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连嗐头
目连嗐头的同义词反义词
mù lián hài tóu/tou1.一种特别加长的号筒,专用于道场和目连戏。嗐头,绍兴方言,即号筒。清范寅《越谚》中说是"铜制,长四尺"。
比目连枝
比目连枝的同义词反义词
bǐ mù lián zhī比目:比目鱼,传说仅一眼,须两鱼并游;连枝:连在一起的树枝。比喻形影不离的情侣和朋友。
目连戏
目连戏的同义词反义词
mù lián xì/hū1.亦称"目莲戏"。 2.以目连救母故事为题材的戏剧。唐代已有《大目干连冥间救母变文》,以后各种戏曲中多有目连戏。清张岱《陶庵梦忆》有《目莲戏》一篇。
目连
目连的同义词反义词
mù lián1.亦作"目莲"。 2.[梵Maudgaly?yana]摩诃目犍连的略语。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传说他神通广大,能飞抵兜率天。母死,堕饿鬼道中,为救母脱离饿鬼道之苦,以神通之力亲往救之。见《初学记》卷四引《盂兰盆经》。 3.指目连戏。
目连救母
目连救母的同义词反义词
mù lián jiù mǔ戏曲剧目。故事出于《佛说盂兰盆经》。叙目连之母青提不敬神明,被打入地狱。目连去地狱寻母,百折不回,终于感动神明,母子重逢。北宋时杂剧已有此节目。明清传奇有《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和《劝善金科》。近代有以目连救母故事为内容的目连戏。
盂兰盆
盂兰盆的同义词反义词
yú lán pén1.[梵uIIambana]意译为救倒悬。旧传目连从佛言,于农历七月十五日置百味五果,供养三宝,以解救其亡母于饿鬼道中所受倒悬之苦。见《盂兰盆经》。南朝梁以降,成为民间超度先人的节日。是日延僧尼结盂兰盆会,诵经施食。后亦演为仅具祭祀仪式而不延僧尼者。 2.指农历七月十五日用于超度亡人的供器。 3.旧俗用作占测气候的竹器。
目莲戏
目莲戏的同义词反义词
mù lián xì/hū1.见"目连戏"。
绍剧
绍剧的同义词反义词
shào jù戏曲剧种。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和杭嘉湖地区以及上海。主要唱腔二凡渊源于陕西的西秦腔、三五七源于安徽的吹腔。一般认为,是明末西秦腔经安徽流入绍兴后,与当地方言和戏曲音乐结合发展而成。武功来自目连戏。剧目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龙虎斗》、《血泪荡》等。
目莲
目莲的同义词反义词
mù lián1.见"目连"。
缘起
缘起的同义词反义词
yuán qǐ①佛教指一切事物皆待缘而起。后指事物的起原,由来:我从父老的口中,听到过她所以为尼姑的缘起。②一种叙述故事始末缘由的俗文体:《丑女缘起》|《目连缘起》。③一种说明编辑、著作或举办某种事情的缘由、宗旨的文字:湖海艺文社的“缘起”里,说明了它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