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33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七绝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1961.09.09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注释】 李进:即江青。
A014 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
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蒋介石氏在西安接受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和西北人民的抗日的要求⑴,首先命令进行内战的军队撤离陕甘两省,这是蒋介石氏转变其十年错误政策的开始。
这对于指挥内战、制造分裂、并欲在这次事变中置蒋氏于死地的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讨伐派⑵的阴谋,给了一个打击。
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讨伐派的失望,已显而易见。
蒋氏此种觉悟的表示,可以看作国民党愿意结束其十年错误......更多
B019 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
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 (一九三七年七月二十三日)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企图以武力吞并全中国。
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对日作战。
蒋介石迟迟至事变后十日才在庐山发表谈话,确定了准备对日抗战的方针。
这是由于全国人民的压力,同时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行动已严重地打击了英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利益和蒋介石所直接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但就在这时,蒋介石政府仍然同日......更多
B020 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
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 (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五日) 这是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宣传部起草的关于形势与任务的宣传鼓动提纲。
这个提纲为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五日在陕北洛川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所通过。
(甲)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国本部的开始。
卢沟桥中国军队的抗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由于日寇无底止的进攻,全国人民的坚决斗争,民族资产阶......更多
B021 反对自由主义
反对自由主义 (一九三七年九月七日) 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
每个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应该拿起这个武器。
但是自由主义取消思想斗争,主张无原则的和平,结果是腐朽庸俗的作风发生,使党和革命团体的某些组织和某些个人在政治上腐化起来。
自由主义有各种表现。
因为是熟人、同乡、同学、知心朋友、亲爱者、老同事、老部下,......更多
B022 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
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 (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还在一九三三年,中国共产党就发表了在停止进攻红军、给民众以自由和武装民众三个条件之下,准备同任何国民党部队订立抗日协定的宣言。
那是因为在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人民的首要任务已经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了。
但是我们的目的没有达到。
一九三五年八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号召各党各派和全国同胞组织抗日联军和国防政府,共......更多
B023 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
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 (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五日) 中国共产党和抗日战争 贝问:中国共产党在中日战争爆发前后,有什么具体表示?
毛答:在这次战争爆发以前,中国共产党曾经再三向全国警告过,对日战争是不能避免的,所有日本帝国主义者所谓“和平解决”的言论,日本外交家的漂亮词句,都不过是掩盖其战争准备的烟幕弹。
我们曾经反复地指出,必须加强统一战线,实行革命的政策,才能进行胜利的民......更多
B024 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
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二日) 这是毛泽东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在延安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的报告提纲。
从这时起,党内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就反对这个提纲;
直到一九三八年九月至十一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才基本上克服了这种右的偏向。
一 目前形势是处在片面抗战到全面抗战的过渡期中 (一)我们赞助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的抗战,即使是片面的抗战......更多
B025 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
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 (一九三八年五月十五日) 这个布告是毛泽东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八路军后方留守处起草的,目的是对付蒋介石集团的破坏活动。
当时国共合作成立不久,蒋介石集团即阴谋破坏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
破坏陕甘宁边区,是这种阴谋的一部分。
毛泽东认为为了保护革命的利益,必须采取坚定的立场。
这个布告打击了当时共产党内一部分同志在抗日统一战线中对于蒋介石集团的阴谋活动所采取的......更多
B029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五日) 这是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所作的结论的一部分。
结论是在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五日和六日作的,这一部分是在五日讲的。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是当时毛泽东同陈绍禹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意见分歧的突出问题之一。
这在本质上就是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
关于这种意见分歧,毛泽东在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的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