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奖

金马奖的同义词反义词
jīn mǎ jiǎng台湾举办的电影评奖。1962年由台湾“行政院新闻局”主办。1984年起改由民间电影社团轮流主持。每年举行一次,设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等十余个奖项。奖品为金色战马塑像。

李翰祥(1926-1997)

李翰祥(1926-1997)的同义词反义词
lǐ hàn xiáng (1926-1997)电影导演。辽宁锦州人。曾就读于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1948年在香港从影。执导的《貂蝉》、《江山美人》、《后门》、《大军阀》,均获亚洲影展奖;《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施》、《缇萦》、《乾隆下江南》、《乾隆下扬州》,均获金马奖;《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获文化部优秀影片特别奖。

杨惠珊(1952- )

杨惠珊(1952- )的同义词反义词
yáng huì shān (1952- )电影演员。湖南湘潭人,生于台湾。女。曾就读于台中静宜女子文理学院。1976年从影。因主演《玉卿嫂》获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奖;主演《小逃犯》、《我这样过了一生》。获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

林凤娇(1953- )

林凤娇(1953- )的同义词反义词
lín fèng jiāo (1953- )电影演员。原籍福建,生于台湾。女。1972年从影,先后在港、台两地主演七十余部影片。因主演《汪洋中的一条船》和《小城故事》,两次获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前者又获亚洲影展演技最突出女主角奖。

柯俊雄(1945- )

柯俊雄(1945- )的同义词反义词
kē jùn xióng (1945- )电影演员。台湾高雄人。十六岁从影,曾在五十余部台语片中扮演角色。1965年起在港台两地主演国语片。其中《寂寞的十七岁》、《英烈千秋》,两次获亚洲影展最佳男主角奖;《黄埔军魂》获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我的爷爷》(兼编导)获巴拿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卢燕(1927- )

卢燕(1927- )的同义词反义词
lú yàn/yān (1927- )电影演员。广东人。女。曾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和交通大学学习。1947年移居美国,先后就读于夏威夷大学和巴沙甸那戏剧学院。1958年在好莱坞从影。1967年回香港。因主演《董夫人》、《十四女英豪》、《倾国倾城》,三次获金马奖。曾在美国创设卢燕影视公司。

归亚蕾(1944- )

归亚蕾(1944- )的同义词反义词
guī yà lěi (1944- )电影演员。浙江吴兴(今属湖州市)人。女。台湾艺术专科学校毕业。1965年从影。因主演《烟雨蒙蒙》、《家在台北》,并在《蒂蒂日记》中扮演重要角色,三次获金马奖。1980年参与创建谦记电影公司,自任策划并参加拍摄《未婚妈妈》等影片。

成龙

成龙的同义词反义词
chéng lóng1.科举及第。 2.比喻成为出人头地的人。3.电影演员 (1954- )。原名陈港生,原籍山东,生于香港。七岁入香港中国戏剧学院学习京剧,并练武术。十岁开始参加拍摄电影。先后主演影片《蛇形刁手》、《醉拳》、《警察故事》等,成为继李小龙之后最知名的功夫片演员。其中《警察故事》获香港金像奖和台湾金马奖特别奖。

林青霞(1954- )

林青霞(1954- )的同义词反义词
lín qīng xiá (1954- )电影演员。原籍山东,生于台湾。女。毕业于台北女子中学。1984年去美国国际大学进修电影表演课。曾因主演《八百壮士》和《滚滚红尘》,分别获亚洲影展和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主演的影片还有《我是一片云》、《月朦胧,鸟朦胧》等。

龚稼农(1902-1993)

龚稼农(1902-1993)的同义词反义词
gōng jià nóng (1902-1993)电影演员。江苏南京人。曾就读于东南大学体育科。1925年在上海从影。相继在《玉洁冰清》、《歌女红牡丹》、《脂粉市场》、《春蚕》等影片中扮演主要或重要角色。1949年后任台湾农业教育影片公司编导委员。1993年获金马奖纪念奖。著有《龚稼农从影回忆录》。
12 共1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