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香近·送人游南徐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锦带吴钩,征思横雁水。

夜吟敲落霜红,船傍枫桥系。

相思不管年华,唤酒吴娃市。

因话、驻马新堤步秋绮。

淮楚尾。

暮云送、人千里。

细雨南楼,香密锦温曾醉。

花谷依然,秀靥偷春小桃李。

为语梦窗憔悴。

锦带吴钩,征思横雁水。

夜吟敲落霜红,船傍枫桥系。

相思不管年华,唤酒吴娃市。

因话、驻马新堤步秋绮。

雁:一本作“淮”。

话:一本作“诘”。

驻马:一本作“车”。

淮楚尾。

暮云送、人千里。

细雨南楼,香密锦温曾醉。

花谷依然,秀靥偷春小桃李。

为语梦窗憔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锦带吴钩,征思横雁水。

夜吟敲落霜红,船傍枫桥系。

相思不管年华,唤酒吴娃市。

因话、驻马新堤步秋绮。

淮楚尾。

暮云送、人千里。

细雨南楼,香密锦温曾醉。

花谷依然,秀靥偷春小桃李。

为语梦窗憔悴。

  “锦带”两句,点题。

言友人锦衣玉带,身佩吴钩宝剑,将要奔赴当时的军事重镇——南徐(镇江)。

词人祝愿友人,这次能随军出发,直捣北方留宿着大雁的沙滩畔(即深入敌占区)。

“夜吟”两句,点出送友的时间与地点。

“霜红”,即深秋红枫叶;

“枫桥”,在苏州阊门西边。

唐张继《枫桥夜泊》诗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可证明枫桥至少在唐时已成为苏州一个繁忙的水运码头。

此言在一个深秋傍晚,词人至枫桥码头送友人赴南徐,并即席赋词。

为填好这首送别词,他反复吟哦,并以手拍击旁边的枫树以协律,以至把火红的枫叶也震落下来。

“相思”两句是说:我自己虽然年老体衰,但与你这位年青的朋友却是情投意合,结成了“不管年华”的忘年交。

因此,对于你的奔赴前线,我将会时时惦记。

两人站在岸边殷殷话别,意犹未尽,索兴相携同去一家小酒店内,命卖酒女酌酒,复叙离别之情。

“因话”一句承前,酒中重开话题。

两个人酌酒言别,自然引发出对往昔的回忆,特别是两人在秋日中相处在一起的过程最容易因触景而提到。

因而就提起了在过去的一个秋日里,两个人曾驻马在杭州苏堤,并沿堤步行共赏西湖中秋水一色的那一段往日里的美事。

“新堤”,指苏堤。

因苏堤是北宋苏轼在公元1090年(宋哲宗元祐五年)知杭州时所修,至词人任职苏州仓幕,时在公元1232年(宋理宗绍定五年)至1245年(嘉熙五年),相隔至多一百五十余年,所以梦窗称之为“新堤”。

  “淮楚尾”两句,由送友转入辞别恋人。

言词人又想起也是这样一个秋日的黄昏,却在不同的地点与自己的恋人话别。

“淮楚尾”,即淮头楚尾,古时指江西省,这里泛指江南。

“细雨”两句,承前。

言自己过去在如烟般的秋雨笼罩下的“南楼”,与这位恋人相处,曾使他心迷神醉。

那南楼中香气袭人,锦衾温暖,令他至今难忘。

“花谷”三句是说:旧时的“南楼”谅必还在那儿吧?

