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家道家宗派说

道家、佛家、流派 中国佛教宗派说(超长篇) 天台宗 三论宗 法相宗 律 宗 净土宗 禅 宗 华严宗 密 宗一.天台宗中国佛教宗派。

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

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

史略 天台宗学统自称是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

该宗思想,虽肇于龙树,实则启蒙于北齐慧文。

他从《大智度论》 卷二十七关于解释《大品》“道种智”、“一切智”和“一切种智”之文,悟解到三智“一心中得”的道理,又结合《中论?观四谛品》的三是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确立了一心中观空、观假、观中的“一心三观”理论。

慧思继承此说,并结合《妙法莲华经》要义,又阐发“诸法实相”之说,慧思兼重定慧,实为以后天台宗止观双修的起缘。

后慧思传智顗,智顗再发挥,终于形成以“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的独立学派。

智顗一本师传的宗旨,教观总持,解行并进,一变当时南义北禅的佛教学风。

著作主要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世称天台三大部。

弟子 灌顶得其真传,作《涅槃玄义》和《涅槃经疏》,很有发挥。

灌顶以后,四传到湛然,以中兴天台宗为已任,对天台三大部都有翔实注解,发挥三谛圆融的义理。

又针对华严宗、法相宗和禅宗,写了《金刚錍 》、《法华五百问论》和《止观义例》等著作,提出了无情有性的观点,虽不免门户之见,但对天台宗以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湛然的弟子有道邃、行满等。

经过会昌禁佛和五代之乱,典籍湮没殆尽,遂一蹶不振。

道邃下五传弟子义寂,通过吴越王钱俶遣使到高丽、日本访求天台宗典籍,高丽派谛观送来教典等,才使该宗学说得以延续和发展。

义寂的再传弟子知礼,因受同学之请,撰《释难扶宗记》,驳同门另一僧人晤恩等以《金光明经玄义》广本为伪作而引起了一场历时七年的山家、山外之争。

争论的焦点是:真心观还是妄心观,色法具否三千等问题。

山家主张妄心观与色心共具三千;

山外相反,主张真心观,色法不具三千。

山外的主张有些接近华严宗的教观,被山家斥为不纯,不久即衰。

这次争论记载在《四明十义书》中。

天台宗在元、明两代式微。

明末有智旭自“私淑台宗”,著《法华会义》等多种,对天台教观颇有发挥。

晚近有谛闲著《大乘止观述记》等十余种。

经典与判教 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槃经》为扶疏,《大般若经》为观法。

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是该宗的根本典籍。

智顗判佛一代说法为五时八教。

五时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

这是根据《大般涅槃经》中从牛出乳、从乳出酪,次第而出生酥、熟酥、醍醐五味的譬喻而立的。

乳譬第一华严时,说《华严经》;

酪譬第二鹿苑时,说“阿含经”;

生酥喻第三方等时,说《大方等大集经》、《宝积经》、《维摩经》、《楞伽经》、《胜鬘经》等;

熟酥喻第四般若时,说《般若经》;

醍醐喻第五法华涅槃时,说《妙法莲华经》、《大般涅槃经》。

这是佛陀在不同时机、对不同听众分五个阶段说出的五类不同教法,叫“别义五时”。

又佛陀宣说教法,并非按五大类绝对分界,而是将华严的义理分散在各个时教,如在鹿苑时里,就间说到无相教法等,表明各时相互融通,谓之“通义五时”。

从佛陀教法的方式方面判为化仪四教,从其内容方面判为化法四教,合称八教。

化仪四教为顿、秘密、不定。

配合五时,佛陀对具有高深教理知识的众生说《华严经》,令其顿悟究竟教理,为顿;

佛陀对教理知识较差的众生渐次说《阿含经》(鹿苑时)、《大方等大集经》、《大般若经》,使其由浅入深,转小向大,渐次深悟教理,为渐;

在顿、渐中都有秘密和不定二教,秘密与不定只是显与隐的区别,同席听讲,各自悟解的教理浅深不同,或顿或渐,隐而互不相知的为秘密教;

显而互知的为不定教;

到了讲《妙法莲华经》、《大般涅槃经》时,听众已经成熟,佛陀演教超出于方式之外,称之为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

化法四教为藏、通、别、圆,与五时所说诸经相配,《华严经》就是圆教,并兼别教。

鹿苑时“阿含经”是藏教,小乘奉为圭臬。

《大方等大集经》没有一定,四教比较对说,看其所对而异,是别教。

《般若经》中诸部般若,是阐明通、别、圆三教的,称为通教。

最后《妙法莲华经》、《大般涅槃经》专显圆理,是纯圆教。

理论 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

实相渊源于南岳慧思。

他建立“十如”(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的诸法实相说。

智顗用以与十法界(即佛、菩萨、缘觉、声闻四圣与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凡)、三种世间(即五阴世间、众生世间、依报国土世间)等相配,构成“一念三千”的理论。

认为一心具有十法界,十法界一一互具成百法界。

而十法界又各具有三种世间,成三十种世间。

依此推算,百法界就具有三千种世间。

这三千种世间,都不过是具在介尔(微细)一念心中,谓之“一念三千”,亦名“性具”,或名“理具”。

依此理具三千,而有事造三千。

智顗又用此三千诸法为介尔现前一念心的所观之境,进而联系慧文的“一心三观”来考察,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所生,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即空;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相貌宛然,即假;

空、假原是诸法一体的两个对立侧面,从全体看不应偏于任何一面,空即假,假即空,空假不二即是中。

空、假、中同时具于一念,叫做“一念三千空假中”。

空、假、中都是真实,称为三谛。

三即一,一即三,三一融通无障无碍,是为三谛圆融。

修此一念三千空、假、中的三谛圆融,见空为一切智,见假为道种智,见中为一切种智。

所以三谛圆融也就是三智圆融。

通过圆修三谛,达到顿断三惑,圆证三智,此即天台宗的中心理论。

用此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两层实相说作为观法修行,即观三千、三谛诸法具于现前介尔阴妄一念之心,心即诸法,诸法即心,心法一体,无待绝待,谓之“观不思议境”,此中能观之智对所观之境为第一重能所,能观智境对所观阴妄一念为第二重能所,这是总观。

另有九种助观,即真正发菩提心、善巧安心、破法遍、识通塞、道品调适,对治助开、知位次、能安忍、离法爱等。

合称十乘观法。

是为天台宗的圆顿止观(禅法)。

止观是融为一体的。

止是定,观是慧,摄(散)心入止为定,静明观照为慧,止中有观,观中有止。

“止观明静”,即含止观并运、定慧力等之意。

影响 该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

它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

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并净土,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

