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解脱
(术语)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
内身有色想之贪,为除此贪,观外之不净青瘀等色,使贪不起,故名解脱。
此初解脱依初禅定而起,缘欲界之色也。
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内身虽无色想之贪,而欲使更为坚牢,观外之不净青瘀等色,使不起贪,故名解脱。
此依二禅而起。
缘初禅之色也。
以上二者为不净观。
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观净色故名净解脱。
于定中除不净相,唯观八色等光明清净光洁妙宝之色也。
观净色而不生贪,足显观之转胜,......更多
八触
(名数)身有所感触,谓之触。
将得初禅定时。
身中生八种之感触。
谓之八触:一曰动触,坐禅时,俄而身起动乱之象也。
二曰痒触,俄而身痒如无置身处也。
三曰轻触,身轻如云如尘,有飞行之感也。
四曰重触,俄而身重如大石,不能少动也。
五曰冷触,俄而身如水冷也。
六曰暖触,身热如火也。
七曰涩触,身如木皮也。
八曰滑触,身滑如乳也。
考此八触发生之原因。
欲得初禅定时。
上界之极微,入于欲界之极微而相替。
地水火风狂乱而如此发动也......更多
诃利
(动物)Hari,又作呵梨,[口*歇]里。
译曰狮子。
孔雀王咒经上曰:“诃利,梁云狮子。
”宝窟上本曰:“外国云呵梨,此云狮子。
”
五通
(术语)天眼等之五种神通力也。
【参见: 五神通】\n\n(名数)一神境智证通,又云身如意通R!ddhividhi-jn^a%na,又云身通,又云神足通。
即变现不思议境界之通力,谓之神境通。
游涉往来自在之通力,故云神足通,自身得变现自在之通力,故云身如意通,各就一边而与以名也,其中神境通名,最为通称。
二天眼智证通Divya-caks!us,得色界天眼根,照久无碍,谓之天眼智证通。
三天耳智证通Divy......更多
法身体性
(术语)论法身之体性诸家不同,先言小乘。
小乘理性不论,只以戒定慧解脱知见之五分功德为法身,称为五分法身。
次言大乘诸家。
三论宗以实相为法身,实相者空理,真空无相,是法身之体性,真空无相,故现其无边之身相也。
维摩经方便品曰:“佛身即法身。
”同注:“肇曰:经云:法身者虚空身也,无生而无不生,无形而无不形。
”往生论注曰:“实相无相,故真智无知也。
无为法身者,法性身也。
法性寂灭,故法身无相也。
无相故能无不相......更多
法身有相
(术语)依诸经论通途之说,则谓法身无色无形,色相庄严不可见。
而台家贬之,以为别教已下之说。
依圆教之极意,则谓法身决非无相,其言曰:一家圆实之意,法性之体理具依正色心,相相宛然,非真空无相之法性。
是故三惑究竟清净,则本性常住之色心显现,而依正之二法究竟清净也,以此即谈别具三千,示法法即性也。
故法华经方便品曰:“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同提婆品曰:“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
”涅槃经陈如品曰:“色是无常......更多
五衰
(术语)天人将死时,现五种之衰相。
经论所说不一。
涅槃经十九曰:“释提桓因,命将欲终,有五相现:一者衣裳垢腻,二者头上花萎,三者身体臭秽,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乐本座。
”佛本行集经五曰:“尔时护明菩萨大士,天寿满已,自然而有五衰相现。
何等为五?
一者头上花萎,二者腋下汗出,三者衣裳垢腻,四者身失威光,五者不乐本座。
”俱舍论十说大小之五相曰:“然诸天子,将命终时,先有五种小衰相现:一者衣服严具出非爱声,二......更多
五见
(名数)一、身见,即我见我所见也,不知吾身为五蕴和合之假者。
而计度实有我身(我见),又不知我身边之诸物,无一定之所有主,而计度实为我所有物(我所见),合此我见与我所见二者,则为身见。
常略我所见而单曰我见。
二、边见,一旦有我身起我见之后,其我或计度为死后断绝者,或计度为死后亦常住不灭者。
是有二义:起于身见后边之妄见,故名边见(唯识);
偏于断或常之一边,故名边见(俱舍)。
三、邪见,拨无因果之道理者。
五身
(名数)五种法身有四种。
【参见: 法身】附录。
\n\n(名数)佛之五种法身也。
【参见: 法身】
梵声
(术语)如来之梵音也。
无量寿经下曰:“梵声犹雷震,八音畅妙响。
”【参见: 梵音】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