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传说中的妖魔鬼怪
日本妖怪信仰背景补充: 在日本的平安时代,是一个人类和妖怪共处的和平时代,妖怪住的地方,和人类所住的地方,其实是重迭的,只是人类在白天活动,妖怪们则是在晚间出现。
这样的感觉,可以在宫崎骏电影《神隐少女》中看到,白天杳无人迹的主题乐园,虽已成为荒墟,但一到了夜晚,华灯初上,妖怪们纷纷出现,饮食街,温泉乡,妖怪们出没的夜晚,过着如同人类一般的夜生活,好不热闹。
那个时代里,在京都,到了夜晚来临,整条路空无一人,这时候会出现许多怪形怪状的妖怪,像是庙会的行列一般,带着狰狞的面孔,走在大路上,人称「百鬼夜行」,有的像是破掉的茶壶、锅碗瓢盆成群结队地在夜晚的街道游行,不小心目睹到这一幕的人据说会遭到诅咒而使得亲朋好友都无缘无故地死去。
* 付丧神的说法 你说这是迷信也好,是心理作用也罢,多少反应了当时由于海外贸易兴盛,从大陆运来的手工艺品充斥,因此人们开始不懂得爱惜东西的社会现况,老一辈的人因为物资缺乏,总是抱持着惜物的观念,许多人都认为百鬼夜行的现象,是付丧神的杰作,一直到室町时代这种观念才渐渐地成形,付丧神是藉由环境的阴阳之变,使器物化身成自然界的鬼魅到人间来作乱。
尽管人们在一开始,对于付丧神感到无比的恐惧,但是不久之后,人们却将付丧神当做是一种茶余饭后消遣的话题,大大地降低了原先所拥有之令人敬畏不已的神秘感。
这大概是因为付丧神本灵力也强不到哪里去的关系吧!
所以现在就算真的碰到了百鬼夜行,只要躲在一旁屏息观看的话,应该是不会受到什么伤害的才对。
* 辟邪对策 不过,当时的人们,很害怕看到这些妖怪们,所以都紧闭门窗,安然地进入梦乡。
只有那倒楣的不幸的夜归人,会遇上这群妖怪的行列,如果口中念诵经文或是咒文,用松枝在黑暗中探路,据说妖怪就不会欺身害人,即使妖怪已经接近你,也不会让你看见他们的身影,不过,拥有通灵能力的贵人或是少年,才会看得见百鬼夜行的景象,而不致遭受到祸害。
* 自然崇拜 所谓的妖怪,其实是寄宿在动物或者是器物上的灵,变成了怪物(もののけ),欲欺骗或加害于人,宫崎骏电影《魔法公主》,原文是《もののけの姬》直译应该是怪物公主或妖怪公主,里面讲了很多森林里的妖怪,野猪是山神之类的说法,最初是源自于日本神道教信仰中,万物皆有灵的自然崇拜心理。
* 除夜之钟 在除夕的夜晚,日本各地不管大小寺庙不是都会敲钟一百零八下,日本人则静坐聆听除夜之钟。
那是为了将邪恶的鬼魅赶跑,请求神灵降福,并且赶走去年一切不顺遂的烦恼,有人称之为「百八烦恼除夜钟」,原因是来自佛经上说的人间有四苦八苦,为了消除它们所以才会敲钟的啊,四苦八苦分别乘上九之极数,则四九是三十六,八九是七十二,加起来正好是一百零八,所以才会有百八烦恼的说法。
* 撒豆驱鬼 为了驱邪纳福,因此在每年立春的前一天。
这一天叫做叫做「节分」。
长年使用不要的器物必须丢到屋外,用火烧掉它,以免有妖怪作祟。
所以才会有大扫除的习惯流传下来,这个仪式就叫做「除旧布新」。
不论在寺庙还是在每个家庭都举行一种叫做「撒豆驱鬼」的活动。
它可能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追傩仪式,即一种过年活动。
现在举行撒豆驱鬼活动时,在寺庙中,一般都是处于本命年的男人担当撒豆驱邪的任务。
民间信仰认为,吃了和自己的年龄一样多的豆子就能在这一年平安无病,因此人们争先恐后地捡这种豆子。
而在每个家庭里,没有专门规定撒豆子的人,往往由父亲戴上鬼的面具担当鬼的角色,孩子们向「鬼」撒豆子,这时候人们异口同声地喊「鬼出去,福进来!
」场面显得十分热闹。
虽然这时候,外头的气温还很冷,但是从这种热情洋溢的吶喊声中,人们还是能感受到春天即将到来的气氛。
鬼的起源 ◇什么是鬼(おに)?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鬼」这个字,一般是读作「おに」,有名的《九鬼文书》(かみもんじょ)则是记载了「かみ」这个念法。
另外在古代人们也有把「鬼」念作「もの」的例子,像宫崎骏电影《もののけの姬》(台译:魔法公主;
内地译成:幽灵公主),其中的「もの」也可以视为「鬼」,「もののけ」直译是驱鬼辟邪之意。
在中国,「鬼」就是人死后的灵魂,与日本人所谓的「亡灵」意思相近,但日本人认为鬼是属于妖怪的一支,在民间故事当中,「鬼」是流传相当普遍的妖怪,与幽灵的定义相去甚远。
古代的日本人,认为暴风雨、传染病等危害人类的各种灾祸,人都是恶鬼所为。
时至今日,每到春分的夜里,人们还是会口中一边念着「鬼は外、福は内」(鬼到外面去,把福迎进来)一边从屋内朝屋外撒豆子,意味着将各种灾难赶出去。
◇「おに」的语源 「おに」的语源,在参考诸多的典籍之后,在源顺《倭名类聚钞》(西元937年)之中出现这段话「隐(おぬ)が讹ったもの」或许这就是鬼的起源,鬼会躲起来不让人看见,这里的「隐」视为一种幻术。
也就是说「おに」是指那些看不见的东西「见えないもの」。
过不久,当佛教由中国大陆传到日本,受到佛教的夜叉、罗剎等宗教绘画的影响,因而将鬼的形象描绘成现在人们常见的这个模样。
也有人认为「おに」的语源并非来自大和民族。
如果是来自大和民族,那为了西元十世纪的源顺,并不知道有「おに」这个词的用法?