该宗在汉族地区虽几经兴衰,但仍廷续至今不绝。

9世纪初,日本僧人最澄将此宗传到日本,在平安时代(784~1192),与真言宗并列发展,史称“平安二宗”。

13世纪由此宗分出日莲宗。

当今,日本天台本宗、日莲宗都很兴旺,而日莲宗在20世纪又分出几个新兴教派。

二.三论宗中国佛教宗派。

隋吉藏创立。

因依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

此宗的学统,在印度是:龙树一提婆一罗睺罗一青目一须利耶苏摩一鸠摩罗什。

在中国则是:鸠摩罗什一僧肇一僧朗一僧诠一法朗一吉藏。

史略 此宗初祖龙树。

是释迦牟尼灭后第一个重要的大乘佛教学者。

其《中论》、《十二门论》等,发挥缘起性空的学说,为大乘佛学建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

龙树将其学说传给弟子提婆,提婆深得其要领,辩才无碍,在与异派学者辩论中多次获胜。

著有《百论》和《四百论》等,大大发扬了龙树学说。

提婆之后,经罗睺罗、青目至西域沙车国王子须利耶苏摩。

鸠摩罗什师承须利耶苏摩,专弘般若性空之教,为四方学者所宗,道流西域,声被东国。

后秦弘始三年(401)来到长安,姚兴待以国师之礼,四方义学沙门闻风而至者800余人。

前后翻译经律论70余部,300余卷。

盛倡龙树、提婆般若性空学说。

门人号称三千,著名学者不下数十人,唯有僧肇精纯守一,得罗什之真传。

罗什、僧肇之后,长安大乱,僧徒四散,三论传承,记载不明。

南传罗什之学者虽不乏其人,但对后世均无甚影响。

此学所以传承不绝者,端赖以《华严经》、“三论”命家,兼修禅观的僧朗。

僧朗有得业弟子僧诠。

僧诠门徒数百,上首弟子有法朗、智辩、慧勇、慧布4人,其中最著者为法朗。

他在僧诠门下,禀受《华严经》、《大品》(即《摩诃般若经》)、《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

僧诠殁后,于陈、永定二年(558)奉敕移住兴皇寺,被尊为兴皇大师。

陈、隋三论学者多出其门下。

其中最著名者为吉藏。

他著作宏富,陈义精微,评判由晋以来各家学说,亦采取南北各派长处,大凡当时流行的经典,多为注疏,在此基础上,正式建立了三论宗。

当时,除吉藏一系而外,同时弘传三论的学者亦复不少。

因此三论学说在初唐曾盛极一时。

后来法相、华严、禅宗相继成立和流行,此宗逐渐不振。

但大历(766~779)年间,金陵有玄璧法师弘传三论,浙江金华有慧量法师专讲三论。

虽至中唐,传三论者尚有人在。

会昌禁佛之时,此宗章疏被毁殆尽,几成绝学。

清代末年,海运畅通,杨文会居士始从日本将此宗失传的章疏著作取回,世人方能探讨而窥其全貌。

经论和章疏 此宗所依经典,自罗什、僧肇、僧朗相承以来,就以《大品》、《法华经》、《华严经》为宗依。

至法朗又加《涅槃经》。

即有4部大经,所以隋唐诸三论师的传记中每每有“四经三论”或“四论三经”之说。

此外《维摩经》、《仁王经》、《金刚般若经》、《胜鬘经》、《金光明经》等,也都有较详细的疏解。

《智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此宗的根本论典,除《智论》外,吉藏均有注疏。

关于此宗的专著如《大乘玄论》、《法华玄论》、《净名玄论》、《二谛章》、《三论玄义》等皆是此宗的要典。

此宗广破一切有所得,实有实无的偏见,说大乘经同明一道,同以无所得正观为宗,对如来所说经教,不作高下优劣之分,但因众生的根性千差万别,所以佛说的法门就有种种的不同。

这叫随机施教,因病授药。

因此立有二藏三轮以判一代佛教。

二藏是依《大品》、《智论》等所说的声闻藏、菩萨藏,也就是小乘藏和大乘藏。

吉藏《法华游意》中说:佛教中虽复尘沙,今以二意往收,则事无不尽。

一者赴小机说,名曰小乘;

二者赴大机说,称为大乘。

而佛灭度后,结集法藏人,摄佛一切时说小乘者名声闻藏,一切时说大乘者名菩萨藏,即大小义分,深浅教别也。

三轮的判教:一是根本法轮,指《华严经》;

二是枝末法轮,即《华严经》之后,《法华经》之前一切大小乘经;

三者摄末归本法轮是《法华经》。

二藏和三轮,形式不同,其实一致。

二藏是横判,三轮是竖判;

二藏是大小两乘,三轮也只是本末二轮。

所以说《法华经》之前“般若”诸大乘经为枝末者,以其不废三乘权教故名枝末,非谓“般若”等明理不究竟被判为枝末,不同阿含经本身是权教,说为枝末。

理论 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为此宗的中心理论。

这种理论,总说世间、出世间万有诸法,都是从众多因缘和合而生,是众多因素和条件结合而成的产物,这叫缘起,离开众多因素的条件就没有事物是独立不变的实体,这叫无自性,也就是性空。

即缘起事物的存在就是性空,不是除去缘起的事物而后说空。

如《十二门论》所说:“众缘所生法,即是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

”这就是说:缘起法无自性就是毕竟空,但为随顺世俗的常识,而说有缘起的事物,把缘起和性空统一起来,这就是中道。

所以,不离性空而有缘生的诸法;

虽有缘起的诸法,也不碍于毕竟空的中道实相。

为了阐明这种理论,此宗更立有真俗二谛和八不中道等义。

(一)真俗二谛。

也叫第一义谛和世俗谛。

对于二谛的解释,佛教各宗不尽相同。

此宗自摄岭兴皇以来,即以二谛为言教。

二谛是言教乃根据《摩诃般若经》 和《中论》说的。

《大品般若经.具足品》说:“菩萨住二谛中为众生说法,世谛、第一义谛。

二谛中众生虽不可得,菩萨行般若波罗密以方便力故为众生说法。

” 《中论?四谛品》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 《百论》亦有类似的说明。

这些经论说法都意味着:二谛只是为教化众生而假设的言教。

即为著空者依俗谛说有,为著有者依真谛明空。

明空不住空,为显示不是自性实有;

说有不住有,为说明不是断灭的空无。

如此,虽说空没有,为令人体悟到超越空有、言忘虑绝的诸法实相,便是法性理体。

所以真俗二谛不过是为了说法教化上的方便,适时而用的假设,如标月之指,意在月,而不在指,由此二谛言教,体悟无所得的中道实相。

(二)八不中道。

此宗依《中论》卷首“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八不偈之意,以显发中道实相。

认为原来凡夫二乘有种种偏执偏见,概括起来有生灭断常一异来去四双八类,这些偏见,是种种戏论,所以对它们一一皆用“不”字来否定它,令诸众生离此八偏,以悟入空有不二的中道。

(三)二谛三中。

依二谛八不的教理,建立三种中道:世谛中道,真谛中道 ,二谛合明中道三种中道表明,不但非真非俗是中道,即真俗二谛也是中道,若说二谛是假,对待真俗说有中道,即中道也成为相待假。

