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七、唐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唐代经济、文化空前发展,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远远超过前代。
所交往的国家遍及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部分地区。
1.东亚 新罗 唐与新罗的关系很密切。
新罗原居朝鲜半岛东南部,在唐前期,统一了朝鲜半岛的大部,史称“统一新罗”。
其商船经常往来于朝鲜半岛与中国的山东、江苏之间。
唐从新罗输入药材、皮毛、金银和工艺品等,向新罗输出丝织品,茶叶、瓷器、药材、书籍、精致的金银器物等。
新罗在文化方面深受唐朝的影响。
新罗派到长安的留学生是所有外国留学生中人数最多的。
中国的文化典籍大量传入新罗。
朝鲜古代没有文字,最早使用的是汉文。
七世纪时,新罗人薛聪利用汉字字形作音符,创制了“吏读”,以帮助阅读汉文。
雕版印刷术在唐末五代时传入新罗,佛教也由唐传入新罗。
新罗的天文,历法、服饰、艺术、建筑都受唐朝的影响,各项制度也大都模仿唐朝。
朝鲜文化也传入中国。
如唐太宗十部乐中就包括“高丽乐”。
日本 隋唐时期,日本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
从隋朝时起,即不断派人到中国学习,到唐朝时达到高潮。
日本先后派出遣唐使十三次,另外还有未能成行的及迎送使节的迎入唐使和送唐客使六次,共十九次。
①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团多达百人以上,有时多至五百余人。
其中有不少留学生、学问僧,他们长期在唐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深受唐朝影响。
起初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使用汉字记事。
九世纪时出现的日文字母“平假名”、“片假名”就是根据汉字创制的。
相传平假名是学问僧空海所创,片假名是留学生吉备真备所创。
日本的城市建筑深受唐朝影响,平城京(今奈良)即仿唐长安修建。
中国的丝织品、瓷器、文具、文化典籍等大量输往日本。
日本的彩帛、香药、珍宝等也输入中国。
在唐代中日交往史上最著名的人物是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和中国的鉴真。
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唐玄宗时来中国留学,在中国五十多年,担任过唐朝的高级官员,工诗文,与王维、李白等是密友,后逝于长安。
鉴真和尚俗姓淳于,扬州人,曾主持扬州大明寺。
唐玄宗时,应日僧之请前往日本传授戒律①。
十多年间,五次东渡都失败了,第六次东渡方获成功,此时他双目已失明。
他除在日本传授戒律外,还将大量佛教经典、建筑技术、雕塑艺术以及医药书籍等传入日本,对日本的医学、雕塑、美术和建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后逝于奈良唐招提寺。
2.东南亚南亚 东南亚诸国 东南亚诸国在今中南半岛上的,有林邑(今越南南部)、真腊(今柬埔寨)、堕和罗(今泰国南部)、骠(今缅甸南部)等国;
在今马来半岛上的有盘盘、狼牙修等国,在今印度尼西亚的有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诃陵(今爪哇)等国。
这些国家都曾遣使与唐通好,有船只航行到中国。
这里的香料、珠宝、棉布、犀牛、大象等,都输入中国;
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和工艺品也大量运往这些国家。
玄奘南亚求经 南亚的国家很多,最重要的有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天竺(今印度)、罽宾(今巴基斯坦北部)、尼婆罗(今尼泊尔)等,都与唐朝有经济和文化联系。
如师子国的船经常来广州,是当时来我国的最大的船只。
天竺的天文、历算、医学、音乐、舞蹈、佛学、制糖技术,罽宾的珠宝、名马以及犍陀罗艺术等,相继传到我国。
我国的丝织品、纸张、造纸术等也传到南亚诸国。
唐与天竺的文化交流主要是围绕佛教进行的。
当时中国的许多僧人曾前往天竺求经,其中最有名的是玄奘。
玄奘,俗姓陈,河南缑氏(今偃师南)人。
贞观元年(627年),他为到天竺求经,从长安出发,途经今新疆、中亚,访问了今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国。
他在佛教学术中心那烂陀寺(今印度伽雅城西北)等地研习佛学,成为佛学大师,获得很高的声誊。
贞观十九年(645年),他返回长安,带回梵文佛经六百五十七部,后译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他又撰《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载旅途所见所闻一百三十八国的历史和地理等,这是研究中古时代中西交通和中亚、南亚以及西亚部分地区历史、地理的宝贵资料。
3.中亚西亚 波斯 波斯(今伊朗)是西亚的重要国家,地当丝绸之路的孔道。
唐初即与波斯有使节往来。
高宗时,波斯遭大食侵略,王子卑路斯曾来唐求援。
波斯被大食灭亡后,波斯反抗大食的政治势力仍继续以国家的名义遣使来唐。
许多波斯商人来唐经商,不少人留居长安、扬州、广州等地。
波斯商人把珠宝、香料、药材等输入中国。
中国的丝织品、瓷器等也大量输往波斯。
大食 大食是阿拉伯帝国在中国史书上的名称,最强盛时领土横跨欧、亚、非三洲。
在中亚与唐为邻。
唐高宗时,大食即遣使来唐。
此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通过陆路和海路发展迅速。
许多大食商人来中国经商,长安、洛阳、扬州、广州、泉州等地都有他们的集居地。
他们运来香料、药材、珠宝等。
大食的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建筑术等也传入中国。
中国的丝织品、瓷器等,大量输往大食。
造纸术、炼丹术、医学、养蚕和丝织技术也传入大食,并再传至其它地区。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1346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