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诸天神佛释名
天神名。
为密教十二天之一,护世八方天之一。
即西方的守护神。
为梵语噜拏(varun!a)之译;
又称缚楼那、婆楼那、缚噜拏龙王。
《大日经》卷一〈具缘品〉云(大正18·8a)︰‘缚噜拏龙王罥索以为印。
’卷五〈秘密漫荼罗品〉云(大正18·35b)︰‘缚噜拏罥索,而在圆坛中。
汝大我应知,种子字环绕。
’此天在金胎两部为始的诸种曼荼罗中,为守护西方的龙王。
其中,在现图胎藏界曼荼罗中,位于外金刚部院西门的北侧,其身赤色,头上有七龙头,右手当奶持轮索,左拳叉腰,面向左而坐。
其左方有水天后,头上有九龙头,右手当奶执轮索,左掌叉腰,面向左而坐。
其左方有水天妃眷属,头上有八龙头,右臂屈而把戟,左拳当腰持轮索,面向左而坐。
又,西门的南侧另有两尊称为水天及水天眷属者,然其形像很明显地并非龙王,故古来颇多异说,或认为是七曜中的水曜星。
在金刚界曼荼罗成身会等之外金刚部二十天中,水天为北方地下天之一,安于最下端。
《贤劫十六尊轨》云(大正18·340a)︰‘水天执罥索。
’为其本说。
现图的形像为身浅青色,左拳安腰,右持蛇索,坐荷叶。
又,成身会五解脱轮的外侧西南隅亦安此天。
关于水天的形像,诸轨所说不一。
如《摄大仪轨》卷二、《广大仪轨》卷二、《玄法寺仪轨》卷二等谓其以龟为座;
《圣无动尊安镇家国等法》云(大正21·30b)︰‘西方作赤色旗,旗上画水天,乘龟,右执蛇索,左手叉腰。
其天头上有七龙头,状如蛇形。
’《瑜伽护摩仪轨》云(大正18·923c)︰‘西方水天住于水中,乘龟,浅绿色。
右手执刀,左手执龙索,头冠上有五龙。
四天女持妙华。
’《陀罗尼集经》卷十一云(大正18·881c)︰‘以白檀木刻作其像,身高五寸,似天女形面有三眼,头着天冠身着天衣,璎珞庄严,以两手捧如意宝珠。
’ 此外,以水天为本尊作请雨等修法,称为水天法,乃依《陀罗尼集经》卷十一所说水天印咒法,以及《供养十二大威德天报恩品》等所修。
水天的起源颇古。
最初,在《梨俱吠陀》中被当作司法神,相对于司宰白昼的同伴神密特拉(mitra),是掌管黑夜的神。
原住在天界,后在《阿闼婆吠陀》之中又成为水神,在《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之中则为水界之主(即龙种之王),又被认为是西方的守护神。
在佛典中,水天的名字很早就出现,如《长阿含》卷二十〈忉利天品〉提到四大天神之一的水神;
《杂阿含》卷三十五将其与帝释伊舍那列为人民拥护的神;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九〈诸天药叉护持品〉列出日天、月天、风神等以及水神;
《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上提到住于无热恼池的龙王;
《大三摩惹经》则列出了噜尼、稣摩、地天、水天等十天;
《宿曜经》卷上认为此天是司掌二十八宿中的危宿。
但这些多仅列其神名,至密教,始将其当作守护西方的龙王,画在金胎两部曼荼罗等中,充分发挥了后世印度教神话所说噜拏神的属性。
十二天之一,亦为护世八方天之一。
又称风神、风大神、风大大神。
风神的起源甚古,早在《梨俱吠陀》就已出现他的名字;
与日天(su^rya)、火天(agni)合称为吠陀三神,是给予人们名誉福德、子孙或长生的神祇;
后被列于护世八方天中,成为西北方守护神。
佛典中也常提到风神,如《长阿含》卷二十〈忉利天品〉说他是四大天神之一;
