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 文翻注译
朝中措·清明时节 文赏
清明时节雨声哗。
潮拥渡头沙。
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
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
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清明时节雨声哗。
潮拥渡头沙。
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
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
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上片“清明时节”二句,描写的清明时的雨,不是毛毛细雨,而成了哗哗大雨。
恰在此时作者冒雨寻春,却被大雨所困,见到江边水急,浪潮翻涌。
“翻被梨花冷看”,二句,作者此时心口难言,无心看花,但作者却使梨花有感,冷眼旁观作者雨中的狼狈,责怪作者不思故土暖被,却对他乡山水花木如此病情苦恋。
作者的此番“遭遇”有口难言,而其中源由,无限辛酸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之中。
下片“燕帘莺户,云窗雾阔,酒醒啼鸦。
”“燕帘莺户,云窗雾阔”是指歌妓舞女之所。
雨中寻景不成,因而只能到莺啼燕舞的珠帘玉户消磨时光,一醉解千愁。
然而醉乡虽好,难以久留,醉醒客散,只见归鸦啼鸣,人去楼空。
“折得一枝杨柳”二句,杨柳,古时清明节中家家户户门上插柳以祛邪。
归去的途中,作者也随手折了一枝杨柳,但走至住所才恍然醒悟——浪流之人羁驻之旅,哪会有自己的家门呢?
作者不禁感叹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一种天涯游子欲归无处,欲住无家的悲哀,猛然袭向心头。
一枝无处可插的杨柳,满腹悲怨溢于词中,幽默中见无奈。
词人用笔举重若轻,不见着力,是那么自然,用笔之巧,用意之妙,叫人拍案叫绝。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高阳台·西湖春感 文翻注译赏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
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
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
更凄然。
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
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
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
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
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
更凄然。
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黄莺巢居在密叶之间,柳絮轻轻飘落在湖面。
斜阳已近暗淡,断桥处有返家的归船。
还能有几番春游?
赏花又要等到明年。
春风且陪伴着蔷薇留住吧,因为等到蔷薇开花时,春光已经非常可怜。
更令人感觉凄楚不堪,掩隐在万绿丛中的西泠桥畔,昔日是何等的热闹喧阗,如今却只留下一抹荒寒的暮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
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
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当年栖息在朱门大宅的燕子,如今不知飞向何边?
往日风景幽胜的去处,只见处处长满苔藓,荒草掩没了亭台曲栏,就连那些清闲的白鸥,也因新愁而白了发颠。
我再也没有心愿,去重温纵情欢乐的旧梦,只把自家的层层大门紧掩,喝点闷酒独自闲眠。
请不要拉开窗帘,我怕见那飞花片片的声音,更怕见那悲切的声声啼鹃。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
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
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
更凄然。
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接叶巢莺:杜甫诗:“接叶暗巢莺。
”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
西泠:西湖桥名。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
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
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诸韦世居此地,因名韦曲。
斜川:在江西庐山侧星子、都昌二县间,陶潜有游斜川诗,词中借指元初宋遗民隐居之处。
“见说二句”:沙鸥色白,因说系愁深而白,如人之白头。
辛弃疾《菩萨蛮》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
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
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
更凄然。
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黄莺巢居在密叶之间,柳絮轻轻飘落在湖面。
斜阳已近暗淡,断桥处有返家的归船。
还能有几番春游?
赏花又要等到明年。
春风且陪伴着蔷薇留住吧,因为等到蔷薇开花时,春光已经非常可怜。
更令人感觉凄楚不堪,掩隐在万绿丛中的西泠桥畔,昔日是何等的热闹喧阗,如今却只留下一抹荒寒的暮烟。
接叶巢莺:杜甫诗:“接叶暗巢莺。
”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
西泠:西湖桥名。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
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
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当年栖息在朱门大宅的燕子,如今不知飞向何边?
