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作家雨果逝世

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东部的贝桑松。

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名将军,后宣誓效忠波旁复辟王朝。

母亲也是王室的热烈拥护者。

少年时期的雨果在思想上深受家庭熏染。

1819年参与创办《文学保守者》周刊,公开维护伪古典主义。

早期作品有诗集《短歌行与民谣集》(1822年);

中篇小说《冰岛魔王》(1823)、《布格-雅加尔》(1826)等,大都带有保守主义的思想倾向。

20年代后期,政治思想和文学观点有了积极的转变。

1826年参与组织第二浪漫主义文社。

翌年,他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所写的长篇序言,对束缚资产阶级文学发展的伪古典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提出一整套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

该主张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的理论纲领。

1828年他写成戏剧《玛丽庸·德·洛尔姆》。

1829年发表诗集《东方集》。

1830年七月革命前夕上演戏剧《爱尔那尼》。

初演的成功被视为浪漫主义对伪古典主义胜利的标志。

1831年写成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继而又发表了戏剧《国王取乐》(1832)、《吕克莱斯波基亚》(1833)、《玛丽·都铎尔》(1833)、《昂日洛》(1835)、《吕伊·布拉斯》(1838);

诗集《秋叶集》(1831)、《黄婚之歌》(1835)、《心声集》(1837)、《光与影集》(1840);

小说《克洛德·格》(1834)等。

1841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

1845年又被国王授予“法兰西世卿”称号。

七月王朝资产阶级统治的相对稳定和统治者的拉拢,使他一度摇摆于民主立宪制和共和制之间。

剧作《卫戍官》(1843)上演失败后,他在文坛上沉默了近10年时间,而主要从事政治活动。

1848年二月革命后,他确立了共和主义立场。

1851年路易·波拿巴政变宣布帝制,他起而反对。

被迫流亡国外。

其间,著有抨击拿破仑第三的小册子《小拿破仑》(1852)和诗集《惩罚集》(1853)。

其他作品有诗集《静观集》(1856)、《历代传说》第一集(1859)、《街头与森林之歌》(1865),长篇小说《悲惨世界》(1862)、《海上劳工》(1866)、《笑面人》(1869)等。

1870年拿破仑第三垮台后,雨果回国。

普法战争时,他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

巴黎公社失败后,他曾勇敢地庇护受迫害的公社社员。

1872年出版的《凶年集》,记录了他这一时期的思想情绪。

1874年他的又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九三年》问世。

小说描绘了1793年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派与封建贵族的殊死搏斗,也包含有人道主义的说教。

雨果晚年的重要作品有诗集《做祖父的艺术》(1877),《历代传说》第二、三集(1877、1883)等。

1885年5月22日逝世。

雨果苦恋的情人,后成为他妻子的阿黛尔 与雨果热恋并同居过一段时间的德安娜 波哈特是精力充沛的雨果晚年的一个漂亮情妇 雨果与家人。

自左到右:雨果、查理、阿黛尔、佛兰哥、爱达兰、朱莉 雨果与儿子查理和佛兰哥神情何其相似 满脸幸福的雨果抱着他最心爱的孙子乔治与珍尼;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today/1/3169469.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