,可愈是如此,愈见其纯真,愈是招人疼爱。

全词就以此甜蜜的回忆的结束而结束,活泼而有分寸,细腻而有余味。

  作者在这里描写的相思之情是赤裸裸的,热乎乎的,可也是健康的,朴素的,就像爱情本身那么健康,就像生活本身一样朴素。

女主人公自然是青楼中人物,男主人公是封建社会中的青年士子无疑。

他们可以向意中人表示自己的爱情,但无权决定自己的婚姻。

他们之间的爱情的中断,决不是女方的变心,更不是男方的负情,而是受着外力的压迫与阻挠。

  此词在艺术上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顺叙、倒叙的交叉运用,使结构错落有致。

上片先写爱情的“好梦惊回”,下片再写甜蜜的欢会,自然是倒叙。

单就上片说,从初会写到破裂,再写到无穷尽的思念,自然又是顺叙。

如此交叉安排,使其具有简单的情节,颇有点像现代的抒情性短篇小说的梗概,收到了曲折生情、摇曳生姿的艺术效果。

二是运用了反衬手法,即以相见之欢反衬相离之苦。

此词下片特意集中笔墨将勾魂摄魄的欢会详加描述,就正是为了反衬男主人公失恋的痛苦。

因为只有爱得如此之深,才能思得如此之切;

只有享受过如此的欢愉,才能产生如此的痛苦。

这比说任何伤心的话更伤心十分。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747-748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2-44 3、 刘默.宋词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85-186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曲折的水岸边露出旧日水涨淹没时留下的河床痕迹,稀疏的林木倾倒在地,露出如霜般白的树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一叶扁舟飞快地划着桨,它将要飘去哪里呢?应该是回到江南的黄叶村。 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人们利用斧头常年不息地砍伐山上的树木,再也难见那龙蛇般蜿蜒的百尺身姿。 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如果不是这里山险滩急,少人来往,树一旦被砍,就没有人知道,这原是猿猴栖息的树枝。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二版):225-226 2、 作品白话译文内容由朝阳山人编辑提供.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曲折的水岸边露出旧日水涨淹没时留下的河床痕迹,稀疏的林木倾倒在地,露出如霜般白的树根。落涨痕:涨水后水落留下的痕迹。欹倒:倾倒。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一叶扁舟飞快地划着桨,它将要飘去哪里呢?应该是回到江南的黄叶村。扁舟:一本作“浩歌”。棹:形状如桨的划船用具。 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人们利用斧头常年不息地砍伐山上的树木,再也难见那龙蛇般蜿蜒的百尺身姿。创:砍掉。夷:削平。指对于林木的伤害。 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如果不是这里山险滩急,少人来往,树一旦被砍,就没有人知道,这原是猿猴栖息的树枝。成:一本作“会”。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二版):225-226 2、 作品白话译文内容由朝阳山人编辑提供.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  诗题名其画为“秋景”,有的记载称这幅画为“秋景平远”,或作“秋山林木平远”。综合各种称谓来看,“秋景”是对这幅画的内容总的概括,而具体呈现秋景的则是山水及林木,所谓“平远”即是指画中辽阔的水面景象。   第一首题咏诗的着眼处在于水面及其近岸的林木,从而呈现出一片清疏旷远之景。   诗中写的画景是一幅“水乡秋色”,或可称作“水乡秋意”。首二句给读者展示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把“野水”和三四两句联系来看,画中的水面是很远阔的。首二句所写是近处的岸边景象。“参差”是不整齐之意,这里是形容水和岸相接处的形象。由于深秋水落,岸边突出许多干地,同时水也停留在一些曲折处,于是水岸边呈现出参差之状,夏季烟水弥漫时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下面继以“落涨痕”,表明秋水下落后旧日水涨淹没的岸边河床又都呈露出来了。这句展现出的是一派湾荒水涸的景象。次句写岸边景物。“疏林”点明秋景,与末句“黄叶村”前后相应,构成秋象。首句所写的水岸也可认为是冬天的景象,而“疏林”既别于木叶尽脱,更不同于枝叶浓密,只能是袅袅秋风中的树林。“疏林”下接以“欹倒”,使形象丰富多姿,更富画意。“出霜根”生于“落涨痕”,涨痕退落后霜根露出,一“落”一“出”,上下相应。“落涨痕”与“出霜根”,在“疏林”的映照下,具有浓厚的深秋意味。   三四两句,再在展向远方的画笔疏淡处着眼,逗出人情。这两句展现的画面是,一舟棹向远方,尽处林木数点。面对这令人心神旷远的自然境界,于是诗人问道:那条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啊?应是归去江南的黄叶村吧!诗人发挥自己的想象,于景物中融入人情,如同幕后隐语,启示读者,赋予画幅以悠然无尽的情味。   组诗第二首着眼于溪山林木,此诗后二句说:“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可知这幅画内是有山的,是位于近处。这里树木龙蛇般蜿蜒屈曲的枝干同臆想中江南的黄叶村、有猿猴在其林间栖息的险山急滩融为一体,拓展了画面,赋予画面以悠然无尽的情味,在景物中融进人情,引发读者情思。   七绝的写法,一般是前二句叙写事物,后二句抒发情思。第一首诗虽全章在题咏秋景画,仍于前二句着重以浓笔勾勒景物,给人以亲切的时节风物之感。后二句在用淡墨略加点染之际,凭虚发挥想象,表现出人的情感,画景之外,情调悠扬,极耐人寻味。这两首诗化实为虚、虚实相映,将眼前的溪水、扁舟、树木枝干同想象中的景物融为一体,拓展了画面内涵,情味深长。苏轼才气横溢,情调高远,其诗善于驰骋神思,翻空出奇。其题风景画诗无论长篇短章,都能不停滞于物象,常从生活联想中蔚发奇思,丰富了画的意趣,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参考资料: 1、 胡国瑞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33-434