新译《华严经》卷一则列举十种风神︰无碍光明主风神、普现勇业主风神、飘击云幢主风神、净企严主风神、刀能竭水主风神、大声遍吼主风神、树杪垂髻主风神、所行无碍主风神、种种宫殿主风神、大扒照主风神;
同经卷三更说此十种风神得有各种解脱门,出现于世间,使重盖密障迷覆的众生皆得解脱。
又,《供养十二大威德天报恩品》云(大正21·383c)︰ ‘风天喜时有二利益,一者人身轻安举动随心意;
二者器界安隐无有倾动,而随世间有冷风和不损情非情等。
此天嗔时亦有二损,一者人身及音而不随意;
二者大风吹满散破世间,或不吹风,草木不顺时也。
’ 按,风天一称va^ta,皆由‘吹’之梵语va^转化而来,即将风急速吹动的威力神格化。
密教奉他为十二天或八方天之一,列于胎、金两部曼荼罗中。
在胎藏界曼荼罗,是位于外金刚部院的西北隅,《大日经疏》卷五云(大正39·634c)︰‘最西北隅置护方风天眷属。
’在胎藏现图曼荼罗的形像是通身赤黑色,戴冠披甲,右手执幢幡,左手握拳插腰,面向左方,天衣幢幡飞扬,左方有眷属及风天妃。
胎藏旧图样所绘与此略同。
在金刚界曼荼罗,是外金刚部二十天之一,位于西方。
在成身会中是四大神之一,位于大圆轮的西北隅。
《贤劫十六尊》云(大正18·340a)︰‘风幢西北隅,罗刹形,灰色。
’《秘藏记》叙述成身会四大神之一风神的形像,说其左上角有风天,浅青色。
关于此天的形像,还有其它说法。
如《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云(大正18·923c)︰‘西北方风天,云中乘獐着甲胄。
左手托胯,右手执独股头创,创上有绯幡。
二天女侍之并药叉众。
’《十二天供仪轨》所述内容与此相同。
《迦楼罗王及诸天密言经》云(大正21·334b)︰‘次下风天,两臂右持播青色。
’又,《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九〈广大解脱曼荼罗品〉云(大正20·271c)︰‘西北方风天神,左右一切孽噜茶王而为眷属。
’ [参考资料]《陀罗尼集经》卷十一;
《大教王经》卷十;
《大日经疏》卷十;
《供养护世八天法》;
《华严经探玄记》卷二;
《胎藏界七集》卷下(末);
《金刚界七集》卷上、卷下。
即太阳的神格化。
又作日神、日天子。
佛教以之为居止于日宫的日天子。
隶属四天王。
依《长阿含经》卷二十二〈世本缘品〉所载,日天子因宿世以善心供养沙门、婆罗门,济贫纾困,而感得生于日宫之果报。
其居所为纯金之宫殿,能放身光照四天下,享寿五百天岁。
其外出时有诸大天神为其前导,欢乐不倦。
后世密教以日天为十二天之一。
现图胎藏界曼荼罗列之于外金刚部院的东方,形像为赤肉色,左右手各持莲华,着天衣,乘五马车,左右各有天后侍坐。
金刚界曼荼罗列之为外金刚部院二十天之一,位在南方。
真言为‘南么三曼多勃驮喃阿你怛夜耶莎贺(namah! sa-manta buddha^na^m a^ditya^ya sva^ha^)’。
[参考资料]《法华经玄赞》卷二(本);
《大日经》卷一〈具缘品〉;
《大日经疏》卷十;
《大楼炭经》卷六;
《起世经》卷十;
《陀罗尼集经》卷十一。
密教护世天部的十二尊。
为一切天、龙、鬼神、星宿、冥官的统领者。
原是古代印度神话的神,密教以之为守护方位的守护神。
即八方天、上下天及日月天。
八方天指东方帝释天(indra)、东南火天(agni)、南方焰摩天(yama)、西南罗刹天(nair!iti)、西方水天(varun!a)、西北风天(va^yu)、北方毗沙门天(kubera)、东北伊舍那天(ica^na)。
上方是梵天(brahma^),下方为地天(pr!ithivi)。
以上十天加上日天(aditya)、月天(candra),合为十二天。
