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机构与传奇间谍
波波夫 达斯科·波波夫是二战期间最著名的双面间谍。
他委身纳粹的“狼穴”,为盟军的胜利甘冒种种危险,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某种程度上,他的谍报生活堪与伊恩·费莱明小说中的詹姆斯·邦德相媲美,而且其间谍生涯的紧张性和危险性更加激动人心,充满着罪恶与仁智的殊死搏斗。
他被西方谍报界誉为最勇敢、最快乐的谍报天才,具有巨大魅力和个性上的吸引力,连前英国情报机关的头子斯图尔特·孟席斯少将也对他赞叹不绝,说他“太诡计多端”。
朋友,如果想当间谍,请谨记达氏名言:“要使自己在风险丛生中幸存下来,最好还是不要太认真对待生活为好。
” 初闯“狼穴” 1940年2月的一天,正在南斯拉夫家中度假的达斯科·波波夫忽然接到柏林来的一份电报,上面写道:“急需见你,建议2月8日在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大饭店见面。
你的挚友约翰尼·杰伯逊。
”波波夫看见电报后便火速赶往约定的地点。
尽管路面凹凸不平、坑坑洼洼,但波波夫驾驶的bmw牌汽车还是奋勇向前,车后扬起漫天的烟尘。
这个约翰尼到底是何许人也?
他约见波彼夫有什么紧急的事情?
原来,约翰尼是波波夫在德国南方布雷斯高的弗赖堡大学结识的挚友。
当时已是战云密布的1936年,当两人在奥斯兰人俱乐部里邂逅相遇时,都不禁为对方令人愉快的性格和谈吐所吸引,很快便成了一见如故的朋友,以至于相交不久双方都把对方看作是自己最亲密的生死骨肉之友。
因此在波波夫收到那份措词精练的电报时,为友谊所驱使,焦急不安地踏上了去贝尔格莱德的旅途。
果不其然,波波夫终于在约定地点见到了好友约翰尼。
约翰尼看上去忧心忡忡。
他要了双份纯白兰地,一杯接着一杯地往下喝,烟也抽得很厉害。
他一见波波夫,便没头没脑地倾诉起自己的万缕愁思来:“希特勒正在把德国人培养成傻子。
在那些比狼犬还敏感的间谍的帮助下,他可能会吞并全世界。
”隔了一会儿,他又盯着波波夫,真诚地说道:“伙计,现在我急需你的帮助,需要立即行动。
德国有5条船封锁在特里斯特,其中一条是我的。
我已设法搞到许可证,想把它卖给某个中立国家。
” “哪个中立国愿意购买这些船呢?
”波波夫反问道:“如果英法拒绝承认许可证,那么他们将先下手抢走这些船只。
” “对了,这就是我叫你来的原因。
你必须利用你有利的社会关系,去办成这笔生意,而且绝对不能引起别人的怀疑。
” 一听此言,波波夫一下子就明白了:“约翰尼是要策动我当一名纳粹间谍!
” 但不知为什么,波波夫几乎没有什么犹豫就答应了好友的请求,并且觉得此举深合自己的心意。
因为他正想借助自己国家的特殊地位(当时南斯拉夫还是与德国亲善的中立国)为反法西斯事业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与约翰尼取得一致意见后,波波夫直接找到了英国驻巴尔干国家的商务参赞斯德雷克,并对他全盘托出了自己的计划:假借某个中立国之名,将5艘商船弄给英国。
几天以后,伦敦就批准了这个计划,并且汇来了购船的钱。
两周后,接到通知的约翰尼从柏林带来必要的文件,将德国货船易手他人。
事后,两人悄悄地举行了一个庆祝会。
(只不过两人庆祝的目的不同,达斯科为自己对英国有所帮助而高兴,约翰尼则是由于赚了一笔大钱浑身舒畅。
)酒过三巡,约翰尼对波波夫说道:“我是阿勃韦尔(德国军事情报局)的人,上次请你帮助也是头示意让我这么做的。
他对你的行动非常满意,他希望能跟你好好谈谈。
” 波波夫一听,心里紧张得怦怦乱跳: “你们的头是谁?
