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韩内翰 文
和圣俞百花洲二首 文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文翻注译赏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庭院深深,不知有多深?
杨柳依依,飞扬起片片烟雾,一重重帘幕不知有多少层。
豪华的车马停在贵族公子寻欢作乐的地方,她登楼向远处望去,却看不见那通向章台的大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春已至暮,三月的雨伴随着狂风大作,再是重门将黄昏景色掩闭,也无法留住春意。
泪眼汪汪问落花可知道我的心意,落花默默不语,纷乱的,零零落落一点一点飞到秋千外。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232-233页 . 2、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年11月版 :第47-48页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91页 .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lè)雕鞍(ān)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几许:多少。
许,估计数量之词。
堆烟:形容杨柳浓密。
玉勒:玉制的马衔。
雕鞍:精雕的马鞍。
游冶处:指歌楼妓院。
章台:汉长安街名。
《汉书·张敞传》有“走马章台街”语。
唐许尧佐《章台柳传》,记妓女柳氏事。
后因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地。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乱红:凌乱的落花。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232-233页 . 2、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年11月版 :第47-48页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91页 .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lè)雕鞍(ān)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庭院深深,不知有多深?
杨柳依依,飞扬起片片烟雾,一重重帘幕不知有多少层。
豪华的车马停在贵族公子寻欢作乐的地方,她登楼向远处望去,却看不见那通向章台的大路。
几许:多少。
许,估计数量之词。
堆烟:形容杨柳浓密。
玉勒:玉制的马衔。
雕鞍:精雕的马鞍。
游冶处:指歌楼妓院。
章台:汉长安街名。
《汉书·张敞传》有“走马章台街”语。
唐许尧佐《章台柳传》,记妓女柳氏事。
后因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地。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春已至暮,三月的雨伴随着狂风大作,再是重门将黄昏景色掩闭,也无法留住春意。
泪眼汪汪问落花可知道我的心意,落花默默不语,纷乱的,零零落落一点一点飞到秋千外。
乱红:凌乱的落花。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232-233页 . 2、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年11月版 :第47-48页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91页 .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上片开头三句写“庭院深深”的境况,“深几许”于提问中含有怨艾之情,“堆烟”状院中之静,衬人之孤独寡欢,“帘幕无重数”,写闺阁之幽深封闭,是对大好青春的禁锢,是对美好生命的戕害。
“庭院”深深,“帘幕”重重,更兼“杨柳堆烟”,既浓且密——生活在这种内外隔绝的阴森、幽遂环境中,女主人公身心两方面都受到压抑与禁锢。
叠用三个“深”字,写出其遭封锁,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独处,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诉之感。
因此,李清照称赏不已,曾拟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
显然,女主人公的物质生活是优裕的。
但她精神上的极度苦闷,也是不言自明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帘深楼迥及“乱红飞过”等句,殆有寄托,不仅送春也。
或见《阳春集》。
李易安定为六一词。
易安云:“此词余极爱之。
”乃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毛先舒《古今词论》: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此可谓层深而浑成。
何也?
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
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
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
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
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
“玉勒雕鞍”以下诸句,逐层深入地展示了现实的凄风苦雨对其芳心的无情蹂躏:情人薄幸,冶游不归,意中人任性冶游而又无可奈何。
下片前三句用狂风暴雨比喻封建礼教的无情,以花被摧残喻自己青春被毁。
“门掩黄昏”四句喻韶华空逝,人生易老之痛。
春光将逝,年华如水。
结尾二句写女子的痴情与绝望,含蕴丰厚。
“泪眼问花”,实即含泪自问。
“花不语”,也非回避答案,正讲少女与落花同命共苦,无语凝噎之状。
“乱红飞过秋千去”,不是比语言更清楚地昭示了她面临的命运吗?
