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拳系

【中国武术的七大拳系】 6、峨眉拳系 峨眉拳系是指以峨眉山为中心的四川拳系,它是在中国南方地区仅次于南拳第二大拳系。

峨眉山雄跨于四川中部,北瞰邛崃,南邻小相、大凉众山,东有岷江,西有大渡河,雄浑高峻,绵亘百里,尽得巴山蜀水之灵气。

其主峰高达3099米,远在武当,嵩山之上,原来为游览胜地。

峨眉山是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相传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山上寺观众多,有不少名刹。

据说峨眉山上的和尚道士很早就有练武的传统,但史料很少记载。

明代中期,抗倭名将唐顺之写了一首《峨眉道人拳歌》,生动描写了峨眉拳法的快速灵巧。

唐顺之本是武林高手,曾向戚继光传授过枪法。

他以行家眼光看拳,其描写自然不同于一般文人的夸诞之笔。

由此可见,当时的峨眉拳法已相当成熟,在少林拳法之外自成一格。

大概在唐顺之推许峨眉拳法的同时,峨眉的器械水平也正在悄然完成着质的飞跃,其标志着峨眉枪法名扬天下。

峨眉枪法为峨眉山普恩禅师所传,至明末时已传四代,少林僧洪记也曾学得这一枪法。

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吴殳是普恩禅师的第四代传人。

吴殳是一代武林高手,尤精枪法。

他曾汇集各种枪法五百余种,推峨眉枪法为第一。

明代中期,峨眉的枪法,福建泉州的棍法和剑术,都曾独步天下,其水平远在嵩山少林寺之上,而且后来都曾对少林武术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同样地,少林拳法对峨眉拳系的最终形成也产生过重大影响。

四川向称天府之国,经济文化发达很早,与北方交流频繁,历史上北人入川络绎不绝,将少林拳法带入四川。

四川民风勇悍,人民富于斗争精神,习武之风几乎不亚于中原。

峨眉拳术就是在四川地方拳术与少林武功互相交流融会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四川流传较广的僧门拳、明海拳、洪门拳、字门拳、会门拳、盘破门等。

据说均源于嵩山少林寺。

赵门拳、山东教等也与嵩山少林寺有渊源关系。

但是,上述诸多拳派,多以短拳为主,“多拳少腿”,与“多腿少拳”的少林风格已有明显区别,已经四川化了。

有些拳种在北方早已罕见,却在四川扎下根来,像在四川南充地区流行的江河拳,相传源于河南开封,可是如今在开封倒是失传已久了。

峨眉拳系中也包括一部分土生土长的拳种。

像余门拳就是东乡县(今宣汉县)余氏家族的祖传拳术,到清乾隆中期始传外姓。

白眉拳相传为峨眉山白眉道人所授。

化门拳相传为峨眉山修德禅师所传。

峨眉拳系中还有一些罕见的象形拳,像慧门拳中有蛤蟆拳、蝴蝶拳各一路。

余家拳中有一路“攀花拳”,动作模仿蜂蝶飞舞花丛之态,轻盈灵巧,多纵跳闪躲,讲究沾手连发。

峨眉拳系中还有一套黄鳝拳,为安岳陈氏家传拳术。

此外,武当、南拳、形意、太极、八卦者大拳系也都有拳路传人四川,有的已经衍化为峨眉拳系的一部分。

据近年统计,目前四川省内共有67个拳种,流传1652种拳械套路,另有276种功法。

在这67种拳种中,属于四川本地的拳有28个,占总数的41·79%。

明显属于少林拳系的拳种有27个,占总数的40·30%。

另外12个拳种属于其他拳系。

四川是西南经济文化大省,历来具有胸襟开阔、兼容性强、求新求变的特点。

巴蜀文化是中国最富于包容性的地域文化之一。

它既不像中原文化那样,具有顽强的民族主导意识,以致为自尊和历史因袭所累;

又不像岭南文化那样,带有鲜明的临海地域色彩,表现出强烈的功利趋向和物欲追求,以致偶尔失落了自我;

也不像吴越文化那样,浸润着历史的自豪感,在轻松与小巧之中沉醉于那悠远的神韵,以致很难显示出大度,而是襟胸阔大,兼收并蓄,在广泛汲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熔铸出饱含巴蜀情调的地域文化来。

峨眉拳系正是巴蜀文化的一个缩影。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1351938.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