他为什么选中我?
” “我们的总头叫威尔希姆·卡纳里斯,他的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和我们俩很相近。
我在他面前极力推荐你,说你是个谍报天才,能派上大用场,于是老头便让我试一试。
结果没想到你干得这么漂亮!
我想,你一定对我的建议感兴趣吧?
” “我……我不知道要干些什么?
” “哦,一开始并不需要有什么惊人之举。
只要搞一些有关英法方面的小道消息就可以了。
象你这样经常混迹于外交界和政界的人很容易搞到这样的东西。
” “好吧,约翰尼,看在你的份上,我就帮你这个忙。
” “你现在就着手搜集情报。
至于和头何时见面,我会通知你的。
” 于是,波波夫又去找了英国商务参赞,把有关情况向他一一说明。
这位矜持的英国佬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继续与那个家伙保持联系也许是件好事。
你所需要的情报我会派人送给你的。
” 过了半个月左右,约翰尼领来一位德国使馆官员,对波波夫介绍道:“这是门津格少校,我的顶头上司。
他想跟你聊聊。
”接着,门律格开门见山地说道:“我们在英国有许多情报人员,其中不少是很精干的。
但是,我们需要有这样一个人,他到处能通行无阻。
你的社交关系可以打开许多门路,有些情报不是马路上可以搞到的,你可以帮我们的大忙。
同样,我们也会十分慷慨地报答你。
达斯科按照英国方面的授意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并在第二天大情早跑到英国大使馆通报这个消息。
这次与他接触的是英国军事情报第六处(mi6)驻巴尔干的头目,此公化名史巴雷迪斯。
听了波波夫的报告后,这位情报官员说道:“你就准备为那些德国人‘效劳’吧。
要设法与他们搞好关系,要求他们给你开展工作和作好旅行准备的时间。
我的意思是他们有可能派你到伦敦或某个中立国家去。
另外我还要告诉你,让他们知道你在伦敦有一个朋友,是位懂行的外交官,他目前急需用钱,而且你认为他可以帮你的忙,通过外交邮袋来传递情报。
” 波波夫很快就放风给门津格,约他见面详谈。
一见面,门津格就迫不急待地问道:“你那个当外交官的朋友是谁呀?
” “是我的一个老朋友,此人绝对可靠。
” “那太好了!
”门津格一边说着话,一边扳开公文包的锁扣,伸手取出一个金属小瓶,说:“瞧!
你把这个东西给你的朋友,这是密写剂。
”接着,门津格又吩咐约翰尼负责向他说明如何使用密码、如何接头联系等具体事项。
这次见面结束后,波波夫便作为一名德国间谍展开了自己的“业务”。
几星期后,按照约定地点,史巴雷迪斯向他下达了一项重要任务——搜集“海狮行动计划”的所有情报。
与史巴雷迪斯谈话以后,波波夫又带他会见了两名新近吸收的情报员,一个是他的哥哥伊沃,另一个是大学同窗尼古拉斯·鲁卡斯。
于是,英国在南斯拉夫的情报网壮大起来。
“嘿!
伊凡,”当门津格和约翰尼来到波波夫家里向他作最后指示时这样称呼他。
现在,伊凡成了他的化名。
门津格告诉他即将被派往英国,要求他搜集有关英国的城市地貌、人口分布、政府机构、军事设施等情报。
他顿时明白此行的任务是“海狮行动”提供轰炸目标。
半个月后,在罗马维亚芬尼多街的巴黎咖啡馆(阿勃韦尔把它称为“接头点” ),波波夫呷着咖啡,等待着与他接头的人。
他把一份南斯拉夫的《政治报》打开,把一包“摩拉乏”牌香烟和一盒南斯拉夫火柴放在桌上。
(这是事先商量好的接头暗号。
)不一会儿,一位教授打扮的人就走到他的近前,和他搭上了话。
暗语对上后,两人雇了辆马车向国家公园驶去。
“教授”在靠近公园的地方停了车,交给他2000美元,并告诉他一会儿有个朋友来见他。
果不其然,这位朋友就是约翰尼,他带来了上峰的指示和关于“海狮行动”计划的变动情况。
他对波波夫说道:“海狮行动计划暂时搁浅了。
空军总司令戈林元帅要亲自指挥战鹰狂轰伦敦和英国的港口,因此原定行动不变,希望你能马列功成!