如果你到了那里,碰巧遇到这位艳若桃李的我的小恋人,请一定替我转告:我因为思念她的缘故,弄得如今十分消瘦。

柳永《凤栖梧》词有“为伊消得人憔悴”句,梦窗即用此意作结。

“花谷”,即指前句的“南楼”。

下片从与友话旧送别,自然带出思念昔日的恋人,可见这位友人与作者的关系并非泛泛可比。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菩萨蛮·落花夜雨辞寒食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落花夜雨辞寒食。

尘香明日城南陌。

玉靥湿斜红。

泪痕千万重。

伤春头竟白。

来去春如客。

人瘦绿阴浓。

日长帘影中。

落花夜雨辞寒食。

尘香明日城南陌。

玉靥湿斜红。

泪痕千万重。

伤春头竟白。

来去春如客。

人瘦绿阴浓。

日长帘影中。

  《菩萨蛮》,又名《子夜歌》、《重叠金》。

唐教坊曲,《宋史·乐志》、《尊前集》、《金奁集》并入“中吕宫”,《张子野词》作“中吕调”。

唐苏鹗《杜阳杂编》:“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萨蛮队’。

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据此,知此调原出外来舞曲,输入在公元八四七年之后。

但开元时崔令钦所著《教坊记》已有此曲名,可能此种舞队前后不止一次前来中国。

小令四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平仄递转,情调由紧促转低沉,历来名作最多。

  “落花”两句,述春景。

“寒食”,在清明前二日,传为晋文公因纪念介子推,而于此日禁火,故曰“寒食”。

“落花夜雨”,唐韩翃《寒食》诗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之句;

杜牧《清明》诗也有“清明时节雨纷纷”句,都是写寒食清明时的景象,梦窗也应景而作。

此言词人在夜雨淅淅沥沥落英缤纷之中告别了这一年一度的寒食节。

明后天如果天气转晴,他就将去南郊踏青游春。

“玉靥”两句,由清明想到女子上坟时的哀哭状。

妇女们清明外出上坟,祭扫先人之墓,必将因哀痛而泪落如雨,“千万重”,即言其落泪之多。

脸上的胭脂、花粉,也将因涕泪滂沱而污损。

这两句,着重写女子的重情。

  “伤春”两句,转而写男子之情。

旧有“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头”之说,故词人用其意而曰:光阴如箭,来去匆匆、春光好比过客,转瞬即逝,因此我将因哀伤春天的难留而也会愁白了自己的头发。

