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成书
《永乐大典》开始编纂是在明永乐元年1403年。
那时,明成祖朱棣刚刚从他侄子建文帝手里夺来政权,为了表示讲修文治以笼络人心,遂命解缙等人编辑这部书。
1404年编完,命名为《文献大成》。
不久明成祖朱棣认为该书内容不够详备,不符修此书的原意,故而又增派太子少师姚广孝等参与,重新编修。
这次参加编校、抄写的达2100多人,历时5年,于永乐六年即1408年12月14日完工,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总计近22900卷以上,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亿7千万字,赐名《永乐大典》。
该书为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宏大的类书。
采录曲集七、八千种,经、史、子、集、释、道、戏曲、平话、医卜、工技、农艺等各类著作无所不录,搜罗甚广,资料颇丰。
该书的体例是以明初官修的《洪武正韵》的韵部,依韵次编排辑录的资料。
即:以单字为目,以韵系字,每单字下详注音、义,并录该字篆、隶、楷、草各种字体,然后分类辑入与该字有关即以该字起名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诗人词曲典故等各项内容。
如《四库全书总目》所云:“或以一字一句分韵。
或析取一篇,以篇名分韵。
”“或”全录一书,以书名分韵。
“大体符合凡例所说的”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
“但《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它时以字句、时以篇名、时以书名分韵,“割裂庞杂、漫无条理”、“参差无绪”。
但是,该书采录古籍资料,书名、作者,都以红字写出,颇为醒目;
成段成篇乃至全书引录文献,一字不易。
尤其是元代以前的佚文秘典,世所不传的,全赖其全篇全书收入,甚为完整,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古代文献资料,且出处明晰。
清代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从中辑出的佚书甚多,已收入《四库全书》的就有:经部66种,史部41种,子部103种,集部175种,总计385种,4926卷。
列入“存目”的还有100多部书。
后来,还有人不断地从《永乐大典》这一古籍的“宝库”中辑录佚书佚文。
足见《永乐大典》在保存古代文献资料方面的重大价值与贡献。
《永乐大典》只有抄本而无刻本。
原本只抄一部,明世宗嘉靖年间又抄录正副两本,原本移回南京,正本存放于文渊阁,副本存放于皇史宬。
明朝末年,原本、副本俱毁,仅存正本一部抄本。
乾隆年间,已残缺不全,后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两次入侵北京,两次对此书抢劫、焚毁,光绪年间仅剩64册。
后经多方搜求、各方捐赠、归还,再加上复制本,共得730余卷,1959年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所印仅为原书的3%强。
之后,中华书局又陆续收到60多卷,相继影印出版。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today/1/6196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