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佚名 百家姓

历史来源 「包」源出: 一、出自芈(音米)姓。

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包氏为战国时期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以王父字"包"为氏。

亦作"苞"、"雹"等。

又《路史》云:包牺氏后有包氏,此为神话附会之辞,不可信。

二、为鲍氏所改。

家族名人 包整 北宋泾县人。

少时好学仗义,义聚八十余年,其书屋曾产灵芝,名曰"芝堂",因家著书万卷,故又称"万卷堂"。

包拯(公元999-1062年) 北宋名臣,庐州合肥人,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进士,累官监察御史、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枢密副史。

为官刚直不阿,以廉洁著称,人称"包青天"。

知开封服时,执法尤严,民称"关节不到,有阎罗老包。

"有人赠诗云:"秀干终成栋,精铜不作钩。

"死后谥号"孝肃"。

包咸(公元前6-公元65年) 东汉会稽人,少年从师于博士右师细君,学习鲁诗、《论语》。

官郎中,入宫教授太子《论语》,官至大鸿胪。

包融 唐代吴兴人,由殿试登第,官至集贤殿学士,有才华与名声,跟贺知章、张旭、张若虚合称"吴中四士"。

地望分布 安徽省宣城县 山西省沁水以东地区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ji/1/222337.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