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


拼音:bu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有与羊、牛、猪等接触的相关职业史。 二、分类 本病可分为急性布病和慢性布病两类。 三、症状 (一)急性布病 可表现为发热、多汗、关节炎、乏力、睾丸肿痛。发热以弛张热多见,少数为波状热,即2-3星期的发热后转为3日至2星期的无热期,而后发热再起。关节炎以大关节受累,锥刺状疼痛为主。女患者可有卵巢炎、输卵管炎和子宫内膜炎。次要表现为头痛、神经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二)慢性布病 症状多样而无特异性,有两种表现。一是类似神经官能症如乏力、多汗、头痛、抑郁、烦躁、失眠及全身疼痛等,无急性期;二是在急性期后遗留较多症状如关节病、坐骨神经痛、背痛、迁延多见的低热等。 四、辅助检查 血、骨髓、脑脊液等分离病原菌,凝集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用于诊断。

治疗: [治疗] 急性期以抗菌治疗为主。利福平每日0.6-1.2克,加链霉素每日1克,分1-2次肌注,3星期为一疗程,多用2-3疗程,其间间隔1星期。或利福平加强力霉素每日200毫克,顿服,大于6星期为一疗程,共用两疗程。也可用复方新诺明。中毒症状重者可用强的松,每次10毫克,每日3-4次,至症状明显减轻后渐减量停用。慢性期可用抗菌和特异性脱敏联合疗法。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可遗留关节病变和肌肉痉挛,肢体活动受限。 [预防] 隔离病人,治疗病畜,易感者可进行菌苗预防接种。

布氏杆菌病,也称布病或波状热,是一种急性或慢性自然疫源性疾病。

[病因] 本病由布氏杆菌引起。

在国内,羊为主要传染源,牧民或兽医接产羊羔、经皮毛、肉类加工、挤奶等为主要传播途径,可经皮肤粘膜受染;

进食病畜肉、奶及奶制品可经消化道传染;

也可经吸人污染的尘埃感染。

鼠 疫


拼音:shu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本病流行季节南方多始于春而终于夏,北方多起于夏秋而延至冬,肺鼠疫以冬季为多。患者10日内去过鼠疫流行区,有接触鼠疫病人及病鼠史。 二、症状 起病急骤,伴高热、寒战、极度疲乏、剧烈头痛及全身酸痛。颜面和球结膜高度充血,惊恐、谵妄或烦躁不安。呼吸和心率快,肝脾大,严重者体温不升,血压下降、休克。有皮肤粘膜淤点和淤斑、皮下出血、鼻衄、咯血、胃肠道出血、尿血等。 (一)腺鼠疫 最常见,多见于流行初期。开始即有严重的急性淋巴结炎,单侧腹股沟淋巴结受累最多见,红、肿、痛明显,常因此呈强迫体位,可破溃或自行消散。 (二)肺鼠疫 多见于流行高峰期。在24-36小时内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紫绀等,继而有明显胸痛,咳大量鲜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加重而肺部体征不多或仅有散在湿哕音。常死于休克和心力衰竭。 (三)败血症鼠疫 多继发于腺或肺鼠疫,少数为原发性者。毒血症症状、脑脊髓症状和出血现象都极严重,并出现休克及心力衰竭。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应立即严格隔离,分泌、排泄物应随时消毒。 二、对症治疗 腺鼠疫局部热敷或0.1%雷夫奴尔热敷,切忌挤压,软化的可切开引流。毒血症症状重者可用氢化可的松200毫克,静滴,每日一次,症状好转即可停用。 三、病原治疗 及早联合用药,彻底治疗。链霉素每次0.5克,肌注,每日2-4次。庆大霉素每次8万U,肌注或静滴,每日3次。四环素每次0.5克,每日4次。氯霉素每次0.5克,静滴,每日3~4次。以上疗程均为7-10日。

相关信息: [预后] 近40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应用,病死率降至5%-10%左右。 [预防] 灭鼠、灭蚤,严格隔离病人。易感者可进行预防接种,鼠疫活菌苗皮下2次注射,15岁以上1毫升;7-14岁0.5毫升;6岁以下0.3毫升。还可口服磺胺嘧啶预防。