或者必须追溯更古老的原住民语言,可能在那个时候,「おに」已经和「鬼」这个字紧密地连结在一起,所以想要去探究到底「おに」的起源,已经是不太可能的事了。
◇初期の「鬼」 「おに」首次出现在书里面,可能是《日本书记》(西元720年)记载的『彼嶋之人、言非人也。
亦言鬼魅、不敢近之。
』(在那个岛上的居民,并非人类,也可称之为鬼魅,使人不敢靠近。
)钦明天皇五年(西元 544年)十二月的时候。
另外,还有一段是『有人占云、是邑人、必为魅鬼所迷惑。
』(有人占卜说,当地的人必定是被魅鬼所迷惑住)这里出现的「鬼魅」、「魅鬼」等词,在现代白话文,皆以训读「おに」来作注解。
不过,在《日本书记》出现的鬼魅似乎并不是妖怪,而是外来的入侵者,就像是古代的海盗一般。
《日本书记》在齐明天皇举行葬仪之时(西元661年) 还记载了『朝仓山に鬼が出て大笠を着て葬仪をのぞいていた』(朝仓山有鬼戴着大大的斗笠出现偷窥葬仪的进行。
)所以初期鬼的模样,以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装扮最为普及,又叫做稀人(まれびと),现在的秋田地方还留有「稀人」这样的称谓,意涵与西方人所谓的异形(alien)较为相近。
接下来,出云风土记(西元733年)也有记载着「鬼」的存在。
在大原郡阿用乡的项目出现「目一鬼」(まひとつのおに)的记载。
这个地方传说有一只眼睛的鬼,会把人抓来吃掉。
另外,出云风土记也记载了出云地方很盛行的制铁神明「天目一个神」,他是只有一只眼睛的神明,大概是象征着制铁的时候,被火灼伤了眼睛而损害视力,还有人说一只眼睛是象征太阳,所以也有将「天目一个神」当成是「太阳神」。
以常识来理解「目一鬼来たりて田作る人の男を食う」(只有一只眼睛的鬼,把耕种的男丁吃掉)也许是因为当时的环境,对于制铁工作急需人手,因而政府从农民之中强拉去从事制铁工作,很多人因为职业的伤害,而损害了视力,导致一只眼睛失明的人很多。
如果「鬼」是先民们对于「外来者」的代称,从这个角度来探究,当历史发展到农业时代,多半依据耕作或捕捞的工作地点形成农村或渔村的聚落,当时一般老百姓的生活上,人际关系是十分紧密的,如同《桃花源记》所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有「外来入侵者」,聚落的居民必然会群起攻之,为保卫家园而采取防御的措施,就不难理解古人为何留传着「把鬼赶出去」的理由,其实「鬼」就是「外来者」( the other),因为非我族类,有可能是生存面临到威胁,所以要千方百计把「鬼」赶出去,就好像内地早期也是管外国人叫做「洋鬼子」,管日本人叫做「倭奴」或是「日本鬼子」,多少带有贬损、轻蔑之意,是一种歧视的语汇。
◇民间故事里的鬼 日本的鬼,通常是依据身体的颜色来分类,例如赤鬼、青鬼、黑鬼等。
鬼的身材比一般人要来得高大,头上有角,连坚硬的岩石都能击碎,脸上还长着长长的虎牙,任何东西都可以撕破,拥有千里眼,无论多远都看得见,鬼的形象和中国绘画里的雷神或门神也有些相似,共通点是皆具有震慑人心的威吓感。
鬼外表看起来相当狰狞。
平时习惯穿着老虎皮的兜裆布,它的质料坚固,连刀和弓箭都无法穿透。
手上有爪子,可以牢牢地抓住猎物,手持带刺的铁棒。
另外,它是赤着脚在地上走,可以很快速地跳到远处,弹性很好,踢人的时候,力道十足!
因此,在日本的民间故事当中,鬼的角色很像是西方民间故事里的恶龙。
勇者斗恶龙的故事,基本的原型是:一名英雄为了抢救公主必须和恶龙进行决斗,并且将恶龙加以制伏。
妖怪一般住在深山里或海中的孤岛上。
就是说,与人住的地方有一定的距离,这与日本人的「异界」观念有关。
日本人自古以来一直把山、海看作是异界,是由人类以外的秩序来统治的,是神明和妖怪住的地方。
中国的古老经典《山海经》在日本人眼中几乎是一本「异界百科」,而《山海经》也的确是融入中国祖先们对于万物采集的智慧所编撰的一本博物志,以后谈到中国的妖怪,再来为各位详述《山海经》的内容吧!