“乱红”飞过青春嬉戏之地而飘去、消逝,正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也。
在泪光莹莹之中,花如人,人如花,最后花、人莫辨,同样难以避免被抛掷遗弃而沦落的命运。
“乱红”意象既是下景实摹,又是女子悲剧性命运的象征。
这种完全用环境来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绪的笔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真切地表现了生活在幽闭状态下的贵族少妇难以明言的内心隐痛。
当然,溯其渊源,此前,温庭筠有“百舌问花花不语”(《惜春词》)句,严恽也有“尽日问花花不语”(《落花》)句,欧阳修结句或许由此脱化而来,但不独语言更为流美,意蕴更为深厚,而且境界之浑成与韵味之悠长,也远过于温、严原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卖油翁 文翻注译赏
秋声赋 文翻注译赏
丰乐亭游春·其三 文翻注译赏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红花满树,青山隐隐,日已偏西。
广漠的郊野,草色青绿,看不见边际。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游春的人们,兴趣正浓,哪管春天将去。
丰乐亭前,人来人往,落花遍地。
参考资料: 1、 周锡山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3-124 2、 林冠群 周济夫.欧阳修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5-46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红树:开红花的树,或落日反照的树,非指秋天的红叶。
长郊:广阔的郊野。
无涯:无边际。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老:逝去。
一作“尽”。
春将老:春天将要过去。
参考资料: 1、 周锡山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3-124 2、 林冠群 周济夫.欧阳修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5-46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红花满树,青山隐隐,日已偏西。
广漠的郊野,草色青绿,看不见边际。
红树:开红花的树,或落日反照的树,非指秋天的红叶。
长郊:广阔的郊野。
无涯:无边际。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游春的人们,兴趣正浓,哪管春天将去。
丰乐亭前,人来人往,落花遍地。
老:逝去。
一作“尽”。
春将老:春天将要过去。
参考资料: 1、 周锡山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3-124 2、 林冠群 周济夫.欧阳修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5-46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丰乐亭在滁州(治所在今安徽滁县)西南丰山北麓,琅琊山幽谷泉上。
此亭为欧阳修任知州时所建。
他写了一篇《丰乐亭记》,记叙了亭附近的自然风光和建亭的经过,由苏轼书后刻石。
美景,美文,美书,三美兼具,从此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丰乐亭周围景色四时皆美,但这组诗则撷取四时景色中最典型的春景先加描绘。
第一首写惜春之意,第二首写醉春之态,第三首写恋春之情。
第一首头两句说:绿影婆娑的树木,枝叶连成一片,鸟儿在山上林间愉快地歌唱。
阳光下和煦的春风轻轻吹拂着树枝,不少落花随风飞舞。
“交加”,意为树木枝叶繁茂,种植紧密,所以枝叶交叉重叠,形成一片绿阴。
“荡漾”两字写出春风在青山幽谷、林间草坪飘扬的神理,也写出游人在撩人春景中的愉快心境。
明媚春光,令人心醉。
诗人呢,野鸟啁啾,杂花乱飞,他一概不闻不见,他也进入了醉乡。
次日酒醒,春无踪迹,原来已悄然归去了。
第四句“明日酒醒春已归”,表面说醉了一天,实际是醉了整整一个春天。
此句用夸张的语言反衬春景的迷人和春日短暂,带有浓厚的惋惜之意。
第二首前两句说:天上是淡云旭日,晴空万里;
地上则是春草茂盛,蓬勃生长,碰到了游人的衣襟;
而飞舞着的杨花、柳絮洒落在游人的春衣上,“拂了一身还满”。
一个“惹”字写出了春草欣欣向荣之势,春草主动来“惹”人,又表现了春意的撩人;
配上一个“拂”字,更传神地描绘了春色的依依。
此句与白居易的名篇《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相比,功力悉敌,简直把春景写活了!
第三四句写游人兴之所至,来到丰乐亭,在亭西碰上了欧阳太守。
太守在于什么呢?
他双鬓和衣襟上插满了花卉,坐在竹轿上大醉而归。
篮舆,是竹轿。
他不乘一本正经的官轿,而坐悠悠晃动、吱嘎作响的竹轿,显示出洒脱不羁的性格。
因为坐的是敞篷的竹轿,嵌而人们得以一睹这位太守倜傥的丰采。
第三首写青山红树,白日西沉,萋萋碧草,一望无际。
天已暮,春将归,然而多情的游客却不管这些,依旧踏着落花,来往于丰乐亭前,欣赏这暮春的美景。
有的本子“老”字作“尽”,两字义近,但“老”字比“尽”字更能传神。
这首诗把对春天的眷恋之情写得既缠绵又酣畅。
在这批惜春的游人队伍中,当然有诗人自己在内。
欧阳修是写惜春之情的高手,他在一首《蝶恋花》词中有句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真是令人肠断;
而此诗“来往亭前踏落花”的多情游客,也令读者惆怅不已。
综观三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写景,鲜艳斑斓,多姿多彩;
抒情,明朗活泼而又含意深厚。
三诗的结句都是情致缠绵,余音袅袅。
欧阳修深于情,他的古文也是以阴柔胜,具一唱三叹之致。
如果结合他的散文名作《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来欣赏这组诗,更能相映成趣。
参考资料: 1、 周锡山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3-124
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 文翻注译赏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
飞盖相追。
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
水远烟微。
一点沧洲白鹭飞。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
飞盖相追。
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能看得懂西湖的美丽?
