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文翻注译赏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参考资料: 1、 海兵.杜甫诗全集祥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339-340 2、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48-550 3、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88-289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zhǔ)清沙白鸟飞回。
渚:水中的小洲;
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潦倒新停浊(zhuó)酒杯。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参考资料: 1、 海兵.杜甫诗全集祥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339-340 2、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48-550 3、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88-289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zhǔ)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渚:水中的小洲;
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潦倒新停浊(zhuó)酒杯。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参考资料: 1、 海兵.杜甫诗全集祥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339-340 2、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48-550 3、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88-289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
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
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
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
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
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
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参考资料: 1、 陶道恕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86-588 2、 李彩云,任刚. 愁到深处不言愁——杜甫《登高》赏析[J]. 黑龙江史志, 2009,04.
新安吏 文翻注译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新安吏在按户籍册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
”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新安吏回答“府帖昨夜才下达,并下令说没有壮丁就依次抽未成年男子。
”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又问“抽来的未成年男子实在太小了,如何能守住王城呢?
”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健壮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瘦小的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就变得孤苦伶仃了。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着哭声呢!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不要让眼泪哭干,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眼泪哭干了会露出头骨,但天地终归是无情的,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排。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我们官军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可是贼心难料,致使官军溃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我们就去原先营垒就食,练兵也依凭着洛阳。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长官会像父兄一样关爱你们。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更:岂。
“府帖(tiě)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次:依次。
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
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líng)俜(pīng)。
伶俜:形容孤独。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相州:即“三男邺城戍”之“邺城”,今河南安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lěi),练卒依旧京。
旧京:指东都洛阳。
掘壕(háo)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仆射:指郭子仪。
如父兄:指极爱士卒。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新安吏在按户籍册点兵。
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
”更:岂。
“府帖(tiě)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新安吏回答“府帖昨夜才下达,并下令说没有壮丁就依次抽未成年男子。
”次:依次。
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
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又问“抽来的未成年男子实在太小了,如何能守住王城呢?
”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líng)俜(pīng)。
健壮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瘦小的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就变得孤苦伶仃了。
伶俜:形容孤独。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着哭声呢!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不要让眼泪哭干,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眼泪哭干了会露出头骨,但天地终归是无情的,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排。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我们官军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相州:即“三男邺城戍”之“邺城”,今河南安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可是贼心难料,致使官军溃败。
就粮近故垒(lěi),练卒依旧京。
我们就去原先营垒就食,练兵也依凭着洛阳。
旧京:指东都洛阳。
掘壕(háo)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长官会像父兄一样关爱你们。
仆射:指郭子仪。
如父兄:指极爱士卒。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
“客”,杜甫自指。
以下一切描写,都是从诗人“喧呼闻点兵”五字中生出。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这是杜甫的问话。
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定制:男女十六岁为中男,二十一岁为丁。
至744年(唐玄宗天宝三年),又改以十八岁为中男,二十二岁为丁。
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
杜甫的问话是很尖锐的,眼前明明有许多人被当作壮丁抓走,却撇在一边,跳过一层问:“新安县小,再也没有丁男了吧?
”大概他以为这样一问,就可以把新安吏问住了。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官吏很狡黠,也跳过一层回答说,州府昨夜下的军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
官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难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来压人。
讲王法已经不能发生作用了,于是杜甫进一步就实际问题和情理发问:“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卫东都洛阳呢?
