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琴塔日哈(1932- )
斯琴塔日哈(1932- )的同义词反义词
sī qín tǎ rì hā(1932- )中国舞蹈家。黑龙江大赉人。蒙古族。女。1947年在内蒙古军政大学学习。1952年入内蒙古自治区歌舞团,历任舞蹈演员、编导、副团长。其代表性舞蹈节目有《筷子舞》、《春天来了》等。著有《蒙古族民间舞蹈教材》。
斯琴高娃(1949- )
斯琴高娃(1949- )的同义词反义词
sī qín gāo wá (1949- )电影演员。蒙古族。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人。女。1980年起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因主演《骆驼祥子》获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和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主演《似水流年》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演员奖。1986年定居瑞士。
格尔木市
格尔木市的同义词反义词
gé ěr mù shì在青海省北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格尔木河流贯北部,西格铁路和青藏、青新、敦格等公路交会境内。1960年始设市。人口8.4万(1995年)。是青海省重要工业城市,有电力、机械、汽车修配、炼铁、皮革、制糖等工业。境内有著名的察尔汗盐湖。
毛依罕(1906-1979)
毛依罕(1906-1979)的同义词反义词
máo yī hǎn (1906-1979)民间诗人,曲艺演员。内蒙古扎鲁特旗人。蒙古族。自幼喜爱好来宝等说唱艺术,长期在农村牧区演出,并创作了《铁虻牛》、《呼和浩特颂》等好来宝和诗歌。曾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内蒙古分会副主席。有诗集《党和母亲》和《毛依罕好来宝选集》。
毡包
毡包的同义词反义词
zhān bāo1.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篷帐。古代文献中多称穹庐﹑毡帐(旃帐)。今蒙古族居住区称"蒙古包"。一般为圆形﹐多用条木结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易拆装﹐便游牧。 2.兽毛编织的或用毛毡缝制的包﹐外出时用来盛放衣物。
浩特
浩特的同义词反义词
hào tè蒙古族牧人居住的自然村,也指城市。[蒙]
炒米
炒米的同义词反义词
chǎo mǐ1.将米炒熟。 2.指炒熟的米及用炒米制成的食品。 3.蒙古族人民的日常食物。用煮熟后再炒熟去壳的糜子米拌牛奶或黄油做成。
笑嗑亚热
笑嗑亚热的同义词反义词
xiào kē/kè yà rè1. 蒙古族曲艺的一种。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蒙语,意为“蒙语笑话”。二人表演,以说、学、逗、唱为主要手段,颇似汉族相声。
筷子舞
筷子舞的同义词反义词
kuài zǐ wǔ1.蒙古族民间舞蹈之一。多流行于伊克昭盟地区。舞蹈时手持筷束﹐按节拍交替击打身体各部位﹐动作健壮﹐节奏快速。
莫德格玛(1941- )
莫德格玛(1941- )的同义词反义词
mò/mù dé gé mǎ (1941- )舞蹈家。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右后旗人。蒙古族。女。1956年入内蒙古自治区歌舞团任舞蹈演员。1962年入东方歌舞团。同年在第八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以《盅碗舞》获金质奖章。舞蹈作品有《单鼓舞》、《湖畔晨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