鼠疫是一种烈性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鼠疫耶尔森菌导致,人鼠疫流行前先有鼠间鼠疫流行,先由野鼠传家鼠。

鼠死后鼠蚤另觅宿主,受染鼠蚤附于人体吸血时引起人腺鼠疫,腺鼠疫并发败血症而导致肺鼠疫。

患者痰中的鼠疫杆菌可借飞沫以人-人方式传播。

白 喉


拼音:bai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本病全年散发,以冬春季多见,儿童多见,成人也可患病。 二、症状 (一)咽白喉 占80%,多见于成人和年长儿童。轻型者全身症状轻,假膜局限在扁桃体上,呈点状或小片状。中型者有发热,全身症状明显,扁桃体明显肿大,并有片状灰白色假膜附着。重型者全身症状严重,假膜范围波及软腭、鼻咽、咽后壁、悬雍垂等部位,大多伴心肌炎和外周神经麻痹如软腭、动眼神经麻痹等。极重型者血压下降。 (二)喉白喉 多为咽白喉扩散至喉部所致。表现为喉梗阻,干咳、声音嘶哑,继而呼吸困难或出现三凹征。假膜波及气管、支气管,呼吸困难进一步加重,假膜脱落可引起窒息。 (三)鼻白喉 婴幼儿多见,多为咽白喉发展而来。全身症状轻,主要表现为血性浆液鼻涕,分泌物浸渍鼻孔周围皮肤而发生糜烂、潮红,或形成久经不愈的溃疡。鼻前庭及鼻中膈可有假膜形成。 三、辅助检查 咽拭子涂片检查,取假膜边缘组织或分泌物作细菌培养,荧光抗体检查有助于诊断。 四、并发症 可并发中毒性心肌炎、周围神经麻痹,其他可并发化脓菌感染、中毒性肾病、中毒性脑病等。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卧床体息,一般不少于4星期,重者4-6星期。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室内通风。喉梗阻者应及时清理呼吸道,吸氧必要时气管切开,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二、药物治疗 白喉抗毒素应早期足量应用。咽白喉轻型1-2万U,普通型2-4万U,重型4-8万U,极重型8-10U,喉白喉和鼻白喉给1-3万U,发病3日后方治疗者剂量加倍。可脱注或静滴。注射前应作皮肤过敏试验,若为阳性,可用脱敏疗法。抗生素应首选青霉素,每次80万U,每日2-3次,肌注,7-10日为一疗程。也可用红霉素、头孢菌素、氨苄青霉素、利福平、林可霉素等。 三、并发症治疗 心肌炎者应绝对卧床,强的松每日20-40克,症状好转后渐减量,严重病人可同时应用维生素C、ATP、辅酶A、细胞色素C等营养液,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可按装起搏器,有心力衰竭者应予强心利尿治疗。外周神经麻痹多可自愈,软腭麻痹出现呛咳不能进食者可给鼻饲,呼吸肌麻痹者应作气管切开,应用呼吸机治疗。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病病死率近年为5%以下。 [预防] 隔离治疗病人。新生儿3个月开始注射百白破混合制剂;7岁以上儿童或易感者可用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或吸附精制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预防。密切接触者可应用抗毒素1000-2000U,肌注。

白喉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

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物品、食物、玩具和接触传染。

败血症


拼音:bai

症状: [诊断] 一、原发感染病灶 特征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二、毒血症表现 多突然恶寒、寒战、发热,热型以弛张热、稽留热和不规则热多见,常伴有头痛、周身痛和盗汗等,年老体衰的重症感染者,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败血症和休克者体温可低于正常。金葡菌、脑膜炎球菌败血症的皮疹多为淤点、疱疹、脓疱、关节痛、红肿、活动障碍、甚至化脓多见于金葡菌败血症。肝脾肿大和压痛常见于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金葡菌、草绿色链球菌和肺炎球菌等可致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心脏杂音、栓塞症状及心力衰竭。可有感染性休克的表现,见于各种致病菌的严重感染,尤其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 三、迁徙感染病灶 金葡菌最易导致多发性化脓性炎症或脓肿,如皮下或深部肌肉脓肿、肺炎、渗出性胸膜炎、肺脓肿、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包炎等。 四、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四唑氮蓝试验,鲎试验,血和骨髓细菌培养,脓汁和分泌物直接涂片或培养检查可助诊断。