”王城,指洛阳,周代曾把洛邑称作王城。
这在杜甫是又逼紧了一步,但接下去却没有答话。
也许官吏被问得张口结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官吏不愿跟杜甫啰嗦下去了。
这就把官吏对杜甫的厌烦,杜甫对人民的同情,以及诗人那种迂执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跟官吏已经无话可说了,于是杜甫把目光转向被押送的人群。
他怀着沉痛的心情,把这些中男仔细地打量再打量。
他发现那些似乎长得壮实一点的男孩子是因为有母亲照料,而且有母亲在送行。
中男年幼,当然不可能有妻子。
之所以父亲不来,是因为前面说过“县小更无丁”,有父亲在就不用抓孩子了。
所以“有母”的言外之意,正是表现了另一番惨景。
“瘦男”的“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独伶俜”三字,更显得他们无亲无靠。
怀着无限的痛苦,但却茫然而无法倾诉,这就是“独伶俜”三字展现给读者的情形。
杜甫对着这一群哀号的人流泪站了很久,只觉天已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像带着哭声。
这里用一个“犹”字便见恍惚。
人走以后,哭声仍然在耳,仿佛连青山白水也呜咽不止。
似幻觉又似真实,使读者惊心动魄。
以上四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它在前面与官吏的对话和后面对征人的劝慰语之间,在行文与感情的发展上起着过渡作用。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这是杜甫劝慰征人的开头几句话。
本来中男已经走了,他的话不能讲给他们听。
这里,既像是把先前曾跟中男讲的话补叙在这里,又像是中男走过以后,杜甫觉得太惨了,一个人对着中男走的方向自言自语。
那种发痴发呆的神情,更显出他茫然的心理。
抒发悲愤一般总是要把感情往外放,可是此处却似乎在进行收束。
“使眼枯”、“泪纵横”本来可以再作淋漓尽致的刻画,但杜甫却加上了“莫”和“收”。
“不要哭得使眼睛发枯,收起奔涌的热泪吧。
”然后再用“天地终无情”来加以堵塞。
“莫”、“收”在前,“终无情”在后一笔煞住,好像要人把眼泪全部吞进肚里。
这就收到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艺术效果。
这种悲愤也就显得更深、更难控制,“天地”也就显得更加“无情”。
杜甫写到“天地终无情”,已经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然而这一场战争的性质不同于写《兵车行》的时候。
当此国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时,诗人从维护祖国的统一角度考虑,在控诉“天地终无情”之后,又说了一些宽慰的话。
相州之败,本来罪在朝廷和唐肃宗,杜甫却说敌情难以预料,用这样含混的话掩盖失败的根源,目的是要给朝廷留点面子。
本来是败兵,却说是“归军”,也是为了不致过分叫人丧气。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唐军讨伐安史叛军,可以说名正言顺,但实际上又谈不上爱护士卒、抚养分明。
另外,所谓战壕挖得浅,牧马劳役很轻,郭子仪对待士卒亲如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词。
杜甫讲这些话,都是对强征入伍的中男进行安慰。
诗在揭露的同时,又对朝廷有所回护,杜甫这样说,用心良苦。
实际上,人民蒙受的惨痛,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地刺激着他沉重而痛苦的心灵。
一方面,当时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
另一方面,唐朝统治者在平时剥削、压迫人民,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又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死活。
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实中尖锐地存在着,然而前者毕竟居于主要地位。
可以说,在平叛这一点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
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读者也就不难理解了。
因为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表达了作者对应征的“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 文
长啸宇宙间,高才日陵替。
古人不可见,前辈复谁继。
忆昔李公存,词林有根柢。
声华当健笔,洒落富清制。
风流散金石,追琢山岳锐。
情穷造化理,学贯天人际。
干谒走其门,碑版照四裔。
各满深望还,森然起凡例。
萧萧白杨路,洞彻宝珠惠。
龙宫塔庙涌,浩劫浮云卫。
宗儒俎豆事,故吏去思计。
眄睐已皆虚,跋涉曾不泥。
向来映当时,岂独劝后世。
丰屋珊瑚钩,骐驎织成罽. 紫骝随剑几,义取无虚岁。
分宅脱骖间,......更多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 文
无题·八岁偷照镜 文翻注译赏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八岁小姑娘喜欢偷偷地照镜子,已能把自己的眉毛画成长眉了。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岁到野外踏青,想象着荷花做自己的衣裙。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二岁开始学弹筝,套在手指上的银甲一直没脱下来。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四岁时,要避免见到男性,连最亲的人也不能见,这时她可能在猜想何时出嫁吧。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十五岁时,她背对着秋千,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李商隐诗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72-73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1-2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偷:指羞涩,怕人看见。
长眉:古以纤长之眉为美,《古今注》:“魏宫人好画长眉。
”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chǎ)。
