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晴野望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雨后新晴的原野格外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别明亮,青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一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 参考资料: 1、 李万龙.古典诗歌鉴赏规律:甘肃教育出版社,2005-8:第13页-第14页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新晴:初晴。野望:放眼向田野眺望。极目:穷尽目力向远处看。氛垢:雾气和尘埃;氛,雾气,云气;垢,污秽,肮脏。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郭门:外城之门。郭:外城。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白水明田外:田埂外流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农月:农忙季节。倾家:全家出动。事南亩:在田野干活。事:动词,从事。南亩:《诗经》有“今适南亩,或耘或耔”句,指到南边的田地里耕耘播种,后来南亩便成为农田的代称。 参考资料: 1、 李万龙.古典诗歌鉴赏规律:甘肃教育出版社,2005-8:第13页-第14页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雨后新晴的原野格外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新晴:初晴。野望:放眼向田野眺望。极目:穷尽目力向远处看。氛垢:雾气和尘埃;氛,雾气,云气;垢,污秽,肮脏。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郭门:外城之门。郭:外城。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别明亮,青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白水明田外:田埂外流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一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农月:农忙季节。倾家:全家出动。事南亩:在田野干活。事:动词,从事。南亩:《诗经》有“今适南亩,或耘或耔”句,指到南边的田地里耕耘播种,后来南亩便成为农田的代称。 参考资料: 1、 李万龙.古典诗歌鉴赏规律:甘肃教育出版社,2005-8:第13页-第14页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诗中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和农耕活动,抒写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的语言秀丽,情调明朗健康,意境清新,明净、开阔,宛若一幅优美迷人的水彩风景色。表现了王维高度的写景艺术才能。一般地说,刻画自然景色并不难,难的是用极精炼的文字,描绘出特定的时间、空间和特定的季节、气候中的景色。这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并善于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突出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这首诗就是王维的一次成功的艺术实践。全诗写景,紧紧扣住初夏农村雨后新睛的特征。   首联的“原野旷”和“无氛垢”六个字,便展现出经过雨水冲洗,空气特别清新明净,没有丝毫尘埃,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由于抓准了环境特征,不假雕绘地真切地再现出来,一下子就把读者引进雨后新晴的原野上去,同诗人一起极目远眺,一道呼吸新鲜的、潮润的空气。   颔联写诗人纵目四望乡村周围的远近景色:远处,遥见外城的门楼临靠着河边的渡头;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由总写原野的新晴、开阔,到写乡村周围景色,过渡自然。正因为空气洁净,增大了“望”中的透明度和深远度,才有可能如此清晰地看到郭门、渡头、村树、溪口。所以这一联所写景色,仍是雨后新晴之景。颈联最为精彩:田野外面,溪水与河水闪烁着粼粼银光;近山背后,一座座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上句的“白”字和“明”字,非常准确地表现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河流溪涧比平时显得明亮夺目;下旬的“碧”字和“出”字,也十分逼真地描绘了雨洗远山,格外碧绿,雨后空气清新,山背峰峦得以叠现。这两个意象画面。都紧扣着雨后新晴的特点,因而生动、具体、逼真,在总体的静态中富于动感,清幽明丽,生机勃勃,决非泛泛写景。   尾联“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只是虚点一笔,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使人感受到农忙劳动的热烈欢快气氛,呼吸到农村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笔既丰富了诗的生活内容,又因动静映衬而使这幅诗中画整个活起来了。   苏轼评王维“诗中有画”。“诗中有画”并非王维所独有。凡是比较生动逼真地描绘出自然景色,使人产生视觉想象的诗,都会有画意。然而,王维诗中的画意最浓,王维的诗中的画意不仅有形似,而且富有神韵和气象,不仅有形态、色彩和构图,而且有光线和颜色的和谐映衬,明与暗的对比,远近、高低、大小、虚实的巧妙布置而形成的层次感、纵深感,甚至还能表现出亮度、湿度。在《新晴野望》诗中,清新开阔的原野,明净无尘的天空,仿佛是画幅中的大背景。在这大背景下,乡村前面,较远处有郭门、渡头,较近处有村树、溪口;村庄后面,近处是田野和田外白水,远处是山后的碧峰。近景、中景和远景,组成了画面的纵深感和层次感,而山后的碧峰又构成立体的景深。明亮的白水,碧翠的峰峦,明与暗,光与色配置得多么和谐入妙!在“无氛垢”、“临渡头”、“连溪口”中有亮度,在田外白水、山后碧峰中有湿度。王维是大画家,善于以画家的眼睛观察和描绘景物,又精通画理,擅长将绘画技法运用于诗中,所以王维的诗最富于绘画的效果,既有画意,又有画理。   当然,王维主要是诗人。王维的“诗中有画”,最主要的还是由于王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启示性,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了对于光、色、态的丰富联想和想象,组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袁行霈《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王维很懂得画长于描绘静态,诗长于表现动态的艺术规律。在此诗中,王维描写静景,便有意选用“明”、“出”等字眼以动写静,‘给静物赋予动感,最后又给这幅静态的山水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 参考资料: 1、 李万龙.古典诗歌鉴赏规律:甘肃教育出版社,2005-8:第13页-第14页 2、 陶文鹏.王维诗歌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06月第1版:第24页-第27页