日本民俗学的奠基者柳田国男认为,妖怪是神降格之后的形象,从其根源来说它们二者是同一个东西。
无论哪个民族,在对神的认识上都有这两重含意:神既能带给人们以富裕为代表的幸福,也有带来灾祸的力量。
因此人们通过供奉神的方法来祈愿除掉灾祸,得到丰收。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神的敬畏之心慢慢消除,因此神也分为了好坏善恶的两个极端,好的仍然称为神,坏的就被称为妖怪,并把这些招致灾祸的理由都推给了妖怪,既然是妖怪作祟,而非神明降灾,那么应该藉由人的力量来除灭这些不祥之物。
◇讨伐鬼的故事原型 日本的鬼,也是给人们带来灾祸的妖怪之一。
所以,民间故事里的鬼也理所当然地向英雄们提供了发挥他们特殊能力的机会。
在民间故事里,鬼一般都很凶恶,尽做坏事。
但它们也带有过去当过神的痕迹因为鬼的巢穴里,往往有很多财宝和宝贝。
所以制伏鬼的英雄在救回公主的同时,也常常带回来很多财宝和宝贝。
比如桃太郎带回来很多财宝后,尽力行孝,和父母过着幸福的日子。
这样的例子也同样见于中国的民间故事:主人公也常常从异界带回来宝葫芦,这相当于日本的「万宝槌」。
在日本,制伏鬼的另外一个英雄一寸法师,也利用「万宝槌」,把自己变成英俊的小伙子。
这里提到的桃太郎和一寸法师都是日本民间故事中有代表性的制伏鬼的英雄。
他们的出生都不同凡响。
一寸法师是没有儿女的老夫妻通过祈祷而得到的天赐的孩子,他一出生只有一寸大,并且一直长不大,与中国的枣核娃一样。
桃太郎则是从一对没有孩子的老夫妇,在河边捡回的一个顺水漂流下来的大桃子中出生的。
不过桃太郎比一寸法师,生长得快多了。
◇以小搏大的心理 民俗学者柳田国男将这些具有特殊出生经历的英雄叫做「小人儿」认为他们是古代日本人信仰的重要物件。
就是说,只有这种具有神性的英雄,才能驱除可怕的鬼。
日本人喜欢这些故事,不单是由于古老的信仰原因,也是在体验一种非日常的「以小搏大」的神奇力量,即只有一寸的小小人儿或不到十岁的小孩子,却制伏比一般人还大还强的妖怪,真是厉害。
所以日本人自古一直怀着一种心理:喜欢那看似又小又弱的人打败又大又强的人,甚至创造了表现这种心理的专用词或典故(判官びいき,读作hougann-biiki),作为日本国技的相扑运动中有规定体重级别也可能与此种心理有关。
根据圣经旧约记载,大卫以石头击中巨人哥利雅的前额,巨人倒下,大卫夺下巨人手中的刀,砍下巨人的头颅。
这段描述和判官びいき(以小搏大)在意涵上是相近的,犹太人相信以色列能复国,就是体现大卫的精神,在阿拉伯回教列国的环伺下,犹太人的生存经常是遭受到威胁的。
很讽刺的是在日本人所写的政治评论中,也用「判官びいき」来形容中东弱势的回教国家面对美国霸权暴虐横行,所抱持的普遍心态,也因此造就了类似九一一恐怖攻击行动这样的报复心态:几个训练有素的飞行员架着飞机去攻击象征美帝主义的双子星大楼,让这些长久受压迫回教民族获得了情绪上的渲泄。
似乎「大卫打败巨人哥利雅的」故事,像是犹太人用砖头砸自己的脚一样。
◇外来文化的融入 所有的日本人小时候都大概玩过「隠れん坊」的游戏,就是台湾的小朋友喜爱玩的「躲猫猫」,被指定当鬼的小朋友要蒙上眼睛当鬼,然后凭着直觉抓其它的小朋友,这种鬼抓人的游戏,对小朋友来说相当刺激,是一种学习上的认知行为,让孩子们从游戏中学习与人「接触」并且融入群体之中,因为被抓到的小孩,就必须当鬼,视为一种惩罚,但是当鬼的小朋友就可以任意地抓人,不需要受到道德规范的束缚,在游戏当中,原来鬼仍然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前面提到的「撒豆驱邪」仪式中的鬼,学者们认为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追傩」仪式传到日本的宫廷以后,再传到民间而形成的。
因为走在游行队伍最前边的方相氏装扮得奇形怪状,人们误以为他就是应该被除掉的邪恶的妖怪,于是他慢慢地变成日本的鬼了。
另外,在日本从平安时代来一直流行的不动明王的画像形象上也与鬼很相似。
再者,我们中国古建筑物的门上常常见到的铺首,其形象也有点像鬼。
职能上二者虽然不完全相同,但给人心理上的震慑感觉,大概也是一样的吧!
这样说来,这种在日本已扎根很深的妖怪,也好像是个舶来品。
它在日本经过长久的岁月,慢慢地进行本土化,到现在已经完全变成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了。
日本文化有一个特征,即将外来文化吸收消化后,利用它形成自己的文化。
从「鬼」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见这一点,这是笔者研究妖怪时所发现到的日本文化特质。
◇妖怪的数量 日本境内据说有四百到六百种妖怪。
形形色色,构成了日本文化丰富的内涵。
究其源头与分类,从中国道家撷取「物久成精」概念,造就了自然界各种动物或植物妖怪:而因魂灵附着在物体上而成妖者称之为「付丧神」,如破碗、杯盘、油灯、纸伞皆可祟人;
种种妖怪在午夜群集在大街上行走,谓之「百鬼夜行」。
就精神层面来说,妖怪的存在也反映了日本人的「恐惧」心理,随着妖怪传说的演变,造成「恐惧」的对象、面对「恐惧」采取的态度以及因应的对策,正好可以为日本人书写一部黑暗心灵民族史。
置行堀 (おいてけぼり、おいてきぼり) 置行堀是「东京本所七不思议」之中最有名的故事。
本所指的是今日的东京墨田区,由於经常被拿来作为落语(日本的单口相声)的段子,因此,这七个怪谈几乎是家喻户晓,知名的日本推理女作家宫部美幸也拿它当作题材写成了小说,据说中文版已经译好了,再过不久就可以在书店看得到。
相传有人在东京某条护城河钓鱼,也许是手气很好因此鱼篓中装满了鱼,欢天喜地正準备回家的时候,天色逐渐暗下来,河畔隐约传来声声呼唤:「放生吧…放生吧…」 奇怪,是谁在说话呀?