望海楼晚景·横风吹雨入楼斜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大风吹打雨水斜着飘进望海楼,壮丽的景观应该用华美的辞句来夸赞。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风雨过后潮水平静江海碧澄,时时闪过的电光形成紫金般的龙蛇。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寒食雨二首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自从我来到黄州,已度过三个寒食时际。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年年爱惜春光想将它挽留,春天自管自归去不容人惋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今年又苦于连连阴雨,绵延两个月气候萧瑟一如秋季。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独卧在床听得雨打海棠,胭脂样花瓣像雪片凋落污泥。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造物主把艳丽的海棠偷偷背去,夜半的雨真有神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雨中海棠仿佛一位患病的少年,病愈时双鬓斑白已然老去。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春江暴涨仿佛要冲进门户,雨势凶猛袭来似乎没有穷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我的小屋宛如一叶渔舟,笼罩在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空空的厨房煮着些寒菜,潮湿的芦苇燃在破灶底。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哪还知道这一天竟然是寒食,却看见乌鸦衔来烧剩的纸币。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天子的宫门有九重,深远难以归去,祖上的坟茔遥隔万里不能吊祭。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我只想学阮籍作穷途痛哭,心头却似死灰并不想重新燃起。 参考资料: 1、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21-122 2、 陈迩冬 .苏东坡诗词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55-56 3、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07-108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自从我来到黄州,已度过三个寒食时际。寒食:旧历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年年爱惜春光想将它挽留,春天自管自归去不容人惋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今年又苦于连连阴雨,绵延两个月气候萧瑟一如秋季。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独卧在床听得雨打海棠,胭脂样花瓣像雪片凋落污泥。燕支雪:指海棠花瓣。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造物主把艳丽的海棠偷偷背去,夜半的雨真有神力。“暗中”两句:《庄子·大宗师》:“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这里用以喻海棠花谢,象是有力者夜半暗中负去。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雨中海棠仿佛一位患病的少年,病愈时双鬓斑白已然老去。何殊:何异。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春江暴涨仿佛要冲进门户,雨势凶猛袭来似乎没有穷已。不已:一作“未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我的小屋宛如一叶渔舟,笼罩在濛濛水云里。濛濛(méng):雨迷茫的样子。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空空的厨房煮着些寒菜,潮湿的芦苇燃在破灶底。庖(páo):厨房。寒菜:原特指冬季之菜,此系泛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哪还知道这一天竟然是寒食,却看见乌鸦衔来烧剩的纸币。