你的领导人是卢道维柯·卡斯索夫少校,真名叫欧罗德。
他是阿勃韦尔驻里斯本的头目。
这是在欧洲最主要的情报站。
你可用公用电话和他取得联系,说找卡尔·施米特接电话。
然后分会暗示你他很高兴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见到你。
你要提前一小时到那里,一个女人会从你身旁走过,向你使眼色,然后你就跟她走好了。
” 按照约翰尼告诉的接头办法,波波夫很快就找到自己的新上司——卡斯索夫。
此人办事果断、干练,马上就开始亲自教他使密码、投寄信件,还给了他一架莱卡照相机和一本使用说明书。
同时,又指派阿勃韦尔三处驻里斯本的头目克拉默上尉对他进行了严格的审查。
一切都证明正常后,卡斯索夫命令他往在一家德国人控制的饭店——阿维士饭店。
当波波夫住进饭店不久到餐厅用餐时,他几次都发现一个漂亮姑娘屡送秋波、频递媚眼。
有天晚上,波波夫碰巧在电梯里遇到了她,当时只有他们两人,那姑娘火辣辣的眼睛里冒出的全是色情之火,就差没有扑到他的身上了。
但是由于短暂相见,不可能有更多的交谈。
出了电梯,走进房间的洗澡间冲了个淋浴,波波夫突然发现那位在电梯里向他频送秋波的姑娘已经躺在他的床上了。
她身上的纯丝织长睡衣虽然盖住了全身,但她的胴体却完全隐约可见。
见波波夫进来,这位姑娘竞大大方方地倒了一杯白兰地,对他说道:“来吧,有趣的男人,跟我喝一杯。
” 说着便在他脸颊上吻了一下,假装没有发现她的乳房已经摩擦着波波夫的胳膊。
“再给我倒一杯酒,然后谈谈你的身世,好吗?
” 她那假装羞答答的样子使波波夫顿起疑心,对她的兴趣也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于是,他也顺着这个女人的意思讲了一大堆自身的经历,特别是他到里斯本的经历,特别是他到里斯本的打算。
这个女人看上去对他编造的故事十分满意,因为还没等他讲完,她那种搔风弄情的热情早已降到了零点。
这下倒验证了他的猜测:她是德国间谍!
此行是为了了解自己对希特勒的忠心!
于是波波夫故意把快喝尽的威士忌酒瓶子递给了她,说道:“如果你睡不着的话,你就把它带着吧,你已经在情场上搞到了你所需要的故事。
” 第二天,波波夫向上司汇报了公务后,卡斯索夫严肃地说道:“关于那姑娘的事,你再不要追查了。
头对你的警觉性很满意,他期待着你从伦敦带来的好消息。
” “三驾马车” 带着阿勃韦尔的“厚望”,双面间谍波波夫搭乘荷兰皇家航空公司的班机飞往英国首都伦敦。
一下班机,一个面色红润的男人就迎了上来。
“波波夫先生吗?
我是乔克·堆斯福尔,是mi6处的,史巴雷迪斯已经通知总部说你要来。
见到你真高兴。
”说着,拿起他的行李招呼他上了车。
很炔,车便停在下榻的萨瓦饭店。
正当波波夫填写住客登记表时,一个精神抖擞、宛如好莱坞电影明星的英国军官走了上来:“嗨,你好,波波夫!
