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
一、文化中国 1,文化的含义 “文”: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
“化”:变化,改变,教化。
合起来作为文化学意义上的一个词语,却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
如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群人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以及它们的物质形式。
有人将文化定义为“被一个群体的人共享的价值观念系统”。
有人认为文化是某一群体解决问题和缓和困境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
现在一般意义上人们往往把文化理解为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2,中国的由来 中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
“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
古代文献记载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
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
三指中原地区;
四指国内、内地;
五指诸夏(华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
从古代的汉朝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
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
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
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严格地说,古代“中国”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专有名词。
中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国号。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
1949年,“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在北京。
3,中国的别称 ⑴中华。
“华”者“花”也,即居于中央的如花之国。
朱元璋曾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
⑵华夏。
华夏初指中原地区,后来才变为包举全域的称谓。
“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个朝代,古音“华”“夏”相近,故又合称“华夏”。
⑶中原。
《晋书·石勒传》:“脱遇光武(注——刘秀),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 ⑷赤县神州。
毛泽东有诗句“长夜难明赤县天”即此也。
⑸支那。
china的译音。
一说是秦的译音;
一说是昌南的译音(昌南是中国瓷都景德镇的旧称)。
⑹睡狮。
晚清以来,国势日蹙,外国人贬称为“东亚睡狮”。
国人视来似乎贬中有褒,颇不以为忤。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1321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