所以八不义中说:中假常通,体用无碍,若有所住,便丧失圆旨。

(四) 迷悟成佛义。

根据中道实相的理论,说诸法寂灭无生,本来清净,无众生可度,亦无佛道可成。

但就世谛假名门,说有迷有悟,有佛有众生。

并说一切众生皆能成佛。

此宗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因迷故,为无明妄想所蒙蔽,虚妄分别无我谓有我,执外境为实有,所以成为众生而流转生死,若能彻悟诸法毕竟空寂,顿歇无明烦恼,除去颠倒妄想,而本有的法身佛性、万德庄严自然显现,名为成佛。

然由于众生根性有利钝,惑障有厚薄,成佛就有迟速。

利根众生,一念成就八不正观,深悟诸法无生,可以顿得佛慧。

钝根众生,经历三大无数劫,积修万行,经过五十二位次最终达到佛果妙觉。

成佛与否,关键在乎迷悟。

三.法相宗中国佛教宗派。

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 而得名。

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

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 窥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

史略 创始人玄奘曾游学印度17年,回国后先后译出瑜伽学系的“一本十支”各论,并翻译了《成唯识论》,奠定了法相宗的理论基础。

其弟子神昉、嘉尚、普光、窥基等对该宗典籍竟作注疏,在理论上各有发挥。

特别是窥基,直绍玄奘所传,融全贯通,加以发扬,有“百部疏主”之称。

窥基之后,慧沼、智周传承两代,各有阐扬。

自智周弟子如理以后,即逐渐衰微。

经典 主要奉古印度大乘佛学瑜伽一系学说,其所依经典,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十论为支的所谓“一本十支”为主要典籍。

《成唯识论》 为其代表作。

判教 此宗的判教,依据《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判释迦一代教法为有、空、中道三时。

第一时有教。

为破异生实我之执,于鹿野苑说阿含经等,昭示四谛、十二因缘、五蕴等法,是为初时我空之说。

第二时空教。

为破除诸法实有之执,在灵鹫山等说《摩诃般若波罗密多经》等,开示诸法皆空之理,令中根品,悟彼法空,舍小取大,是为第二时法空之说。

第三时中道教。

为破除执着有空,于解深密等会,说一切法唯有识等,即心外法无,破初有执;

内识非无,遣执皆空;

离有无边,正处中道;

是为第三时识外境空之说。

此三时教的说法,有依释迦说法年月先后来区分的,称年月次第;

有依了义与不了义来区分的,称义类次第;

还有兼年月次第与义类次第来区分的。

理论 1、三性说。

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无著、世亲等瑜伽行派认为,诸法实相应有两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诠表所说,也不是一切都无所有,而是远离有无二执以为中道。

这样即有虚妄分别与空性两面: 依分别的自性说为“依他起性”(相对真实);

依分别的境说为“遍计所执性” (妄想);

又依空性说为“圆成实性”(绝对真实)。

法相宗继承此说,且结合唯识说,以为三性也不离识,谓诸识生起之时,现似见分与相分两分是依他;

意识从而周遍计度,执为“能”、“所”二取,则是遍计所执。

该宗又用唯识所现来解释世界,认为世界现象都由人的第八识即“阿赖耶识” 所变现,而前七种识再据以变现外境影像,缘虑执取,以为实在。

又认为在阿赖耶识中蕴藏着变现世界的潜在功能,即所谓种子。

其性质有染有净,即有漏无漏两类。

有漏种子为世间诸法之因,无漏种子为出世间诸法之因。

从而说明未来出世者种姓有声闻、独觉与菩萨三乘之别,又有不定为何乘之“不定种姓”与三乘也不得入的“无种姓”,因而建立五种姓说。

这与向来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说不同,是该宗中心思想之一。

2、五重观法。

为与唯识说相适应,主张用唯识观。

窥基在《大乘法苑义林章》 的《唯识章》中特别提出从宽至狭、从浅至深、从粗至细的五重唯识观。

五重观是:(a)遣虚存实识。

此观有情的遍计所执性法,纯属妄情臆造,毫无事实体用,故应遣除;

至于依他性法仗因托缘依他而有事实体用,是“后得智”之境,又圆成性是诸法之理,为“根本智”之境,均不离识而应留存。

是为唯识观的初步。

(b)舍滥留纯识。

虽观事理皆不离识,而此内识有所缘相分和能缘见分。

相分为内境,见分心仗以起,摄境从心,并简别有滥于外境,所以只观唯识,为第二步。

(c)摄末归本识。

摄见相二分之末,归结到自心体分之本。

因见相分皆识体所起,识体即为其本。

今但观识体,为第三步。

(d)隐劣显胜识。

隐劣心所,显胜心王。

心王起时必隐劣心所,为第四步。

(e)遣相证性识。

心王犹属识相,今遣相而证唯识性,得圆成实之真,为唯识观最究竟之阶段,即第五步。

3、因明学说。

因明原为瑜伽行派所创。

世亲门人陈那有更大发展。

玄奘在印度游学时,曾到处参问因明,造诣极高。

临回国前,在戒日王所主持的曲女城大会上,立了一个“真唯识量”,书写在金牌上,经过18天,无一人能驳倒它,创造了因明光辉的典范。

回国后,先后译出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和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

门人竞作主疏。

其中以大庄严寺文轨和慈恩寺窥基所作最为流行。

窥基对因明作法,多有发展,主要有:区别论题为“宗体”与“宗依”;

为照顾立论发挥自由思想,打破顾虑,提出“寄言简别”的办法;

立论者的“生因”与论敌的“了因”,各分出言、智、义而成六因,正意唯取“言生”、“智了”;

每一“过类”都分为全分的、一分的,又将全分的一分的分为自、他、俱;

推究了有体与无体。

影响 此宗所传唯识因明之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律宗道宣专事四分律的宣扬,在理论上也吸收了玄奘新译唯识学的观点,以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种子(功能) 思心所为戒体,称为心法戒体论(戒弟子从师受戒时,在精神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称戒体)。

晚明思想家王夫之著有《相宗络索》一书,对法相宗的基本概念,分析颇精。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曾在其著作中运用因明三支比量。

