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城下寄杜甫 文翻注译赏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我来这里终究是为了什么事?
高枕安卧在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沙丘城边有苍老古树,白日黑夜沙沙有声与秋声相连。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鲁地酒薄难使人醉,齐歌情浓徒然向谁。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我思念您的情思如滔滔汶水,汶水浩浩荡荡向南流去寄托着我的深情。
为沙丘城就在汶水之旁(参见《百家唐宋诗新话》)。
浩荡:广阔、浩大的样子。
南征:南行,指代往南而去的杜甫。
一说南征指南流之水。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41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489-490 .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沙丘:指唐代兖州治城瑕丘。
沙丘城一说为位于今山东肥城市汶阳镇东、大汶河南下支流洸河(今名洸府河)分水口对岸。
而根据1993年出土于兖州城东南泗河中的北齐沙丘城造像残碑(又名沙丘碑),兖州古地名为沙丘,又名瑕丘,于唐代为鲁西南重要治所,李白应于此居住。
由于此重大考古发现,学术界基本上认同兖州为李白居住之沙丘城。
来:将来,引申为某一时间以后,这里意指自从你走了以后。
竟:究竟,终究。
高卧:高枕而卧,这里指闲居。
《晋书·陶潜传》:“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
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夕:傍晚,日落的时候。
连:连续不断。
秋声:秋风吹动草木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鲁酒”两句:古来有鲁国酒薄之称。
《庄子·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
”此谓鲁酒之薄,不能醉人;
齐歌之艳,听之无绪。
皆因无共赏之人。
鲁、齐:均指山东一带。
空复情:徒有情意。
思君若汶(wèn)水,浩荡寄南征。
汶水:鲁地河流名,河的正流今称大汶河,其源有三:一发泰山之旁仙台岭,一发莱芜县原山之阳,一发莱芜县寨子村,流经兖州瑕丘县北,西南行,入大野泽。
耿元端说汶水在曲阜之北七八十里处向西流,“思君若汶水”只是联想到汶水,不能认为沙丘城就在汶水之旁(参见《百家唐宋诗新话》)。
浩荡:广阔、浩大的样子。
南征:南行,指代往南而去的杜甫。
一说南征指南流之水。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41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489-490 .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我来这里终究是为了什么事?
高枕安卧在沙丘城。
沙丘:指唐代兖州治城瑕丘。
沙丘城一说为位于今山东肥城市汶阳镇东、大汶河南下支流洸河(今名洸府河)分水口对岸。
而根据1993年出土于兖州城东南泗河中的北齐沙丘城造像残碑(又名沙丘碑),兖州古地名为沙丘,又名瑕丘,于唐代为鲁西南重要治所,李白应于此居住。
由于此重大考古发现,学术界基本上认同兖州为李白居住之沙丘城。
来:将来,引申为某一时间以后,这里意指自从你走了以后。
竟:究竟,终究。
高卧:高枕而卧,这里指闲居。
《晋书·陶潜传》:“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
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沙丘城边有苍老古树,白日黑夜沙沙有声与秋声相连。
夕:傍晚,日落的时候。
连:连续不断。
秋声:秋风吹动草木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鲁地酒薄难使人醉,齐歌情浓徒然向谁。
“鲁酒”两句:古来有鲁国酒薄之称。
《庄子·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
”此谓鲁酒之薄,不能醉人;
齐歌之艳,听之无绪。
皆因无共赏之人。
鲁、齐:均指山东一带。
空复情:徒有情意。
思君若汶(wèn)水,浩荡寄南征。
我思念您的情思如滔滔汶水,汶水浩浩荡荡向南流去寄托着我的深情。
汶水:鲁地河流名,河的正流今称大汶河,其源有三:一发泰山之旁仙台岭,一发莱芜县原山之阳,一发莱芜县寨子村,流经兖州瑕丘县北,西南行,入大野泽。
耿元端说汶水在曲阜之北七八十里处向西流,“思君若汶水”只是联想到汶水,不能认为沙丘城就在汶水之旁(参见《百家唐宋诗新话》)。
浩荡:广阔、浩大的样子。
南征:南行,指代往南而去的杜甫。
一说南征指南流之水。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41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489-490 .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
在李白传世的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写的只有两首,一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另一首就是这首诗。
沙丘城,位于山东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
诗人送别了杜甫,从那种充满着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沙丘,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
此诗就是抒发了这种情境之下的无法排遣的“思君”之情。
诗人一开始用很多的笔墨写他自己的生活,住处的周围环境,以及他自己的心情。
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给读者以山回路转、莫知所至的感受,直到诗的结尾才豁然开朗,说出“思君”二字。
诗中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联强似一联,以至最后不能不直抒其情。
前六句的烟云,都成了后二句的烘托。
这样的构思,既能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感受,为诗的主旨蓄势,同时也赋予那些日常生活的情事以浓郁的诗味。
诗劈头就说:“我来竟何事?