心想该不会是自己的幻觉吧,不过还是觉得心裡毛毛的。
加快脚步回家之后,将满载的鱼篓打开一看,却发现裡面的鱼早已不翼而飞。
这是发生在东京的锦系堀(堀是护城河的意思)的一桩怪事,而琦玉县川越市也发生过类似的怪事。
据说如果不将捕到的鱼全数放生,就会一直听见这声音。
大多数人认为这应该是川獭的把戏,不过,其中也有人说曾目睹女人的身影。
类似的故事中,有的说捕鱼人听到声音,吓得扔下鱼篓逃走,后来和同伴回去原处察看,鱼篓已空空如也;
另一则故事裡,说是两人一同前往护城河捕鱼,听到声音后,其中一人立刻扔下鱼篓逃走,另一人抱著鱼篓正準备逃走时,被水中伸出来的手拉进护城河,就这样被妖怪杀害了。
江户仔很喜欢新奇、刺激的玩意,对於这个怪谈相当引以自豪,除了把它画成「本所七不思议」的图画,还製作相关的纪念品陈列贩售。
另外一提,日文裡有一句古谚:「置いてけ堀を食う」意思是被同伴拋弃,即源出於此。
人们把护城河边传来的声音加以拟人化,想像出名为「置行堀」的人形妖怪,并且绘声绘影描述,声音的主人是一名浑身湿透的女子,习惯在大雾中出现,伤害过往的路人。
也许是护城河边曾有女子不慎落水,奋力游到河边被人瞧见,误以为是妖怪,经由眾人口耳相传,穿凿附会之下,才会衍生出怪谈。
道成寺鐘 一个寺庙的钟化为妖怪,专把人变成和尚,而且会忘记自己以前的事。
不知道真假如何。
传说:道成寺の鐘 大约在醍醐天皇的时代、延长6年(928年)夏季,。
纪伊国牟娄郡真砂的庄司清次的女儿清姫爱上了去熊野参拜菩萨而路过借宿于自家的僧人安珍,安珍身为僧人,毅然离开了清姬,为了心爱的人,清姬千里迢迢追寻安珍而去,一路吃了不少苦,终于追到安珍时,已经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了,安珍被吓得拔腿就跑,清姬就一路追,安珍抢先一步度过一条大河,清姬追来时已经没船了,她还是跳进了河里,结果变成了一条大蛇继续追上岸,安珍跑呀跑呀跑到“道成寺”里去了,结果蛇也追来了,寺庙里的高僧都无法对付那条蛇,就把安珍藏在了大钟里,清姬追进来后几下子就知道他躲那里呢,呼啦一下子就把钟给缠住了,无奈大钟坚固,最后,清姬估计是无可奈何了,但又不愿放弃,于是就自燃起来,把自己连同钟,钟里的和尚都烧成了黑炭了。
和心爱的人不能同生,那就同死。
按原文的感叹,这清姬当时是多么一种凄美,无奈和愤怒的心情啊! 奈良时代末期,桓武天皇决定将京城由平城京迁往长冈京,而担任新都建筑规划总指挥的,则是藤原种继。
然而,天皇尚未动身,就收到种继遭暗杀身亡的消息。
盛怒之下,天皇急令有司究察——但被抓获的主谋者却出乎整个朝廷的意外,他正是桓武天皇的弟弟、皇太子:早良亲王。
事情到了这种地步,即便天皇有心替弟弟开脱,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失去了太子地位的早良亲王从此被幽禁在一处叫”道成寺“的寺庙之中,他高呼“冤枉”并绝食抗议,他每天都对着寺中的一口上百年历史的古钟哭述。
不久,天皇决定将他送到淡路,然而身体衰弱的亲王在途中便抱恨死去了——临死之前,他一定是抱着「就算我死也要拉个垫背的!
」,这样的想法咽下最后一口气的;
应该说,他的执念确实有所效果,因为其后不久,桓武天皇的夫人、生母、皇后便相继死去,伊势神宫也遭遇火灾、全国各地爆发疫病、皇子安殿亲王也罹患重病。
应朝廷急召而来的阴阳师对这些异变进行占卜之后得出“是早良亲王作祟”的结论,为了平息他的怒气,桓武天皇命人重新修整了亡弟的坟墓。
当日,京都降下暴雨,其后祟灵暂歇。
受到此事的影响,桓武天皇最终放弃了迁往长冈的计划,改迁平安京。
然而,京都易址之后,安殿亲王的妃子却仍然死去了,富士山也突然喷发,桓武天皇终于患病卧床,并很快驾崩。
现在,早良亲王的灵位被供奉在京都的上御灵神社中。
青行燈 (あおあんどん) 具体说,它不是妖怪,而是更想《十日谈》之类的讲故事的行为:日本的怪谈也多半发生在夏夜。
日本传统戏剧歌舞伎的故事里,有许多都是源自怪谈的传说,在江户时代(相当于西元一六○三年至一八六七年)还有一种叫做「百物语」的游戏,就是半夜里几个朋友聚在一起,点起许多蜡烛,大家轮流说鬼故事,感受恐怖的气氛。
据说,当第一百根蜡烛熄灭时,真正的鬼就会出现……所以往往说故事的人会心里有个警惕,轮到自己说故事的时候,千万不要变成最后一个,因为不知道说完第一百个故事的时候,到底会发生什么事?