治疗: [治疗] 一、一般和对症治疗 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食物,不能进食者可行静脉营养。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或代谢性酸中毒。必要时少量多次输新鲜血。监测血象、尿量、血气分析、甚至肺动脉楔压等。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酒精浴、冷盐水灌肠、冰袋应用等,体温高于41度时可用冬眠疗法。 二、病因治疗 及时处理原发感染灶及迁徙性病灶。脓肿尽早切开引流。 三、抗菌治疗 抗生素应针对病原菌选择,早期大剂量应用。病原菌分离出后参照如下方案用药,但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进一步调整。金葡菌败血症首选盐酸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败血症宜选用青霉素C钠,可加用庆大霉素。大肠杆菌败血症首选哌拉西林或氨苄青霉素。绿脓杆菌败血症宜选用氧哌嗪青霉素或头孢噻甲羧肟。厌氧菌败血症可用甲硝唑或克林霉素。抗生素应用至症状消失。血培养阴性,再继用7-10日,一般疗程3-4星期,重症患者常需6星期以上。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症病死率相当高,平均为30%-40%。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所致败血症的病死率较低,肠球菌所致者病死率约为15%-35%,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病死率在40%左右,真菌性败血症和绿脓杆菌所致者病死率分别可达60%和80%以上。 [预防] 加强消毒,防止感染。适量选用抗菌药物。

败血症系指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

若侵入血流的细菌被人体防御功能所清除,无明显毒血症症状时称为菌血症。

败血症伴多发性脓肿而病程较长者称为脓毒血症。

[病因] 葡萄球菌败血症的原发灶常是皮肤化脓性感染,而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常由胆道、肠道和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所致。

厌氧菌败血症主要由脆弱类杆菌、厌氧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等所致。

......更多

钩端螺旋体病


拼音:gou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本病我国以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多见,8-9月为发病高峰,青少年和壮年发病率高,80%为男性。患者夏秋季参加农业生产或家畜饲养、与疫水接触或新进人流行区,或进食被鼠污染的食品史。潜伏期2-20日,一般7-14日。 二、症状 多数患者病程为良性、自限性,类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不治而愈。经10日以内的败血症期后,多数趋向恢复,少数于热退后1-5日进人后发症期。 (一)败血症期 各型发病3日内均有畏寒、发热、全身酸痛、衰弱无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疼痛和淋巴结肿大,常在3-10日后出现多系统损害。有类似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的流感型,有大咯血为待征的肺大出血型,还有脑膜脑炎型、黄疸出血型和肾功能衰竭型。各型间症状常相互重叠并可相互转化。 (二)后发症期 在第1次发热退后1-5日,第2次发热,热度一般在38度左右,持续1-3日。眼后发症有全葡萄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神经系统后发症有时为本病唯一表现,周围神经损害有颅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炎、脊神经根炎,脊髓损害有脊髓炎,脑损害有蛛网膜下腔出血。闭塞性脑动脉炎。两胫骨前皮肤出现结节样红斑,伴发热。 三、辅助检查 采血、脑脊液、尿液作钩体培养,或作动物接种具有确诊价值。也可作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红细胞凝集或溶解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检测抗体。近年来有乳胶凝集抑制试验、反向血凝试验、荧光抗体染色等检测抗原可作早期诊断。 四、并发症 少数病人可出现后发热、反应性脑膜炎、闭塞性脑动脉炎及眼的后发症。

