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同义词反义词
xiāng gǎng tè bié xíng zhèng qū简称“港”。在珠江口东侧,临南海。面积1092平方千米。人口630.7万(1995年)。市区在香港岛北部和九龙半岛南端,中隔深水港。1842年后被英国侵占。1997年7月1日起中国恢复行使主权,设特别行政区。西太平洋海空交通枢纽。自由港。转口贸易发达。工业多为出口加工型。世界重要的黄金市场和金融中心。
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的同义词反义词
mǎ liù/lù jiǎ hǎi xiá亚洲东南部马来半岛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海峡。水道狭长,长1080千米,最窄处宽仅5.4千米。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经济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可通行20万吨海轮。航运繁忙。
马绍尔群岛
马绍尔群岛的同义词反义词
mǎ shào ěr qún dǎo大洋洲岛国。在太平洋中西部。面积181平方千米。人口5.4万(1994年)。首都马朱罗。多为珊瑚岛礁。热带海洋气候。主要产椰子。捕鱼业较重要。
马那瓜
马那瓜的同义词反义词
mǎ nà/nǎ/nèi/nā guā尼加拉瓜首都。人口108.9万(1992年)。农产品集散地。全国最大工业中心,主要有纺织、炼油、制革、食品等。商业较盛。交通枢纽,泛美公路经过,铁路通太平洋岸主要港口,并有国际机场。位于火山活动地带,1931年和1972年曾先后遭大地震破坏。
麦哲伦海峡
麦哲伦海峡的同义词反义词
mài zhé lún hǎi xiá南美洲大陆南端同火地岛等岛屿之间的海峡。因航海家麦哲伦于1520年首先由此通过进入太平洋,故名。峡湾曲折,长563千米,最窄处宽仅3千多米。是沟通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通道。风大流急,航行困难。
黑潮
黑潮的同义词反义词
hēi cháo又称“日本暖流”。为北赤道洋流在菲律宾群岛东岸向北转向而成。因其海水呈蓝黑色,故名。主流沿台湾岛东岸、琉球群岛西北侧北流,直到日本东海岸,与千岛寒流相遇,在盛行西风吹送下,再折向东成为北太平洋暖流。是北太平洋西部流势最强的暖流。黑潮对日本、菲律宾和中国气候有较大影响。
黑龙江
黑龙江的同义词反义词
hēi lóng jiāng亚洲大河,国际河流。因江水中溶解大量腐殖质水色发黑而得名。北源石勒喀河出蒙古北部肯特山东麓,南源额尔古纳河出中国大兴安岭西坡。两源汇合后称黑龙江,东流至俄罗斯境内注入太平洋的鄂霍次克海。长4370千米。流域面积184万平方千米(中国境内约占48%)。额尔古纳河和干流上、中游段(乌苏里江河口以上)为中国和俄罗斯的天然界河。江宽水深,几乎全部可通航。渔业资源丰富,盛产鳇鱼、大马哈鱼。
南大洋
南大洋的同义词反义词
nán/nā dà/dài/tài yáng也叫“南冰洋”或“南极海”。指南极洲周围的水域,包括大致南纬50°附近的印度洋、大西洋和南纬55°~62°之间的太平洋。面积约3800万平方千米。水生和岸栖动物丰富,尤以磷虾著名。大洋上漂浮的冰山极多。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的同义词反义词
è ěr ní nuò xiàn xiàng位于赤道附近东太平洋的秘鲁洋流水温反常增高、鱼群大量死亡的现象。一般出现于圣诞节前后。每隔几年发生一次,海水表层增温范围扩大,持续时间长,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厄尔尼诺,西Ni?o]
地震带
地震带的同义词反义词
dì/de zhèn dài“地震活动带”的简称。经常发生地震的地理区域,呈有规律的带状分布。全球地震活动分布在相对较狭窄的地带,主要有环太平洋地震带、横贯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