“人瘦”两句,实写其闲极无聊之状。

此言词人漫步踱到轩园中绿树的浓荫底下,发觉自己的身影因阴暗而显得更加细长消瘦。

回到室内,见阳光从帘隙之间漏入,又觉得这时光实在是显得太悠长了。

一副无所事事,徘徊不定的无聊形象跃然于纸上。

又结尾两句因为需要押韵,所以都为倒装句式,即“绿阴浓浓人更瘦,帘隙影中日愈长”之谓。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夜游宫·竹窗听雨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竹窗听雨,坐久隐几就睡,既觉,见水仙娟娟于灯影中 窗外捎溪雨响。映窗里、嚼花灯冷。浑似萧湘系孤艇。见幽仙,步凌波,月边影。香苦欺寒劲。牵梦绕、沧涛千顷。梦觉新愁旧风景。绀云欹,玉搔斜,酒初醒。
竹窗听雨,坐久隐几就睡,既觉,见水仙娟(juān)娟于灯影中夜游宫:词牌名,双调五十七字,前后两段六句,四仄韵。计二体,此用正体。隐几:凭着几案。娟娟:美好貌。 窗外捎(shāo)溪雨响。映窗里、嚼(jiáo)花灯冷。浑似萧(xiāo)湘(xiāng)系孤艇。见幽仙,步凌波,月边影。捎:掠拂。嚼花:《花史》:“铁脚道人常嚼梅花满口,和雪咽之,曰:‘吾欲寒香冷人肺腑。’”潇湘:即今湖南境内的湘江。幽仙:指湘君。凌波:水仙花以水为生,故有凌波仙子之美称。 香苦欺寒劲。牵梦绕、沧涛千顷。梦觉新愁旧风景。绀(gàn)云欹(qī),玉搔(sāo)斜,酒初醒。寒劲:指严寒。沧涛:寒冷的波涛。绀云欹:深青而带红色的云倾斜着。玉搔:玉簪。 参考资料: 1、 李建龙.中国金榜百家经典·第7卷: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285 2、 赵慧文,徐育民编著.吴文英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1,第页,2007:345-348
竹窗听雨,坐久隐几就睡,既觉,见水仙娟娟于灯影中 窗外捎溪雨响。映窗里、嚼花灯冷。浑似萧湘系孤艇。见幽仙,步凌波,月边影。香苦欺寒劲。牵梦绕、沧涛千顷。梦觉新愁旧风景。绀云欹,玉搔斜,酒初醒。   梦窗的梦词,大多不落俗套,具有创造性。这首梦词虽然不是他的名作,但和他的《踏莎行》一样,都具有新意和美感,内心感受也极为细腻生动,而且词人把自己的号“梦窗”化雪无痕地融人了词中。   词的小序交代了词人倚竹窗听雨、慢慢入睡、梦见女仙的过程。上片用典虽多,但不失晦涩,读者能深切地感受到这寥寥二十几个字内营造出的凄美意境:窗外雨声潺潺,雨水掠过小溪,发出了清脆的声响。这时屋里的孤灯显得格外的亮,但也格外的清冷,那种冷是一种寒香冷,充盈着整个房间。窗外雾茫茫,雨水漫上台阶,词人独自一人在屋中小憩,这种感觉真像乘坐孤舟在湘江之上漂荡。此时,仿佛湘君轻挽裙带,水上盈盈步微月,皎洁与清冷的月光映照在她身上。   下片依然叙写梦境。“香苦欺寒劲”,短短五个字却包含了肤觉、视觉、味觉、嗅觉和心灵体味。“香苦”两句,言水仙发出清冽的香气,可是苦于受到冬夜寒气的侵袭,使她不禁追念起生长在千顷波涛的江湖岸边时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两句既是拟人化的神化描绘,又是词人寄人篱下身不由己的苦闷借题发泄。“梦觉”一句,言词人从幻梦中清醒过来,只见眼前仍旧是原来一成不变的景象。面对这种压柳的生活,词人更添上一段新的愁绪。“绀云”三句,扣题“既觉”。词人醒时对花独酌,醉而伏案而眠;再醒后始觉头上青丝零乱,玉簪斜挂,活现出一个不拘小节的风流词人形象。   整首词颇具梦窗词的特色,梦窗写词,无论写妻妾或描绘梦境,总是晦涩中带有真情,仿佛词人总是睁着惺忪迷离的双眼,在描绘这个令人感到刺骨寒心的世界,可是心里却无比的清醒。错觉与幻境,错综叠合,将读者引入一个魔方大厦,满眼琳琅的风景与色彩,迷离幻邈不可追寻。词人写梦中的女子,不管是描绘她的姿态还是容貌,毫无往日宫体诗词的猥琐与晦暗,他笔下的仙子散发着水仙花的清香,与月为伴,在雨中徜徉,在沧涛上漫步,高洁优雅,超凡脱俗。这首词营造了一种精致独到、虽不阔大但十分幽远的艺术境界。 参考资料: 1、 王树海主编.通赏中国历代词:长春出版社,2014:188-189

凤栖梧·甲辰七夕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开过南枝花满院。

新月西楼,相约同针线。

高树数声蝉送晚。

归家梦向斜阳断。

夜色银河情一片。

轻帐偷欢,银烛罗屏怨。

陈迹晓风吹雾散。

鹤钩空带蛛丝卷。

开过南枝花满院。

新月西楼,相约同针线。

高树数声蝉送晚。

归家梦向斜阳断。

夜色银河情一片。

轻帐偷欢,银烛罗屏怨。

陈迹晓风吹雾散。

鹤钩空带蛛丝卷。

  《凤栖梧》,即《蝶恋花》,又名《鹊踏枝》。

唐教坊曲,《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

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

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甲辰”,为理宗淳祐四年(1244),时词人四十五岁,尚滞留在苏州。

