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洞
臭氧洞的同义词反义词
chòu yǎng dòng指地球上空的臭氧层因臭氧大幅度减少而形成的空洞。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氟氯烷(氟利昂)等化合物进入臭氧层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是使臭氧减少的重要因素。出现臭氧洞后,紫外线会过量地射到地表,危害人体健康,也会导致气候异常,影响生态平衡。
臭氧
臭氧的同义词反义词
chòu/xiù yǎng化学式o_3。具特殊刺激性气味的蓝色气体。液态臭氧易爆炸。在高温下分解成氧气。为强氧化剂。有水同存时为强漂白剂。由氧气或空气经高压放电而得。用作消毒剂、漂白剂、氧化剂等。
臭氧层
臭氧层的同义词反义词
chòu yǎng céng1.位于地球以外20—25公里,是平流层臭氧集中的层次,由于太阳紫外线的光化作用所致。
臭氧层耗竭
臭氧层耗竭的同义词反义词
chòu/xiù yǎng céng hào jié臭氧层遭到破坏的现象。主要由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氮氧化物、氟氯烃化合物及其他痕量气体进入臭氧层所造成。臭氧层破坏后,地面将受到过量的紫外线辐射,危害人类健康;使平流层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异常,影响植物生长、生态平衡等。
二次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的同义词反义词
èr cì wū rǎn wù也称“次生污染物”。由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通常称“一次污染物”)在环境中演化而成的新污染物。往往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更为严重。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水蒸气相遇而生成的硫酸雾,其刺激作用比二氧化硫强十倍;发生光化学烟雾时,所产生的臭氧、甲醛和丙烯醛等二次污染物,对动植物和建筑材料有较大的危害。
大气
大气的同义词反义词
dà qì包围地球的空气的总称。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之一。与海洋、陆地共同构成地球体系。是地球体系中动量、热量与物质循环的关键。大气总质量约5.3×10^18千克(其中50%集中在6千米以下,99.9%集中在48千米以下),约占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低层大气由氮、氧、水汽、臭氧、二氧化碳等组成。密度随距离地面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并趋于稀薄,一般将大气上界定为距地面1000千米处。
氟氯烷
氟氯烷的同义词反义词
fú lǜ wán有机化合物的一类,含有氟和氯,常见和有CCl3F、CCl2F2都是无色、无味、无毐的气体,容易液化。通常用作冷冻剂和分散剂,对大气臭氧层有破坏作用,国际上已规定控制并逐渐停止氟氯烷的生产和使用。也叫氟利昂。
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污染指数的同义词反义词
kōng qì wū rǎn zhǐ shù根据空气质量标准和各种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来确定的污染物浓度的值,是评估空气质量的一种依据。计算方法为:将各种空气污染物的浓度分别除以国家标准,再乘以100,得到各种污染物指数,取其中最高的一项作为空气污染指数。我国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污染物项目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氮、可吸人颗粒物等。
严济慈(1900-1996)
严济慈(1900-1996)的同义词反义词
yán jì cí (1900-1996)物理学家。浙江东阳人。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法国国家科学博士。曾任上海大同大学、暨南大学等校教授,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副院长等职。主要研究水晶在电场作用下的伸缩和光学性能的变化;氢、氖的连续光谱,氢和臭氧的紫外线吸收。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开创人之一。著有《几何证题法》、《普通物理学》。
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烟雾的同义词反义词
guāng huà/huā xué yān wù排入大气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经阳光(紫外线)作用后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烟雾。呈浅蓝色或白色,有特殊的气味。主要成分有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及某些烯烃、醛类和酮类化合物等。对眼结膜和上呼吸道黏膜有刺激作用,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植物生长,腐蚀橡胶制品,损伤油漆涂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