西湖任何时候都是美景。
驱车去追寻。
只愿在花丛绿树中饮酒贪欢。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
水远烟微。
一点沧洲白鹭飞。
谁知道随意站立在那水气交错的迷离之中,绿草斜阳正美。
水波幽远,烟雾飘渺,白鹭飞来,仿佛水滨之间只有一点。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欧阳修诗词:中华书局,2014:162-163 2、 曹植《公宴》: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
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
飞盖相追。
贪向花间醉玉卮(zhī)。
飞盖相追:化用曹植《公讌》诗:“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盖:车篷;
飞盖指奔驰的马车。
玉卮:玉做的杯子。
卮:饮酒的圆形器皿。
谁知闲凭阑(lán)干处,芳草斜晖。
水远烟微。
一点沧洲白鹭(lù)飞。
阑干:“阑干”最早指一种竹子木头或者其他东西编织的一种遮挡物。
后来就引申为纵横交错的样子,这里指水气交错的样子。
晖:阳光。
沧洲:水边的陆地。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欧阳修诗词:中华书局,2014:162-163 2、 曹植《公宴》: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
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
飞盖相追。
贪向花间醉玉卮(zhī)。
谁能看得懂西湖的美丽?
西湖任何时候都是美景。
驱车去追寻。
只愿在花丛绿树中饮酒贪欢。
飞盖相追:化用曹植《公讌》诗:“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盖:车篷;
飞盖指奔驰的马车。
玉卮:玉做的杯子。
卮:饮酒的圆形器皿。
谁知闲凭阑(lán)干处,芳草斜晖。
水远烟微。
一点沧洲白鹭(lù)飞。
谁知道随意站立在那水气交错的迷离之中,绿草斜阳正美。
水波幽远,烟雾飘渺,白鹭飞来,仿佛水滨之间只有一点。
阑干:“阑干”最早指一种竹子木头或者其他东西编织的一种遮挡物。
后来就引申为纵横交错的样子,这里指水气交错的样子。
晖:阳光。
沧洲:水边的陆地。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欧阳修诗词:中华书局,2014:162-163 2、 曹植《公宴》: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
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
飞盖相追。
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
水远烟微。
一点沧洲白鹭飞。
欧阳修特意游览西湖,于暮春败景,歌散人去之处发现了特殊的美感与韵味。
作为西湖的老熟客,作者就在该篇用审美的语言把西湖的好处给介绍出来。
该词上片是说,西湖的第一点好处,是在于“佳景无时”——一年四季风景皆佳,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各有各的妙处;
一天之中,无论晓景、午景、黄昏之景,也都各具特色。
正因为如此,一年到头,一天到晚,都有车马载着游客翩翩而至。
人们往往在花间饮酒,用醉眼观景,直至尽兴方归。
在下片中,作者则告诉人们,虽然西湖“佳景无时”,但好中选好,最妙的还是黄昏之景。
闲倚栏杆向西天远眺,单间芳草斜阳,一片瑰丽;
水远烟微,引人遐想;
而最让人感到惬意的是,水边草地上,高洁潇洒的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该词末两句营造出了耐人寻味的意境。
欧阳修晚年定居颍州,目的就是在这里度过他的桑榆晚景,他对西湖黄昏之景情有独钟,这是符合一个垂暮老人的心理常态的。
作者写西湖美景 ,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这首词通篇写景,景中寓情,反映的虽是个人生活感受和刹那间的意绪波动,但词境清隽疏澹,一扫宋初词坛上残余的“花间”习气。
全词意境开阔,明丽晓畅,清新质朴,读来确有耳目一新之感。
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令人留连忘返,从中足见欧公乃词坛写景高手。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欧阳修诗词:中华书局,2014:162-163
临江仙·记得金銮同唱第 文翻注译赏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
如今薄宦老天涯。
十年岐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
孤城寒日等闲斜。
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
如今薄宦老天涯。
十年岐路,空负曲江花。
还记得当年刚刚进士登第时,春风得意,自以为前途似锦。
可如今却是官职卑微身老天涯。