所以每次说到第九十九个,就会立即打住,没有人敢再继续说下去,这是一种集体召唤鬼魂的仪式。
江户时代的作家,浅井了意所着的《伽婢子就详细地记载了关于「百物语」的由来及玩法,简述如下:在进行「百物语」的游戏之前,参加的人一律身穿青衣,齐聚在同一间暗室里。
在这间暗室隔壁的房间,准备了用蓝色纸糊的行灯,并且添上足够的灯油,然后点燃一百支灯芯并排在一起。
行灯的旁边会安置一张小木桌,上头摆着一张镜子。
每个人轮流说完一个怪谈后,就必须离开自己的座位摸黑走到隔壁点着行灯的房间里,把一支灯芯吹熄后。
接着,从镜中照一下自己的脸才能回到原来的暗室,然后换下一个人。
吹熄灯芯的过程中,一样继续说着怪谈,直到说完第九十九个怪谈后,剩下最后一支灯芯,就留着让它继续点着,然后大家继续围坐在一起等待黎明,直到太阳出来了就各自解散回家。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怪谈总是讲到第九十九个就结束,因为当时的人们很迷信这样说法,如果说到第一百个怪谈,就会发生什么怪异的事情,所以谁也不敢去碰触这项禁忌。
随着时代的不同,行灯也改为以蜡烛来取代,而且新的游戏规则是,最后一根蜡烛必须吹熄,百物语游戏就变成了恐怖的怪谈会,听说当最后一根蜡烛吹熄的时候,的确是发生了一些奇怪的事。
鸟山石燕所画的「青行灯」收录在《画图百鬼夜行》,正是描绘当时进行百物语的情景,青行灯快要吹灭的时候,许多好玩有趣的妖怪故事正在一群人的口中讲述着,并且有人用文字记录下来,这就是妖怪百物语的由来。
呵呵,大家以后要玩这个游戏的话,千万别把第一百个鬼故事讲出来,到时会变成真的呢!
般若(はんにゃ) 这里说的般若并非佛教中的智慧之意,而是日本传说中的一种鬼怪,更确切的说应该是一种怨灵,据说是因女人强烈的妒忌怨念形成的恶灵。
般若住在深山中,每到半夜就去吃人,是一种专门抢夺小孩吃的女鬼,而且她会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可怕笑声。
日本著名的《源氏物语》中就有一篇关于般若的故事,这个叫《葵上》故事据说很有名,说的是《源氏物语》的主人公光源氏是平安时代的一位贵族,眉目清秀,爱了不少女性。
按那个时代的习惯,天皇和贵族除了正妻以外还娶了很多侧室。
《葵上》的女主角叫“六条御息所”(ろくじょうのみやすどころ)。
她做为皇太子妃曾经有过奢侈的生活。
不过后来她失去了丈夫,爱上了光源氏。
但是光源氏不久就对她冷淡了下来,所以她非常苦恼,因此开始嫉妒葵上(あおいのうえ)。
葵上是光源氏的正妻。
后来六条御息所变为般若,使葵上处处为难。
说到般若我还想起了中国《太平广记》中一个叫《宛若》的故事,大意是汉武帝时有个县令的女儿结婚以后生了个大胖小子,可好景不长,没过几年大胖小子得病死了,县令的女儿巨痛苦,成天郁闷,没几天也死了,由于是带着对儿子无限的思念郁郁寡欢死的,这个女人也就顺理成章的达到了死后有灵精神不灭的境界。
不过她没变成般若,倒是成了一个仙女。
她的姐姐宛若为她修了座庙,据说她经常显灵,四乡八里的人都十分敬重这位仙女。
有一次霍去病去这个庙里祈祷,这个仙女突然现出原形,且特意打扮了一番,欲与霍去病交媾。
霍去病不肯,并斥责仙女:“我总以为你圣洁,这才斋戒并向你祈福。
可没想到你今天想与我淫乱,这哪里还谈得上什么神明呢?
!
”。
老霍一番话把仙女臊的小脸通红,十分惭愧。
后来霍去病得了重病,皇帝去求仙女帮忙为老霍医治,仙女说:“霍将军精气不足,注定短命,我曾经想通过男女交媾之法,用太一精给他补充一下,以延长寿命,然而,霍将军不懂我的意思,还把我怒斥一番……现在,他已经没的救了!
