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诞辰
陈赓,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国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领导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原名陈庶康。
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湘乡市龙洞乡泉湖村。
1916年入湘军当兵。
1921年脱离湘军,在长沙的铁路局当办事员,参加爱国运动 ,得到共产党人何叔衡、郭亮等的帮助,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留校任连长、副队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等战斗。
1925年10月,在第二次东征时,在华阳附近战斗失利,叛军追了过来。
到前线督战的蒋介石心慌腿软,怕被叛军俘虏,拔枪企图自杀。
陈赓不顾个人安危,连背带拖,将蒋救了出来。
1926年秋,被派到苏联学习,1927年初回国。
8月参加南昌起义,到贺龙部队任营长。
失败后,由香港转赴上海。
1928年起,主持中共中央特科的情报工作。
1931年9月赴鄂豫皖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团长、师长。
1932年因负重伤秘密到上海就医,曾向鲁迅详细介绍鄂豫皖红军的斗争事迹。
1933年3月被捕,由上海解往南昌。
正在南昌指挥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的蒋介石亲自用高官厚禄进行劝降。
陈赓大义凛然,严词拒绝。
经中共和宋庆龄等营救,脱险后到中央苏区,任彭湃杨殷步兵学校校长。
长征中任干部团团长,曾率干部团一部强占皎平渡渡口,使第一方面军得以顺利渡过金沙江。
到陕北后任第一军团第一师师长,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山城堡等战斗。
1937年2月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兼任第一队队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旅长,率部开赴太行山区,参与神头岭、响堂铺、长乐村等战斗的指挥,随后又转战于鲁西北、冀南、豫北。
1940年任太岳军区司令员,次年任太岳纵队司令员,参与领导创建晋冀豫根据地。
1943年11月赴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1945年6月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率太岳纵队后来改为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参加上党战役。
1946年初,他作为中共代表参加临汾、太原三人小组,调处国共军事冲突和监督双方执行停战协议。
1946年7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后率第四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转战晋南,连续进行闻喜夏县、同蒲、临汾浮山战役,歼灭国民党军3万人,其中包括号称“天下第一师”的胡宗南的整编第一旅。
随后他率部西进,于1946年11月至次年1月协同兄弟部队发起吕梁、汾阳孝义战役,歼灭国民党军2万余人。
1947年4月指挥晋南攻势,歼敌15000人。
8月与谢富治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一部,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开辟豫陕鄂解放区,配合刘伯承邓小平和陈毅粟裕野战军,在中原地区进行战略进攻。
在淮海战役中,率第四纵队协同兄弟部队在徐州西南切断津浦铁路,参加围歼黄维兵团。
1949年任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率部横渡长江,解放南昌。
执行远距离、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方针,进军广东追歼逃敌,直插雷州半岛,切断白崇禧部的海上退路,协同兄弟部队进行粤桂边战役,歼敌4万余人。
1950年初,指挥所部经14昼夜强行军,直抵云南边境,歼灭企图逃往国外的国民党军2万余人。
1950年2月进驻昆明,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云南军区司令员。
1950年7月应邀至越南,帮助越南军民进行抗法战争,取得边界战役的胜利。
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第三兵团司令员、政委。
1952年6月回国,筹办并任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第一任院长兼政委,培养国防科技人才。
1954年10月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1956年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
1958年9月兼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59年9月任国防部副部长。
1961年3月16日因心肌梗塞复发在上海去逝,享年58岁。
1924年,陈赓在黄埔军校 抗日战争初期的陈赓 1931年,王根英和儿子陈知非在上海 1944年,陈赓与夫人傅涯在延安的留影 1949年,陈赓在广东前线 陈赓在云南省宜良群众欢迎大会上讲话1950年7月,陈赓和胡志明等亲切交谈 1951年冬,陈赓和彭德怀司令员等在朝鲜前线高炮阵地上 1955年国庆节,陈赓等在天安门城楼上;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today/1/1851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