我叫罗伯逊,是mi6处ba1科的科长,负责编造对付敌人假情报的鉴别工作。
我的工作名称叫‘塔尔’,希望能对你的情报搜集任务有所帮助。
” 于是,在塔尔的陪同下,波波夫终于踏进了他真正的服务机构——mi6处的大门。
这是一套由情报机关祖用的舒适的公寓式建筑。
在这里,大约有十二、三个官员对他轮翻进行了4天严厉的审问,就差对他拷打了。
在一切都表明真实可信后,他又被带到一间摆设考究的办公室里,被引荐给一位50来岁、身材瘦弱的权威人士。
经介绍,他才知道眼前这位军人就是赫赫有名的mi6处负责人斯图尔特·孟席斯少将。
“很高兴见到你!
希望你能够适应我们的工作方式。
我的所有情报员都要向我仔细汇报的。
顺便说一下,我还要表扬你的汇报呢。
希望你能到我家和我们一起度过一个美好的周末。
” 未及思索,波波夫很快就和罗伯逊一起来到了少将家。
主人热情好客,特别是孟席斯太太,更是举止得体、温敦善良。
她一见波波夫,就立即把他介绍给一个名叫嘉黛·沙利文的迷人姑娘。
此人是奥地利一个纳粹头子的女儿,但却从未服从过父亲的信仰,于是便出逃到英国来。
嘉黛似乎对波波夫很有兴趣,她那双迷人的大眼充满了柔情蜜意。
看着这个女子,他感到有一股难以名状的暗流冲击着心房,真希望和这个姑娘多呆一会。
在稍事休息后,波波夫便在mi6处人员的协助下,进行了大量的“情报搜集工作”:举例说,他拍了一个伪造飞机场的照片,记录了一些飞机和军舰的数目与型号,描绘了重要地区的地形图……并利用卡斯索夫给的莱卡照相机,拍了许多海军方面的“情报”。
后来德国人对此赞赏不已,认为这种情报实在非常宝贵。
就在此时,那位嘉黛姑娘也来到波波夫的身边,成为波波夫在工作和生活上的伴侣。
她风貌诱人,花枝招展,色情放浪。
她带着波波夫一个接着一个地参加宴会,把他介绍给所有值得拉拉关系的名流,并且帮助他配制密写剂,编写密码信,起草给转信人的明文信。
当然,她还频频地为波波夫提供上乘的床上服务,当他把头放在她那魅力无穷的大腿内侧时,便知道这辈子再也离不开这个女人了。
在嘉黛的帮助下,波波夫用密写的方式为卡斯索夫提供了大量的伪情报,并谎称由于情报太多、体积太大、份量太重,不宜邮寄,必须回里斯本当面转交。
实际上,这是为尽快地回到德国情报机关,刺探他们的内部组织而设置的一条妙计。
果然,一切都按照mi6的计划有条不紊地展开了,波波夫心中又涌起一阵阵临战前的激动。
只是在嘉黛驱车为他送行时,他才感到一阵难过。
在机场,当他抚摸着她那娇嫩的皮肤时,一种炽热的恋情不禁油然而生。
但他们都明白,生活是短暂的,也是坎坷不平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使得人与人的关系更加诚实和讲究现实。
生离死别随时威胁着人们。
永恒只能作为一种抽象尺度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而不可能存在于男女**之中。
但当飞机升空时,望着逐渐模糊的伦敦塔,达斯科心中不禁高喊:“我会回来的!
” 遵照事先制定的联络办法,波波夫很快便和上司接上了头。
卡斯索夫在一所别墅里对他进行了一番细致且持久的审讯。
他对情报的每个细微未节都要追根寻底,从各个不同角度来盘问,以便发现新的动向。
当他听到嘉黛·沙利文和波波夫推荐的另一个情报员狄克·梅特卡夫时,就象一只机警的猎犬嗅到了猎物的踪迹一样,连续不断地提了许多问题。
最后。
他十分谨慎地说:“想办法深入地摸一摸他们的思想状况。
在谍报工作中,一定要做到绝对的了解和控制。
一个出色的间谍,绝不会把自己的安全与色情混为一谈。
”真是个老奸巨滑的“狐狸”!
