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艺
新文艺的同义词反义词
xīn wén yì1.指文学革命以后的文艺作品﹐如新诗﹑小说﹑戏剧等。
昆剧
昆剧的同义词反义词
kūn jù也称“昆曲”、“昆腔”。戏曲剧种。起源于元末明初流行于昆山(今属江苏)一带的昆山腔。明嘉靖年间,经魏良辅改革,成为一种婉转、柔和的新腔,称“水磨调”,逐渐成为流行于全国的剧种,并派生出北昆、湘昆、川昆等许多支派,形成昆腔这一声腔系统,在戏剧文学、表演艺术、舞台美术等方面,对中国许多剧种有过深远影响。
李翰祥(1926-1997)
李翰祥(1926-1997)的同义词反义词
lǐ hàn xiáng (1926-1997)电影导演。辽宁锦州人。曾就读于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1948年在香港从影。执导的《貂蝉》、《江山美人》、《后门》、《大军阀》,均获亚洲影展奖;《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施》、《缇萦》、《乾隆下江南》、《乾隆下扬州》,均获金马奖;《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获文化部优秀影片特别奖。
杨令公
杨令公的同义词反义词
yáng líng/lǐng/lìng gōng1.对北宋名将杨业的誉称。业初为五代北汉将领,善骑射,人称"无敌"。归宋后,任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屡败契丹,战功卓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军北征,业因矢尽援绝,被俘,绝食死。《宋史》有传。后来小说﹑戏剧中以杨业事迹为引线演为杨家将故事。
棒槌
棒槌的同义词反义词
bàng chuí①捶打用的木棒(多用来洗衣服)。②指外行(多用于戏剧界)。
欧阳予倩(1889-1962)
欧阳予倩(1889-1962)的同义词反义词
ōu yáng yú qiàn (1889-1962)演员,戏剧家。湖南浏阳人。早年留学日本,参加春柳社。回国后倡导新剧运动。1926年任民新影片公司编导。1929年主持广东戏剧研究所。1932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抗战时期任广西艺术馆馆长。建国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剧协副主席和中国舞协主席。有话剧剧本《桃花扇》、《黑奴恨》;电影剧本《玉洁冰清》、《天涯歌女》;论著《自我演剧以来》、《电影半路出家记》等。
正角
正角的同义词反义词
zhèng jiǎo/jué1.谓文艺作品里的主要人物。 2.指在戏剧﹑电影中扮演主要人物的演员。
汪优游(1888-1937)
汪优游(1888-1937)的同义词反义词
wāng yōu yóu (1888-1937)早期话剧(新剧)活动家、演员、剧作家。江西婺源人。早年曾演新剧。1921年参与组织民众戏剧社,倡导爱美的戏剧。后参加戏剧协社。有剧本《好儿子》及论著《我的俳优生活》、《优游室剧谈》等。
灌口二郎
灌口二郎的同义词反义词
guàn kǒu èr láng/làng1.也称二郎神。相传秦时李冰及其次子曾在灌口开离堆,锁孽龙,有德于蜀人,蜀人因此建庙祭祀,奉之为神灵。后演变为小说,戏剧中的神话人物。
王莹(1913-1974)
王莹(1913-1974)的同义词反义词
wáng yíng (1913-1974)戏剧、电影演员。安徽芜湖人。女。早年就读于复旦大学。曾参加上海艺术剧社、辛酉剧社以及明星、电通影片公司等。抗战时期率新中国剧团赴南洋演出。后赴美国学习。1955年回国,任北影厂编剧。曾主演话剧《赛金花》,电影《女性的呐喊》、《铁板红泪录》、《自由神》等。著有长篇小说《宝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