分别十年以来我一事无成,白白辜负了当年新科进士的宴会。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
孤城寒日等闲斜。
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听说您要到的阆州有阆山可以通往神仙阆苑,可我登上高楼却望不到您的家。
独处孤城寒日无端西斜,离别愁绪难以说尽,只见那经霜的红树连接着远处的红霞。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记得金銮(luán)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
如今薄宦(huàn)老天涯。
十年岐(qí)路,空负曲江花。
金銮:帝王车马的装饰物。
金属铸成鸾鸟形,口中含铃,因指代帝王车驾。
这里指皇帝的金銮殿。
唱第:科举考试后宣唱及第进士的名次。
上国:指京师。
薄宦:卑微的官职。
有时用为谦辞。
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
闻说阆(làng)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
孤城寒日等闲斜。
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阆山:即阆风巅。
山名,在昆仑之巅。
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君家:敬词。
犹贵府,您家。
孤城:边远的孤立城寨或城镇。
寒日:寒冬的太阳。
离愁:离别的愁思。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记得金銮(luán)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
如今薄宦(huàn)老天涯。
十年岐(qí)路,空负曲江花。
还记得当年刚刚进士登第时,春风得意,自以为前途似锦。
可如今却是官职卑微身老天涯。
分别十年以来我一事无成,白白辜负了当年新科进士的宴会。
金銮:帝王车马的装饰物。
金属铸成鸾鸟形,口中含铃,因指代帝王车驾。
这里指皇帝的金銮殿。
唱第:科举考试后宣唱及第进士的名次。
上国:指京师。
薄宦:卑微的官职。
有时用为谦辞。
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
闻说阆(làng)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
孤城寒日等闲斜。
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听说您要到的阆州有阆山可以通往神仙阆苑,可我登上高楼却望不到您的家。
独处孤城寒日无端西斜,离别愁绪难以说尽,只见那经霜的红树连接着远处的红霞。
阆山:即阆风巅。
山名,在昆仑之巅。
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君家:敬词。
犹贵府,您家。
孤城:边远的孤立城寨或城镇。
寒日:寒冬的太阳。
离愁:离别的愁思。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
如今薄宦老天涯。
十年岐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
孤城寒日等闲斜。
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此词上片抚今追昔。
先怀念过去。
久别的朋友来访,词人无比喜悦地与朋友畅谈从前:当年自己与朋友一同参加科举殿试,同榜及第,金銮殿上一同被皇上唱报名次,然后一同跨马游街,到琼林苑赴宴赏花,在繁华的汴京,自己和朋友都觉得春风得意、前程似锦。
再感慨现在。
分别十年,岁月沧桑,如今自己却远离京城、身贬滁州、官职低微,多年在人生的岔路口徘徊,无所成就,徒然辜负了当年皇上的隆恩和风光荣耀。
过去的得志与现在的失意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词人对过去春风得意的岁月的怀念与留恋,对自己宦海浮沉、如今遭受贬谪的境遇的郁闷与悲叹。
下片抒写对朋友的情意。
先写对朋友的留恋与关心。
听说朋友要去赴任的阆州和神仙的住处相通,那么自己今后就再也见不到朋友了,即使登上高楼也够不着神仙之地,看不到朋友的家。
久别重逢,自是喜悦,但离别在即,分别难再相见,怎能不让人依恋不舍;
何况朋友任职的四川阆州与自己的贬所滁州相比,是更偏远、蛮荒之地,自己和朋友“同是天涯沦落人”,朋友也要善自珍重啊。
再想象朋友离开后自己的离愁别绪。
朋友的离去,使滁州似乎变成了孤城,太阳不再令人温暖,一天天的日子显得空虚、难以打发,生活孤单、清冷、无聊,心里充满无尽的离愁,只能将思念付予那些经霜的红树以及与它们相连的远处的红霞。
此词风格飘逸。
首先,多重时空转换变化,有重聚的现在,有同榜及第的十年前,还有即将到来离别之后;
有词人与朋友都风光得意的汴京,有词人“薄宦老天涯”的滁州,有朋友即将赴任的阆州,还有神仙居处的阆苑,境界开阔。
其次,多处用虚笔,回忆过去,想象朋友的去处,想象朋友离开后自己在滁州的情形,笔触灵动超逸。
最后,想象奇特,词人忽发奇想,将人间僻地的阆州点化为天上仙境阆苑,赋予阆州以神奇、浪漫、缥缈的特点,具有神话色彩。