最后,他又向波波夫泄漏了一个绝密的情报,这后来成为其主要收获之一:“很快,我们就不需要你再去操心外交邮袋和其它传递材料的途径了。
我们将通过一个小玩意儿来传递情报。
柏林方面正在发明一种方法,把一整页的材料缩小到只有句号那么大小的一个微型胶片上。
只能通过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我们把它称为‘显微点’。
” 不久,嘉黛和狄克就被发展为双重间谍。
与阿勃韦尔经营的其它双重间谍不同,他们是英国军事情报处和波波夫自己挑选的,而不是“逆用的”。
他们分别取了一个代号,叫“胶水”和“气球”。
鉴于嘉黛的父亲是个纳粹党党员,所以塑造成出于爱国的动机才为德国充当间谍。
她专门利用她的社会关系去搜集政治情报和机密,以及有关新的军事司令员和其它新的任命等情报。
狄克打扮成出于贪财的动机,向德国谍报部门频频输送准确的情报。
鉴于波波夫手下已经有了两名新成员,组成了一个小组,英国情报当局认为应该给他取一个新的代号,叫“三驾马车”。
随着两名情报员征募成功,他在阿勃韦尔的圈子里也愈加光彩夺目了。
这使得他的工作就比以往顺利多了。
为了获取德国方面的信任,“三驾马车”制订了一个名叫“迈斯德计划”的洗钱方案。
以往阿勃韦尔对“逆用”间谍的情报费总是用外汇支付。
按照英国的法律,凡进入英国的外国人,其所带外汇都得换成英镑。
换钱时,每张英镑上的顺序号都要记下来。
一旦情报小组中的一人被捕,那么从他腰包里的钞票号码上就可以将其它的人一网打荆为了避免被“发现”的危险,“三驾马车”找到了一个有钱的戏院老板,后者同意由他出面兑现英镑,然后用他帐上别的钱来支付给“三驾马车”此计划顿时赢得阿勃韦尔的赞赏。
接着。
为了阻止毒气战,波波夫通过“气球”送去了一个报告,说明英国已对毒气战作好了一切准备,从而使德军完全打消了发动毒气战的念头。
同时,“三驾马车”还喂给敌人许多政治情报,这些情报对战争没有直接影响,目的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威望。
大部分通过“胶水”送过去的政治情报在反对最高统帅部的心理战中起了作用,“马基雅维里计划”就是其中一例。
英国海军想让德国人对东海岸的水雷区产生一个错觉,“三驾马车”的任务是把虚构的布雷图送给德国人。
为此,“三驾马车”设计了一场戏:有一个叫伊文·蒙太古的英国海军参谋总部人员,因为是犹太人,因此对德国人要打赢那场战争怕得要死。
他听了许多关于集中营的可怕的故事,如把人放进烤箱里烤死等等。
因此他希望从德国人那里得到某种人生保险。
达斯科乘机和此人结成了好友,并请求他把那些绝密的海防图设法送给德国人。
于是,有关英国海军的水雷布置图就这样到了“三驾马车”手里,而德国情报部门对此一直深信不疑,把它作为绝密情报呈送给元首,使希特勒打消了从东海岸进攻英国的想法。
山姆大叔的大棒 一天,阿勃韦尔突然通知波波夫准备到美国去发展一个谍报小组。
卡斯索夫对他说:“日本可能要同美国开战,我们也不能坐视。
美国老是在我们的后背搔痒,给邱吉尔和斯大林提供大量的军事物资援助,使我们的士兵一个个被美国坦克碾得粉碎。
我们不能再让它如此猖獗下去!