  上片“开过”五句,“七夕”即景。

“开过”一句,言南面枝头上的桂花,因受到的阳光多所以开得较早,这之后满院的桂树才陆续吐香。

接着的二句与后二句时序上应该倒装。

“高树”两句,触景生情。

此言园中高树梢上传来了几声哀切的秋蝉声,这多象是在唱别那晚晴天气啊。

但是我(指词人)孤身留在苏州,只要求能够象牛郎织女那样的与苏姬在七夕团聚一会。

可是即便身在苏州,而且还是在梦境中,也被夕阳的光亮照醒过来,无法与苏姬获得团圆也。

此时,苏姬早已离他而去(可参阅《思佳客·癸卯除夜》及《六丑·壬寅岁吴门元夕风雨》)。

“新月”二句。

七夕之晚,当新月临空的时候,姑娘、媳妇们已经相约着聚集在西楼之上,竞相穿针引线,以便向织女祈求“乞巧”。

而我也曾经与苏姬相约,希望她七夕前能够归家。

这样我们还可以共同在晚上穿金针,祈乞巧。

但是约定成空,姬未回来,岂不痛哉!

上片以“乞巧”、“求梦” 两事反映了当时七夕的时俗,并示己之思姬深情。

  “夜色”三句,承上写梦境。

此言词人又在夜色深深中进入梦境之中,仿佛自己与爱人也如牛郎织女相逢在鹊桥上似的欢聚在一起。

正当他俩在轻绡帐中两情依依,欢情渐浓时,床边屏风边的银烛突爆灯花,惊醒了这场好梦,使词人不由得心生怨恨。

“陈迹”两句,梦醒景。

此言过去我与苏姬的欢情象薄雾一样随着梦醒而被晓风吹散,眼前只见帘钩上还缠绕着苏姬遗留下来的,那些令人牵肠挂肚的蛛丝似的丝线。

物在人散,只有使我徒生悲痛罢了。

下片述梦景及醒后情景。

  据词中述说来看,苏姬肯定已经离他而去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思佳客·迷蝶无踪晓梦沉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迷蝶无踪晓梦沉。

寒香深闭小庭心。

欲知湖上春多少,但看楼前柳浅深。

愁自遣,酒孤斟。

一帘芳景燕同吟。

杏花宜带斜阳看,几阵东风晚又阴。

虞美人·秋感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背庭缘恐花羞坠。

心事遥山里。

小帘愁卷月笼明。

一寸秋怀禁得、几蛩声。

井梧不放西风起。

供与离人睡。

梦和新月未圆时。

起看檐蛛结网、又寻思。

霜花腴·重阳前一日泛石湖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翠微路窄,醉晚风、凭谁为整欹冠。