”果然,霍去病不久就死了。
原本是件即可以跟仙女亲密接触,又可以益寿延年的好事,就因为老霍不懂风雅结果落得了这样的下场,以后大家要是遇上类似的事可不要重蹈覆辙坐失良机了,毕竟是血的教训呀。
故事的最后东方朔纳仙女的姐姐宛若为妾,生了三个儿子,后来宛若和东方朔也都死了。
真不明白为什么整个故事没宛若什么事却要以她做故事的名字。
虽然故事跟本文的主题“日本鬼怪——般若”差得很远,但我总觉得应该提一下,日本妖怪有70%是源于中国的,也许般若和宛若没有一点联系,可我想让大家明白中国文化的博大以及它对日本的深远影响。
这里的“般若”和佛教的《般若心经》里的“般若”不是一个意思,佛教的“般若”是指佛的智慧,而着这里是一个女鬼的面部,表示的是“愤怒的相”,其实更主要的是要表示女性的“嫉妒”。
又有一说这幅画最重要的是“眼睛下面的痣”,甚至还有“眼睛下面的痣的女孩子是不幸的”这种传言,真不知道为何会这么说;
不过当看着一个女孩子变成了鬼,这肯定是不幸的吧。
骨女(ほねおんな) 生时被人侮辱、欺负、蹂躏的女子,愤恨而死后,化为厉鬼向人索命,因为只剩下一堆骨头,所以会用人皮伪装自己,在中国叫画皮鬼(出自《聊斋志异》)它所报复的对象多为男性,而且多是些品性不良者,在《百鬼夜行》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所以日本民俗学家一般都会用它来做研究对象。
虽然早已死去但却带着对这个世界的某种执念,虽然身体早已经腐朽了,但灵魂却依附于骨骸上;
凭着那股执念驱动着自己的骨骸重新回到这个世界要了结自己的心愿的女鬼。
慢慢地这种执念被特别化了,流传着的是人世间最难以化解的感情了;
对还生着的情人的眷恋和痴情支持着已逝者的骨骸带着灵魂回来相见,呈现在爱人眼前的仍是自己生前的容貌和声音,但在周围的人眼中却是拥着一副已朽的骨骸在痛哭的男子…… 百鬼夜行》中记载:女子不检点,随地大小便、有夫偷人、淫乱下流的被稻荷神发现,而附身的,家中死过孩童(不满2岁),杀死自己幼儿的,被其童附身,在后颈会出现一口,且不停的要吃东西,最终将被附身人吃死,是很危险的妖怪,就算是你住的地方附近有过死童也有可能被附身。
在有名的民间故事中也有出现的妖怪,嘴巴的位置有说是在头顶,但是长在后颈的附近才是正确的,这个嘴巴长的比前面的嘴巴更加大,可吃下数倍份量的东西,平时嘴巴是被头发遮盖着的,当没有人的时候,面前又有食物的话,便会把头发当触手使用,把食物吃掉。
在千叶流传这样的一个传说,讲述一名继母把前妻的儿子杀了而变成这样的妖怪的故事。
在这故事中,继母的恶毒心肠杀了这孩子,因此那孩子的怨气而变成妖怪。
传说—— 千叶县有个男的在妻子死去后另娶了一个妻子,这个后母只疼爱自己所生的孩子,对前妻留下的孩子万般刻薄,甚至连饭也不给吃,最后某一天前妻的孩子就这样凄惨地饿死了。
在这个孩子死了后的第49天,砍柴回来的男人手里的斧头不小心碰伤了妻子的后头部,奇怪的是这个伤口怎么也治不好,到了后来竟然发现那伤口开始慢慢地形成一张嘴的模样,更令人吃惊的是连舌头和牙齿也出现了。
这个伤口常常疼的不得了,但奇怪的是只要把食物放进去就不疼了。
而这个时候他妻子总是不自觉地对着空气喊着“对不起!
对不起!
”…… 另外还有一个传说,说是一个愚昧的农夫,他的择妻标准是“不吃饭”!
!
,结果这么变态的条件也有人满足了。
但是,在以后的日子里,农夫发现他的妻子是没有吃饭,但厨房里的饭却每天都减少。
感到奇怪的农夫某一天出去后立即偷偷地溜了回来,躲在天井想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结果,他看到了他妻子的后脑竟然出现了一张嘴,然后把头发变成蛇一样的触手去端饭喂后脑的嘴吃饭…… 如果说前面的那个是俳徊在人间的怨灵的话,那么后面这个简直就是妖怪了。
雪女 (ゆきおんな) ―「画図百鬼夜行・陽」 在深山中居住,和人差不多,有着美丽的外表,常常把进入雪山的男人吸引到没人的地方,和他接吻,接吻的同时将其完全冰冻起来,取走其灵魂食用,雪女的孩子叫雪童,在日本认为雪童就是带来冬天第一场雪的妖怪。
传说—— 日本民初,因为民智未开,老一辈的人民特别相信一些神祇妖怪的传说,甚至于认为大自然的灾厄便是由神祇鬼怪们负责掌控的,所以才有雪地里的雪女怪谈。
相传在日本,只要是有人在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中迷路,一定会遇到吸食人气维生的雪女,而且善恶莫测的妖怪雪女,会故意玩弄男人善变不忠贞的劣根性。
她有时会故意留下一位饱受惊吓的人类男性,威胁他,要想活命必须信守「承诺」,遵守魔界法则,不得告诉其它人有关她的存在与其和她相遇的这件事,否则被背叛的雪女必定会前去索夺男子的性命,以告诫妖怪法则。
然而想活命的男性必定会惊慌失措地求取雪女的信任,并承诺回去之后必定信守承诺,不告诉其它人有关雪女的种种行径。
可是喜欢考验男子定性的恶女雪女,接下来会伪装成平凡贤淑的人类女子,故意找上这位与她定下承诺的男子,博得男子的好感,并进一步与他结为连理,与她生下孩子,一辈子跟随在身旁,监视着男子是否能信守承诺,和她平安无事相守一辈子到老。
