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
太阳系的同义词反义词
tài yáng xì/jì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体系统。由太阳、九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其中太阳质量占99.86%,其他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其起源有多种学说,如星云说、灾变说等,现尚无定论。
星际航行
星际航行的同义词反义词
xīng jì háng xíng/háng宇宙飞行器摆脱太阳系天体的引力,到太阳系以外的恒星际空间的航行活动。目前正处于探索阶段。有人将它作为“行星际航行”的简称;也有人称之为“恒星际航行”,而把星际航行作为行星际航行和恒星际航行的统称。
银河系
银河系的同义词反义词
yín hé xì/jì太阳系所在的星系。是一个由1000多亿颗恒星组成的巨型旋涡星系。直径约为8万光年,主体是透镜形盘状结构,叫银盘,厚约3~6千光年。中间密集的核心叫银核,直径只有几光年,最中心区叫银心。组成银河系旋涡结构的螺线形带状物叫旋臂,一共有四条。太阳位于距银心约3.3万光年处。
土星
土星的同义词反义词
tǔ xīng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离太阳的次序计为第六颗行星。与太阳平均距离14.27亿千米。直径12万千米,平均密度0.7克/立方厘米,质量5.688×10^29克。公转周期29.46年,自转周期10小时14分。表面有浓厚的大气,最高温度约-150°c。上空常有比地球强烈数万倍的闪电。有磁场、辐射带、美丽的光环和二十三颗卫星。
地圆说
地圆说的同义词反义词
dì/de yuán shuō/shuì/yuè1.以大地为球形的学说。相传为古希腊人亚诺芝曼德﹑毕达哥拉斯及挨拉托色尼所首创。至16世纪初,葡萄牙人麦哲伦绕地球一周,18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以力学理论证明太阳系中各行星之形状,此学说遂为世人所公认。
太阳
太阳的同义词反义词
tài yáng太阳系的中心天体。银河系的一颗普通恒星。与地球平均距离14960万千米,直径139万千米,平均密度1.409克/立方厘米,质量1.989×10^33克,表面温度5770开,中心温度1500万开。由里向外分别为太阳核反应区、太阳对流层、太阳大气层。其中心区不停地进行热核反应,所产生的能量以辐射方式向宇宙空间发射。其中二十二亿分之一的能量辐射到地球,成为地球上光和热的主要来源。
星云说
星云说的同义词反义词
xīng yún shuō/shuì/yuè太阳系起源的一类学说。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于1755年提出,继而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于1796年提出另一种星云说。20世纪以来又出现二三十种星云说,共同认为太阳系是由一团巨大的旋转原始星云在万有引力作用下逐渐收缩凝聚而成的。但各种星云说的理论根据、凝集过程和计算结果却显著不同。
行星际航行
行星际航行的同义词反义词
xíng/háng xīng jì háng xíng/háng宇宙飞行器脱离地球引力,在太阳系范围内的航行活动。包括宇宙飞行器飞往月球或地球以外的其他天体的航行(环绕天体运行、从天体旁边飞过或在天体上着陆)以及到行星际空间去的航行。有人把这种航行简称为“星际航行”。
九大行星
九大行星的同义词反义词
jiǔ dà/dài/tài xíng/háng xīng1. 太阳系的九大行星。指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转的主要天体。它们不能发光,以反射太阳的光而发亮。按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公转
公转的同义词反义词
gōng zhuǎn/zhuàn一个天体绕着另一个天体转动叫做公转。如太阳系的行星绕着太阳转动,行星的卫星绕着行星转动。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6小时9分10秒;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27天7小时43分11.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