要赢得这场战争,必须先发制人,而间谍战是首先应予重视的。
我们在美国的组织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搞得一塌糊涂,这帮家伙都成为美国反间谍机关的笼中之鸟,等待着束手就擒。
因此,卡纳里斯将军将重新组织一个与德美联盟没有任何联系的全新的前哨情报站。
很走运,他选中了你作开路先锋。
” 在征得英国情报当局的同意和支持后,波波夫以南斯拉夫新闻部驻美国特派员的身份飞往纽约,开始了他的美国之旅。
他此行的真正使命是使德国在美国的间谍没有机会密告由美国开往英国的货船离港日期及其船上所载的武器资料和军用物资等情况。
此外,向美国联邦调查局及时通告日本入侵美国的消息也成为此行的重要任务。
临行之前,波波夫借口监督和指导“胶水”与“汽球”的工作,帮助他们独立工作。
同时也为了让德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又搜集了各种情报,估计这样能博得他们热烈的掌声,并热情地欢送他去美国。
待一切准备就绪后,波波夫终于来到了美国,随行的有在百慕大随大流上机的英国情报官员佩珀。
两人顺利地经过了 战后荣获了英国的帝国勋章。
此外,德国人还把3名他们的自己人塞到波波夫的间谍网里来。
为了不引起怀疑,他只好积极地把这些人接收了过来。
但当他们来到英国后,波波夫便通过英国警察当局拘捕了来人。
为了避免嫌疑,英国方面机警地掩护了破案的真实动机,并把为其服务的两面间谍也抓进去了一个。
在波波夫领导下的谍报网空前壮大的同时,他们的战术谋略主要转向了发出假的警告和策反上。
其目的在于使德国人混淆视听,加重战争失败的心理压力;
同时使德国军队在西线保持最大的数量,从而减轻前苏联前线的压力。
一个相当有代表性的例子是“斯塔基行动”。
在这次行动中,他们向德国情报机关提供了点点滴滴的情报,使其相信在加来港地区正准备发动一次大规模的两栖登陆。
这就诱使德国空军进行侦察,并把轰炸机群引诱到英国皇家空军的后院,使之处于易受攻击的境地。
最能说明出奇致胜的一个谋略计划是伪造的海图行动,即“马基雅维里计划”。
在这个计划中,波波夫想出了一个主意,即把伪造文件和书信放到一个英国军官的死尸上,然后让这具死尸随着海浪冲到西班牙海岸去,表面上看来这象是一次飞机失事。
死尸上的文件中有关于向希腊进攻的绝密宗卷。
而同时,波波夫又在向德国人的报告中说有许多英美军人应召在苏格兰接受跳伞训练以及英国方面对最近的一起飞机失事事件顾忌重重等消息,使德国人开始相信盟军进攻希腊的结论。
柏林当局立即派增援部队去希腊,向撒丁岛派了增援部队,潜水艇也奉命开往克里特。
结果,西西里的防御力量削弱了,使巴顿将军得以兵不血刃地冲进巴勒莫城。
在与卡斯索夫的一次谈话中,波波夫根据卡氏无意中透露的一宗德国谍报活动的案件,帮助盟军抓获了一名隐藏很深、危害极大的纳粹间谍,为“诺曼底”登陆计划的顺利实施扫清了情报方面的障碍。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下午,波波夫去要活动经费,并抱怨说给自己的钱太少了。
卡斯索夫见状连忙解释道:“请相信我,我们已尽了全力。
为什么我们没有给你们更多的钱呢?
原因是我们把一大笔钱给了我们的一个情报员,这个人出身清贫、地位低微,但他向阿勃韦尔提供了难以相信的重要情报。
” “什么样的情报呢?
” “再也没有比这更多更好的情报。
有军事的、政治的、甚至有德黑兰会议记录和盟军将要进行的一次大型两栖登陆的准备性消息。
” “我不相信。
一个地位低下的人不可能搞到这些,他必须是一个地位很高的人。
他究竟是谁呢?