”这是诗人自问,其中颇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的意味。
这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并造成悬念。
“高卧沙丘城”,高卧,实际上就是指诗人闲居乏味的生活。
这句话一方面描写了眼下的生活,一方面也回应了提出上述问题的原因。
诗人不来沙丘“高卧”,原因就在于怀念杜甫这位友人。
这凌空而来的开头,正是把诗人那种友爱欢快的生活消失之后的复杂、苦闷的感情,以一种突发的方式迸发出来了。
一二句偏于主观情绪的抒发,三四句则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像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诗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诗人愁思难解。
“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
”然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寻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无法忘忧。
鲁、齐,是指当时诗人所在的山东。
“不可醉”,即没有那个兴趣去痛饮酣醉。
“空复情”,因为诗人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
这么翻写一笔,就大大地加重了抒情的分量,同时也就逼出下文。
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西南流向。
杜甫在鲁郡告别李白欲去长安,长安也正位于鲁地的西南。
所以诗人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
”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
这种绵绵不绝的思情,和那种“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的开阔洒脱的胸襟,显示了诗人感情和格调的丰富多彩。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中,古体先于律体。
但是,律体的盛行对于古诗的写作也不无影响。
例如李白的这首五古,全诗八句,中间四句虽然不是工整的对仗,但其中部分词语的对仗以及整个的格式,却可以见到律诗的痕迹。
这种散中有对、古中有律的章法和句式,更好地抒发了诗人纯真而深沉的感情,也使得全诗具有一种自然而凝重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85-286 .
九日龙山饮 文翻注译赏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九日在龙山宴饮,黄色的菊花盛开似在嘲弄我这个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醉眼看看秋风把我的帽子吹落,月下醉舞,明月留人。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60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zhú)臣。
龙山:在当涂县南十里,蜿蜒如龙,蟠溪而卧,故名。
见《太平府志》。
黄花:谓菊花。
菊花有多种颜色,古人以黄菊为正色,故常以黄花代称。
逐臣:被贬斥、被驱逐的臣子,诗人自称。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风落帽:用晋孟嘉九日登高落帽事。
详见《九日登山》诗注。
东晋大司马桓温曾在重阳节登龙山,其部下参军孟嘉被风吹落帽,孟嘉仍浑然不觉,桓温命人作文嘲之,孟嘉作答,挥笔而就,一时传为佳话。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60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zhú)臣。
九日在龙山宴饮,黄色的菊花盛开似在嘲弄我这个逐臣。
龙山:在当涂县南十里,蜿蜒如龙,蟠溪而卧,故名。
见《太平府志》。
黄花:谓菊花。
菊花有多种颜色,古人以黄菊为正色,故常以黄花代称。
逐臣:被贬斥、被驱逐的臣子,诗人自称。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醉眼看看秋风把我的帽子吹落,月下醉舞,明月留人。
风落帽:用晋孟嘉九日登高落帽事。
详见《九日登山》诗注。
东晋大司马桓温曾在重阳节登龙山,其部下参军孟嘉被风吹落帽,孟嘉仍浑然不觉,桓温命人作文嘲之,孟嘉作答,挥笔而就,一时传为佳话。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60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在咏菊诗中,“龙山之会”、“落帽人”是常被引用的典故。
李白把这个典故与自己的龙山之游紧密结合在一起抒发了内心的失意愤懑、旷达洒脱的复杂感情。
在重阳节之际,诗人登上了当涂附近的名胜之地龙山,与好友痛饮菊花酒,借吟诗来倾泻胸中之情。
首句点明时间地点,既写诗人的宴饮,也扣晋桓温同宾僚的宴饮,这样写就使以后的用典不仅自然吻合,且合情合理,亦即顺理成章。
次句“黄花笑逐臣”,着重写宴饮时菊花的神态。
“笑”,十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菊花盛开时的美艳的容颜。
“逐臣”,追随诗人。
这是说菊花开得到处都是,无论诗人到了哪里,都能看到喷吐异香的黄花,同样,诗人无论到了哪里,都有朵朵怒绽的黄花向他微笑。
在登龙山之际,联想起这里曾经上演过的名士清流之事,以“逐臣”自比的李白,暂时忘却了政治上的不得意,把自己比作被风吹落帽的名士孟嘉,表达了对名士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三、四句“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前一句用典,重在“醉”字,后一句写实,重在“舞”字。