往日风景幽胜的去处,只见处处长满苔藓,荒草掩没了亭台曲栏,就连那些清闲的白鸥,也因新愁而白了发颠。
我再也没有心愿,去重温纵情欢乐的旧梦,只把自家的层层大门紧掩,喝点闷酒独自闲眠。
请不要拉开窗帘,我怕见那飞花片片的声音,更怕见那悲切的声声啼鹃。
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诸韦世居此地,因名韦曲。
斜川:在江西庐山侧星子、都昌二县间,陶潜有游斜川诗,词中借指元初宋遗民隐居之处。
“见说二句”:沙鸥色白,因说系愁深而白,如人之白头。
辛弃疾《菩萨蛮》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
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
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
更凄然。
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
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
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此词是张炎在南宋灭亡后重游西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从形式上看是“旧瓶装新酒”,借西湖观感这一旧话题抒发亡国之痛烈心情。
《艺衡馆词选》引麦孺博云“亡国之音哀以思”。
陈廷焯在《白雨斋诗话》评是词为“凄凉幽怨,郁之至,厚之至”。
上阕起句写春深美景,平和舒缓。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从写景起笔,用平缓的笔调写出了春深时景。
张词的头一句就化用杜诗“接叶暗巢莺”。
在密密麻麻的叶丛里,莺儿正在以歌表意“平波卷絮”写轻絮飘荡,被微波卷入水中“断桥斜日归船”“断桥”,一名段家桥,地处里湖与外湖之间,其地多栽杨柳,是游览的好去处。
张炎在这里写的,正是抵暮始出的“归船”。
游船如旧,而心情已不再。
笔锋一转,“能几番游?
看花又是明年。
”点出良辰美景仍在,却是春暮时刻,未几花将凋谢,只好静待明年了。
“春逝”的哀感弥漫于胸,只好挽留春天。
“东风且伴蔷薇住”,意思是说:东风呀,你伴随着蔷薇住下来吧。
而蔷薇花开,预示着春天的即将结束。
“到蔷薇、春已堪怜”,春光已无几时,转眼就要被风风雨雨所葬送。
“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尽管春天尚未归,西泠桥畔,却已是一片触目惊心的荒芜。
笔意刚酣畅,却又转为伤悲。
西泠桥是个“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但现在只剩下“一抹荒烟”,今昔对比之强烈,已触着抒发亡国之痛的主题了。
下阕起笔令人一振。
“当年燕子知何处?
”此句代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
“韦曲”唐时韦氏世居地,在长安城南,“斜川”位于江西星子县,陶渊明曾作《游斜川》诗,这里指西湖边文人雅士游览集会之地。
“苔深”、“草暗”形容荒芜冷落之状。
当年的繁华风流之地,只见一片青苔野草。
昔日燕子也已寻不到它的旧巢。
而且不光如此:“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
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意谓连悠闲的鸥,也生了新愁。
白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常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
“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此二句既说现在的倦怠失意,又点出自己从前的身份:贵公子和隐士。
“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
张炎此词用鸟声结尾,这就使词有凄切哀苦的杜鹃啼泣之声,余音袅袅,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这是一首写春暮时景的咏物词。
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
以景示情,以情带景,堪称“郁之至,厚之至”。
读耐人寻味,耐人咀嚼。
张炎是一个婉约派的词人,追念故国之思不是直接倾泻而出,而采取不直言的手法。
借“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委婉的方式来表达。
此词章法谨严,有自然流动之势,只是词文过于蕴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思想的软弱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声声慢 文
秋高,光景奇绝,与姜白石垂虹夜游,同一清致也。
晴光转树,晓气分岚,何人野渡横舟。
断柳枯蝉,凉意正满西州。
匆匆载花载酒,便无情、也自风流。
芳昼短,奈不堪深夜,秉烛来游。
谁识山中朝暮,向白云一笑,今古无愁。
散发吟商,此兴万里悠悠。
清狂未应似我,倚高寒、隔水呼鸥。
须待月,许多清、都付与秋。
鹧鸪天·楼上谁将玉笛吹 文注
楼上谁将玉笛吹?
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近,卖饧时。
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
楼上谁将玉笛吹?