霜饱花腴,烛消人瘦,秋光作也都难。

病怀强宽。

恨雁声、偏落歌前。

记年时、旧宿凄凉,暮烟秋雨野桥寒。

妆靥鬓英争艳,度清商一曲,暗坠金蝉。

芳节多阴,兰情稀会,晴晖称拂吟笺。

更移画船。

引佩环、邀下婵娟。

算明朝、未了重阳,紫萸应耐看。

暗香·送魏句滨宰吴县解组分韵得阖字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县花谁葺。记满庭燕麦,朱扉斜阖。妙手作新,公馆青红晓云湿。天际疏星趁马,帘昼隙、冰弦三叠。尽换却、吴水吴烟,桃李靓春靥。 风急。送帆叶。正雁水夜清,卧虹平帖。软红路接。涂粉闱深早催入。怀暖天香宴果,花队簇、轻轩银蜡。更问讯、湖上柳,两堤翠匝。
县花谁葺。记满庭燕麦,朱扉斜阖。妙手作新,公馆青红晓云湿。天际疏星趁马,帘昼隙、冰弦三叠。尽换却、吴水吴烟,桃李靓春靥。 风急。送帆叶。正雁水夜清,卧虹平帖。软红路接。涂粉闱深早催入。怀暖天香宴果,花队簇、轻轩银蜡。更问讯、湖上柳,两堤翠匝。   《暗香》,本姜夔自度曲,作“仙吕宫”。其小序云:“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援简索句,且徵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见《白石道人歌曲》卷四)。后张炎用咏荷花荷叶,更名《红情》、《绿意》。双调,九十七字,前片九句五仄韵,后片十句七仄韵,例用入声部韵。前片第五字,后片第六字,皆领格字,宜用去声。梦窗此首词亦仿姜词用入声部韵,只是用韵较宽,占十五、十七、十八、十九四部韵。存此,供参考。    《阳春白雪》集:魏句滨,名庭玉。《苏州府志》吴令魏庭玉,宛陵人(今安徽宣城),嘉熙四年(1240)任。又《宁国志》句滨在府城东,此是以其人籍贯称之。魏庭玉任吴县在嘉熙四年前,其解组在淳佑三年(1243)后矣。“解组”,去官也。韦应物诗:“解组傲园林”可证之。此词是魏句滨从吴县县令任上离职,词人的送别词。    “县花”三句,赞魏宰之勤政。开句一声断喝,吴县如今繁荣似锦,究竟是谁的功劳?反问句不答自明,魏宰也。想当初,魏宰未来时,县中连县衙内也是杂草丛生,一片荒凉,县府大门甚至因损环而斜掩着,正是满目破败景象。今昔对照,更觉魏宰功劳匪浅。“妙手”两句,承上述政绩。言吴县经过魏宰的不懈整顿,如今已重新昌盛繁华,县衙也修葺一新,红花绿叶郁郁葱葱。“天际”两句,述吴县百姓对魏宰的留恋。此言如果魏宰你要离任而去,那未还是趁着东方泛白,星稀之时早早离开为妥,因为你听听,在县中百姓家的门缝、帘隙中,正在泄露出再三挽留你的《阳关三叠》的琴声啊!“尽换却”两句,言吴县如今拥有的好山好水好风光,都是你魏宰勤政的丰硕果实啊。上片赞魏宰治吴有功。    “风急”五句,设想魏回家路上情景。言魏宰乘船归去,一路上有顺风相送,途中还可以看到月夜时雁落水滩和虹桥平贴卧于水面的自然美景。在不知不觉中接近了自己繁华的故乡。“软红”,指软红尘,即繁华之地。苏轼有诗:“软红犹恋属车尘”。自注:“前辈戏言吾:‘西湖风月,不如东华软红香土’。”“涂粉闱”三句,是词人祝颂辞。希望魏句滨能再次题名宫闱,早早入朝为官。那时又可以胸藏皇上御赐的宴果,在歌舞队的簇拥下,燃烧着宫烛风光地回府去。“更问讯”两句,词人的话。“帀”,匝的异体字,意即周围。言到那时你在朝为官,我就可以来信询问老友,京城西湖湖岸周围种着的柳树怎么样了?西湖中有“柳浪闻莺”、“苏堤春晓”等景,所以词人以柳色借代西湖风光也。下片祝愿魏句滨能上调京城,再次从政也。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天香·蜡梅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蟫叶黏霜,蝇苞缀冻,生香远带风峭。

岭上寒多,溪头月冷,北枝瘦、南枝小。

玉奴有姊,先占立、墙阴春早。

初试宫黄澹薄,偷分寿阳纤巧。

银烛泪深未晓。

酒钟悭、贮愁多少。

记得短亭归马,暮衙蜂闹。

豆蔻钗梁恨袅。

但怅望、天涯岁华老。

远信难封,吴云雁杳。

蟫叶黏霜,蝇苞缀冻,生香远带风峭。

岭上寒多,溪头月冷,北枝瘦、南枝小。

玉奴有姊,先占立、墙阴春早。

初试宫黄澹薄,偷分寿阳纤巧。

蟫:一本作“蝉”。

北枝瘦南枝小:一本作“枝北枝南开小”。

澹:同“淡”。

薄:一本作“泊”。

银烛泪深未晓。

酒钟悭、贮愁多少。

记得短亭归马,暮衙蜂闹。

豆蔻钗梁恨袅。

但怅望、天涯岁华老。

远信难封,吴云雁杳。

深:一本作“珠”。

梁:一本作“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醉蓬莱·夷则商七夕和方南山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望碧天书断,宝枕香留,泪痕盈袖。

