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末
打出手
拼音:dǎ chū shǒu 首字母大写:DCS五笔:rs bm rt 打出手的同义词反义词
戏曲武打技术之一。以打出手者(上把)为中心,由数人(下把)配合,作抛掷接踢武器的特技表演。多用于神怪斗法的武旦戏,如京剧《泗州城》等。打出手时,以打击乐作“出手锣鼓”伴奏。
吹腔
拼音:chuī qiānɡ 首字母大写:CQ五笔:kqw epw 吹腔的同义词反义词
1.戏曲腔调之一。又称枞阳腔﹑石牌调﹑安庆梆子﹑芦花梆子等。明末清初从江西弋阳腔发展而来的四平腔,受昆腔影响,在安徽枞阳一带形成,为徽剧主要腔调之一。最初是曲牌体(长短句),后逐渐发展为七字句﹑十字句。用笛子伴奏。京剧﹑婺剧中都保存有吹腔,在湘剧﹑祁剧里则称为安庆调。
大花脸
拼音:dà huā liǎn 首字母大写:DHL五笔:dd awx ewg 大花脸的同义词反义词
1.传统戏曲角色行当。"净"行的一支。亦称"大面"﹑"正净"。一般指剧中地位较高﹐举止稳重﹐表演上着重唱功的净脚。京剧的黑头或铜锤花脸有时也作为大花脸的同义语。
大锣
拼音:dà luó 首字母大写:DL五笔:dd qlq 大锣的同义词反义词
1.打击乐器。铜制。体圆面平﹐用蒙布的木槌击奏。常用于戏曲伴奏及民间吹打乐。京剧所用者形体较小﹐发音高亢﹐有"京锣"之称。欧洲的大锣由东方传去﹐1791年法国作曲家戈赛克始用之于管弦乐中。
二六
汾阳帽
拼音:fén yánɡ mào 首字母大写:FYM五笔:iwv bj mhj 汾阳帽的同义词反义词
1.戏曲盔帽。俗称"文阳"。外形金地龙纹,缀有绒球和珠子,两旁为金色如意翅。剧中权势显赫的宰辅所戴,如京剧《逍遥津》中的曹操等。
方巾丑
盖叫天(1888-1970)
拼音:ɡài jiào tiān (1888-1970)首字母大写:GJT(1888-1970)五笔:ugl kn gd (1888-1970) 盖叫天(1888-1970)的同义词反义词
京剧演员。原名张英杰,号燕南,河北高阳人。幼入天津隆庆和科班,学武生。宗法南派武生李春来,又广泛吸收京、昆剧各派武生之长,形成一家,世称“盖派”。以演《武松》著名。著有《粉墨春秋》。
高庆奎(1890-1942)
拼音:ɡāo qìnɡ kuí (1890-1942)首字母大写:GQK(1890-1942)五笔:ymk odi dff (1890-1942) 高庆奎(1890-1942)的同义词反义词
京剧演员。名镇山,字子君,山西榆次人。幼从贾丽川学老生,十二岁登台。早年宗法谭鑫培,后改学刘鸿声。嗓音高亢,唱腔质朴、劲拔,世称“高派”。代表剧目有《逍遥津》、《哭秦庭》、《斩黄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