饮美酒赏黄花,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能舞人自舞,体现出饮酒赏花的乐趣,表现出诗人放旷的性格、浪漫的气质。
“陶然共忘机”,正是此情此景的真实描绘。
可见,后两句诗是前两句诗的深化。
诗的最后一句“舞爱月留人”,巧妙地将月亮拟人化,以“月留人”收尾,显得生动别致,表面上是说月亮挽留诗人,而实际上是诗人留恋这脱俗忘尘的自然之境,不愿割舍而去。
孟嘉九日龙山落帽事,是魏晋名士飘逸风度的典型体现,历来文人多爱诵之。
李白在这里以孟嘉自比,临风醉酒落帽,对月起舞弄影,自有一分超放的情味。
但“逐臣”一语,也透出了他胸中的牢落不平,这就使本诗不仅仅是一篇吟赏前辈风流之作,同时也有其现实遭际的感慨在。
参考资料: 1、 葛世奇 杨春鼎编.历代咏花诗词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9月第1版:435-436 2、 蔡毅 胡有清.中国历代饮酒诗赏析: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06月第1版:77
赠友人三首 文翻注译赏
姑孰十咏。桓公井 文
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时于落星石上以紫绮裘换酒为欢) 文
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
罗浮麻姑台,此去或未返。
遇君蓬池隐,就我石上饭。
空言不成欢,强笑惜日晚。
绿水向雁门,黄云蔽龙山。
叹息两客鸟,裴回吴越间。
共语一执手,留连夜将久。
解我紫绮裘,且换金陵酒。
酒来笑复歌,兴酣乐事多。
水影弄月色,清光奈愁何。
明晨挂帆席,离恨满沧波。
浔阳春三首·春来 文
寓言题僧 文
夜宴惜别 文
孤山寺遇雨 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文翻注译赏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参考资料: 1、 海 兵.杜甫全集诗详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219-120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82
剑外忽传收蓟(jì)北,初闻涕(tì)泪满衣裳。
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
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xiāng)阳向洛阳。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参考资料: 1、 海 兵.杜甫全集诗详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219-120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82
剑外忽传收蓟(jì)北,初闻涕(tì)泪满衣裳。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
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xiāng)阳向洛阳。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参考资料: 1、 海 兵.杜甫全集诗详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219-120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82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
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
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
“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
“却看”就是“回头看”。
“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
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
“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
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
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
“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
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
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
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
“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
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
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
“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
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
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
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 参考资料: 1、 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42-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