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八六子·洞房深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洞房深,画屏灯照,山色凝翠沉沉。

听夜雨冷滴芭蕉,惊断红窗好梦,龙烟细飘绣衾。

辞恩久归长信,凤帐萧疏,椒殿闲扇。

辇路苔侵。

绣帘垂,迟迟漏传丹禁舜华偷悴,翠鬟羞整,愁坐望处,金舆渐远,何时彩仗重临?

正消魂,梧桐又移翠阴。

洞房深,画屏灯照,山色凝翠沉沉。

听夜雨冷滴芭蕉,惊断红窗好梦,龙烟细飘绣衾。

辞恩久归长信,凤帐萧疏,椒殿闲扇。

在后妃居住的幽深的房里;

灯光照着绘有图画的屏风,屏风上的山色一片浓绿,显得格外古雅庄重。

听见冰冷的夜雨敲打芭蕉声,惊断了房里她的好梦;

醒来看见攀龙香炉的香烟,在绣花缎被上空飘升。

失去了皇帝的恩宠啊,她已久住长信宫中,帷帐里萧条凄冷;

原来的椒殿闲置无用,门儿关锁冷冷清清。

辇路苔侵。

绣帘垂,迟迟漏传丹禁舜华偷悴,翠鬟羞整,愁坐望处,金舆渐远,何时彩仗重临?

正消魂,梧桐又移翠阴。

皇帝车驾来的路上,长满了苔藓一层。

绣帘默默地低垂,过很长时间才听见,一声更漏传进宫中。

她的容颜木槿花似的,憔悴在不知不觉之中。

她羞于梳理乌黑的发髻,独坐呆望满面愁情;

伤感的目光注视之处,皇帝乘坐的车渐渐失去行踪。

不知何时才能盼到,皇帝仪仗重临再降恩宠?啊,她正在悲苦地心驰神往,翠绿的梧桐又移动了阴影。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选注.婉约词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3-4页 2、 弓保安.唐五代词三百首今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1.:143-144

洞房深,画屏灯照,山色凝翠沉沉。

听夜雨冷滴芭蕉,惊断红窗好梦,龙烟细飘绣衾。

辞恩久归长信,凤帐萧疏,椒殿闲扇。

在后妃居住的幽深的房里;

灯光照着绘有图画的屏风,屏风上的山色一片浓绿,显得格外古雅庄重。

听见冰冷的夜雨敲打芭蕉声,惊断了房里她的好梦;

醒来看见攀龙香炉的香烟,在绣花缎被上空飘升。

失去了皇帝的恩宠啊,她已久住长信宫中,帷帐里萧条凄冷;

原来的椒殿闲置无用,门儿关锁冷冷清清。

洞房:深邃的内室。

画屏二句:形容室内屏风上所画山色。

凝翠,凝聚着绿色。

沉沉,茂盛、浓重貌。

惊断句:谓雨打芭蕉,惊醒宫中女子的好梦。

龙烟:龙脑香燃烧时散发的烟气。

龙脑,又称瑞脑、冰片,系从龙脑香树干中提取膏汁制成。

辞恩句:谓失宠。

长信,汉宫名。

椒殿句:谓宫门常闭。

椒殿,后妃居住的宫殿,以椒和泥涂壁,取温香多子之义扁,关闭。

辇路苔侵。

绣帘垂,迟迟漏传丹禁舜华偷悴,翠鬟羞整,愁坐望处,金舆渐远,何时彩仗重临?

正消魂,梧桐又移翠阴。

皇帝车驾来的路上,长满了苔藓一层。

绣帘默默地低垂,过很长时间才听见,一声更漏传进宫中。

她的容颜木槿花似的,憔悴在不知不觉之中。

她羞于梳理乌黑的发髻,独坐呆望满面愁情;

伤感的目光注视之处,皇帝乘坐的车渐渐失去行踪。

不知何时才能盼到,皇帝仪仗重临再降恩宠?啊,她正在悲苦地心驰神往,翠绿的梧桐又移动了阴影。

辇路:帝王车驾经行的道路,因久不临幸,故生青苔。

迟迟句:谓更漏声缓慢地传入宫禁,形容夜长难耐。

漏,古代以铜壶滴漏计时,多称玉漏。

丹禁:古代宫禁涂以红色,故称。

舜华:即木槿,夏秋开花,朝开暮敛,古人多形容青春易逝。

一作舜华。

翠鬟羞整:谓羞于梳妆。

翠梁,指黑发。

哭,环形发式。

金舆:帝王的车驾。

彩仗:帝王的仪仗。

消魂:又作销魂。

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选注.婉约词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3-4页 2、 弓保安.唐五代词三百首今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1.:143-144