“那知”二句:是说见乌衔纸才知道今天是寒食节日。见,一作“感”。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天子的宫门有九重,深远难以归去,祖上的坟茔遥隔万里不能吊祭。“君门”句:宋玉《九辩》:“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注曰:“君门深邃,不可至也。”九重,指宫禁,极言其深远。“坟墓”句:谓诗人祖坟在四川眉山,距黄州有万里之遥,欲吊不能。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我只想学阮籍作穷途痛哭,心头却似死灰并不想重新燃起。“也拟”句:晋阮籍每走到一条路的尽头,就感慨的哭起来。这里隐言拟学阮籍途穷之哭。死灰:指上面“乌衔纸”的纸钱灰,隐用汉韩安国的话,《史记·韩长孺传》:“安国坐法抵罪,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田甲曰:‘燃则溺之!’” 参考资料: 1、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21-122 2、 陈迩冬 .苏东坡诗词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55-56 3、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07-108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第一首借寒食前后阴雨连绵、萧瑟如秋的景象,写出他悼惜芳春、悼惜年华似水的心情。诗人对海棠情有独钟,并多次在诗中借以自喻,其《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一诗中说:“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且对自己与花“天涯流落俱可念”的共同命运,发出深深叹息。这首诗后段对海棠花谢的叹惋,也正是诗人自身命运的写照。他对横遭苦雨摧折而凋落的海棠,以“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的绝妙比喻,正是对自己横遭政治迫害、身心受到极大伤害的命运的借喻。   假如说前一首诗表现贬谪之悲还较含蓄,第二首则是长歌当哭,宣泄了诗人心头无限的积郁。诗中先描写雨势凶猛,长江暴涨,似欲冲入诗人居所。而风雨飘摇之中,诗人的小屋如一叶渔舟,飘荡于水云之间的状况“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二句,描写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与艰难,表现了诗人在黄州时常迫于饥寒的窘况。诗人从前在京师、杭州等地,每逢寒食佳节,曾经有过许多赏心乐事,如今却只有满目萧条、满目凄凉,他不由得悲极而发出“那知是寒食”的设问。寒食、清明又是祭祖、扫墓的日子,看见“乌衔纸”,诗人这才恍悟,当前确实正是寒食节令,这故作回旋的笔墨,突显了诗人痛定思痛的心情。诗人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明言君门九重欲归不能,亲人坟墓远隔万里欲祭不可,于是篇末说是要学阮籍穷途之哭,又反用韩安国典,表示对政治的冷淡和忧谗畏讥的心情。   在艺术特色上,《寒食雨二首》分别以人声韵与上声韵传达诗人苦闷的心境。通篇紧扣寒食节的主题。章法结构紧密,虚实相间。还以“空庖”、“寒菜”、“破灶”、“湿苇”等空寒物象,突现窘迫的物质生活;以“纸”、“坟墓”、“死灰”等死亡意象,渲染凄怆悲凉的基调,风格沉郁,显示出一种沉稳悲壮的人格力量。但是,作者即使在“春江欲入户”的艰苦环境中,仍不失那份天真的童心。大水都快淹进门了。他还在想象“小屋如渔舟,潆潆水云里”的那种乐趣。这正是东坡独特、可爱的地方。他很少作愁苦的呻吟,更不会无病呻吟,还时不时展现几分幽默感,如“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小屋如渔舟,潆潆水云里”,几乎已经从忍受苦难升华为诙谐欣赏的态度了。   贺裳《载酒园诗话》说诗人“黄州诗尤多不羁”,认为此诗“最为沉痛”。黄州时期,苏轼写了不少旷远清超的诗词,但这首诗实在写出了他最为真实、沉痛的内心感情。诗人手书此二诗的真迹至今犹存,也可见其对此二诗的重视。 参考资料: 1、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21-122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07-108
2627282930 共302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