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暝(míng)云:阴云。
劳劳:遥远。
修禊近,卖饧时。
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
修禊(xì):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
禊,古人在水边举行的祓除不详的仪式。
卖饧(xíng):清明前后卖糖粥。
饧,用麦芽或谷芽熬成的饴糖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参考资料: 1、 顾易生 .《宋词精华》 .成都 :巴蜀书社 ,1995 :733 . 2、 青于蓝考试研究室 .《高考语文核按钮·考点突破》 .武汉 :武汉出版社 ,2013 :101 . 3、 刘斯奋 .《刘斯奋诗译宋四家词选 姜夔·张炎》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9 :206 .刘斯奋 .《刘斯奋诗译宋四家词选 姜夔·张炎》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9 :206 .
忆旧游·登蓬莱阁 文
疏影·梅影 文赏
黄昏片月。
似碎阴满地,还更清绝。
枝北枝南,疑有疑无,几度背灯难折。
依稀倩女离魂处,缓步出、前村时节。
看夜深、竹外横斜,应妒过云明灭。
窥镜蛾眉淡抹。
为容不在貌,独抱孤洁。
莫是花光,描取春痕,不怕丽谯吹彻。
还惊海上然犀去,照水底、珊瑚如活。
做弄得、酒醒天寒,空对一庭香雪。
黄昏片月。
似碎阴满地,还更清绝。
枝北枝南,疑有疑无,几度背灯难折。
依稀倩女离魂处,缓步出、前村时节。
看夜深、竹外横斜,应妒过云明灭。
窥镜蛾眉淡抹。
为容不在貌,独抱孤洁。
莫是花光,描取春痕,不怕丽谯吹彻。
还惊海上然犀去,照水底、珊瑚如活。
做弄得、酒醒天寒,空对一庭香雪。
梅、兰、竹、菊,古人称之为“四君子”。
其中梅以纤尘不染,高洁雅致为世人所称。
古人说:梅以韵胜,以格高,即说于此。
古今诗词诸家咏梅者众,而张炎的这首咏梅词立意深远,其超脱了梅的形质本体,专咏梅影,其意似在韵格之外。
上片首先,“黄昏片月”,写梅而先言片月,继承古人咏梅传统,即咏梅影必先写月,以月来衬托梅影,为梅影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接下来,词人精雕细刻,为月下梅影传神写照。
词人从七个方面刻画梅影,这里姑且称为“梅影七笔”。
曰:“清绝影”,“疑似影”,“缥缈影”,“竹外影”,“淡洁影”,“贞固影”,“玲珑影”。
七笔连环,惟妙惟肖。
初笔“似碎阴满地,还更清绝”,写“清绝影”。
词人先以“碎阴”比喻梅影,进而又用“还更清绝”,以“清绝”形容梅影纤尘不染,绝顶高洁的品格。
一个“清”字,道出梅的出凡脱裕。
以前的诗词名家都曾咏梅,曰:“雪魄冰魂”,“冰肌玉骨”,而这里一个“清”字更是比“雪”、“冰”、“玉”高出一筹,且是“清”至于“绝”,更是使人产生更多驰骋想象的余地。
次笔以“枝北”三句写“疑似影”。
梅影既至清绝,使词顿生爱意,欲得而甘之,因而枝南枝北,环绕寻觅,及至“背灯”折取,却又不可捉摸。
“背灯”是指离开灯光。
作者用“几度”,“疑有疑无”,“背灯难折”,了了几笔,勾画出词人对梅影的挚爱,及至到了难舍难分,迷离悄恍的境界,确实为神来之笔。
