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局
制局的同义词反义词
zhì jú1.南朝齐梁时设置的职掌内府器杖兵役的机构。
制局监
制局监的同义词反义词
zhì jú jiān/jiàn1.官名。南朝齐梁间设置,职掌内府器杖兵役。
后备兵
后备兵的同义词反义词
hòu bèi bīng1.泛指战时可以征集到军队中服兵役的人员。 2.某些国家分兵役为现役﹑预备役和后备役,服预备役期满后转入后备役的士兵叫后备兵。
士官
士官的同义词反义词
shì guān我国志愿兵役制士兵称士官,一般从服役期满的义务兵中选取,必要时也从军外具有专业技能的公民中招收。士官的军衔分为三等六级。
府户
府户的同义词反义词
fǔ hù1.军户的一种。指北魏时隶属于军府﹑世代执兵役的人户。
抓兵
抓兵的同义词反义词
zhuā bīng1. 旧军队强抓公民服兵役。
正役
正役的同义词反义词
zhèng yì1.明代赋役制度之一。即里甲法。 2.旧时兵役制之一。民国二十二年公布之兵役法规定:现役期满,退伍服正役。正役为期六年,在乡应赴规定之演习,战时动员召集之。
汉军八旗
汉军八旗的同义词反义词
hàn jūn bā qí1.清代八旗组织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原指满洲入关前已投降满洲或被俘从事兵役的辽东汉人及其子孙。努尔哈赤建立八旗之初,将所有户口不分种族都编入,所以在一旗内有满﹑汉﹑蒙古等族人。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将各旗的汉人拨出,另编一旗,定名汉军。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皇太极就降附的汉人组成汉军左右翼二旗。四年分建黄﹑白﹑红﹑蓝四旗。七年扩编为汉军八旗,与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共同构成八旗组织的整体。
缓役
缓役的同义词反义词
huǎn yì缓期服兵役。
隋炀帝(569-618)
隋炀帝(569-618)的同义词反义词
suí/duò yáng dì (569-618)即“杨广”。隋朝皇帝。初封晋王。公元600年,以阴谋取代兄杨勇为太子。604年杀父(文帝)即位。征发几百万民工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开辟驰道。又三次发动对高丽的战争。繁重的徭役和兵役激起各地农民大起义,致使隋朝统治土崩瓦解。后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禁军将领缢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