此十二天之中,帝释天为苏迷卢等一切诸山所摄天鬼之主,火天为火神及诸持明神仙众之主,焰摩天为五道冥官太山府君司命行疫神诸饿鬼等之主,罗刹天为罗刹食血鬼众之主,水天为川流江河大海龙众之主,风天为风神无形流行神之主,毗沙门天为药叉吞食鬼神之主,伊舍那天为魔众之主,梵天为色界静虑一切诸天之主,地天为地上诸神及树下野沙诸神之主,日天为星众七曜诸执游空一切光神之主,月天为住空二十八宿十二宫神一切宿众之主。
此十二天乃总摄一切诸天鬼神之护世者,若供养之,能免除种种灾厄,且得利益。
密教中有修供养此十二天之法,称为十二天法,或十二天供。
其供养方法,随所求不同而有区别,如息灾法须以帝释天为主,增益法以梵天为主,降伏法以伊舍那天为主,敬爱法则以毗沙门天为主。
天台宗寺院供奉之诸神。
据南宋行霆所撰‘诸天传’记载,天台宗之伽蓝自古奉列十六天像,后增日、月、娑竭罗龙王、阎摩罗王四天,总为二十天。
即:(一)梵天王,统领梵众,主大千世界。
(二)帝释天主,居须弥山顶,即忉利天主。
(三)毗沙门天王,即多闻天,为北方天王。
(四)提头赖吒天王,即持国天,为东方天王。
(五)毗留勒叉天王,即增长天,为南方天王。
(六)毗留博叉天王,即广目天,为西方天王。
(七) 金刚密迹天,此天手执金刚宝杵,识达如来一切秘密事迹。
(八)摩醯首罗天,为三界尊极之主。
(九)散脂大将,乃鬼子母之次子,能护持正法,消灭诸恶。
(十)大辩天,具无碍辩,护世利生,流通佛法。
(十一)功德天,能令众生福德成就,常居金幢最胜园。
(十二)韦驮天将军,南方天王八将之一臣,外护佛法,统护三洲。
(十三)坚固地神,主大地之神。
(十四) 菩提树神,守护如来成道处之菩提树。
(十五)鬼子母天,为一切鬼之母,与人子息。
(十六)摩利支天,常行于日月之前,救护兵戈等难。
(十七)日宫天子,此天除冥破暗,成熟万物。
(十八)月宫天子,此天夜发光明,功次于日。
(十九)娑竭罗,即碱海中一百七十七龙王中之第七龙王,为大权菩萨。
(廿)阎摩罗王,为地狱之主。
梵名maha^brahma^ -deva ,巴利名同。
位于色界初禅天之第三天。
又称梵天王、梵天、梵王、大梵、梵童子(梵brahma^ sanam!kuma^ra )、世主天、娑婆世界主(梵brahma^ saha^m!pati )。
音译作摩诃梵、梵摩三钵。
大梵天以自主独存,谓己为众生之父,乃自然而有,无人能造之,后世一切众生皆其化生;
并谓已尽知诸典义理,统领大千世界,以最富贵尊豪自居。
大梵天为梵书时代以来之神格,尔后婆罗门即以大梵天为最尊崇之主神。
盖于印度梨俱吠陀时代之末期,以祈祷主神(梵brahman!as -pati )为至上神,并视之为宇宙生成之原理。
至梵书时代之初,则以生主神(梵praja^pati )为最高神。
未久,兴起梵之崇拜,系由祈祷主神所进化之神格。
初时,梵天为生主神之子,其后渐次得势,遂取代生主神之地位,成为创造世界之原理。
至奥义书时代,大梵天具有实有(梵satya )、知(梵jn~a^na )、妙乐(梵a^nanda )等三种性质,而为唯一常住独存之绝对原理,此一绝对原理与个人我(梵a^tman )结合,产生‘梵我一如’之说,此乃奥义书之中心思想。
至摩诃婆罗多(梵maha^bha^rata )时代,由于‘一体三分’(梵trimu^rti )思想之兴起,遂以梵天(梵brahma^ )与毗湿笯(梵vis!n!u )、湿婆(梵s/iva )二神为同体,其初,梵天位居三尊之首,后则渐居下风。
于佛教所倡三界之说中,将此等外道之诸天配列于欲、色二界,梵界即位处色界之初禅天,通常有三处与四处之别。