第三笔,“依稀倩女”几句,写“缥纱影”。
“倩女离魂”出自唐代陈玄祐的小说《离魂词》,言衡州张镒之女倩娘与表兄王宙相恋,但因镒将女另配他人,使王宙含恨离去。
倩娘与王宙感情至深,闻王宙离去,神魂离壳于夜间追到王宙船上,随其入蜀。
倩娘也因而从此卧床不起。
及至五年后,两人回倩娘家,房内卧病的倩娘闻声相迎,两女遂合为一体。
从此两人才得到圆满的结局。
词人在此以倩女比梅,而又以其“魂”比梅影,魂从倩女出,影从梅中来,其比喻之巧妙,令人叹服。
一个“魂”字使梅影的轻盈缥缈脱然而出。
“缓步”两句更使这首词描述的梅影活化,使人神往。
第四笔,“看夜深、竹外横斜,应妒过云明天”写了“竹外影”。
“竹外”出自苏轼《和秦太虚梅花》有“竹外一枝斜更好”的诗句,“横斜”出自林逋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
词句以“横斜”来指梅影,短短几句以忽明忽暗的云彩,以岁寒三友的竹衬托出梅影的美好,衬托梅的高洁。
第五笔,词的下片,以“窥镜蛾眉”三句写“淡洁影”,词人不再写月下之梅,竹外之梅,而写镜中之梅。
在词人眼里,镜中更显梅的清绝圣洁。
深夜,皎洁的月光把梅影映照在屋内镜面上。
一个“窥”字,立刻使人一种美人临窗,飘然欲入的美感。
一个“淡”字又给人美自天然雕刻的感觉。
“为容不在貌”化用杜荀鹤《春宫怨》“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句意。
但词人又翻陈出新加上了“独抱孤洁”一句,柳貌而扬神,道出梅影的洁身自好,独抱孤洁的追求。
这句话是全词的主旨所在,词人不平的遭遇,内心的愤懑,对美的追求,种种复杂的内心世界,都深深地隐含在其中,使人回味。
第六笔,“莫是花光”三句,写“贞固影”。
花光即僧仲仁,宋代蘅州花光山长老,与苏轼、黄庭坚同时,黄曾诗言“雅闻花光能画梅,更乞一枝洗烦恼”,可见其画笔之神。
“莫是花光”以疑问的语气表达出肯定的语气。
这娟娟的梅影,难道是花光和尚笔下所描取的一痕春色吗?
“丽谯”指城门上的城楼。
“不怕丽谯吹彻”,写出梅超俗脱凡,贞而不堕,孤洁长存,即使城楼号角吹响也无所畏惧。
梅的傲风霜笑雪雨,其铁骨幽香,不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
词人在此的含意,熟悉张炎的读者都会不言自明。
第七笔,“还惊海上”三句是“写玲珑影”。
“燃犀”出自《晋书。
温峤传》,用晋温峤在采石机燃犀牛角照水底灵怪的故事。
依者极具渲染地描写海底的珊瑚,言其玲珑晶莹,活灵活现。
其实用意在以尽珊瑚之美,目的在于表现梅影形象之美。
全词以那么多的篇幅,七笔连环,描写梅影。
把“影”写活,呼之欲出。
然而词的末句,笔锋一转,原来是酒醒天空,空对一庭香雪,使读者从那迷离神往的境界出脱醒悟:原来一切美好的境界,却因为“酒”在做怪,醉眼看世界,似梦似幻还似真!
“酒醒”还有一个典故:隋时赵师雄迁罗浮,日暮于林间酒肆旁,见一美人淡装素服出迎,与语,芳香袭人。
因与扣酒家共饮。
雄醉寝,及至酒醒,始知身在梅花树下,美人已去,雄惆怅不已,才知是遇上了梅花神(《龙城录》)。
全词用典颇多,而此故事最是贴切。
倩女离魂不就是这样的梅花神吗?
怎样才能写好“梅影”,这首词给了读者太多的启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清平乐 文
兰曰国香,为哲人出,不以色香自炫,乃得天之清者也。
楚子不作,兰今安在?