谁识秋娘,比行云纤瘦。

象尺熏炉,翠针金缕,记倚床同绣。

月亸琼梳,冰销粉汗,南花熏透。

尽是当时,少年清梦,臂约痕深,帕绡红皱。

凭鹊传音,恨语多轻漏。

润玉留情,沈郎无奈,向柳阴期候。

数曲催阑,双铺深掩,风镮鸣兽。

望碧天书断,宝枕香留,泪痕盈袖。

谁识秋娘,比行云纤瘦。

象尺熏炉,翠针金缕,记倚床同绣。

月亸琼梳,冰销粉汗,南花熏透。

尽是当时,少年清梦,臂约痕深,帕绡红皱。

凭鹊传音,恨语多轻漏。

润玉留情,沈郎无奈,向柳阴期候。

数曲催阑,双铺深掩,风镮鸣兽。

  《醉蓬莱》,《词谱》:《乐章集》注林钟商,始于柳永庆老人星现。

云:“永为屯田员外郎,为太史奏老人星见,仁宗命词臣为乐章,柳方冀进用,即作《醉蓬莱》词奏呈。

”又名《雪月交光》、《冰玉风月》。

双调,九十七字,上片十一句,下片十二句,上下片各四仄韵。

此词上片第一、五、八句,下片第六、九句,均作上一下四句法。

     “七夕”,农历七月七日,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吴文英词集中尚有七首“七夕”词:《六么令·七夕》、《荔枝香近·七夕》、《秋蕊香·七夕》、《诉衷情·七夕》、《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惜秋华·七夕》、《凤栖梧·甲辰七夕》,可以互相参阅。

     “望碧天”三句,忆旧日“秋娘”。

“望碧天书断”,原无“望”字,为平入空格,拟补一“怅”字。

此言抬头望青天,不见鸿雁传信到;

低头嗅床中,卧枕尚遗伊人香,襟袖犹沾伊泪痕。

虽离别而仍相思也。

“谁识”两句是说:有哪一位还认识那像行云流水般纤细的“秋娘”呢?

“象尺”六句,一“记”字透出此全系回忆。

此言记得曾与“秋娘”两个人倚偎在床前,商量如何进行刺绣。

绣架旁的几上用象牙制的直尺压着绣样,房中的熏炉内香气氤氲;

绣架上还放着金针与彩色丝线,用以等待乞巧。

这些都是从前一个七夕之夜的情景。

记得天上的月牙儿像似一把晶莹的玉梳斜挂在空中,凉爽的秋夜收敛了她身上的香汗,南园中飘过来的花香也弥漫在绣房中。

上片全是忆旧。

     “尽是”四句,承上而转。

此处是说:过去那些年轻时代美好的回忆,现在只有到清秋梦中去寻觅了。

但是伊人确实在你的臂上残留有因亲热而咬下的齿痕;

在两人定情的丝帕上还保留着她的胭脂吻痕。

“凭鹊”两句是说:你想嘱托喜鹊传递自己的相思情,可是又怕它叽叽喳喳的多嘴多舌,将只供你我俩知道的秘密轻易地泄露出去。

“润玉”六句,申诉男女相思意。

此言“秋娘”,曾经送给他一块暖玉作为定情物,而他也因为相思无奈,曾去柳荫下等候过她的倩影,冀希她能应约而至。

所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即指此。

但是约而不至,所以他只好隔墙清歌数曲,催促她现身,但是最终还是不见伊人,惟见紧闭的大门上衔环的铺首被秋风吹出嗡嗡的哀鸣声。

此极言曲终人不见之哀伤。

又“双铺”“环鸣”,即铺首,指装在门上用来衔环的动物头形。

据《汉书·哀帝记》:“孝文庙殿门,铜龟蛇铺首鸣。

”下片忆少年事,记相思情。

     全词描写的一位多情男子,可以是词人自身,也可以是友人方南山,又可以是另一个多情种子。

究竟是谁,只好由读者自己猜测。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678910 共40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