柳绝句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

洛阳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文争武战就神功,时似开元天宝中。

已建玄戈收相土, 应回翠帽过离宫。

侯门草满宜寒兔,洛浦沙深下塞鸿。

疑有女娥西望处,上阳烟树正秋风。

过勤政楼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千秋佳节: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玄宗为庆祝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钦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

承露丝囊:每年一度的千秋节,玄宗都举行盛典,大宴群臣,接受群臣祝寿。

“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参《唐会要》)。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紫苔:《拾遗记》:“紫苔覆漫,味甘而柔滑。

”金铺:宫门上的安装门环的金属底托,多铸成兽形以为装饰。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060-1061页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勤政楼原是唐玄宗用来处理朝政、举行国家重大典礼的地方,建于公元720年(开元八年),位于长安城兴庆宫的西南角,西面题曰“花萼相辉之楼”,南面题曰“勤政务本之楼”。

  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旧历八月五日,唐玄宗为庆贺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

并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舞于勤政楼下,又于楼中赐宴设酺,“群臣以是日进万寿酒,王公戚里进金镜绶带,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千秋节也就成了一年一度的佳节。

然而由于玄宗晚年“勤政务本”早成空话,到安史之乱爆发,只得被迫退位,唐王朝江河日下,千秋节也随之徒有虚名了,甚至连当年作为赠送礼物的承露丝囊也见不到了。

诗的第一句说佳节空在,是总论,第二句说丝囊已无,则是抓住了“承露囊”这个千秋节最有代表性的物品来进一步补衬,使得“名空在”三字具体着实了。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移情于景,感昔伤今。

杜牧善于以诗论史,借古讽今。

“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这两句采用《诗经·王风·黍离》的笔法,用宫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长暗示王朝兴衰之意。

  《诗境浅说续编》云:“开元之勤政楼,在长庆时白乐天过之,已驻马徘徊,及杜牧重游,宜益见颓废。

诗言问其名则空称佳节,求其物已无复珠囊,昔年壮丽金铺,经春雨年年,已苔花绣满矣。

”金铺,是大门上的一种装饰物,常常做成兽头或龙头的形状,用以衔门环。

用铜或镀金做的,叫金铺,用银做的叫银铺。

紫苔是苔藓的一种,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写的是景,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这十四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慨叹曾经百戏杂陈的楼前,经过一个世纪的巨大变化,竟变得如此凋零破败。

可以想象,当杜牧走过这个前朝遗址时,所看到的是杂草丛生,人迹稀少,重门紧闭的一片凄凉景象。

  诗人不写别的,偏偏从紫苔着笔。

这是因为紫苔那无拘无束,随处生长,自得其乐的样子深深地触动了他此时惨淡失意的心情。

失意之心对得意之物,自然格外敏感,体味也就更加深刻了。

  作者以紫苔见意,又从紫苔说开去,用紫苔的滋长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令人回味。

说紫苔上了金铺,是一种夸张的手法。

当年威严可畏的龙头兽首,而此时绿锈满身,如同长满了青苔一般,这就进一步烘托了勤政楼被人遗忘而常年冷落的凄凉衰败的景象。

这里,“偏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零,独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宠,使得紫苔竟那样称心惬意。

这笔法可谓婉曲回环,写景入神了。

  这首诗是诗人在极度感伤之下写成的,全诗却不着一个“悲”字。

从诗的整体看,诗人主要采用明赋暗比的方法。

前两句写的是此刻之衰,实际上使人缅怀的是当年之盛;

后两句写的是此时紫苔之盛,实际上使人愈加感到“勤政楼”此时之衰。

一衰一盛,一盛一衰,对比鲜明,文气跌宕有致,读来回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060-1061页

哭韩绰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平明送葬上都门,绋翣交横逐去魂。

归来冷笑悲身事,唤妇呼儿索酒盆。

归家(一作赵嘏诗)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汴河怀古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锦缆龙舟隋炀帝,平台复道汉梁王。

游人闲起前朝念,折柳孤吟断杀肠。

秋霁寄远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初霁独登赏,西楼多远风。

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

高树下山鸟,平芜飞草虫。

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润州二首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句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谢眺诗中佳丽地,夫差传里水犀军。城高铁瓮横强弩,柳暗朱楼多梦云。画角爱飘江北去,钓歌长向月中闻。扬州尘土试回首,不惜千金借与君。
678910 共41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