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力
兵力的同义词反义词
bīng lì1.军队的实力。包括人员和武器装备。
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
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的同义词反义词
zhōnɡ yānɡ ɡé mìnɡ ɡēn jù dì dì wǔ cì fǎn “wéi jiǎo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约五十万人的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这时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者的错误战略已在红军中取得统治地位,他们否定毛泽东正确的战略战术,在反“围剿”开始时实行军事冒险主义,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集中主力进攻敌军坚固阵地,使红军遭受重大伤亡。随后又实行防御中的......更多
丸泥封关
丸泥封关的同义词反义词
wán ní fēng guān丸泥:一点泥,比喻少;封:封锁。形容地势险要,只要少量兵力就可以把守。
卢永祥(1867-1933)
卢永祥(1867-1933)的同义词反义词
lú yǒng xiáng (1867-1933)皖系军阀。山东济阳人。曾任北洋军师长和淞沪护军使。1919年任浙江督军,后改称浙江军务善后督办。1924年在江浙战争中被齐燮元击败。第二次直奉战争后任苏皖宣抚使,借奉系兵力驱逐齐燮元,不久又被奉系排挤下台。
官渡
官渡的同义词反义词
guān dù1.官设的渡口。 2.古地名。在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因临古官渡水而得名。东汉末,曹操以劣势兵力战败袁绍主力军于此。今尚有土垒遗存,称中牟台,又称曹公台。
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的同义词反义词
wǎn nán shì biàn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强令黄河以南坚持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在一个月内撤到黄河以北。中国共产党为维护抗日大局,同意将安徽南部的新四军调到江北。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九千余人,移师北上。6日,当部队行至泾县茂林地区,遭国民党军八万余人的伏击。双方兵力悬殊,新四军血战七昼夜,终因弹尽粮绝,除少部分突围外,大部被俘、失散或牺牲。军长叶挺被扣押,......更多
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
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的同义词反义词
zhōnɡ yānɡ ɡé mìnɡ ɡēn jù dì dì sān cì fǎn “wéi jiǎo ”1931年7月,蒋介石调集三十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主力绕道千里,在敌军主力背后发动攻击。敌军始终无法与红军主力决战,在往来奔波中饥疲沮丧,被迫退却。红军乘势追击,共歼敌三万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剿”。
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二次反“围剿”
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二次反“围剿”的同义词反义词
zhōnɡ yānɡ ɡé mìnɡ ɡēn jù dì dì èr cì fǎn “wéi jiǎo ”1931年4月,蒋介石调集二十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以少数红军配合地方武装阻击、迟滞敌人,集中主力攻击敌军薄弱环节。在半个月内连打五仗,横扫350千米,共歼敌军三万多人、缴枪二万余支,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剿”。
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
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的同义词反义词
zhōnɡ yānɡ ɡé mìnɡ ɡēn jù dì dì sì cì fǎn “wéi jiǎo ”1932年底,蒋介石调集三十多个师的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1933年2、3月间,红一方面军在朱德、周恩来指挥下,两次设伏,共歼敌近三个师,俘敌万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剿”。
乘虚迭出
乘虚迭出的同义词反义词
chéng xū dié chū虚:空虚、弱点。迭:屡次。指军事上向对方没有设防或兵力薄弱的地方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