三处即大智度论卷九、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八等所说之‘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四处则如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天品所载之‘梵身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三处与四处均总称为梵天。
据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八载,大梵天身长为一踰缮那(由旬)半,寿量为一劫半,彼于五中劫独一而居,复经五中劫与众共住,再五中劫又与众别,属初静虑地(初禅天)之中间禅。
又阿含及诸大乘经中,常载此王深信佛法、助佛教化等事,每值佛出世,大梵天王必先来请转法轮,手持白拂,于会座参法听受,常以法义与佛问答;
后与帝释天同受佛之付嘱,护持国土,而为显密二教所共尊崇。
密教以梵天为十二天之一,或千手观音二十八部众之一。
列位于现图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东门之南方,身呈白肉色,头戴发髻冠,有四面四臂。
据大日经疏卷五载,具四臂之中,右一手持莲花,一手持数珠;
左一手执军持,一手作‘唵’字印,此印为修行者之吉祥印。
其种子为揬(pra)。
据大日经真言藏品所载,其真言为:南摩(皈命)钵罗阇(praja^,一切生)钵多曳(pataye,主)娑缚诃。
梵名s/akra deva^na^m -indra 。
音译释迦提桓因陀罗。
略称释提桓因、释迦提婆。
又作天帝释、天主。
并有因陀罗、憍尸迦、娑婆婆、千眼等异称。
本寪印度教之神,于古印度时,称因陀罗;
入佛教后,称为帝释天。
据诸经论所载,帝释天原为摩伽陀国之婆罗门,由于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为三十三天之天主。
此类记载系印度自吠陀以来,至佛教时代,将其因陀罗之神格具象化而成者。
其于佛教中之地位,与梵天同为佛教之护法主神,乃十二天之一。
镇护东方,居于须弥山顶之忉利天,其城称善见城。
左右有十大天子侍卫其侧。
于每半月之三斋日下令四天王、太子、侍者等,探察天下万民之善恶邪正,若闻世间众生恶多,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修斋戒,不施贫乏,则愁诸天众减损,阿修罗众增益。
若闻多孝顺父母,敬事师长,勤修斋戒,布施贫乏,则皆大欢喜诸天众增益,阿修罗众减损。
又若多修德精进不怠者,则敕伺命增寿益算,反之,则不复营护之,或夺其命。
释尊成道后,帝释天成为释尊之守护神。
佛陀升于忉利天为母说法时,帝释天手持宝盖,任佛陀之侍从。
其形像,通常呈天人形,乘白象,右手执三钴杵、左手置于胯上。
于密教胎藏界外金刚院中,另有神王形等各种造像。
多闻,梵名vais/ravan!a ,巴利名vessavan!a ,音译为吠室罗摩拏、毗舍罗门、鞞沙门、毗沙门。
又作普闻天、种种闻天。
为四天王之一,十二天之一。
乃阎浮提北方之守护神。
住于须弥山第四层之北面。
率领夜叉、罗刹等二神众兼守其余三州。
由于时常守护道场,听闻佛法,故称多闻。
此多闻天王为印度及西域地方所信奉,然有时亦被视为战胜之神而受到尊崇。
一般之形像呈神王形,脚踏二鬼,左手持宝塔,右手捧宝棒。
除为十二天像之一外,亦被单独尊崇。
又因能赐予福德,故亦为七福神之一。
据大唐西域记卷十二所举,可知于阗国对此天之信仰极盛。
又据宋高僧传卷一所载,我国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亦有此种信仰。