可是那一段难以忘怀的惊险遭遇总是时时缠绕着男子疑惑又害怕的心,终于直到有一天,男子下定决心将与雪女相遇的真相告诉他身边最亲昵的妻子,希望她能分忧他的恶梦,可是男子万万没想到枕边人却是他午夜梦回中最害怕的梦餍,原来他长久日子以来是与恶魔共枕。
破坏了「承诺」,雪女只好含泪杀死与他共生小孩的男子,并伤心地带着孩子重回冰天雪地之中。
这些古老的雪女传说,最早是记载在日本妖怪小说,古典聊斋《小泉八云的怪谈》之中,它充分述说了妖怪冰冷不留情的特性,并藉由这个背叛的故事反映男女之间亦亲亦离的婚姻,以及属于女子纤细善感又敢爱敢恨的风情面貌,虽然这个古老传说既悲伤又冷酷,可是却充满了怪谈轶闻的恐怖警惕。
雪女,传统的日式妖怪,皆为绝世美女,身穿白色和服,一头淡蓝色的长发,生性冷酷,多出现在深山中,是山神的属下,掌管冬季的雪。
关于日本的雪女传说,则因地方之不同,而有所差异。
例如在新潟县小千谷传说着:有一天,一个单身的男子把结在屋檐的冰柱打掉之后,到了夜里,忽然来了一个姑娘想求宿,并要求嫁给他。
由于天寒,为讨姑娘的欢心,男子特地烧了一桶水,好让她浸浴。
姑娘虽百般拒绝,仍拗不过,只好跳入热水中,结果在热水中消失,只剩下细长的冰柱碎片浮上来。
在山形县上山地方则传说着:在一个风雪的夜晚,有位姑娘来到一对老夫妇的家中问路,老夫妇让她在地炉边取暖。
到了夜半时,姑娘又想出门继续赶路,老阿公担心她的安危,便抓住她的手想留住她,姑娘的手却冰冷的令老阿公毛骨悚然,瞬间姑娘化成了雪烟,从放烟的天窗飞升出去了。
在岩手县远野地方则传说着:雪女会在农历正月十五日,满月的冬夜里,带着许多童子在雪原上漫游。
除了以上之外,在其它地方,尚有雪女抱着婴儿来托付之传说;
也有雪夜姑娘求宿,翌朝只剩下一缕白衣,衣中有中黄金。
种种传说,丰富有趣。
由于雪是白色的,使得传说中的雪女形象多是穿白衣,或者是肌肤雪白的。
“就算我的身体灰飞烟灭,但是我的灵魂在不久的将来也一定会与白雪一起回来报仇……” 古中国文化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雪女,可能是由于地域区间并不常遭遇雪害的缘故。
俗称雪山女的女仙是广德祠山神张大帝的女儿,根据《清嘉录》的记载,每年二月初八是张大帝的生日,此前后数日,地方上必然遭遇风雨,引起气温下降,这被认为是张大帝女儿风山女、雪山女归省所致。
所以当地有“张大帝吃冻狗肉”的俗谚。
另有一位著名的雪山女神,被称为“喜玛拉雅山女儿”的帕尔瓦蒂,她和丈夫湿婆神居住在吉罗娑山上,是一位神力高强美艳绝伦的女神。
酒吞童子(しゅてんどうじ) 一个有着英俊少年外表的妖怪,专门勾引处女,将她们的乳房割下来做食物,在一些地方还有说是外表为变化的,是一个真正的处女杀手。
还有一说:酒吞童子又名酒天童子,是被大将军源赖光斩杀的百鬼之王,赖光的佩刀也因此名为安纲童子切,由于这奇特的来历,童子切与名刀大典太等又共称为“天下五剑”。
酒吞童子是鬼怪的首领,曾于990年震撼了整个京都。
对于它的正体,一般认为是盗贼,也有人说是德国人?
!
——关于它的记载当然不见诸于正史,而是通过民间小说和画卷流传至今。
考察酒吞童子的劣迹(当然你要说是「壮举」我也没意见),主要有以下数条: 一 在京城附近的丹波大江山(亦有山城老坂之说)修筑铁宫殿——未经政府允许私建民宅;
二 于夜间潜入京城的贵族府邸偷取珠宝钱财——纯属夜盗行为,是个人都能做;
三 掠走贵族家的公主——标准的采花大盗,但或许是“罗密欧,为什幺你是罗密欧~?
”也说不定;
四 茹毛饮血——拜托各位白粉公卿大叔,你们不吃肉不等于别人一律都不能吃吧?
!
关于酒吞童子的身世,《御伽草子》等小说都记载其本是越后出身的小和尚,因为容貌俊秀,故招来嫉妒,由于诸多恶念,遂使其化为鬼怪。
此外还有「伊吹山明神(实际上是阎魔)与附近毫族姬君之子」的说法。
如按前种传说所述,酒吞童子后来被察觉到其恶念的高僧赶出寺庙,从而结束了其幼年生活。
总而言之,在纷繁杂冗的传说最后,酒吞童子的下场只有一个:被源赖光千里追杀,死于非命。
酒吞童子生活在990年的平安朝代,是震撼京都的著名妖怪。
传说居住在丹波国大江山上的酒吞童子纠结了一伙恶鬼,他们无恶不作,私自修建了铁铸的宫殿,晚上潜入富豪家中偷窃财宝,并且掳走妇女和儿童作为他们的口中食粮。
这样的事情连一条天皇也感到震惊,然而,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池田中纳言的女儿失踪了。
阴阳师占卜的结果正是被大江山的鬼捉去了。
传说 在平安时代中期,在大江山有个叫做酒吞童子的鬼带领着一群鬼居住在那里。
吃人肉的酒吞童子令人害怕,这样的事情也传到了都城中。
这时,池田中纳言的女儿失踪了。
大阴阳师“安倍晴明”占卜的结果是被大江山的鬼捉去了。
对事态发展十分忧虑的一条天皇命令当时十分有名的豪杰“源赖光”去征讨酒吞童子。
去捉鬼王的人中除了源赖光和四天王(渡边纲、坂田公时、卜部季武和锥井贞光)以外还有藤原保昌,共六人。
在出发与恶魔作战之前,他们去了清水八幡、住吉和熊野三处神社请求神的保护。
在途中有上千名的武者赶来相助,于是六个人说:“对手是魔物。
如果去这么多人的话只会把它吓跑去别的国家,还是用计策取胜比较好”于是一行人继续前进,一直来到一个开满了樱花的山脚,在那里他们遇到了三个老人。
“你们是去征讨酒吞童子的人吧?
