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武训传》受到批判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电影《武训传》上映于1951年初。

它描写和歌颂了清末武训行乞兴学的事迹。

《武训传》上映后,引起了两种截然相反意见的争论。

赞扬者认为,这“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好电影”,武训是“永垂不朽值得学习的榜样”。

批评者认为,电影《武训传》是一种“缺乏思想性有严重错误的作品”、“武训不足为训”。

这本是文艺界不同意见的正常争论。

而毛泽东却认为,电影《武训传》宣传了反历史唯物主义的反动思想,必须严肃批判。

他严厉地指出:《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

承认或者容忍对它的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为正当的宣传”。

他说“一些号称学好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竟至向这种反动思想投降”。

并由引得出“资产阶级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的严重结论。

7月23日,《人民日报》又公布了经毛泽东亲笔修改的《武训历史调查记》,说武训是一个“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地主”。

这样,《武训传》的讨论就变成了全国性的政治大批判。

批判持续一年多。

这一批判严重地混淆了思想艺术和政治问题的界限,使著名的编导孙瑜受到沉重的打击,40多位同志受到牵连。

也给新中国的电影艺术创作的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据统计,1950年,我国拍摄国产故事片29部,1951年仅有1部。

1951年至1954年4年中,共计拍摄了16部。

武训是清末山东邑县人,生于1838年,死于1896年。

据传他出身贫寒,青年时因苦于不识字而受人欺骗,决心行乞兴学,以便让穷人的孩子都能读书识字,免受有钱人的欺压,过上好日子。

武训经过30年的乞讨,积累了一些钱,在他50岁以后陆续在堂邑柳林集、馆陶、临清办起了3所义学,而他自己仍然乞讨过活,直至死去。

武训的行乞兴学活动,受到当时统治阶级的赞扬,清末山东巡抚张曜曾奏准光绪帝给予“建坊施表”。

武训死后,其事迹“宣付史馆”,被尊为“义乞”、“乞圣”。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today/1/3144544.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