治疗: [治疗] 一、一般及对症治疗 绝对卧床休息。进易消化饮食。保证水、电解质平衡。烦躁及出血者应给镇静剂,如安定10毫克,肌注,或异丙嗪25-50毫克,肌注。高热时物理降温。出现,肝肾功能损害、脑膜脑炎、循环障碍等表现时,应按有关疾病处理。肺大出血者除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维生素K及其他止血药外,应保持气管通畅,吸氧,必要时输新鲜血。有明显肺出血、中毒症状严重或严重后发症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强的松每日30-60毫克,或氢化可的松每日200-500毫克。 二、病原治疗 首选青霉素,应尽早使用。40万U,肌注,每日3-4次,疗程七日;用药同时或稍前给氢化可的松200-300毫克静滴。如青霉素过敏可改用庆大霉素,每日16-24万U,分2次肌注;或四环素每日1.5-2克,分4次服用,疗程7日。 三、后发症治疗 后发热一般对症治疗,必要时可用短疗程肾上腺皮质激素。眼后发症除眼科处理外,可局部或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神经系统后发症宜采用较大剂量青霉素C,每日240-1000万U,疗程10日,或氢化可的松100-300毫克,静滴;可用扩血管药及碘化钾;也可用神经营养和细胞激活药。抗钩体血清对同型或特殊血清群钩体有效,应与青霉素一起使用。

相关信息: [预后] 轻者多数可自愈;病情重者病死率较高。 [预防] 管理猪、犬,灭田鼠。易感者皮下注射钩体多价疫苗,每年2次,间隔7-10日。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为钩体病,是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

[病因] 本病由致病钩端螺旋体引起。

传染源主要为田间野鼠的黑线姬鼠、家畜中的猪和狗和病人。

皮肤粘膜接触带菌宿主尿液污染的水,进食污染的饮食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疟 疾


拼音:nue

症状: [诊断] 一、分类 疟疾有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和恶性疟四种。 二、病史 有疟疾流行区旅居史。潜伏期间日疟、卵形疟14日,三日疟80日,恶性疟12日。间日疟易于复发,可引起暴发流行。 三、症状 间日疟与三日疟的典型发作为周期性定时发作的寒战、高热和大汗,恶性疟热型不规则,无明显间歇或有凶险发作。发作寒战时,常伴头痛、恶心、呕吐,持续约30分钟;接着出现高热,体温39.5-40度,烦躁不安。重者出现谵妄,约持续3-8小时;而后进入出汗期而大汗淋漓。全程发作6-10小时,间歇期无症状。数次发作后可有脾肿大,发作次数越多质地越硬,尚有贫血和肝脏肿大。 四、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周围血、骨髓涂片检查疟原虫,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有助于诊断。 五、并发症 可并发黑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症。

治疗: [治疗] 一、抗疟治疗 磷酸氯喹第1次1克,6小时后再服0.5克,第2-3日每日0.5克,共2.5克。硫酸奎宁第1-2日每次0.45-0.6克,每日3次;第3-7日,每次0.3-0.6克,每日2次。儿童可用无味奎宁,每日30毫克/千克,分3次服,疗程7日。盐酸氨酸喹林第一日0.75克,第2-3日每日0.5克。哌喹首次0.6克,8-12小时后0.3克(恶性疟0.6克)。 二、防止复发 常采用联合抗疟法,磷酸伯喹连服四日,前3日与氯喹合用,每日52.8毫克。 三、耐药性疟疾的治疗 磺胶-三甲氧吡嗪加甲氧苄氨嘧啶,前者每日0.5克,分2次服,疗程2-3日,后者首剂0.5克,继之每次0.1-0.2克,每日2次。磷酸咯萘啶总量1.2-1.6克,每3日口服。青蒿素第1次1克,6-8小时后0.5克,第2-3日每日0.5克。 四、凶险发作的抢救 (一)快速高效抗疟药 二盐酸奎宁0.5克,静滴,12小时后重复,第二日仍可重复,清醒后改为口服。青蒿素100毫克,肌注,第一日2次,第2-3日每日1次,疗程3日。磷酸氯喹第一日1.5克,第2-3日各0.5克,静滴,疗程3日。 (二)对症治疗 高热惊厥者用物理及药物降温,有脑水肿者可用20%甘露醇,发生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肺水肿、休克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应进行相应的治疗。

相关信息: [预后] 间日疟与三日疟预后良 好。恶性疟脑型凶险发作和黑尿热的病死率高。 [预防] 根治疟疾病人。防蚊、灭蚊,高疟区与暴发流行区的人群,可预防性口服乙胺嘧啶或氯喹。疫苗尚在研究中。

