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与科特迪瓦建交

科特迪瓦(原意为“象牙海岸”)共和国位于非洲西部,南濒几内亚湾,与利比里亚、几内亚、马里、上沃尔特和加纳接壤。

全国面积322,500平方公里。

人口1400万。

全国共有60多个部族。

各部族均有自己的语言。

官方语言为法语。

通用迪乌拉语。

全国64%的人信奉拜物教,22%的人信奉伊斯兰教,14%的人信奉天主教。

政治首都亚穆苏克罗,经济首都阿比让。

1986年1月1日起,象牙海岸共和国将改名为科特迪瓦共和国。

“科特迪瓦”是法文“象牙海岸”的中文音译。

“象牙海岸”改名为“科特迪瓦”的原因是,它的国名在各种语文中向来都是意译,因而造成“象牙海岸”一词的开头字母在各种语文中都不同。

由于国际机构实行以各个国家名字的第一个字母在字母表中的顺序排列,致使象牙海岸在许多情况下国名排列的位子变动不定。

在征得联合国同意后,从1986年1月1日起,这个国家的名字在各种语文中一律改为音译。

科特迪瓦北部在13至15世纪曾为马里帝国的一部分。

1475年葡萄牙侵入,取名为象牙海岸。

1842年成为法国的“保护地”。

1895年被划入法属西非。

1958年12月,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

1960年8月7日宣布独立,1961年4月,脱离“法兰西共同体”。

科特迪瓦基本上是个农业国,经济主要建立在农业和对外贸易的基础上。

独立后,由于政局稳定,政府对经济建设一贯重视,制订并坚持以“自由资本主义”和“科特迪瓦化”为中心的经济政策。

由于优先发展农业,自给率为74%,除大米尚需少量进口外,粗粮足可自给。

主要经济作物是可可、咖啡、棕榈油等。

工业生产从无到有,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较快。

刚独立时,科特迪瓦基本上没有什么工业,只有几十家小工厂,工业产值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

独立后,科特迪瓦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集中力量建立和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以此为起步,逐步发展其它工业,工业生产已初具规模。

科特迪瓦森林资源丰富。

木材生产居非洲第一位。

矿产资源主要有钻石、黄金、锰、镍、铀、铁和石油。

科特迪瓦政府把“对话”、“和平”作为对外政策的指导原则,主张非洲国家团结合作,反对外部势力对非洲事务的干涉。

科特迪瓦独立时,周总理和陈毅外长曾致电祝贺并表示承认。

70年代以来,中国、科特迪瓦两国的贸易往来不断发展。

1983年3月2日同我国建交。

阿比让 收获咖啡的景象;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today/1/1928204.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