” “我告诉你吧,事实上他是你的同乡,离杜布罗夫尼克不远。
” 这个消息立即引起波波夫和英国mi6处的高度警觉。
他们从各方面推测认为,此人很可能是阿尔巴尼亚人,因为杜布罗夫尼克离阿尔巴尼亚边境最近。
mi6立即开始对所有能接触德黑兰会议记录的人员进行了排队摸底。
很快,范围就缩小到英国驻安卡拉大使的一个阿尔巴尼亚籍的随从身上,此人的化名叫“西塞罗”。
随着“西塞罗”的被捕,德国在英国中枢机构的特务网已被打击殆荆同时,作为策反的一大成果,约翰尼也倒向了英国一边。
“太上皇”计划 大约在1943年4月中旬,mi6要波波夫和约翰尼去调查一种德国人正在试制的具有很大杀伤力的新武器。
这种武器叫fzg-76型火箭,英国人后来把它称为v-i火箭,或叫“战车”式火箭。
很快,俩人发现在德国皮尼蒙德附近的两家生产小型飞机的工厂正在研制一种发射装置,并了解到他们还批量生产一种无人驾驶、能运载1吨重的炸弹的单翼飞机的消息。
英国皇家空军马上派出轰炸机群对该地区进行了密集式轰炸,使德国人的生产瘫痪了半年之久。
就在英国人频频发起强大的间谍攻势时,德国人感到必须加强自己的谍报组织的建设,阿勃韦尔拟订了一个在它掌管的双重间谍中选择一个人用于最重要的谋划,即代号为“太上皇”总反攻的计划中,以期提高谍报人员的素质,挫败盟军的情报攻势。
于是,在阿勃韦尔内部展开了一场评价间谍的活动。
为了不让德国人对自己的活动进行深入调查,以免从中发现“纰漏;
也为了能打入到敌人的核心计划——“太上皇行动”中去,通过约翰尼的牵线搭桥,波波夫认识了阿勃韦尔手下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
此人叫卡姆勒,是阿勃韦尔一处的中尉情报长官。
他的部分工作是对潜伏在世界各地的间谍搜集到的情报作出评价,并转送到柏林。
他也是谍报界中层人士中最有可能接触“太上皇”计划的人。
于是波波夫便想方设法地和他搞好关系。
卡姆勒是个孤芳自赏的人,他从来不屑对那些特务组长拍马屁;
相反,有时候还要干扰这些人的工作,其原因就在于他太能干、又太有妒忌心了。
所以他与卡斯索夫、克拉默等人的关系很不融洽。
波披夫抓住他这一弱点,经常在他面前发牢骚,说卡斯索夫根本没有什么才能,只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舒适职位,恬不知耻的夸耀自己而已。
时间一长,卡姆勒果然把波波夫看作是可以推心置腹的人,对他几乎无话不谈。
他偶尔有意无意地帮助波波夫评价一些纳粹特务,使之了解到许多幕后消息。
正当波波夫四处探听德国双重间谍的身价,并以此推测自己的安全系数和参加“太上皇”计划的可能性时,他从卡姆勒处发现在里斯本还有一个阿勃韦尔的特殊间谍网,名叫“奥斯特罗”。
这个发现一度使他思想混乱,因为他原认为自己的间谍网是纳粹德国摆在西欧的唯一一张牌。
看来德国人可能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或者是想通过“奥斯特罗”来侦察自己。
必须除掉这个组织,防止后院起火!