踏青:《月令粹编》引《秦中岁时记》:“上巳赐宴曲江,都人士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
”芙蓉:荷花。
《离骚》:“集芙蓉以为裳。
”裙衩:下端开口的衣裙。
十二学弹筝(zhēng),银甲不曾卸。
筝:乐器,十三弦。
银甲:银制假指甲,弹筝用具。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六亲:本指最亲密的亲属,这里指男性亲属。
悬知:猜想。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泣春风: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背面:背着女伴。
秋千下:女伴在高兴地打秋千。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李商隐诗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72-73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1-2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八岁小姑娘喜欢偷偷地照镜子,已能把自己的眉毛画成长眉了。
偷:指羞涩,怕人看见。
长眉:古以纤长之眉为美,《古今注》:“魏宫人好画长眉。
”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chǎ)。
十岁到野外踏青,想象着荷花做自己的衣裙。
踏青:《月令粹编》引《秦中岁时记》:“上巳赐宴曲江,都人士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
”芙蓉:荷花。
《离骚》:“集芙蓉以为裳。
”裙衩:下端开口的衣裙。
十二学弹筝(zhēng),银甲不曾卸。
十二岁开始学弹筝,套在手指上的银甲一直没脱下来。
筝:乐器,十三弦。
银甲:银制假指甲,弹筝用具。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四岁时,要避免见到男性,连最亲的人也不能见,这时她可能在猜想何时出嫁吧。
六亲:本指最亲密的亲属,这里指男性亲属。
悬知:猜想。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十五岁时,她背对着秋千,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泣春风: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背面:背着女伴。
秋千下:女伴在高兴地打秋千。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李商隐诗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72-73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1-2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这首诗以少女怀春之幽怨苦闷,喻少年才士渴求仕进遇合之心情。
这位少女八岁犹存爱美之心。
古以长眉为美,所谓“青黛点眉眉细长”,犹为唐人入时装扮。
十岁时就有了高洁的情操,郊外春游,知道缝缀荷花制成下裳。
作者化用了屈原《离骚》语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即是说,裁剪荷叶制成绿色的上衣,缝缀荷花再把它制成下裳。
没有人了解我也毫不在乎,只要我内心情感确实芬芳。
十二岁学艺刻苦,学弹秦筝,所用的银爪从不曾取下。
十四岁怀春羞涩,藏于深阁,回避关系最亲的男性戚属,“悬知”,表现了女子半是希望半是担忧的待嫁心理。
十五岁无处说相思,古时女子十五岁许嫁,诗中女主人公前途未卜,忧伤烦闷,又无处说相思,更无心为秋千之戏,这还不够,作者善作情语,让少女独自对面春风而泣,何等情思。
从此诗的描述看,这位诗中的姑娘也许是诗人初恋对象,因为只有青梅竹马的异性,才可能有如此近距离的观察,才写得出如此动人心弦的诗。
可惜父母未能如其愿,姑娘在“泣春风”,也是诗人在叹息。
“十五泣春风”正是写出了诗人与姑娘的这段恋爱,没有结果,从此要劳燕分飞,天各一方了。
有专家研究此诗是自喻少负才华、渴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而又忧虑前途,证据是诗人在《樊南甲集序》中曾自称:“樊南生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
”近人韦然超认为,这是诗人在十六岁时因初恋对象之父母未能同意他们这段婚姻,而写下的这首诗,不能明题,故称“无题”。
而且在其后的众多“无题”诗中有相当数量还是在写他的这段无果初恋。
可见这位姑娘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尽管此后诗人结婚生子,与夫人感情深笃,但这段初恋却深深地埋藏心底,时时以“无题”作诗念之。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李商隐诗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72-73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1-2
楚吟 文翻注译赏
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
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
崔巍的山峰上耸立着离宫的的宫楼,宫楼前的江畔但见暮江东去沧海横流。
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苍苍茫茫的楚国的天空黄昏总是风雨迷漫,宋玉即便是无愁也不能不发愁。
参考资料: 1、 刘琦.《李商隐诗选注》.长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06:57 2、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市:长春出版社,1990.12:511
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
山:指巫山。
离宫:巫山西北的楚宫。
即是宋玉在《高唐赋并序》里面所写的宋玉与楚襄王一同游览的地方。
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长短:无论长短。
即“总之”,“横竖”。
宋玉:战国楚辞赋家,其在《九辩》中有“余萎约而悲愁”,诗人此处以宋玉自况,感慨身世之悲。
李商隐又有《宋玉》诗云:“何事荆台百万家,唯教宋玉擅才华?