请带上这个神便鬼毒酒和星兜。
但凡是鬼,都喜欢酒。
它对人来说是妙药,而对鬼来说就是猛毒了。
祝你们好运!”三个老人指点他们去鬼所在的石屋后就消失了,原来他们就是清水八幡、住吉和熊野三处神社的神。
这件事使大家十分振奋,于是继续进发,终于到达了鬼所在的石屋。
当然鬼对他们的到来十分的怀疑,但是在赖光的巧舌和美酒的浓香下渐渐解除了戒备。
(也有的故事中说他们为了解除鬼的疑心去吃姑娘的肉)赖光等一行人受到了盛大酒宴的招待,鬼们也在酒力下不知不觉睡着了。
看到时机已到,赖光众人潜入酒吞童子的房间。
在酒宴上化身做童子的酒吞童子此时现了原形,3米多长的身子,火红的头发,头上生有两支角,沉沉的睡着。
不过它确实是鬼中的能者,在赖光拔刀的瞬间突然醒来,无奈在神酒的药力下无法动弹。
“我就是赖光,你纳命来吧!
”随着叫喊刀光一闪,酒吞童子的头颅被太刀斩断。
但是鬼的头颅依然不死,飞舞在空中向赖光袭来。
赖光利用星兜才逃脱大难。
头领被杀的众鬼们想要攻击赖光一行,但是身体被神酒约束无法行动,最后也被一一解决了。
漂亮地杀死了众鬼后,赖光他们将被掠夺来的姑娘救了出来,受到了天皇的丰厚奖赏。
这就是日本民间非常著名的“酒吞童子退治”传说了。
在这个故事中登场的源赖光和四天王其实和魔道有很深的渊源。
他们得意的武艺与魔道暗合,经常凭借魔力取胜。
在日本,关于异界的存在基本上局限在宗教领域内,武士很少插手,因此赖光等是稀有的例外。
也许正因这个缘故,用来斩杀魔物的刀被称做名刀,当作重宝收藏,现在也有一部分流传下来,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使用的退魔剑-童子切安纲.安纲是平安时代居住在伯奢国的著名工匠。
童子切安纲是他的最高杰作,在室町时代被称做天下五剑(即鬼丸国纲、大典田光世、三日月左近、数珠丸恒次和童子切安纲)。
因为斩杀酒吞童子而出名的这柄刀在室町的将军家流传,丰臣秀吉、德川家康和家忠相继使用过,现在也作为国宝在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
河童 (かっぱ) 川太郎ともいふ。
―「画図百鬼夜行・陰」 在日本稻河神社附近都有一个小湖,名救身湖,湖中常有河童出现,由于河童在日本是家喻户晓的,所以有很多的说法,比较常见的是:鸟头人身着有龟壳,头顶有一碗状的凹镜,内有满水,如其生命,水无则死,双手相通可伸缩,能以屁的力量飞天。
在《百鬼夜行》《百物志》《万鬼录》《妖怪物语》……常常见的民俗书籍中都有记载。
河童的起源 传说「河童」住在日本各地的河川或池子里,根据民俗学者石川纯一郎的研究资料,河童传说分布极广,包括日本的东北地方、中部地方、近畿地方、关西的石川‧富山县、中国地方、四国地方、北九州地方、九州的佐贺‧宫崎县以及奄美诸岛和冲绳县,依据各地方言的不同,河童的称谓也不同。
共通点是「居住在河川的孩子」所以叫做「河童」(kappa)。
原本河童是水中的精灵,被当作是河神受到民众的膜拜,也有一种说法是河童是水神的使者,由水神降下的霜幻化而成。
关于河童的起源,有以下两种说法可供参考: 一、河童渡来说 河童的传说,最早起源自中国黄河流域的上游,古时候叫做「水虎」又名「河伯」。
战国时代初期,在魏国邺县这个地方。
每年雨季一到,河水暴涨泛滥成灾,常常夺去许多人的生命和财产,当地的巫女以「河伯娶妻」为借口串通官员大肆敛财,并且必须牺牲掉年轻女子取悦河伯。
直到邺县来了一位名叫西门豹的新县令,才将「河伯娶妻」的迷信破除,后来提到「河伯娶妻」自然让人联想到以智取来抵抗暴政的故事典型。
「河伯」传到了日本之后,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河童」。
据说有一位名叫九千坊的头目,带领着河童一族从中国辗转来到九州的球磨川云仙温泉一带的地方住了下来。
他经常率领着部下出现在村庄里,惹出许多麻烦,由于他拥有能够将马拉到河边的怪力,所以村里的人都敌不过他。
知道此事极为震怒的熊本城主加藤清正,利用河童最讨厌的猿将为害百姓的河童好好地教训了一番,从此以后河童只好乖乖地住在熊本县筑后川。
后来成为水天宫的使者,其分社位在江户之赤羽河岸有马氏的宅邸,(久留米殿下)后来移到日本桥附近。
据说,加藤清正为了打败九千坊,将河童引到会喷出硫磺气的地狱谷去,不仅在河川里放毒,还把烧烫的石头往水池里丢,最后聚集了河童最讨厌的山猿,群起攻之,九千坊因为硫磺的热气,使得头上盘中的水逐渐消失,具有法力的他,总算束手就擒,只好求城主放他一马,答应从此不再为害地方,这就是河童的传说之一。
(注:加藤清正是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武将,幼时曾跟随丰臣秀吉将运,与柴田胜家殊死战之时,展露其高超的武艺,在原之战一役投奔德川家康,战后成为熊本城的城市,以勇猛善战和城堡建筑闻名于世。
)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xssc/1/1450641.html