通过约翰尼的大力协助,波波夫终于查清了这个组织的活动情况。
原来,奥斯特罗这个特务组织是由一个名叫卡迈普的人领导的,他领导着3名间谍,分别叫“奥斯特罗1号”、“2号”、“3号”。
1号和2号在英国,3号在美国。
这个组织蛰伏的时间很长,阿勃韦尔一直把它隐藏得很深,甚至卡斯索夫和克拉默都不能掌握其动向。
他们也只听命于柏林方面的指示,不过仅由卡姆勒的秘书费罗琳充当交通而已。
波波夫在侦察的同时,立即通告了mi6处。
mi6对此案十分重视,专门派员来里斯本协助调查。
mi6很快就意识到“奥斯特罗”对“三驾马车”的潜在威胁:它有可能把德国情报机关引向“错误”的道路。
德国情报机关对它的信任超过对波波夫的信任,这样不仅会阻碍波波夫参加“太上皇”计划,而且早晚都要暴露。
于是,英国情报当局决定清除这个组织。
为了不使清除工作引起阿勃韦尔的疑心,从而进行深入调查,危及英国方面的双重间谍网,mi6决定采取借刀杀人的办法:为了败坏“奥斯特罗”的声誉,“三驾马车”向柏林发出得到证实了的真实情报,使之与“奥斯特罗”送去的情报形成鲜明的对比。
正当波波夫扫情了通往“太上皇”行动的障碍,准备打入敌人的核心机构时,从柏林的约翰尼那里传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德国人还有一个老资格的双重间谍网,并对波波夫产生了怀疑。
看来,形势已迫在眉睫,必须拔除前进道路上的所有钉子。
约翰尼发现的是一个3人双重间谍,头头是前奥地利骑兵军官科斯勒博士,后就职于阿勃韦尔在布鲁塞尔的情报中心站。
科斯勒博士是个犹太人,但却是阿勃韦尔的高级军官。
仅凭他的种族,就足可让那些反对纳粹的人认为他是个“敌后策反分子”。
科斯勒通过英国皮特公司驻欧洲大陆的分公司的经理范托建立了他和英国方面的联系。
此人诈称帮助英国向德国将军们说明战争的真实进程,以便说服他们向盟军求和,很快就骗取了英国方面的信任。
英国情报当局认为此事很有前途,便把科斯勒和范托接纳为双重间谍。
前者代号为“哈姆莱特”,后者代号叫“木偶”。
后来,科靳勒又给自己的情报网增加了一名情报员,此人代号叫“鲻鱼”。
由于英国方面的轻信,这个情报网向阿勃韦尔提供了大量有关生产和工业的绝密情报。
得到这个间谍的详细情况后,波波夫立即向英国情报机关作了汇报。
但鉴于上次清除“奥斯特罗”的行动已受到德国人的怀疑,英国情报部门只能对此小心提防,不能将之连根拔去。
这样一来,就意味着“三驾马车”最终丧失了打入“太上皇”行动中心的机会。
为了阻挠德国人的反攻策略——“太上皇”行动,英美决定尽快实施反攻计划——“海王星”计划。
为了保证反攻计划的顺利进行,mi6要求波波夫按照既定谋略计划的要点行事:首先要使德国情报机关相信,反攻将在加来海峡开始,而且在第一批部队登陆之后,紧接着就有第二批实力更强的部队在同一地区登陆。
同时,在波尔多地区可能也有一股部队登陆。
此外,还要像虚设假情报员那样,制造假军队。
要虚构三支军队,一支名叫美一军,另一支番号叫英国集团军,第三支是美国第14集团军。
为了完成任务,波波夫等人如同进行猎狗迫野兔的追逐游戏那样,设置了一些细小的标记,引诱德国情报机关去追逐根本不存在的军队。
他们向阿勃韦尔提供了大量有关师团的驻地、部队的调动、物资的供应、仓库的所在地、修理车间等诸如此类的情报。
为了使这些假情报更能迷惑敌人,他们又掺入点滴真实情报以加以润色。
为了愚弄纳粹的窃听机构,波波夫又派人建立了一个高频电台,24小时连续工作,模仿虚设的部队转移情况,不停地从师团向司令部发报;
为了欺骗德国空军的侦察机,他们又提供了事先伪装好的假军营的住址情报,使德国人对飞机拍下来的照片深信不疑;
为了使德国人更加相信他们所汇报的情况,他们又向中立国的大使馆泄漏有关方面的消息,再由其传到阿勃韦尔的耳朵里去。
由于间谍战的辉煌业绩,同盟军以极小的代价顺利完成了“海王星计划”,使德国人的反攻阴谋遭到彻底失败。
正当英国人沉浸在胜利在望的狂热和乐观情绪之中时,“三驾马车”又奉命回到里斯本的“狼穴”中,等待执行一项更重要的任务。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1139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