再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
“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
“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全词蕴含了词人丰富的情感。
有因朋友远道来访的喜悦,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留恋,有对自己宦海浮沉、一无成就的悲叹,有和朋友同病相怜的感慨,更有对朋友离别在即的不舍与忧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朝中措·平山堂 文翻译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尊前 通:樽)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平山堂的栏杆外是晴朗的天空,远山似有似无,一片迷蒙。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我在堂前亲手栽种的那棵柳树啊,离别它已经好几年了。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我这位爱好写文章的太守,下笔就是万言,喝酒一饮千杯。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尊前 通:樽)年轻人,趁现在赶快行乐吧,你看我一把年纪了,都还不是照样饮酒作乐豪情万丈?
参考资料: 1、 林冠群 周济夫.欧阳修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85-87
平山栏槛(jiàn)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平山堂的栏杆外是晴朗的天空,远山似有似无,一片迷蒙。
平山栏槛:平山堂的栏槛。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我在堂前亲手栽种的那棵柳树啊,离别它已经好几年了。
手种堂前垂柳:平山堂前,欧阳修曾亲手种下杨柳树。
别来:分别以来。
作者曾离开扬州八年,此次是重游。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我这位爱好写文章的太守,下笔就是万言,喝酒一饮千杯。
文章太守:作者当年知扬州府时,以文章名冠天下,故自称“文章太守”。
挥毫万字:作者当年曾在平山堂挥笔赋诗作文多达万字。
千钟:饮酒千杯。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尊前 通:樽)年轻人,趁现在赶快行乐吧,你看我一把年纪了,都还不是照样饮酒作乐豪情万丈?
直须:应当。
尊:通“樽”,酒杯。
衰翁:词人自称。
此时作者已年逾五十。
参考资料: 1、 林冠群 周济夫.欧阳修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85-87
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 文翻注译赏
越女采莲秋水畔。
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
照影摘花花似面。
芳心只共丝争乱。
鸂鶒滩头风浪晚。
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
隐隐歌声归棹远。
离愁引著江南岸。
越女采莲秋水畔。
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
照影摘花花似面。
芳心只共丝争乱。
明净的秋水畔,一位美丽的江南少女正在采莲。
轻盈的罗袖,玉腕上时隐时露的金钏,勾勒出她绰约的丰姿和婀娜的身影。
她的娇颜倒映在水上,与莲花争妍,她的纤手摘取了香藕,却不防藕"丝"缕缕,撩起了她的绵绵情思。
鸂鶒滩头风浪晚。
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
隐隐歌声归棹远。
离愁引著江南岸。
转眼天晚,风起露降,沉浸于遐想的少女蓦然回神,却只见一派晚烟轻浮,不见了同来的伙伴。
此时,远处传来了隐隐的棹歌声,只听得那歌声愈去愈远,余音袅袅于江南岸边,似是洒下了一路离愁。
参考资料: 1、 郁玉英 .欧阳修词评注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2 .
越女采莲秋水畔。
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
照影摘花花似面。
芳心只共丝争乱。
越女:越地自古多出美女,后常用越女泛指美女。
轻罗:质地轻软而薄的丝织品。
钏(chuàn):用珠子或玉石穿起来做成的镯子。
鸂鶒滩头风浪晚。
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
隐隐歌声归棹远。
离愁引著江南岸。
鸂鶒(xīchì):是一种类似鸳鸯的水鸟,而色多紫,性喜水上偶游,故又称紫鸳鸯。
棹:船桨。
归棹:归船。
参考资料: 1、 郁玉英 .欧阳修词评注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2 .