”李商隐每每以宋玉自比,皆有感叹怀才不遇的意思。
张《会笺》云:“此亦荆楚感遇之作。
”刘、余《集解》云:“作者所感本非一事。
身世沉沦,仕宦坎坷,东西路塞,茫茫无之,值此楚天暮雨,江流渺渺,不觉触绪纷来,悲凉无限。
” 参考资料: 1、 刘琦.《李商隐诗选注》.长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06:57 2、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市:长春出版社,1990.12:511
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
崔巍的山峰上耸立着离宫的的宫楼,宫楼前的江畔但见暮江东去沧海横流。
山:指巫山。
离宫:巫山西北的楚宫。
即是宋玉在《高唐赋并序》里面所写的宋玉与楚襄王一同游览的地方。
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苍苍茫茫的楚国的天空黄昏总是风雨迷漫,宋玉即便是无愁也不能不发愁。
长短:无论长短。
即“总之”,“横竖”。
宋玉:战国楚辞赋家,其在《九辩》中有“余萎约而悲愁”,诗人此处以宋玉自况,感慨身世之悲。
李商隐又有《宋玉》诗云:“何事荆台百万家,唯教宋玉擅才华?
”李商隐每每以宋玉自比,皆有感叹怀才不遇的意思。
张《会笺》云:“此亦荆楚感遇之作。
”刘、余《集解》云:“作者所感本非一事。
身世沉沦,仕宦坎坷,东西路塞,茫茫无之,值此楚天暮雨,江流渺渺,不觉触绪纷来,悲凉无限。
” 参考资料: 1、 刘琦.《李商隐诗选注》.长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06:57 2、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市:长春出版社,1990.12:511
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
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此诗是一首咏史诗,是借吟咏楚国之事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首七绝。
“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这两句写了四种景物,句中的“山”指巫山,“离宫”是楚宫,“江”即长江。
这两句采用顶针的句式,重叠楼、宫,加重加深其意,强调其主体地位,以扣紧题中“楚”字。
头一句由“山上”到“离宫”,再到宫上之楼,由下而上,一层一层向高处描写;
次句又由楼而宫,由宫而江,由上而下,一层一层向低处描写,这样描写凸显出了明显的立体感。
“暮江流”的“流”字,又透露出时光流驰的无穷无尽。
从此宫此楼出现之日,流到此时,以后还将流到永远。
昔日的楚国已成陈迹,只有离宫依旧,暮江东流,景中充满古今变迁和岁月易逝的慨叹。
上面两句,已写出一派荒凉景象,第三句“楚天长短黄昏雨”,又用重笔再加渲染。
这句取象构词,意含双关,构思非常巧妙。
它既是实写眼前之景,“黄昏雨”三字,又暗用宋玉《高唐赋并序》中巫山神女自称“旦为行云,暮为行雨”的语意和《神女赋并序》所载楚襄王梦神女事。
“长短”二字既可作偏义复词,取“长”之义,形容楚天,因为巫峡一带,江两岸削壁千仞,对峙入云,只见长天,幽远莫测,“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又可形容暮雨,言其长长短短,似断似续,给楚宫蒙上一层如梦似幻的气氛,与襄王梦会神女之事相合。
而上句之江特取“暮”江,此句之雨特写“黄昏”之雨,则是意在渲染环境的凄楚。
以上三句均为写景,可以说画出了一幅“楚宫暮雨图”。
暮色凄迷,凄风苦雨洒落江上,楚宫一片荒废,一切都牵动人的愁怀。
所以结句说,当年宋玉对此情景,即使无愁,也会悲愁不已,点出全诗主旨。
“无愁”和“亦自愁”对比成文,故为跌宕,更见出悲愁之深。
因为前面三句已把凄惋哀愁的气氛渲染得非常浓重,所以末句就显得非常自然。
“宋玉无愁亦自愁”一句中,这“愁”表面看去仅仅是因景而生,实则也是语义双关。
宋玉《九辩》说,楚国国势危殆,贤才失路,“坎廪(困顿,不得志)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余萎约(衰萎瘦损)而悲愁”。
此与上句用“黄昏雨”暗指襄王荒淫腐败,文意正是一贯,所以由此可见作者用意。
李商隐政治上亦是极不得志,几乎一生都在幕僚中度过。
所以诗中的宋玉,其实就是作者的化身,诗中表现的,就是作者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怨愤,对统治者不用贤才的愤懑,以及对唐王朝前途的忧虑。
