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转

公转的同义词反义词
gōng zhuǎn/zhuàn一个天体绕着另一个天体转动叫做公转。如太阳系的行星绕着太阳转动,行星的卫星绕着行星转动。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6小时9分10秒;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27天7小时43分11.5秒。

三球仪

三球仪的同义词反义词
sān qiú yí又称“月地运行仪”。由代表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三个球体组成的仪器。通过机械联动装置,可演示日食、月食的原理,以及月球盈亏、地球自然公转、昼夜与四季交替等。

中数

中数的同义词反义词
zhōnɡ shù1.中气一周之数,即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 2.居中﹑折中之数。

土星

土星的同义词反义词
tǔ xīng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离太阳的次序计为第六颗行星。与太阳平均距离14.27亿千米。直径12万千米,平均密度0.7克/立方厘米,质量5.688×10^29克。公转周期29.46年,自转周期10小时14分。表面有浓厚的大气,最高温度约-150°c。上空常有比地球强烈数万倍的闪电。有磁场、辐射带、美丽的光环和二十三颗卫星。

太阳系

太阳系的同义词反义词
tài yáng xì/jì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体系统。由太阳、九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其中太阳质量占99.86%,其他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其起源有多种学说,如星云说、灾变说等,现尚无定论。

小行星

小行星的同义词反义词
xiǎo xíng/háng xīng沿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行的小天体。公转周期3.3-6年,自转周期2-18小时。大多数分布在火星与木星运行轨道之间,形成“小行星带”。自1801年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发现第一颗小行星谷神星后,至今已发现一万多颗。正式编号的仅五千多颗。最大的如谷神星直径为770千米,小的直径不足1千米。

开普勒定律

开普勒定律的同义词反义词
kāi pǔ lè/lēi dìng lǜ行星环绕太阳公转所遵循的定律。由开普勒根据第谷·布拉赫等的观测资料研究分析而发现。包括第一定律(轨道定律):行星轨道是椭圆,太阳在其一个焦点上;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在相等的时间内,行星和太阳联线所扫过的面积相等;第三定律(调和定律):任何两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同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比例。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基础。

朔望月

朔望月的同义词反义词
shuò wàng yuè又称“太阴月”。月球绕地球公转相对于太阳的平均周期。为月相盈亏的周期。以从朔到下一次朔或从望到下一次望的时间间隔为长度,平均为29.53059天。

光行差

光行差的同义词反义词
guāng xíng/háng chà/chā/chāi/cī地球上观测者所见到的天体方向对真实方向的偏差。天体的视方向则是地球的空间速度和来自天体的光速的合成方向。有两种:(1)周年光行差。由地球的绕日公转运动所引起。(2)周日光行差。由地球本身绕极轴自转运动而引起。

冥王星

冥王星的同义词反义词
míng wáng xīng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离太阳的次序计为第九颗行星。1930年由美国汤博根据美国天文学家洛韦尔的计算发现。与太阳平均距离59亿千米。直径2300千米,平均密度0.8克/立方厘米,质量1.43×10^25克。公转周期约248年,自转周期6.387天。表面温度在-220°c以下。表面可能有一层固态甲烷冰。有一颗卫星。
123 共2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