寒食汜上作(一作途中口号)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

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

初出济州别城中故人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

执政方持法,明君照此心。

闾阎河润上,井邑海云深。

纵有归来日,各愁年鬓侵。

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

官职卑微最容易获罪,我被贬谪到济水之滨。

执政方持法,明君照此心。

执政者正坚持以法办事,圣明之君主原无贬斥之心。

闾阎河润上,井邑海云深。

村落在黄河浸润的岸边,城镇的上空海云浓深。

纵有归来日,各愁年鬓侵。

纵然不会没有还京的日子,只怕岁月早已染白了双鬓。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3 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00-102

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

官职卑微最容易获罪,我被贬谪到济水之滨。

微官:小官。

晋欧阳建《临终诗》:“咨余冲且暗,抱责守微官。

”获罪。

《尚书·康诰》:“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罔弗憝。

”济川:济水。

阴:水南为阴。

执政方持法,明君照此心。

执政者正坚持以法办事,圣明之君主原无贬斥之心。

执政:掌握国家大权的人。

《左传·襄公十年》:“晨攻执政于西宫之朝。

”持法:执法。

《汉书·黄霸传》:“会宣帝即位,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

”明君:贤明的君主。

《左传·成公二年》:“大夫为政,犹以众克,况明君而善用其众乎?

”照:一作“无”。

闾阎河润上,井邑海云深。

村落在黄河浸润的岸边,城镇的上空海云浓深。

闾阎:里巷内外的门。

后多借指里巷。

《史记·平准书》:“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河润:指沿河湿润之地;

河流沿岸。

井邑:城镇。

语本《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

”唐杜甫《题忠州龙兴寺所居院壁》诗:“忠州三峡内,井邑聚云根。

”海云深:近海云气浓重。

纵有归来日,各愁年鬓侵。

纵然不会没有还京的日子,只怕岁月早已染白了双鬓。

归来:指回到京城。

各:一作“多”。

年鬓:年龄与鬓发。

南朝梁萧子范《到临贺王府笺》:“老少异时,盛衰殊日,虽佩恩宠,还羞年鬓。

”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3 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00-102

唐郎中宅与诸公同饮酒看牡丹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今日花前饮,甘心醉数杯。

但愁花有语,不为老人开。

海阳十咏·蒙池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潆渟幽壁下,深净如无力。

风起不成文,月来同一色。

地灵草木瘦,人远烟霞逼。

往往疑列仙,围棋在岩侧。

奉和裴令公夜宴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天下苍生望不休,东山虽有但时游。

从来海上仙桃树,肯逐人间风露秋。

阙下口号呈柳仪曹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彩仗神旗猎晓风,鸡人一唱鼓蓬蓬。

铜壶漏水何时歇,如此相催即老翁。

酬朗州崔员外与任十四兄侍御同过鄙人旧居…时守吴郡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昔日居邻招屈亭,枫林橘树鹧鸪声。

一辞御苑青门去, 十见蛮江白芷生。

自此曾沾宣室召,如今又守阖闾城。

何人万里能相忆,同舍仙郎与外兄。

竹枝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嫦娥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

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16-217 .

云母屏(píng)风烛(zhú)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

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

”恒又作姮。

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16-217 .

云母屏(píng)风烛(zhú)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

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

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

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

”恒又作姮。

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216-217 .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

然而各家看法不一。

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

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

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

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

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

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

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此时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

“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

“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

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

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

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

“嫦娥孤栖与谁邻?

”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

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

“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

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

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至于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

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

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

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

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

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

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

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

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

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215-1216 .

6162636465 共3632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