谭嗣同在所著《仁学》一书中,也引用有关唯识思想。

资产阶级革命家章炳麟,曾运用因明与西方逻辑、中国墨经作比较研究,并有《齐物论唯识释》之作。

近代欧阳竟无、韩清净和太虚等也曾对法相唯识之学竟相研习,并撰有不少专门著作。

法相宗在日本亦有流传。

唐永微四年(653)日僧道昭从玄奘学法相宗义,回国后以元兴寺为中心传法,称南寺传。

开元四年(716),日僧玄昉从智周学法,归国后以兴福寺为中心传法,称北寺传。

新罗智凤、智鸾、智雄亦从智周学法相而弘传于日本。

法相宗是日本奈良、平安时代最有影响的宗派之一,至今流传不绝。

四.律 宗中国佛教宗派。

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

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

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

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

史略 相传释迦在世时,为约束僧众,制订了各种戒律。

第一次佛教结集时,由优婆离诵出律藏。

其后因佛教各派对戒律的理解不尽一致,所传戒律也有所不同。

据僧史记载,中国汉地翻译戒律和实行受戒,始于三国魏嘉平(249~254)中。

时中印度昙柯迦罗来洛阳,见中国僧人只落发而未受戒,即译出摩诃僧祗部戒本,以为持戒的准绳。

又请印度僧立羯磨法(受戒规则)创行受戒。

正元(254~256)中,安息国沙门昙谛来洛阳,译出法藏部羯磨,从此中国僧众受戒即依法藏部的作法。

东晋时又把《摩诃僧祗律》、《十诵律》等广律译出,用作行事的依据,以致受戒与随行不相一致。

北魏孝文帝时,法聪在平城讲《四分律》,并口授弟子道覆作《四分律疏》6卷,内容只是大段科文。

因此法聪被认为是四分律师。

及至慧光造《四分律疏》,并删定羯磨,始奠定该宗基础。

慧光弟子道云传道洪,道洪弟子智首,慨叹当时五部律互相混杂,即研核古今学说,撰《五部区分钞》、《四分律疏》,影响很大。

智首的弟子道宣,专研律学。

继入终南山潜心述作,著《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四分比丘尼钞》,后被称为五大部。

他在终南山创设戒坛,制订佛教受戒仪式,从而正式形成宗派。

与此同时弘扬《四分律》的有相州(今河北临漳境内)日光寺法砺,他和慧休合撰《四分律疏》、《羯磨疏》等,开创了相部宗。

又有西太原寺东塔怀素,曾入玄奘门下,撰《四分律开宗记》,采用新译的说一切有部《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等论的解释,批评法砺《四分律疏》的错误而被称为新疏。

后又撰《新疏拾遣钞》、《四分僧尼羯磨文》等,开创东塔宗。

南山宗、相部宗和东塔宗后被称为律宗三家。

其间互有争论,尤以相部宗和东塔宗争论最烈。

嗣后相部、东塔两系逐渐衰微,只南山一系传承独盛,绵延不绝。

按照四分律宗自已的承传,道宣是第九祖,前面还有昙无德、昙柯迦罗、法聪、道覆、慧光、道云、道洪、智首八人。

道宣以后,以次传周秀、道恒、省躬、慧正等,至宋代允堪、元照而再盛。

允堪据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作《会正记》,其再传弟子元照著《行事钞资持记》,对《会正记》持异议,因之南山宗在宋时又分为会正、资持两派。

元明之际,衰微几至无闻。

明末清初有如馨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灵谷寺传戒说律,南山宗又得重兴。

如馨弟子寂光在金陵宝华山建律宗道场。

再传读体、戒润。

读体继承寂光法席,以十誓励众,共同遵行,以律受戒,结戒安居,著作甚多。

弟子最著名的有德基、书玉,两人均有许多著作。

德基下有真义、常松、实咏、福聚次第相承。

其中福聚于雍正十二年(1734)奉诏入京,住持法源寺,大宏律宗,著有《南山宗统》等。

其下有性言、圆先、明如、定静、慧皓、昌苍、海然、印宗、发圆次第相承。

另外戒润曾弘律于常州于宁寺,法流不详。

民国时著名律师有弘一等。

经典与判教 以《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祗律》、《五分律》 和《毗尼母论》、《摩得勒伽论》、《善见律毗婆沙》、《萨婆多论》、《明了论》,为基本经典,通称四律五论。

将释迦一代教法判为化、制两教。

化教为佛教化众生令生定慧的教法,即经论之所诠,如四部阿含,《发智论》和“六足论” 等。

制教为佛教诫众生而对其行为加以制御的教法,即律教之所诠,如《四分律》、《十诵律》等。

化教又可分作性空教、相空教、唯识圆教三类。

性空教摄一切小乘,相空教摄一切大乘般若,唯识圆教摄大乘《华严经》、《楞伽经》、《妙法莲华经》、《大般涅槃经》。

制教又可分为实法宗、假名宗、圆教宗三宗。

实法宗即立一切诸法唯有假名的经量部等,以非色非心法为戒体。

圆教宗即立一切诸法唯有识的唯识圆教等,以心法种子为戒体。

律宗在三教三宗中属唯识圆教宗。

理论 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

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

戒行是戒律的实践;

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

该宗的主要学说是戒体论。

戒体是受戒弟子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

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

这是律宗教理的核心理论。

戒体,旧译“无作”,新译称“无表”。

三家对此有所分歧。

古师多依《成实论》,以“无表业”为色法,倡色法戒体论。

南山宗道宣说《四分律》通于大乘,依《楞伽经》、《摄大乘论》所说,以阿赖耶识所藏种子为戒体。

它和前二说相对,称为心法戒体。

《四分律》分通大乘之说,起于慧光,道宣在《羯磨疏》里更从律文国搜寻出五种理由来证明其说。

一曰“沓婆回心”,二曰“施生成佛”三曰“相召佛子”,四曰“舍财用轻”,五曰“识了尘境”。

由“四分”通向大乘,更进一步建立三学圆融无碍说。

一戒一行,圆融观解,就具足一切行,这就成为大乘妙行。

该宗又将佛所制诸戒归纳为“止持”、“作持”两类。

“止持”即“诸恶莫作”之意,指比丘、比丘尼二众制止身口不作诸恶的“别解脱戒”;

“作持”即“众善奉行”之意,包括安居、说戒、悔过以及衣食坐卧等种种行持规则。

《四分律》前半部解释僧尼二众别解脱戒为止持门;

后半部解释受戒、说戒等二十犍度(意译为“聚”)为作持门。

南山宗五大部内容不出此两类。

该宗由道宣三传弟子鉴真传至日本。

唐天宝十三载(754),鉴真在日本当时的都城奈良东大寺佛殿前筑坛传戒,弘扬戒律,是为日本有律宗之始。

五.净土宗中国佛教宗派。

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故名。

因其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

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

历代祖师并无前后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据其弘扬净土的贡献推戴而来。

按近代印光所撰《莲宗十二祖赞》,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为莲宗十二祖。

前九祖和《莲宗九祖传略》大致相同。

后印光也被其门下推为第十三祖。

史略 净土思想渊源于印度。

在东汉时净土经典开始传入中国,支娄迦谶译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般舟三昧经》等,后来竺法护译出《弥勒菩萨所问经》、《佛说弥勒下生经》,支谦译出《大阿弥陀经》,畺良耶舍译出《观无量寿经》,于是在中国出现净土崇拜。

大致曾分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两种,弥勒净土信仰由道安首创,一时盛行于北魏,梁齐间还有所闻,不久即衰。

弥陀净土信仰一般认为始于东晋慧远。

他于东晋太元十五年(390)在庐山东林寺建莲社(亦称白莲社),参加的僧人、居士达123人。

他们于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专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并令刘遗民著文勒石,以明所誓。