全诗看来,此诗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构思非常巧妙。
诗中不实写史事,不发议论,而是用围绕主题的各种有代表意义的景物,构成一个特殊的环境,用它引发人的感叹,以此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不但三、四两句语含双关,整首诗也意义双关。
以末句的“愁”来说,就有三层意思:宋玉因景而生之愁,宋玉感慨国事身世之愁,宋玉之愁亦即作者之愁,三者融为一个整体,不着半丝痕迹,正是此诗的高明之处。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唐诗鉴赏辞典》.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1873-1875
诗三百三首 文
凡读我诗者,心中须护净。
悭贪继日廉,谄曲登时正。
驱遣除恶业,归依受真性。
今日得佛身,急急如律令。
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
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
住兹凡几年,屡见春冬易。
寄语钟鼎家,虚名定无益。
可笑寒山道,而无车马踪。
联谿难记曲,叠嶂不知重。
泣露千般草,吟风一样松。
此时迷径处,形问影何从。
吾家好隐沦,居处绝嚣尘。
践草成三径,瞻云作四邻。
助歌声有鸟,问法语无人。
今日娑婆树,几年为一春。
三五七言 / 秋风词 文翻注译赏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秋风清,秋月明,秋风凌清,秋月明朗。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风中的落叶时聚时散,寒鸦本已栖息,又被明月惊起。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朋友盼着相见,却不知在何日,这个时节,这样的夜晚,相思梦难成。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957 . 2、 梅影三叠 .人生自是有情痴——古典诗词之寸缕相思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2 :15-16 .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huán)散,寒鸦栖(qī)复惊。
落叶聚还散:写落叶在风中时而聚集时而扬散的情景。
寒鸦:《本草纲目》:“慈鸟,北人谓之寒鸦,以冬日尤盛。
”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957 . 2、 梅影三叠 .人生自是有情痴——古典诗词之寸缕相思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2 :15-16 .
秋风清,秋月明,秋风凌清,秋月明朗。
落叶聚还(huán)散,寒鸦栖(qī)复惊。
风中的落叶时聚时散,寒鸦本已栖息,又被明月惊起。
落叶聚还散:写落叶在风中时而聚集时而扬散的情景。
寒鸦:《本草纲目》:“慈鸟,北人谓之寒鸦,以冬日尤盛。
”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朋友盼着相见,却不知在何日,这个时节,这样的夜晚,相思梦难成。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957 . 2、 梅影三叠 .人生自是有情痴——古典诗词之寸缕相思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2 :15-16 .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 此情此景, 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
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 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此诗的体式许多人认为很像一首小词,具有明显的音乐特性。
赵翼的《陔余丛考》卷二十三云:“三五七言诗起于李太白:‘秋风清,秋月明。
……’此其滥觞也。
刘长卿《送陆澧》诗云:‘新安路,人来去。
早潮复晚潮,明日知何处?
