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楣”原来非“倒霉”

“倒楣”当然不是好事。

“倒楣”—词出现的历史并不太长。

据考证,该词大约出现在明朝后期。

明朝因袭自隋唐以来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成为当时读书人出人头地的唯一门路。

因此,科场之内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

虽然明朝有相对完善的监考制度,但照样无法阻止愈演愈烈的作弊之风。

一般的读书人要想在科考中有所斩获就显得至为不易。

为了求个吉利,同时更是为了给要上考场的读书人以心理安慰,在临考之前,有考生的家庭一般都会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以此为考生打气壮行,时人称这根旗杆为“楣”。

依据当时的惯例,揭榜之时,谁家的学子榜上有名,原来自家门前的旗杆可以照竖不误,如果不幸失利,该考生的家人往往就会把自家的旗杆放倒撤去,叫做“倒楣”。

后来,这个词被愈来愈多的人用于口语和书面,直到现在。

值得一提的是,在运用这个词语过程中,人们常把这两个字写作“倒眉”或“倒霉”,这当然是语言发展演变的缘故。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1151541.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