得见所南翁枝上数笔,斯可矣。
赋此以纪情事云。
孤花一叶,比似前时别。
烟水茫茫无处说,冷却西湖残月。
贞芳只合深山,红尘了不相关。
留得许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间。
清平乐·平原放马 文注赏
辔摇衔铁。
蹴踏平原雪。
勇趁军声曾汗血。
闲过升平时节。
茸茸春草天涯。
涓涓野水晴沙。
多少骅骝老去,至今犹困盐车。
辔摇衔铁。
蹴踏平原雪。
勇趁军声曾汗血。
闲过升平时节。
辔:缰绳。
衔铁:俗称马嚼子。
蹴(cù):踢、踩。
趁:追逐,奔驰之意。
汗血:古代良马名。
传说日行千里,流汗如血。
茸茸春草天涯。
涓涓野水晴沙。
多少骅骝老去,至今犹困盐车。
涓涓:流水声。
野水:野外小河的流水。
晴沙:天气晴朗,河水清澈,阳光照耀,连水底的沙都可看见。
骅骝:名马,千里马。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辔摇衔铁。
蹴踏平原雪。
勇趁军声曾汗血。
闲过升平时节。
茸茸春草天涯。
涓涓野水晴沙。
多少骅骝老去,至今犹困盐车。
这首《清平乐》,写的是作者看到在平原上放牧过去的战马所引起的感慨。
上片主要写马。
“辔摇衔铁”两句,描写一匹戴着笼头的马,在主人的驾驭之下,奔走在残留着冬雪的辽阔平原上。
“辔[pèi]”是马缰绳,“衔铁”,马嚼子,即横放在马嘴里两端连着缰绳的小铁链。
“蹴[cù]”是踢、踏的意思。
“摇”字和“蹴踏”两字,把马的动态写得很传神。
“勇趁军声曾汗血,闲过升平时节”,“趁”在这里是追逐的意思,“军声”指战斗时的鼓角声、呐喊声之类。
“汗血”古代良马名,据说能日行千里,流的汗呈鲜红色,就象血一样。
这匹战马曾经是听到战斗号令就勇猛地冲杀、为国家立过功劳的,现在它却闲着过太平日子!
这里有点讽刺意味,因为南宋王朝始终处于严重的内忧外患之下,所谓“升平”,不过是昏庸的统治者制造的假象罢了。
久经沙场的战马渴望投入战斗,就象有才能的人渴望为国家出力一样,可是当权者却根本不顾国家危亡,一味粉饰太平。
作者就通过战马被闲置来含蓄地表露了这种思想。
下片进一步用比喻手法揭示朝廷用人不当。
“茸茸春草”两句是写春天田野的景象:春天里,到处长满了花草,涓涓的小溪流水声,也听得分外真切;
在阳光的照耀下,连溪底的沙石都看得清清楚楚。
“茸茸[róng]”,形容春草柔嫩的样子。
“天涯”,天边,这里形容春草遍地。
“涓涓[juān]”,形容流水声。
“野水”,野外小溪里的流水。
“晴沙”,指太阳照在小溪里,水流清澈,能够看见水底的沙石。
冬去春来,时间在流逝。
那些令人关切的骏马景况怎么样了呢?
“多少骅骝老去,至今犹困盐车”,是说:不少千里马渐渐老去,却仍然不让它们发挥所长,偏要把它们死死束缚在盐车上。
显然,这是对南宋当局浪费人才的抨击。
“骅骝[huáliú]”,骏马名,指千里马。
“盐车”,运盐的车子。
拉盐车是一种粗笨的活,用千里马去拉盐车,比喻大材小用。
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评论时政,但言下之意是十分清楚的。
在“骅骝”拉“盐车”的尖锐对照中,“骅骝老去”,“犹困盐车”,不是寄寓着作者的无限感慨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摸鱼子·高爱山隐居 文
爱吾庐、傍湖千顷,苍茫一片清润。
晴岚暖翠融融处,花影倒窥天镜。
沙浦迥。
看野水涵波,隔柳横孤艇。
眠鸥未醒。
甚占得莼乡,都无人见,斜照起春暝。
还重省。
岂料山中秦晋,桃源今度难认。
林间即是长生路,一笑原非捷径。
深更静。
待散发吹箫,跨鹤天风冷。
凭高露饮。
正碧落尘空,光摇半壁,月在万松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