潮水无情亦解归,自怜长在新安住。
’宋寇莱公《江南春》诗云:‘波渺渺,柳依依。
孤林芳草远,斜日沓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
’……”指出了它和“江南春”词牌的渊源关系。
南宋邓深曾依此调式填写词作,名为“秋风清”。
清人还把李白这首诗当作是一首创调词而收入《钦定词谱》,云:“本三五七言诗,后人采入词中。
” 此诗只题作“三五七言”而不言及诗歌内容主题,可知诗人的创作意图本是偏重作品的形式特征,即只要满足全篇两句三言、两句五言、两句七言的体式要求就能成诗了。
可以说,诗题中已经包含了明确的诗体形式内涵。
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诗体”一章就说道:“有三五七言。
”自注云:“自三言而终以七言,隋世郑世翼有此诗:‘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郭绍虞先生校释曰:“沧浪所谓郑世翼有三五七言,不知何据。
案《诗人玉屑》无‘秋风清’以下各句,以从《玉屑》为是。
‘秋风清’云云,见《李太白集》,当是李作。
” 但李白这首诗也不能算是创体之作,因为初唐时僧人义净作有一首《在西国怀王舍城》,此诗因其体式特征而名为《一三五七九言》。
李白的《三五七言》只是《一三五七九言》的变体,省去起首的“一言”和收尾的“九言”,即为“三五七言”。
王昆吾在《唐代酒令艺术》中论证义净诗为“唱和之作”。
李白这首《三五七言》可能也是他与其他诗人的“唱和诗”。
“三五七言”是对所酬和诗歌格式的限制,这是一个“总题”,众人在具体创作时可根据所写内容再命一个相应的诗题。
此诗即使不是创体之作,也是李白最终确立了“三三五五七七”格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曲辞格甚至成为一种时兴诗体的地位。
这不仅是因为他借鉴和总结了许多人应用三五七字句式的经验,更得力于他自身歌辞创作中灵活运用此类格式的实践体悟,因而他的《三五七言》能表现出“哀音促节,凄若繁弦”(《唐宋诗醇》卷八)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梅影三叠 .人生自是有情痴——古典诗词之寸缕相思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2 :15-16 . 2、 李德辉.李白《三五七言》诗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12.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文翻注译赏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51-853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3 3、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61-69
花间一壶酒,独酌(zhuó)无相亲。
间:一作“下”,一作“前”。
酌:饮酒。
独酌:一个人饮酒。
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举杯邀(yāo)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杯”二句: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
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既:已经。
不解:不懂,不理解。
三国魏嵇康《琴赋》:“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
”徒:徒然,白白的。
徒:空。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将:和,共。
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同交欢:一起欢乐。
一作“相交欢”。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miǎo)云汉。
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
期:约会。
邈:遥远。
云汉:银河。
这里指遥天仙境。
“邈云汉”一作“碧岩畔”。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51-853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3 3、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61-69
花间一壶酒,独酌(zhuó)无相亲。
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
间:一作“下”,一作“前”。
酌:饮酒。
独酌:一个人饮酒。
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举杯邀(yāo)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
“举杯”二句: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
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
既:已经。
不解:不懂,不理解。
三国魏嵇康《琴赋》:“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
”徒:徒然,白白的。
徒:空。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
将:和,共。
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
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
同交欢:一起欢乐。
一作“相交欢”。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miǎo)云汉。
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
期:约会。
邈:遥远。
云汉:银河。
这里指遥天仙境。
“邈云汉”一作“碧岩畔”。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51-853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3 3、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61-69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辨析方法。
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
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
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近似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
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过来,连他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
至于那影子,虽然像陶潜所说的“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
诗人姑且暂时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陶潜饮酒诗序)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
诗人已经渐渐进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
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
舞时诗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好像在他共舞。
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诗人一往情深。
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诗人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
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
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表现了诗人难以排解的孤独。
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
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孤独、冷清的感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文翻译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
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
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
胡公能辍赠,笼寄野人还。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我想用一双珍贵的白璧,买你的这对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这白鹇毛白如锦,雪白的颜色令人自愧无容。
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
白鹇在玉潭里照影,在瑶草玉树间刷毛。
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
夜晚在寒月下静栖,早上在落花间闲步。
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
我很希望得到这对白鹇,在碧山绿水间赏玩它们。
胡公能辍赠,笼寄野人还。
胡公你如果能相赠,我就在这与白鹇为伴化为山野之人。
参考资料: 1、 陆坚.中国咏物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03月:第56页-第58页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我想用一双珍贵的白璧,买你的这对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这白鹇毛白如锦,雪白的颜色令人自愧无容。
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
白鹇在玉潭里照影,在瑶草玉树间刷毛。
玉潭:潭水晶莹,澄碧如玉。
琪树:树名。
李绅《琪树序》:“琪树垂条如弱柳,结子如碧珠,三年子可一熟,每岁生者相续,一年绿,二年碧,三年者红。
” 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
夜晚在寒月下静栖,早上在落花间闲步。
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
我很希望得到这对白鹇,在碧山绿水间赏玩它们。
胡公能辍赠,笼寄野人还。
胡公你如果能相赠,我就在这与白鹇为伴化为山野之人。
寄:交托。
野人:山野之人。
参考资料: 1、 陆坚.中国咏物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03月:第56页-第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