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国主义

军国主义的同义词反义词
jūn guó zhǔ yì某些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加紧对外侵略,把国家置于军事控制之下,实行法西斯军事独裁,强迫人民接受军事训练,向人民灌输侵略思想,使政治、经济、文化等为侵略战争服务的反动政策。

夏衍(1900-1995)

夏衍(1900-1995)的同义词反义词
xià yǎn (1900-1995)剧作家,散文家。原名沈乃熙,字端轩,浙江杭县(今余杭)人。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后去日本留学。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左联,并从事进步电影的开拓与领导工作。抗战期间主办《救亡日报》等。建国后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文化局局长、中国影协主席、文化部副部长。著有报告文学《包身工》,电影剧本《狂流》、《春蚕》、《风云儿女》,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更多

斯大林

斯大林的同义词反义词
sī dà lín斯大林(1879—1953),原名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朱加施维里。1879年12月21日生于格鲁吉亚梯弗里斯州哥里城。15岁参加革命,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因坚强不屈地反对沙皇专政,而先后被捕7次,流放6次。1912年当选俄共(布)中央委员。1917年当选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同年底,协助列宁组织和领导了“十月革命”。1921年3月,在俄共第10次代表大会上,斯......更多

无条件投降

无条件投降的同义词反义词
wú tiáo/tiāo jiàn tóu jiàng/xiáng战败一方向战胜一方不附任何条件的投降,表示战败方的彻底失败。战败国必须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并执行投降书所规定的条款。战胜国可取消战败国的政府,对其承担战争责任的政府官员进行审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德国和日本即为无条件投降。

柏林墙

柏林墙的同义词反义词
bó lín qiáng又称“反法西斯防卫墙”。横贯于柏林市中心的水泥墙。总长度为154千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柏林市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由民主德国管理,苏联派驻军,西部由联邦德国管理,美、英、法派驻军。1961年,民主德国为阻止其公民外流,在交界处筑墙隔离,只留九个过境站。1991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后,该墙被拆除,只留下一小部分供人参观。

柏林战役

柏林战役的同义词反义词
bó lín zhàn yì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一次重大战役。1945年初,反法西斯盟国军队已攻入德国本土。4月16日,苏军发动对柏林的进攻,25日完成对柏林的包围,5月2日占领柏林。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

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的同义词反义词
gé ěr ní qiǎ/kǎ壁画。西班牙毕加索作于1937年。以当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空袭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为题材,描绘了该镇被夷为平地,无辜居民被杀害的惨状。作品采用象征性手法和单纯的黑、白、灰三色组成低沉的调子,渲染悲剧性的气氛。

棒喝党

棒喝党的同义词反义词
bàng hè dǎng1.即法西斯党。参见"棒喝主义"。

武士道

武士道的同义词反义词
wǔ shì dào日本武士遵守的封建道德。内容有忠节、武勇、孝行、廉耻、无欲等。镰仓时期,以法规形式确定下来。江户时期,形成一套思想理论体系,正式定名为“武士道”。明治维新后,武士等级在法律上被废除,但武士道却因军国主义者广泛提倡而继续流行。在现代又与法西斯主义相结合,形成反动的法西斯武士道精神。

生存空间

生存空间的同义词反义词
shēng cún kōng/kòng/kǒng jiān/jiàn德国法西斯侵略扩张理论中的术语。认为国家是一种有生命的机体,要有能满足它生长和发展的“生存空间”,这个“生存空间”就是能不断扩大的领土和殖民地。希特勒就是以争取“生存空间”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2345 共5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