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运行论

天体运行论的同义词反义词
tiān tǐ/tī/bèn yùn xíng/háng lùn/lún旧译“天旋论”。哥白尼论述日心说的专著。于1543年出版。全书共六卷。论述太阳居于宇宙中心,地球与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行;描述天体的视运动,地球的公转,月球的运行及日月交食等。

天文学大成

天文学大成的同义词反义词
tiān wén xué dà/dài/tài chéng书名。托勒密的主要著作。是古希腊天文学的总结。全书共十三卷。论证大地为球形,讨论太阳运动和各种年的长度,月球的运动和不同周期的五大行星的运动,并叙述星盘与天球仪的制造,日月食的计算等。

天文年历

天文年历的同义词反义词
tiān wén nián lì刊载一年中天体坐标和天象活动的表册。包括有太阳、月球、大行星和基本恒星等不同时刻的位置;日食、月食、月掩星、日月出没及晨昏蒙影等天象资料和辅助用表。《中国天文年历》由紫金山天文台编算。

天王星

天王星的同义词反义词
tiān wáng xīng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离太阳的次序计为第七颗行星。1781年由英国天文学家赫歇耳发现。与太阳平均距离28.69亿千米。直径51800千米,平均密度1.24克/立方厘米,质量8.742×10^28克。公转周期84.01年,自转周期23.9小时,为逆向自转。表面温度约-180°c。有磁场、光环和十五颗卫星。

太阳风

太阳风的同义词反义词
tài yáng fēng从日冕向行星际空间辐射的等离子体粒子流。由日冕高温膨胀,使热电离气体粒子从日冕向外流而成。主要由质子和电子组成,也有少量氦离子。长寿命的冕洞是太阳风风源之一。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的探测证实了太阳风的存在。

宇宙速度

宇宙速度的同义词反义词
yǔ zhòu sù dù/duó从地球表面发射宇宙飞行器时,在其入轨点处必须具有的初始速度最小值。分为三种:(1)环绕地球运行所必须的速度(约7.91千米/秒)称为“第一宇宙速度”或“圆形轨道速度”;(2)摆脱地球引力束缚而飞往行星际空间所需的速度(约11.186千米/秒)称为“第二宇宙速度”或“脱离速度”;(3)摆脱地球和太阳的引力最终飞出太阳系所需的速度(约16.659千米/秒)称为“第三宇宙速度”。

微流星体

微流星体的同义词反义词
wēi liú xīng tǐ/tī/bèn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小物体的总称。由小行星和彗星等演变而来。直径小于1毫米,质量小于1毫克。由于体积微小,便像尘埃一样,先飘浮在大气中然后才渐渐沉降到地面。可能会对人造天体造成危害,因而需加强对其探测和研究。

日心说

日心说的同义词反义词
rì xīn shuō/shuì/yuè一种宇宙学说。由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于1543年提出。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太阳转动;天体的周日运动只是地球自转的反映,而恒星的距离则比行星都远。

星名

星名的同义词反义词
xīng míng为区分和检索方便,对各类天体人为规定的名称。中国古代对天体曾用领土、用具、动植物等名称命名。现代采用星座名后附加小写希腊字母,如大熊座α星;对变星则在星座名后附加大写拉丁字母,如金牛座t星;对小行星最初用罗马、希腊女神名命名,后也有用人名命名的,现国际上统一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如王绶星是3171号小行星;对彗星则以发现者姓名命名,如哈雷彗星等。

木星

木星的同义词反义词
mù xīng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离太阳的次序计为第五颗行星。与太阳平均距离7.783亿千米。直径14.28万千米,平均密度为1.33克/立方厘米,质量1.9×10^30克。公转周期11.86年,自转周期9小时50分。表面大气稠密,其中有明暗交替的云带,平均温度约-140°c,著名的大红斑是嵌在云带内的云团。其磁场比地球强20~40倍,因而有大规模的极光和光环。有十六颗卫星。
6789 共9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