此后,有昙鸾于北方专修净业,立难行、易行二道之说,主张以弥陀如来本愿力为根本,为建立净土宗奠定了基础。

昙鸾以后有道绰,曾讲《观无量寿经》,以小豆计数近200遍,每日口诵阿弥陀佛,著《安乐集》2卷,立圣道、净土两门,认为只有净土一门是唯一的出离之路。

善导先往玄中寺听道绰讲净土要旨,后到长安,在光明、慈恩等寺弘扬净土教义,继承道绰的传统,著有《观经疏》(《四帖疏》),正式创立净土宗。

善导以后,净土宗继续流传,历代名师辈出。

先有承远、怀感、法照、少康等继续弘扬。

以上被称为善导流或善导系;

另外在唐开元时出现了慈愍三藏即慧日,他曾由南海去古印度等七十余国游历,学习净土经义,凡十八年,著有《净土慈悲集》、《般舟三昧赞》等,提出禅净一致的念佛禅,但有些学者认为这不应属于净土宗的流派。

五代至宋净土宗一直很盛行,它的信仰深入民间,净土常常依附于天台、禅、律诸宗。

五代末有杭州永明寺(净慈寺)延寿,倡导禅净兼修,著有《万善同归集》等,发挥净土思想。

宋元两代结社之风盛行,出现了白莲社、净业会、净土会等。

专弘净土著名的有宋初省常,元代普度等。

明代弘传净土者,有祩宏、智旭等;

清初以来则有普仁行策,梵天实贤、资福际醒等。

晚近灵岩印光(圣量),专修净土,创弘化社,办灵,岩净土道场,为近代弘扬净土的典范。

经典 《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的《往生论》 为该宗所依经典。

称三经一论。

善导所著《观无量寿经疏》、《往生礼赞》、《观念法门》、《法事赞》、《般舟赞》等,为该宗主要代表作。

该宗教义简单,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

善导把修行的方法分为正行和杂行两类。

正行又分为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等五种,此中又特别把称名作为正业,其他四种为助业,显出正名为最重要。

念佛的方法凡有四种:1、专念佛的名号,称为持名念佛;

2、观佛的塑像与画像,称为观像念佛;

3、观想佛的妙相(包括《观经》十六观门),称为观想念佛;

4、观佛的法身,即谛观实相,称为实相念佛。

后世唯持名念佛最为流行,其与善导的大力提倡有直接关系,同时信众认为此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只要一心专念弥陀一佛名号,就能往生净土。

但因往生者的因行有胜劣,往生之相有等差,往生后见佛成佛有疾缓,从而分有上、中、下的三辈九品。

影响 该宗由于修行方法简便,人人都能做到,故自中唐以后广泛流行。

宋明以后与禅宗融合,其他如律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也都兼修念佛法门。

同时又很快普及于一般社会,有所谓“家家弥陀佛”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

8世纪时,善导的《观经疏》传入日本。

12世纪日僧源空依《观经疏》撰《选择本愿念佛集》等,弘传净土念佛法门,创立日本净土宗。

其弟子亲鸾又开创净土真宗。

六.禅 宗中国佛教宗派。

主张修习禅定,故名。

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

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

史略 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学或修禅思想一直获得广泛的流传,在东汉至南北朝时曾译出多种禅经,禅学成为相当重要的流派。

相传菩提达摩于六朝齐、梁间从印度渡海东来,梁普通(520~526)前后到洛阳弘扬禅法。

因其禅法不为当时佛教界所重,乃入少林寺安心壁观,以“二入四行”禅法教导弟子慧可、道育等。

慧可从达摩6年,达摩授以《楞伽经》4卷。

后隐居于舒州皖公山(今安微潜山东北),传法于僧璨。

僧璨受法后又隐于舒州司空山(今安微太湖北),萧然静坐,不出文记,秘不传法。

唯有道信侍璨9年,得其衣法。

后至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传法,尝劝道俗依《文殊说般若经 》一行三昧,可见其除依《楞伽经》外,还以《般若经》为依据。

后住湖北黄梅双峰山(一名破头山)30多年,主张“坐禅守一”,并传法于弘忍。

其另一弟子法融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牛头山传牛头禅。

弘忍得法后即至双峰山东冯茂山(一作冯墓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时称其禅学为“东山法门”。

其“萧然静坐,不出文记,口说玄理,默授与人”的作风,开中国佛教特有的禅风,对后来禅宗发展影响甚大。

著名弟子有神秀、慧能、惠安、智詵等。

相传弘忍为选嗣法弟子,命大家各作一偈,时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弘忍认为“未见本性”。

慧能也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认可,并秘密传以衣法,为第六代祖。

慧能得法后南归,隐居15年,继至曹溪住宝林寺。

后应请在韶州大梵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并传授无相戒。

嗣法弟子有行思、怀让、神会、玄觉、慧忠、法海等40余人。

法海集其言行为《六祖坛经》,是为南宗。

神秀于弘忍寂后至荆州当阳山玉泉寺弘禅,20余年中门人云集,是为北宗。

神会先后在南阳、洛阳大弘禅法,南宗遂成禅宗正统,慧能宗风独尊于下。

神秀北宗则门庭寂寞,传不数代即衰亡。

经典 该宗所依经典,先是《楞伽经》,后为《金刚经》,《六祖坛经》 是其代表作。

理论 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

主要依据是达摩的“二入”、“四行”学说。

“二入”指“理入”和“行入”。

理入是凭借经教的启示,深信众生同一真如本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盖,不能显露,所以要令其舍妄归真,修一种心如墙壁坚定不移的观法,扫荡一切差别相,与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寂然无为。

这是该宗的理论基础。

行入即“四行”: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与称法行,属于修行实践部分。

慧能继承这一学说,在《六祖坛经》里主张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

认为“于自性中,万法皆见;

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

一切般若智慧,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若识自性,“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提出了“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所住”指“定”,“生其心”即“慧”。

慧能从“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经文中,悟出了定慧等学微旨。

禅宗的一切思想,皆从此义引申扩充而来。

发展和演变 慧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形成禅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岳、青原两家弘传最盛。

南岳下数传形成沩仰、临济两宗;

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

世称“五家”。

其中临济、曹洞两宗流传时间最长。

临济宗在宋代开成黄龙、扬岐两派。

合称“五家七宗”。

沩仰宗。

沩山灵祐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创立。

其修行理论继承和发扬道一、怀海“理事如如”的精神,认为万物有情皆有佛性、人若明心见性,即可成佛。

临济宗。

义玄创立。

因义玄住镇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临济院而得名。

提出“三玄”(三种原则)、“三要”(三种要点)、“四料简”(四种简别)、“四照用”(四种方法)等接引学人。

因其机锋峭峻,别成一家。

曹洞宗。

洞山良价及其弟子曹山本寂创立。

其教法“五位君臣”说,从理事、体用关系上说明事理不二、体用无碍的道理。

云门宗。

文偃创立。

因文偃住韶州云门山(在今广东乳源县北)光泰禅院而得名。

其禅风被称为云门三句:“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

常用“顾”、“鉴”、“咦”三种表示,接引学人,表现出“刚劲”的宗风。

法眼宗。

文益创立。

南唐中主李璟赐谥其为“大法眼禅师”而得名。

提出“理事不二,贵在圆融”和“不著他求,尽由心造”的主张。

以“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概括其宗风。

黄龙派。

慧南创立。

因其住黄龙山(在今江西南昌市)而得名。

法门为“道不假修,但莫污染;

