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系列之道家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
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神道;
二则起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想尔注》。
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因为道家哲学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
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与道家是决然不同的两码事。
道家所讲的道学不是宗教,也不主张立教。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源流,被后世的张道陵等人奉为“经书”,并不是“太上老君”为布道而写的经书。
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
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
近年来,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兴趣,也使得道教获得更多关注。
道教教义中虽有道学成分,但远远不足以代表道学精神,远远不足以传达老庄思想,二者万万不可混同。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箓方术,其教义就是以道或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
具体而言,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展开教义系统的。
天,既指现实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
天界号称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门,内有琼楼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骑有天马,饮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将、天女。
其奉行者为天道。
地,既指现实的地球和万物,又指鬼魂受难之地狱。
其运行受之于地道。
人,既指总称之人类,也指局限之个人。
人之一言一行当奉行人道、人德。
鬼,指人之所归。
人能修善德,即可阴中超脱,脱离苦海,姓氏不录于鬼关,是名鬼仙。
神仙,也是道教教义思想的偶像体现。
道教是一种多神教,沿袭了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灵都奉祖的信仰习惯,形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复杂的神灵系统。
道教提倡无极,元极,太极,中庸即为道的教理,既中庸之道。
道教徒有两种:一种是神职教徒,即道士。
据《太霄琅书经》,人行大道,号曰道士。
,身心顺理,为道是从,故称道士。
他们按地域可分为茅山道士、罗浮道士等。
从师承可分为正一道士、全真道士等。
按宫观中教务可分为当家、殿主、知客等。
另一种是一般教徒,人称居士或信徒。
宫观是道家最主要的组织形式。
宫观是道士修道、祀神和举行仪式的场所。
道教另有一些经济组织(如素食部、茶厂等)、教育组织(道学班、道教经学班等)、慈善组织(安老院、施诊给药部等)。
道术是道教徒实践天道的重要宗教行为,一般认为它有外丹、内丹、服食和房中等内容。
外丹,指用丹炉或鼎烧炼铅汞等矿石,制作人服后能长生不死的丹药。
唐以后渐被内丹术所代替。
内丹,为行气、导引、呼吸吐纳之类的总称,指用人体作炉鼎,使精气神在体内凝结成丹而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
内丹之术自金元以后逐渐盛行,其渊源上溯至战国时代,对于中国的医学和养生学有过很大的影响。
服食,指用服食药物以求长生。
【道教简释】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
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
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
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
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
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
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
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
奉三清为最高的神。
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
道教的第一所国家级道观位于洛阳上清宫。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132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