疟疾是疟原虫引起的一组疾病。

[病因] 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和恶性疟分别由四种不同的疟原虫引起。

传染源为现症患者和无症状带虫者。

由雌性按蚊叮咬人体时将其体内寄生的疟原虫传人人体。

钩虫病


拼音:gou

症状: 二、症状 钩蚴可引起皮肤和呼吸道症状。侵入部皮肤初有奇痒和烧灼感,继而出现出血点、丘疹或疱疹,抓伤可继发细菌感染,局部淋巴结肿大。受染后1星期常有咳嗽、喉痒、声音嘶哑、重者呈剧烈干咳和哮喘发作,痰内可有血丝,持续数日后消失。成虫可引起上腹隐痛或不适,后期常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出现异嗜症。感染后10-20星期出现贫血,长期严重贫血可引起贫血性心脏病。儿童重症可影响生长发育。 三、辅助检查 粪便中检查钩虫卵,培养钩蚴可帮助确诊。

治疗: [治疗] 一、一般及对症治疗 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宜进高蛋白、易消化饮食,补充铁剂,必要时输血。钩虫性皮炎可用左旋咪唑搽剂或用15%甲苯咪唑软膏外涂患处,每日3次,连用1-2日。 二、病原治疗 丙硫苯咪唑每日400毫克,顿服,10日后再服1次;或每日200毫克,连服3日。甲苯咪唑每次100毫克,每日2次,连用3日。复方甲苯咪唑(速效肠虫净)每次1片,每日2次,连月3日。双萘羟酸噻嘧啶0.3-0.5克,睡前1次顿服,间隔一星期可反复应用。复方噻嘧啶每次3片,每日2次,连服2日。

相关信息: [预防] 尽量避免赤足与污染土壤密切接触,防止钩虫幼虫从皮肤侵入。

钩虫病是钩虫寄生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

[病因] 本病由钩虫引起。

传染源为钩虫病患者和钩虫感染者。

赤足或手接触时,丝状蚴即迅速钻入皮肤,也可经口感染。

[诊断] 一、病史 本病以青壮年为多。

有接触污染钩蚴土壤或生食污染钩蚴的蔬菜史。

蛔虫病


拼音:hui

症状: [诊断] 一、症状 (一)蛔蚴引起的症状 幼虫通过肺脏时可引起蛔蚴性肺炎,如咳嗽、气喘、高热、紫绀、血瘀等。虫体异性蛋白可致过敏症状如荨麻疹样皮疹。 (二)成虫引起的症状 成虫寄生在小肠内可刺激肠壁引起腹痛、营养不良、消瘦、贫血、情绪不安等。蛔虫有游走钻孔的习性,常可引起肠梗阻、胆道蛔虫或蛔虫性阑尾炎、肝蛔虫病等。 1.蛔虫性肠梗阻:发病较急,有阵发性腹痛、呕吐,呕吐食物、胆汁、甚至蛔虫。腹部可摸到蛔虫包块或痉挛肠管,严重者有腹膜炎、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 2。胆道蛔虫症:阵发性右上腹剧烈绞痛,疼痛时屈体弯腰、冷汗、面色苍白.常伴呕吐.可呕出胆汁和蛔虫。腹痛虽严重,但腹部体征不多,只在剑突下或右上腹有局限性压痛,多无肌紧张。 3.肠穿孔及腹膜炎:多发生在回盲部,继发于外伤或蛔虫性肠梗阻,可有持续性腹痛、呕吐频繁、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二、辅助检查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粪便涂片检查蛔虫卵有助于诊断。 三、并发症 可并发胆绞痛、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肝脓肿、机械性肠梗阻、腹膜炎等。