禅不假学,贵在息心”。

杨岐派。

创始人方会。

因住杨岐山(治所在今江西萍乡县北)而得名。

时人称其兼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之长,得马祖道一大机、大用,浑无圭角,宗风如龙。

禅宗五派的思想,相差无几,仅是门庭施设不同,接引学人方法有所区别,以致形成不同宗风。

法眼宗文益在他所著《宗门十规论》中指出:“曹洞则敲唱为用,临济则互换为机,韶阳(指云门——引者)则函盖截流,沩仰则方圆默契”,指出四派不同之点。

法眼宗的宗风则为“一切现成”。

禅宗在五家七宗以后,禅风有所改变,有“颂古”、“评唱”等一类禅门偈颂行世。

后有克勤作《碧岩集》,影响很大。

从此禅宗机用变成逢场作戏。

后克勤弟子大慧宗杲销毁《碧岩集》刻版,想杜绝不明根本、专尚语言的禅病。

但不久又有刻版重出,宗杲的预定目的未能达到。

后来他提倡“看话头禅”,将“敲门砖”给发心参禅者,深受士大夫们欢迎。

这种佛儒合流倾向,影响到宋明理学的形成。

宗杲又反对正觉所倡导的“默照禅”,称之为“邪禅”,认为是不求妙语,只以默照。

实际上看话头禅应用慧能定慧等学中的“慧学”,默照禅应用其中的“定学”,两家只是方法上的不同。

这两家禅学,自宋以后,经元明清三代,至今不绝。

正值禅宗流弊严重,临济、曹洞互争短长时,法眼宗延寿编《宗镜录》100卷,对各派宗旨分歧持调和态度,目的是扶衰救弊。

但此书在100年后才刻版流通,不久又被增改,至明代才恢复旧观。

清雍正年间曾被推崇一时,但始终未在禅门中发挥应用。

以后金元间有曹洞宗行秀,元有临济宗明本,明末清初有临济宗圆悟、曹洞宗元贤等宗师,继续弘扬禅法,都未能换回颓势,并陆续出现三种情况: (1)宋初,不断有人提倡禅净合一;

(2)为争夺法统,临济宗后人歪曲云门宗的传承,把云门、法眼两宗归属于南岳怀让一系,而将青原行思一系说成只有曹洞一宗;

(3)清帝雍正撰写《拣魔辨异录》,以政治威力干涉禅宗内部纠纷,迫使被压制的派系所属各大禅寺,如杭州灵隐寺等,改换门庭。

禅宗至此奄奄一息。

清代中叶后净土信仰普遍,禅宗已成强弩之末,不穿鲁缟。

近代以来的禅寺,实际都已成为禅净合一的寺院。

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至今仍延绵不绝。

它在中国哲学思想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如周敦颐、朱熹、程颐、程颢、陆九渊、王守仁都从禅宗中汲取营养。

禅宗思想也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如谭嗣同、章太炎建立他们思想体系的渊源之一。

对外传播亦甚广。

8世纪,新罗僧信行入唐从神秀受法,将北宗禅传至朝鲜。

道义从马祖弟子智藏受法,回国传入南宗禅,称禅寂宗,后改称曹溪宗,为朝鲜禅宗主流。

12世纪末,日僧荣西入宋,受法于临济宗黄龙派虚庵怀敞,将此宗传入日本,称千光派。

俊荷受杨岐派禅法,回国弘传。

南宋末年中国禅僧多人渡日,传杨岐派禅法。

13世纪初,日僧道元入宋,从洞山第十三代弟子天童如净受法,将曹洞宗传入日本。

17世纪,福建黄檗山万福寺隐元隆琦应邀赴日弘法,设坛传授禅戒,成为与曹洞、临济并列的黄檗宗,至今不衰。

七.华严宗中国佛教宗派。

因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故名。

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也称贤首宗。

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又称法界宗。

史略 此宗传承为杜顺一智俨一法藏一澄观一宗密。

该宗推戴杜顺为初祖,而实际创始人为法藏。

杜顺原名法顺。

雍州万年(今陕西临潼西北)人,尝从因圣寺僧道珍学习禅法,后住终南山宣扬《华严经》。

著有《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各1卷,为此宗在观行方面的无尽缘起说和判教方面的五阶次第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智俨天水(今属甘肃)人。

师事杜顺。

受具足戒后,各方参学,对地论学派慧光经疏中的“别教一乘”说和“无尽缘起”说及《十地经论》 中的六相义,别有心得。

著有《华严经搜玄记》10卷,《华严一乘十玄门》1卷,《华严五十要问答》2卷,《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4卷等。

法藏依智俨学《华严经》,深通玄旨。

28岁以后,开始广事讲说,参加实叉难陀、义净、菩提流支翻译《华严经》、《大乘入楞伽经》、《金光明最胜王经》、《大宝积经》 等,并有著述100余卷,详尽发挥智俨的教规新说,正式创立华严宗。

法藏有弟子多人,以慧苑为上首。

但慧苑因作《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15卷,与法藏学说相左,被列为异说。

唐大历中,法铣(据说为慧苑弟子)著《刊定记纂释》21卷,其弟子澄观著《华严大疏》及《随疏演义钞》,皆力斥慧苑之作,以恢复法藏宗旨。

但澄观仍杂有不少禅宗、天台宗的见解。

其上首弟子宗密主张融合华严与禅宗,提倡教禅一致。

在会昌禁佛中,此宗同受打击。

宋初,长水子 璿以弘传宗密之学为主;

至其弟子净源时,华严宗始得中兴。

净源弟子义天本高丽王子,北宋元佑初年,携带该宗久已散佚的疏钞多种来华,使其得以复传中土。

三年后,携佛典及儒书1000卷回国,华严宗遂传入高丽。

其后道亭、观复、师会、希迪各作《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的注解,世称宋代华严四大家,继有义和、鲜演、戒环、祖觉等相继弘传。

元代敷演《华严经》的有盘谷、文才、了姓、宝严、春谷、大同、宝觉、善学、普瑞。

明代有圆镜、祖住、明得、方泽、洪恩等人,明末祩宏、德清、智旭,也都研习过法藏、澄观的思想。

明末清初有明源及其弟子续法,均以振兴华严宗为己任。

清初弘传华严者,北方有大义、来舟、通理,南方有巢松、一雨、蕴璞、昧智、心光、佛闲、读彻及居士彭绍升(尺木)等人。

清末杨文会以及月霞也均以弘阐华严著称。

理论 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

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缘起时,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