另于敦煌千佛洞中,有绢本着色之毗沙门图出土。
在日本,鞍马寺中藏有左手托额之秘佛,又有兜跋毗沙门,此即为密教传入后,被视为单独一尊神而受到尊崇之例。
另收藏于教王护国寺之多闻天像(唐代作),相传本为守护王城而置于罗城门之楼上;
其形像为西域式,头戴多角形冠,身披坚韧皮革甲胄。
又日本嵯峨栖霞寺(清凉寺内)藏有另一遗作。
此外,多闻天王之形像,尚有双身四臂、十臂等多种。
另据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十二天供仪轨等所举,多闻天之种子为勥(vai),三摩耶形为宝棒,真言为‘南莫三曼多没驮南吠室啰缚拏野娑缚贺’。
又毗沙门天王经载,若修多闻天王法,可得十种利益。
忉利天。
梵名tra^yastrim!s/a ,巴利名ta^vatim!sa 。
音译多罗夜登陵舍、怛唎耶怛唎奢。
又作三十三天。
于佛教之宇宙观中,此天位于欲界六天之第二天,系帝释天所居之天界,位于须弥山顶;
山顶四方各八天城,加上中央帝释天所止住之善见城(喜见城),共有三十三处,故称三十三天。
据正法念处经卷二十五载此三十三天为:住善法堂天、住峰天、住山顶天、善见城天、钵私地天、住俱吒天、杂殿天、住欢喜园天、光明天、波利耶多树园天、险岸天、住杂险岸天、住摩尼藏天、旋行地天、金殿天、鬘影处天、住柔软地天、杂庄严天、如意地天、微细行天、歌音喜乐天、威德轮天、月行天、阎摩娑罗天、速行天、影照天、智慧行天、众分天、住轮天、上行天、威德颜天、威德焰轮天、清净天等。
此天之有情身长一由旬,衣重六铢,寿一千岁(以世间百年为一日一夜),食净抟食,有男娶女嫁之事,乃藉身身相近而以气成就阴阳,初生时,如人类六岁模样,色圆满,自有衣服。
又此天具足种种妙宝,有殊胜之楼阁、台观、园林、浴池、阶道等,详载于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天品。
据俱舍论卷十一载,此天位于须弥山顶,四角各有一峰,高五百由旬,有药叉神名金刚手者,止住其中守护诸天。
此外,尚记述此天境界之庄严情形,然与阿含经所述略异。
忉利天为帝释之住处,此信仰自古即盛行于印度。
传说佛陀之母摩耶夫人命终后生于此天,佛陀曾上升忉利为母说法三个月。
菩提树之守护神。
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五载,昔有一王毁灭佛法,渐至菩提树时,菩提树神自化现殊胜女身,伫立其前,彼王见已,寻生贪染,护法善神遂得其便,杀王及其军队、恶神众。
婆伽罗龙王,梵名sa^gara -na^gara^ja 。
又作娑伽罗龙王。
娑竭罗,意译为海。
八大龙王之一。
依其所住之海而得名。
龙宫居大海底,纵广八万由旬,七重宫墙,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皆以七宝严饰,无数众鸟和鸣。
然诸龙皆为金翅鸟所食,仅娑竭罗龙王、难陀龙王等十六龙王幸免此难。
此龙为降雨龙神,古来祈雨皆以之为本尊。
又此龙为千手观音之眷属,为观音二十八部众之一。
身呈赤白色,左手执赤龙,右手握刀,状甚威武。
其女年八岁,智慧利根,以持法华经之功,即身成佛,现男子身,具菩萨行。
海龙王经、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等诸经,皆为佛对此龙王所说之法。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1016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