越女采莲秋水畔。
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
照影摘花花似面。
芳心只共丝争乱。
明净的秋水畔,一位美丽的江南少女正在采莲。
轻盈的罗袖,玉腕上时隐时露的金钏,勾勒出她绰约的丰姿和婀娜的身影。
她的娇颜倒映在水上,与莲花争妍,她的纤手摘取了香藕,却不防藕"丝"缕缕,撩起了她的绵绵情思。
越女:越地自古多出美女,后常用越女泛指美女。
轻罗:质地轻软而薄的丝织品。
钏(chuàn):用珠子或玉石穿起来做成的镯子。
鸂鶒滩头风浪晚。
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
隐隐歌声归棹远。
离愁引著江南岸。
转眼天晚,风起露降,沉浸于遐想的少女蓦然回神,却只见一派晚烟轻浮,不见了同来的伙伴。
此时,远处传来了隐隐的棹歌声,只听得那歌声愈去愈远,余音袅袅于江南岸边,似是洒下了一路离愁。
鸂鶒(xīchì):是一种类似鸳鸯的水鸟,而色多紫,性喜水上偶游,故又称紫鸳鸯。
棹:船桨。
归棹:归船。
参考资料: 1、 郁玉英 .欧阳修词评注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2 .
越女采莲秋水畔。
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
照影摘花花似面。
芳心只共丝争乱。
鸂鶒滩头风浪晚。
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
隐隐歌声归棹远。
离愁引著江南岸。
此词以通俗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明快的节奏,曲折深婉地表现了越女采莲的动人情景。
起首三句即点明人物身份和活动环境,仿佛令人看到一群少女美丽的荷塘里,用灵巧的双手采撷莲花。
她们的衣着颇与文献记载相符——据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四六《乐考》云:宋时教坊有采莲舞队,舞女们均“衣红罗生色绰子(套衫),系晕裙,戴云鬟髻,乘彩船,执莲花”。
这里词人只是抓住舞女服饰的一部分,便把她们的绰约丰姿、婀娜舞态勾勒出来,笔法至为简练。
“暗露双金钏”一句写得更好,富有一种含蓄的美、朦胧的美。
玉腕上的金钏时隐时露,闪闪烁烁,便有一种妙不可言的美感,若是完全显露出来,即毫无意味了。
以下两句分别写采莲姑娘的动作和表情,在明白晓畅的语言中蕴藏着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感情,语浅意深,以俗为雅。
以荷花比女子,在唐宋词中屡见不鲜。
李珣《临江仙》云:“强整娇姿临宝镜,小池一朵芙蓉。
”陈师道《菩萨蛮》云:“玉腕枕香腮,荷花藕上开。
”但它们都离开了荷塘的特定环境,没有具体的形象作为陪衬,而且格调不高。
这里的“照影摘花花似面”,俗中见雅,形象逼真。
它的精神实质是较高雅的,可以娱悦和陶冶人们的性情。
就意义来讲,这句话写的是采莲女子先是临水照影,接着伸手采莲,然后感到花如人面,不忍去摘。
由于层次多,动作性也很强,故很容易揭示人物的内在感情。
“芳心只共丝争乱”一句,便是表现人物的内心矛盾。
芳心,是形容姑娘们美好的心灵。
“丝”字指采摘莲花拗断莲梗时从断口中拉出来的丝,即温庭筠《达摩支曲》所云“拗莲作寸丝难绝”的丝。
随事生发,信手拈来,以此丝之乱拟彼心之乱,构想绝妙。
下片采莲船在风浪中颠簸、挣扎,有的竟被风浪冲散,似乎只剩下一个采莲姑娘。
“鸂鶒滩头风浪晚”七个字渲染出一种紧张气氛。
鸂鶒是一种类似鸳鸯的水鸟,而色多紫,性喜水上偶游,故又称紫鸳鸯。
接着词笔转而写采莲姑娘寻找失散的伙伴。
“露重烟轻”,是具体地描绘暮色。
此时天幕渐渐暗下来,暮色苍茫,能见度极低,也许失散的伙伴相去不远,但采莲姑娘却找不到她们。
其焦急之情,仓皇之状,令人可以想见。
根据“隐隐歌声归棹远 ”一句来看,她们已快乐地回家,当然是找到了;
而“离愁引著江南岸”,则似若有所失,又像是没有找到。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等 .宋词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