并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来阐明无尽缘起的意义。

四法界 (一)事法界。

指宇宙万有事法,彼此一一差别,各有分齐;

(二)理法界。

指诸法平等的理性,即真如;

(三)理事无碍法界。

是说有差别的事法与平等的理性,互相溶融无碍;

(四)事事无碍法界。

指一切各有差别的事法,由于理性同一,故能一一称性融通,一多相即而重重无尽。

六相 (一)总相。

指一种缘起中,具足各种成分,类似所谓事物的全体;

(二)别相。

指各种成分有其差别,即事物的部分;

(三)同相。

指各部分互相依持,同成一总体,即事物的同一性;

(四)异相。

指各个部分虽互缘而生,仍各别有异,即事物的差别性;

(五)成相。

指由此各缘起法得成,即事物的生成;

(六)坏相。

指各部分仍住自法不移动,即事物的破坏。

此六相都两两相顺相成,同时具足,互融无碍。

十玄门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

指一微尘中同时具足一切诸法,互相依存,成一缘起;

(二)因陀罗网境界门。

指各个法中有无量法,彼此之间互相映现,重叠无尽;

(三)秘密隐显俱成门。

指说一法即一切法,或隐或显,俱时成就;

(四)微细相容安立门。

指一切法门均于一念中具足,即极微细中含容一切诸法;

(五)十世隔法异成门。

指一切法门遍布于“十世”之中,前后久暂,不相隔历;

(六)诸藏纯杂具德门。

指六度万行,或纯或杂,法法交彻,功德互相具足;

(七)一多相容不同门。

指每一法中具有一切法,容摄无碍;

(八)诸法相即自在门,指诸法融通,相即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无尽;

(九) 唯心回转善成门。

指法界无碍功德,都由一如来藏为自性清净心回转,具足成就;

(十)托事显法生解门。

指所有尘法,事事无碍,随一事理,能显法相实相。

该宗认为,上述事事无碍教义,皆如来称性之谈,即依本具的圆满性德而起赴感应机之用,谓之性起说。

又以理性为众生本具,是因位中本有的性德,亦有称性而现之义。

判教 对释迦一代的教法,判为“五教十宗”。

五教 1,小乘教。

为声闻乘人所说的教法,指说四谛、十二因缘的“阿含经”和《四分律》、《发智论》等;

2,大乘始教。

为开始由小乘转入大乘者所说教法,指大乘空宗的《般若经》、《中论》等以及有宗的《解深密经》、《唯识论》等;

3,终教。

为大乘终极的教门,指说真如缘起、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的《楞伽经》和《大乘起信论》等;

4,顿教。

是顿修顿悟的教门,指不依言辞、不设位次而顿悟教理的《维摩经》等;

5,圆教。

为圆融无碍的教门,指完全说一乘教理的《华严经》。

十宗 1、我法俱有宗。

主张人我、法我俱为实有,指已入佛法的“人天乘” 和声闻乘中犊子部、法上部等所立宗义;

2、法有我无宗。

主张五蕴诸法三世实有,但“人我”非有,指声闻乘中说一切有部等所立宗义;

3、法无去来宗。

主张诸法现在有实体,过去与未来无实体,指声闻乘中大众部等所立宗义;

4、现通假实宗。

主张诸法过去、未来没有实体,现在只五蕴有实体,十二处、十八界则不真实,指声闻乘中说假部及《成实论》、经部所立宗义;

5、俗妄真实宗。

认为出世法真实,一切世俗法均不真实,指声闻乘中说出世部等所名宗义;

6、诸法但名宗。

主张一切法只有“假名”而无实体,指声闻乘中一说部等所立宗义;

7、一切皆空宗。

主张一切法皆虚幻不实,指般若经等,相当于大乘始教中的空始教;

8、真德不空宗。

主张一切法都是真如(如来藏)显现,含有“实德”,故“真体不空”,指《楞伽经》等,相当于大乘终教;

9、相想俱绝宗。

认为“真理”是“绝言所显,离言之理”,只有顿悟认识,指《维摩经》等,相当于大乘顿教;

10、圆明俱德宗。

认为一切法本来功德圆满,彼此圆融无碍。

指《华严经》,相当于一乘圆教。

观法 该宗观法以法界观为主。

此观有三重:1、真空观。

依理法界而立,观察一切诸法的本性即空;

2、理事无碍观。

依理事无碍法界而立,观察诸事法与真如理,互相交融;

3、周遍含容观。

依事事无碍法界而立,观察以同一真如理为本性的一一事,遍摄无碍。

修行阶位有两门:一、次第行布,依据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次第,由浅至深,阶位分明;

二、圆融相摄,指得到一位,就能前后诸位相即相入,因果不二,始终无碍。

八.密 宗中国佛教宗派。

亦称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刚乘、真言乘等。

因该宗依理事观行,修习三密瑜伽(相应)而获得悉地(成就),故名。

渊源 印度最后一个时期的佛教中密教盛行,其教典总称为怛多罗。

密教在教理上以大乘中观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为其理论前提,在实践上则以高度组织化了的咒术、礼仪、本尊信仰崇拜等为其特征。

宣传口诵真言咒语(“语密”)、手结契印(手式或身体姿势,“身密”)和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应可以即身成佛。

另外,在其修法之际,建筑坛场(曼荼罗,意为“轮圆具足”),配置诸佛菩萨。

密教成为独立的思想体系和派别,一般认为在7世纪中叶《大日经》 和《金刚顶经》成立以后。

最初流传于西南印度、德干高原,后来再向南印度和东北印度传播,以超戒寺为中心,获得波罗王朝的支持而迅速发展。

《大日经》主要讲述密教的基本教义、各种仪轨和行法、供养的方式方法。

《金刚顶经》以大日如来为受用身,宣传“五佛显五智说”,所谓“五佛显五智”是中央大日如来佛的法界体性智,东方的阿閦如来的大圆镜智,南方的宝生如来的平等性智,西方的无量寿如来的妙观察智,北方的不空成就如来的成所作智。

其中最重要的是法界体性智,除了法界体性智外,其余四智都是唯识所转,采纳了瑜伽行派的“转识成智”的思想。

《金刚顶经》出现以后,密教被称为金刚乘。

其后从金刚乘中又分出一支称俱生乘或易行乘。

这派经典多用孟加拉等地方语言写作,其中很多是导师所传的歌诀,主张佛身四身说(法身、报身、应身和俱生身),宣传自我是“与生俱有”(本性)的性质并是实现的目的,在实践上重视导师的作用和秘密的仪式。