治疗: [治疗] 一、驱虫治疗 驱蛔灵(枸橼酸哌嗪)每日3-3.5克,分2-3次口服,连服2日;或使君子5-7粒,干炒或煮熟,晨间空腹口服,连服3日;或左旋咪唑每次150毫克,睡前顿服或早晚2次服用。也可用丙硫苯咪唑、甲苯咪唑、复方甲苯咪唑、双萘羟酸噻嘧啶、复方噻嘧啶等。 二、对症治疗 腹痛可用阿托品、颠茄合剂等,或针灸、足三里、内关、中脘等穴位治疗。 三、并发症治疗 蛔虫性肠梗阻应禁食、输液、解痉、止痛等,症状好转后可驱虫,完全性肠梗阻应手术治疗。胆道蛔虫症应解痉、止痛、驱虫、抗感染,或口服食醋30-60毫升,或乌海丸煎服。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但有严重并发症者预后差。 [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菜与未洗净的瓜果,不随地大便。

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疾病。

[病因] 本病由蛔虫引起。

蛔虫病病人是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经手人口,亦可随灰尘飞扬被吸人咽部吞下感染。

蛲虫病


拼音:nao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多见于幼童。可在家庭和集体儿童机构中引起流行。 二、症状 最主要的症状为肛门周围瘙痒,常影响夜间睡眠,可半夜突然惊哭,多烦躁不安、精神不振、食欲欠佳、消瘦。个别可有呕吐、恶心、腹痛等。偶有蛲虫爬人女性生殖系统及尿道引起阴道炎、尿路感染等。 三、辅助检查 患儿夜间入睡后在肛周、会阴部检查蛲虫,刮取污物镜检可助诊断。

治疗: [治疗] 一、驱虫治疗 甲苯咪唑100毫克,顿服或连服3日;或复方甲苯咪唑一片,顿服;或丙硫苯咪唑400毫克,顿服或分2次服用;或双萘羟酸噻嘧啶10毫克/千克,顿服或连服2-3日;或噻乙吡啶250克,顿服;或扑蛲灵250克,顿服。由于蛲虫容易自身感染,在治疗后2-3星期应复治1次,以获根治。 二、对症治疗 肛门瘙痒或有炎症者用2%白降汞软膏、10%氧化锌软膏或10%硫黄软膏局部外擦,直至痊愈。

相关信息: [预防]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饭前便后洗手。淋浴洗澡,勤换内衣裤。不吸吮手指。患儿每天早晨用肥皂与温水清洗肛门周围。

蛲虫病为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

[病因] 本病由蛲虫引起。

蛲虫病患者为传染源。

虫卵通过肛门-手-口传播,为自身感染的重要途径,也可经污染的衣物、尘埃传给他人。

有时虫卵可在肛周皱褶内孵化为幼虫,由肛门爬回直肠、结肠而引起逆行感染。

肠绦虫病


拼音:chang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有生食猪、牛肉史,尤其少数民族地区;或生食被绦虫囊尾蚴污染的食物史。潜伏期2-3月。 二、症状 多属轻微,以大便中发现虫体节片最为常见,约占98%,腹痛见于1/3-1/2的病例,呈上腹部或脐周隐痛。短膜壳绦虫感染患者有时酷似十二指肠溃疡。 三、辅助检查 粪便检查,粪便检查虫卵,免疫学检查如皮内试验、环状沉淀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乳胶凝集试验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吡喹酮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15-25毫克/千克,顿服。甲苯咪唑每次300毫克,每日2次,疗程3-5日;或丙硫咪唑每日800-1200毫克,连用2-3日。硫双二氯酚3克,空腹分2次服完。灭绦灵可作为次选药物,每日2克,分2次空腹服用,间隔4小时,药片宜嚼碎,服药后2小时给服硫酸镁导泻。巴龙霉素每日30-35毫克/千克,连用1-5日。槟榔及南瓜子联合疗法,空腹口服50-90克南瓜子仁粉或带皮南瓜子80-125克,2小时后服槟榔煎剂(干燥细片80克加水500毫升煎成滤液)150-200毫升,一般在8小时内见效。

相关信息: [预防] 不生食肉类,饮食器具应生熟分开。

肠绦虫病是由绦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所引起的疾病。

[病因] 国内寄生于人体的肠绦虫有四种,即带绦虫、膜壳绦虫、细粒棘绦虫和裂头绦虫。

我国所见的肠绦虫病主要是从感染的猪肉或牛肉而来,多因生食或未煮熟含囊尾蚴的猪肉、牛肉所致。

2627282930 共50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