在11世纪西亚突厥系的伊斯兰军队侵入南亚次大陆以后,在密教中又出现了时轮教,有些学者认为时轮教即是俱生乘。

他们宣传现实存在象时间的车轮一样,倏忽即逝。

“般若与方便二而不二”,只有信仰宇宙的绝对者本初佛才能从迷妄的世间中解脱出来。

另外,宣传佛教的理想国香巴拉的思想。

在时轮教出现以后不久,中印的佛教寺院受到入侵军队的彻底摧毁,佛教在印度也就消失了。

汉地密宗 印度密教的思想和实践传入中国,始于三国时代。

自2世纪中至8世纪中的600年间,汉译佛经中约有100多部陀罗尼经和咒经,其中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的《大灌顶经》12卷,初唐阿地瞿多译的《陀罗尼集经》12卷,属于陀罗尼和真言的汇编性质。

在此期间,印度、西域来华的译师和高僧也多精于咒术和密仪。

据佛书记载,西晋永嘉四年(310)来洛阳的佛图澄“善诵神咒,能役使鬼物” 约于北凉玄始十年(421)至姑臧的昙无谶“明解咒术,所向皆验,西域号为大神咒师”。

北魏永平初来洛阳的菩提流支也“兼工咒术”,“莫测其神”。

中国高僧玄奘、义净等也都传译过密法。

以上后世称为“杂密”。

但在中国弘传纯粹密教(“纯密”)并正式形成宗派的,实始于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

唐开元四年(716),印度密宗高僧善无畏携带梵本经西域来到长安,深受玄宗礼遇,被尊为“国师”。

开元五年起,先后于长安、洛阳两处译出密教经典多部。

其中最重要的是于洛阳大福先寺由其弟子一行协助译出的《大日经》7卷,后成为密宗的“宗经”。

一行亲承讲传,又撰《大日经疏》20卷、《摄调伏藏》等。

他们传授以胎藏界(理)为主的密法,是为中国密教正式传授之始。

善无畏著名弟子除一行外,尚有温古、智俨、义林和新罗的元超等。

唐开元八年(720,一说七年),南印度密教高僧金刚智经南海、广州抵洛阳,大弘密法。

金刚智于开元十一年至十八年,先后在长安资圣寺、大荐福寺译出《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等经轨4部,7卷。

其弟子不空曾奉师命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学习密法,回中国后先后在长安、洛阳、武威等地译出《金刚顶经》、《金刚顶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 等11部,143卷。

《金刚顶经》后亦为密宗所依的主要经典。

他们的传授以金刚界密法(智)为主。

不空著名弟子有金阁寺含光,新罗慧超,青龙寺惠果,崇福寺慧朗,保寿寺元皎、觉超,世称“六哲”。

而以惠果承其法系。

惠果曾任代宗、德宗、顺宗三代“国师”。

其弟子有爪哇僧辩弘、日僧空海等。

日本密宗 唐贞元二十年(804),日本僧人空海大师来唐学法,在长安青龙寺从惠果大师受金刚界、胎藏界两部秘法,并受传法大阿闍黎位。

3年后回国,以平安(今京都)东寺为中心弘传密教,并建高野山金刚峰寺为传教“根本道场”,创立真言宗,以传金刚界密法为主,亦称“东密”。

其教义与中国密宗略同,但重视空海的《十住心论》、《秘密宝钥》、《辩显密二教论》、《即身成佛义》等所含基本要义。

镰仓时期,赖瑜创新义真言宗,认为大日如来的法身不说法,其化身说法,以和歌山根来寺为中心,现有真言宗丰山、智山两派;

反对此说的为“古义真言宗”,以东寺和高野山为中心,现有高野山真言宗、真言宗山阶派,真言宗醍醐派、真言宗东寺派等。

此外,又有日僧最澄、圆仁、圆珍等先后来唐学天台宗和密宗教义,回国后在比睿山等地进行弘传,被称为“台密”,以传胎藏界密法为主。

此派基本上可分为根本大师(最澄)派、慈觉大师(圆仁)派和智证大师(圆珍)派三个流派。

由此瑜伽密教盛行于日本。

藏地密教 在中国西藏行区的密宗通称“藏密”。

早在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的藏传佛教,就传入密部经典。

8世纪间印度密教僧人寂护和莲花生到藏弘法,建有密教的根本道场桑耶寺。

其后又有法称来藏传瑜伽金刚界法、大曼荼罗等灌顶;

无垢友、施戒等来藏译出《集密》等许多密宗典籍。

密教在西藏得到了流传。

但公元841年赞普朗达玛禁佛时受到了严厉的打击。

直至10世纪,藏地阿里地区统治者智光派沙门宝贤等赴印学习“集密”、“时轮”等经续、注释及仪轨等。

并迎请印僧作信恺、作莲密、佛祥静、佛护、莲花密等来藏翻译显密经论,而以瑜伽密部尤其是《集密续》为重点。

东印度僧人法护及其弟子等也在藏地译出许多前所未有的密乘典籍,使密教在藏地又得到弘传。

11世纪中期,中印度超戒寺僧人阿底峡应请入藏,宣扬显密观行教法,使密教得到相应发展。

其弟子续其法灯,弘通无上瑜伽,首开西藏密教噶当一派。

此外,弘传密教的,还有宁玛、噶举、萨迦等派。

15世纪初,宗喀巴及其弟子贾曹杰、克主杰等创立格鲁派。

下传达赖、班禅两大系,为现今藏地盛行的一大密宗教派。

西藏密法一般分为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

但密宗各派几乎全以无上瑜伽部各种教授为主要修习法门。

无上瑜伽部又分为三部。

其中父部奉密集金刚、大威德金刚为本尊;

母部奉胜乐金刚、喜金刚为本尊;

无二部奉时轮金刚为本尊。

各尊均有自已大量的“本续”、“蔬释”和“仪轨”。

藏密的重要法门有大圆满、大手印、道果、五次第、六加行、拙火定等。

教义 该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 所造。

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意义);

“识”为“心法”,属金刚界(有“智”、“果”、“始觉”、“自证”四个方面的意义)。

主张色心不二,金胎为一。

两者赅宇宙万有,而又皆具众生心中。

佛与众生体性相同。

众生依法修习“三密加持”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

此宗仪轨复杂,所有设坛、供养、诵咒、灌顶等,均有严格规定,需经阿阇梨(导师)秘密传授。

典籍 密宗典籍浩瀚,梵本传世不多,但中国西藏和汉地保存译本颇多。

汉译密藏经轨计有400部,681卷,经疏14部,81卷,合计414部,762卷;

日本《大正藏》收入密宗著述计193部,1109卷,以上各有少量重译及复本;

西藏甘珠尔中收密部经典728部,丹珠尔收各种经疏、仪轨、成就法等计3120部,全部约合100余万颂,约当汉译3000余卷。

西藏各派关于密宗的著述数量亦极庞大,目前尚无确切统计。

中国保存的密宗译本不但数量巨大,质量亦甚高,是研究印度、中国密宗的珍贵史料,目前已引起国内外的重视并引起了研究的高潮。

日本和西方国家巳刊行很多校本,如《集密》、《摄真实论》、《宝箧庄严》和《成就法鬘》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1050844.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